分享

允姓阴戎及阴国新考

 荷香月暖 2022-05-27 发布于广西
远古历史

摘自:2018-09-17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254305152_100211195

             允姓阴戎及阴国新考

一、阴戎的起源

阴戎起源于虞舜时期的允姓若国,是允格的后代。允字,形如人蹲于地上吮吸牛羊乳之状,古允氏与古若氏是最早的氏族,出于弇兹氏,是远在炎黄之前就有的氏族。在炎黄时期之前就东迁至黄河两岸的沇水(济水)和若水(汝水)流域而形成部落。

1、允姓若国

《路史·后纪七》载:“黄帝生子清,清生子少昊氏,亦即金天氏。金天氏生倍伐、般。般生昧,昧生允格、台骀,允格生阴戎,是允格之后以允为氏。允格封都,有子都姓,虞帝投之幽州,是为阴戎之祖。”都即若,若国。“允格生阴戎”即为阴戎是允格的后人。

《世本》曰:“婼,姬姓之国,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为诸侯,此其后也。

黄帝封子昌意在古若部族(国)之地,建立了姬姓若国(河南汝州市纸坊镇一带)。颛顼时期,颛顼帝迁帝丘(河南濮阳市),昌意族随之迁昌意城(河南濮阳市之北的南乐县)。姬姓若国之地转封给地处沇水之滨(河南孟州市南庄镇沇河村一带)的允国,为允姓若国。

2、迁允至幽

《姓纂》载:“允格封於诺,有子诺姓,舜投之幽州,是为阴戎之祖。”

《汉书 · 地理志 》曰:“有子鄀姓, 虞帝投之幽州, 为阴戎之祖 ......”

唐虞时期,随着大禹治水成功,夏人的威望及势力逐渐扩大,帝舜为巩固自己的政权,削弱夏人的势力,将亲夏的允姓若国的一支,允格的后人,强迁移至幽州(北京市一带),后来这支允格后裔与当地戎人融合,成为阴戎的始祖。

《左传·文公十八年》注疏说:“允人为鲧的同族,和夏代姒姓一家。……”

3、允人与穷奇

舜为巩固自己的权势驱“四凶”,把共工称之为“穷奇”流放到幽陵,把讙兜称之为“浑沌”流放到崇山,把三苗称之为“饕餮”迁徙到三危山,把鲧流称之为“祷机”放到羽山。所谓“四凶”既是唐虞时期对舜夺取政权而构成威胁的四个部族

《左传》文公十八年亦道:“少嗥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搜慝,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

“穷奇”形容为是一只野兽,它的形状就像一头牛,叫起来“汪汪”地,活活就像一条狗,身上长着很多毛,一根根立着,就像刺猾一样,还长着两个翅膀。它就喜欢吃人,它吃人先是一口将人的头咬掉,然后再慢慢地吃。但是它也不是什么人都吃,但凡是好人,它一遇到就会张口将其吃掉,要遇到坏人,它不但不吃,而且还把自己捕到的小野兽送给他们。人们把共工比作“穷奇”。

“穷奇”即允姓若国的允格一支后人,被舜流放至幽州。后来与有戎氏一支戎人相融合,成为允姓阴戎,即是阴戎的始祖。

二、阴戎的形成

1、允姓若国允格的一支后人,因亲夏鲧,反对舜族,被称帝后的舜帝以四凶之一“穷奇”之名,驱放至幽州(北京一带)。

2、允格的一支后人由若(河南汝州市纸坊镇一带)北过黄河,向北迁徙至有绒氏后裔之地(河北易县一带),与有戎氏后人一支戎部族相融合,形成了允姓阴戎。

3、有绒氏,原为羌族炎帝的后裔,随炎帝族北迁至阪泉之野(河北涿鹿县南),自阪泉之战炎帝族失败后,有绒氏南迁至蒲州(山西永济市)。一支没来及南逃的有绒氏,便留居于易水一带,后形成了有易氏。商之祖契,即为有绒氏之女简狄所生。

