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铅山石塘古镇

 靓剑凛波书斋 2013-09-27

铅山石塘古镇

[1]铅(Yán)山石塘古镇是一座千年古镇,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境内。铅山石塘古镇历史上是闽赣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业基地之一,石塘镇素有“ 武夷山下小苏州”之称。石塘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历史上是闽赣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业基地之一,(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景德镇的制瓷业和铅山的造纸业)。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杰出教育家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一书中所指的铅山造纸业也就是在石塘镇。石塘镇素有“武夷山下小苏州”之称,2003年7月,石塘镇被评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他位于铅山县东南40公里的半山区。相传五代前(907-960)村北有方塘十口,后来根据“十塘”的谐音,故名石塘。整个石塘镇有8个行政村,1个街管区,53个自然村,计有3900户,15000人,其中集镇人口5500人,总面积为54平方公里。城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
铅山石塘古镇

铅山石塘古镇[2]

在铅山,石塘是仅次于河口的一个千年古镇,一条铅山河将石塘与河口两镇紧密连接在一起。石塘镇在明清之际也是一个纸张、茶叶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从武夷山进入上饶后,这里是最近的一个水运码头,铅山河在这一段叫做石塘河,所以武夷山的大量岩茶,在山西晋商万里茶路上通过古驿道由南而来,运抵石塘后,就可以在这里装船改旱路为水路运到河口,再装大船起运。在我们所熟悉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有一段这样的剧情,说的是乔志庸经过茶道到武夷山贩运茶叶,而我们现在到的石塘就是水运的必经之路。
石塘镇最著名的还是它发达的纸业。清人程鸿益的《铅山竹枝词》有一段说的就是石塘手工造纸的全过程。在铅山,石塘与陈坊、杨村两地曾经同为铅山的三大纸产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连四纸制作技艺就在此地。石塘地处武夷山北麓的外围,丘陵多,植被茂盛,而且青竹遍地,所以,造纸所用的原材料竹丝,取之不竭,还有山间各种作为纸药的毛冬瓜等植物,用之不尽。丰富的水资源更为制料抄纸提供了优质的水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一个石塘纸业的王国。石塘出产的手工纸曾达到二十余个品种,如“上关”、“毛边”、毛六”、“毛八”等都享誉全国。其中的连四纸质地洁白如玉,细嫩坚韧,永不变色。素有“寿纸千年”的美誉。是写字作画、印刷古籍的上品。明崇祯年间出版的《十七史》名史扉页就是采用连四纸印刷的。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选用的也是连四纸。
石塘

石塘[3]

除了纸文化以外,石塘也是赣东北苏区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1931年4月27日,方志敏率红十军进攻闽北时,攻占了石塘,建立了石塘港背乡苏维埃政权。1931年1月,在里洋村的观星岭成立了铅山县第六区苏维埃政府。1932年春(四月),又在港背成立了第九区苏维埃政府。1937年秋,闽赣各路红军游击队奉命下山,在石塘镇集中,并开展整编成立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为了给整编提供良好的环境,赖家纸行的主人腾出多处房间,作为整编部队的办公场地和黄道、张云逸、谭震林、曾镜冰、饶守坤等领导住所。在整编期间,黄道、张云逸、谭震林、曾镜冰、饶守坤等革命先贤们曾来到这里开展整编和扩军工作。1938年国共合作,闽北红军游击队于次年2月奉令在石塘集中(今石塘中心小学内),成立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奔赴抗日前线,并在石塘饶州会馆内设立通讯处(对内是县委机关)。同时,还在石塘成立了闽北特委,下辖铅山、崇安、上饶、浦城、建阳、邵武、光泽、顺昌等县委,后不久迁入崇安坑口。1941年1月6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将被俘的新四军将士、爱国进步人士和从东南各省搜捕来的共产党员约1500人囚禁在这里,当年那些被囚禁在这里的新四军战士在墙壁上留下的文字,至今还清晰可见,实际也是“上饶集中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那里是石塘镇养老院所在地。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训练总队第三大队”的“军士大队”就设在此镇的览月楼内——现为镇政府后院旧房。1941年冬,国民党“军政部第六被服厂”由广丰杉溪迁至石塘,厂部设在镇区阔板桥祝姓大宅。
另外,铅山石塘古镇还有不少名人 。这方水土古来就孕育出许多名人贤士,至今仍在外地工作的教授、专家、学者、工程师等不下30人,如《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词作者姚筱舟和“郭沫若奖学金”首获者,现在国外从事研究的学者毛润生都是生于此、长于此的石塘人。
参考资料
[1]铅(Yán)山石塘古镇是一座千年古镇,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境内。铅山石塘古镇历史上是闽赣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业基地之一,石塘镇素有“ 武夷山下小苏州”之称。石塘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历史上是闽赣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业基地之一,(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景德镇的制瓷业和铅山的造纸业)。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杰出教育家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一书中所指的铅山造纸业也就是在石塘镇。石塘镇素有“武夷山下小苏州”之称,2003年7月,石塘镇被评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他位于铅山县东南40公里的半山区。相传五代前(907-960)村北有方塘十口,后来根据“十塘”的谐音,故名石塘。整个石塘镇有8个行政村,1个街管区,53个自然村,计有3900户,15000人,其中集镇人口5500人,总面积为54平方公里。城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
铅山石塘古镇

