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咸丰那几年——读同治癸酉《铅山县志》(之三)

 jxyslza 2022-05-27 发布于江西


铅山县地处武夷山脉北麓,毗邻福建。清同治同知衔铅山知县、县志“总理”(主编)之一张廷珩在《重修铅山县志序》中写道:“粤逆(太平军)之扰,创铅甚深”;铅山县令、同治《铅山县志》“总理”之一毓斌在《序》中写道:“铅为浙、闽冲途,西逆(太平军)之乱,创铅甚剧。”
两位知县,在概述太平天国运动在铅山的后果时,在用词上非常相似。为什么太平军对铅山的祸害“甚深”“甚剧”?原因毓斌已经说得很清楚——因为铅山“为浙。闽冲途”,太平军从南打到北,没有根据地,甚至连起家的老巢广西也没有。但是,在军事要冲地点,一定会集结很多兵力。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前,要攻略江南富庶之地,在太平天国后期走向没落之际,要扩大地盘,攻入福建,赣东北铅山成了军队的集结地、后勤给养补充地。同治《铅山县志》不知道什么原因,对太平军在铅山的全过程没有记述,具体的起迄时间也没有记载。不过,在《卷十六人物·忠义》,我在一段殉难人物的介绍中读到这样几句话:“咸丰八年,翊(当为太平军首领名)贼四十余万窜铅,几无隙地。”这一年是1858年,这一年,铅山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查查太平天国史可以找到。
1858年春,太平军的主战场在江苏,陈玉成和李秀成在和清军血战,保卫“天京”。国宗杨辅清由江西铅山县攻克福建北大门岑阳关,进入闽境。一路克捷,重占闽北地区。8月,石达开部由浙江入闽北,复占之。旋占闽西。10月底,石部太平军全部撤离福建,进入江西。
据《铅山县志》载,铅山与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光泽毗邻,在武夷山脉的八个隘口。铅山县设有八关,分别是分水关、温林关、桐木关、鸭母关、马铃关、云霁(一说云际)关、火烧关、观音关(清朝已湮灭)。县志所说的四十多万人马驻扎铅山,应该是集结军队,补充粮草。
另据史料记载,1857年春,国宗杨辅清、杨义清亦自江西云际关,占福建北部重镇邵武府,随后势如破竹,连克建宁、建阳、崇安、浦城、政和、松溪,等县,控制了闽北大片地区。太平天国军队第一次入福建,太平军据有闽北、闽西地区达四个月。然后撤回江西。
铅山,就在太平军来来去去的这些年,饱受蹂躏,民不聊生。
据同治《铅山县志》载,铅山南宋以降,历朝人口统计数字如下:
●宋绍兴二年31736人口,加“客户”人口共52481人口
元至正十年52086人口
明洪武二十四年62514人口
明嘉靖元年36368人口
清顺治三年16965人口 
太平军是流寇式的攻城略地,并无根据地,相应也就没有稳定来源的后勤保障供给。军队的所有消耗,都来自对占领地的掠夺。可以想见,从咸丰六年到同治三年,将近十年的时间,太平军在铅山不断出没,特别是咸丰八年太平军40多万大军在铅山的军费消耗,给人口只有五万左右的小县,带来多大的灾难!
在那“四十余万”的数字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同治《铅山县志》语焉不详,但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数字后面的掳掠、杀戮、放火、强奸……战争的所有惨剧,在铅山连续上演了那么多年!                                          
【回顾链接】
咸丰那几年——读同治癸酉《铅山县志》(之一)
咸丰那几年——读同治癸酉《铅山县志》(之二)


第950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