《史记·五帝本纪》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商颂·长发》曰:“有绒方将,帝立子生商。”

《宋书·符瑞志》云:“高辛氏子世妃简狄……匈剖而生契。”

4、阴戎之义

阴,古为“隂”。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侌,yin,从今从云。侌、允同音,阴戎即允戎。阴戎在虞舜时期,为防御舜族的追杀,始终躲避于山中。

阴,背地捣鬼,险恶:阴谋、阴毒。即形容“穷奇”之罪相。

三、阴戎的迁徙

1、夏代初期,随着商部族日益强大、南迁,允姓阴戎被迫向西迁徙。一支迁至阴山山脉,与狄人融合。阴山因阴戎居此而得名。

2、夏代时期,一支允姓阴戎则继续沿太行山北麗的句注山(雁门山)、桑干河向西南迁徙至阴关(山西朔州市东南五十五里夏关城村)。阴关,古又称阴馆,汉置阴馆县,后称夏关。即今雁门关。

《水经注·漯水》曰:“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漯水出于累头山 ... 泉发于山侧,沿波历涧,东北流出山,径阴馆县故城西。县,故楼烦乡也。汉景帝后三 ... 王莽之善阳也。”

《资治通鉴注》注,〔郡国志:句注,山险名,在雁门阴馆县。括地志:句注山在代州雁门县西北三十 ...

《水经注》载:湿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至代郡桑乾县南,与桑乾水合, ... 水出焉,即桑乾河源矣。

雁门关,雁门山之关,雁门山古称句注山。汉置阴馆县,后称夏关,今因称句注山为雁门山而名雁门关,实为阴关或阴门关。

3、商代初期,允姓阴戎南迁至太行之阴山(山西阳曲县东)。此阴山为系舟山之南山,即今阴山水库之南的山脉。这里是允姓阴戎之祖允格同族台骀的故地。虞舜时期,台骀协助大禹在此治水有功,封为汾神。今在系舟山北麗有“禹王洞”。

四、允姓阴戎及演变

1、阴戎

夏代时期,允姓阴戎一支西迁汾水流域。商代时期,允姓阴戎又由汾水流域向东迁至山西王屋南山骊,居允水流域(山西垣曲县古城镇)一带。允水今称沇河,出于王屋山,南流入黄河。这里的沇河、允岭都是因允人所居而得名,他们不忘允祖,带去允人所用的地名、水名。西周初期,允姓阴戎为晋国所逐,南越黄河迁至阴地(河南卢氏县之嵩县一带),最终为晋所灭。

2、九州之戎

九州之戎,是允姓阴戎与蚩尤后人九黎族融合组成的戎部族。蚩尤与黄帝在涿鹿大战失败后,其后人一支九黎族为逃避黄帝族追杀,沿山区向西南迁徙,所留居山脉之处称不敢称九黎,而称九龙山。九黎族人由涿鹿之野沿太行山向西南迁徙,经漾泉九龙山(山西阳泉市东)至黎城九龙山(山西黎城县北),一支九黎人则留居黎城九龙山,在春秋初期,建立了黎国。一支九黎人则又西迁,经太岳山脉北端的九龙山(山西沁县故城镇)南迁至洪洞九龙山(山西洪洞县北)。在商代时期,这支九黎人迁居之中条山脉北端的九龙山(山西运城市东)。这里是入晋的关隘峡口,中条山北有大片盐湖。中条山又称巫咸山。

《国语》里有关于九黎族的最早记载:“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传说九黎族信奉巫教,崇拜鬼神。在他们那里,有文化的人都被称为“巫”,还为巫教编制刑法,制造兵器。据说中国古代五大刑罚就是由九黎族流传下来的。