铅山石塘古镇[2]

在铅山,石塘是仅次于河口的一个千年古镇,一条铅山河将石塘与河口两镇紧密连接在一起。石塘镇在明清之际也是一个纸张、茶叶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从武夷山进入上饶后,这里是最近的一个水运码头,铅山河在这一段叫做石塘河,所以武夷山的大量岩茶,在山西晋商万里茶路上通过古驿道由南而来,运抵石塘后,就可以在这里装船改旱路为水路运到河口,再装大船起运。在我们所熟悉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有一段这样的剧情,说的是乔志庸经过茶道到武夷山贩运茶叶,而我们现在到的石塘就是水运的必经之路。
石塘镇最著名的还是它发达的纸业。清人程鸿益的《铅山竹枝词》有一段说的就是石塘手工造纸的全过程。在铅山,石塘与陈坊、杨村两地曾经同为铅山的三大纸产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连四纸制作技艺就在此地。石塘地处武夷山北麓的外围,丘陵多,植被茂盛,而且青竹遍地,所以,造纸所用的原材料竹丝,取之不竭,还有山间各种作为纸药的毛冬瓜等植物,用之不尽。丰富的水资源更为制料抄纸提供了优质的水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一个石塘纸业的王国。石塘出产的手工纸曾达到二十余个品种,如“上关”、“毛边”、毛六”、“毛八”等都享誉全国。其中的连四纸质地洁白如玉,细嫩坚韧,永不变色。素有“寿纸千年”的美誉。是写字作画、印刷古籍的上品。明崇祯年间出版的《十七史》名史扉页就是采用连四纸印刷的。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选用的也是连四纸。
石塘

石塘[3]

除了纸文化以外,石塘也是赣东北苏区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1931年4月27日,方志敏率红十军进攻闽北时,攻占了石塘,建立了石塘港背乡苏维埃政权。1931年1月,在里洋村的观星岭成立了铅山县第六区苏维埃政府。1932年春(四月),又在港背成立了第九区苏维埃政府。1937年秋,闽赣各路红军游击队奉命下山,在石塘镇集中,并开展整编成立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为了给整编提供良好的环境,赖家纸行的主人腾出多处房间,作为整编部队的办公场地和黄道、张云逸、谭震林、曾镜冰、饶守坤等领导住所。在整编期间,黄道、张云逸、谭震林、曾镜冰、饶守坤等革命先贤们曾来到这里开展整编和扩军工作。1938年国共合作,闽北红军游击队于次年2月奉令在石塘集中(今石塘中心小学内),成立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奔赴抗日前线,并在石塘饶州会馆内设立通讯处(对内是县委机关)。同时,还在石塘成立了闽北特委,下辖铅山、崇安、上饶、浦城、建阳、邵武、光泽、顺昌等县委,后不久迁入崇安坑口。1941年1月6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将被俘的新四军将士、爱国进步人士和从东南各省搜捕来的共产党员约1500人囚禁在这里,当年那些被囚禁在这里的新四军战士在墙壁上留下的文字,至今还清晰可见,实际也是“上饶集中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那里是石塘镇养老院所在地。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训练总队第三大队”的“军士大队”就设在此镇的览月楼内——现为镇政府后院旧房。1941年冬,国民党“军政部第六被服厂”由广丰杉溪迁至石塘,厂部设在镇区阔板桥祝姓大宅。
另外,铅山石塘古镇还有不少名人 。这方水土古来就孕育出许多名人贤士,至今仍在外地工作的教授、专家、学者、工程师等不下30人,如《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词作者姚筱舟和“郭沫若奖学金”首获者,现在国外从事研究的学者毛润生都是生于此、长于此的石塘人。
参考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