商代末期,居沇河(山西垣曲县古城镇)一带的一支允姓阴戎,西迁至中条山,与居此的九黎族融合,形成了允姓九州戎。九州即九洲,因中条山北有大片盐湖而称“洲”。

西周时期,九州戎被晋国降服,成为晋国的强悍之军,帮助晋国守卫入晋的重要关隘。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冬十月丁巳,晋籍谈、荀跞帅九州之戎及焦、瑕、温、原之师,以纳王于王城。”即晋将籍谈、荀跞曾帅九州之戎护送周悼王。

3、陆浑之戎:

商代时期,一支允姓阴戎,南迁至今陕西和河南交界的崤山、熊耳山的伊河陆浑(河南嵩山县东北田湖镇陆浑水库一带),与由古陆国(山西平陆县)南逃居此的吴回(祝融氏)之子陆终后裔陆人融合,形成了允姓陆浑之戎。西周时期,在陆浑(河南嵩山县东北田湖镇陆浑水库一带)建立了允姓陆浑戎国。

允姓陆浑戎国占有伊川之地,在伊河两岸生居,春秋时期称其地为“阴地”。春秋中期,为秦、晋所灭。

汉在此置陆浑县。五代时并入伊阳县。汉又有陆浑关,即在县境。

陆浑戎的服饰、饮食、礼节等与华夏人大不相同,他们披散头发,穿兽皮,以戎人生活习惯为主,猎兽为食。陆浑戎国君驹支自言:“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初次见面相互馈赠的礼物)不通,言语不达。”

近年位于洛阳伊川鸣皋镇徐阳村的墓地被发现,让久已消失的陆浑戎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其学术价值得到考古界高度重视。

陆浑戎墓地考古展示了很多有趣的内容:陆浑戎人的骨骼长而粗壮,成年男性身高一般在一米八左右;他们墓葬和车马的形制已经非常中原化了,但在车马的旁边,随葬大量牛羊头蹄,这是西北戎人特有的习俗。专家们认为,这个墓地的发现,提供了部族融合和突变的考古实证。

陆浑,陆即古陆终后裔之陆人。古浑通混,又浑,水喷涌之声也。陆浑之地有大湖称“陆浑湖”,即今陆浑水库。

4、伊洛之戎

春秋时期,由陆浑之戎(河南嵩山县东北田湖镇陆浑村)分出的一支,迁至东北伊与洛之间,称为允姓伊洛之戎。后为晋所灭。

5、小 戎

西周时期,一支阴戎后裔沿汾河向北迁至山西交城县文峪河流域的山区一带,称小戎。春秋时期,被晋献国所并。小戎臣服于晋国,小戎王以其女嫁晋献公。

五、阴 国

西周初期,一支允姓阴戎与卢戎一同由阴地(河南卢氏县至嵩县一带)向南迁徙。阴戎南迁至伏牛山南麗的汉水之东岸,停留在今老河口市东北的袁冲乡一带,建立了允姓阴国。

春秋时期,允姓阴国的中心在今老河口市东北的袁冲乡西古城水库北面的古城村,称之为上阴。在阴国西面临汉水的阴国城邑(老河口市北),称之为下阴,旧称光化县。

西周时期,阴国周边的邻国有:西面汉水之西有鄀国(河南淅川县寺湾镇丹水东岸一带)、楚国河南淅川县仓房镇东的下寺丹水岸边)、谷国(湖北谷城县北傅家寨的汉水西岸)。北有邓国(河南邓州市一带)、鄂国(河南南阳市北新店乡白条河口夏响铺村一带)、杨粤(河南内乡县瓦亭镇杨河一带)。南有鄾国(河南襄阳市东张家集镇)、卢戎国(湖北南漳县东北)。

春秋时期,允姓阴国为楚文王所灭。阴国之地归楚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实行郡县制,设赞、阴二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封萧何为赞候,“食邑八千户于此”。东汉光武帝封邓禹为赞候,“食邑万户于此”。西晋太康十年(289年)十一月,改南乡郡为顺阳郡,辖赞、阴、筑阳三县,郡治设于赞城。阴县,阴国之下阴邑,即今老河口一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