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外悬崖上发现中国汉字,内容被翻译后专家热泪盈眶:终于对上了

 老梧桐 2022-05-27 发布于北京

1

《后汉书》上有过一场战役的记载:

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对北匈奴发动了一场战争,最后以东汉的胜利而告终。史学家班固亲身参与了这场战争,并写下了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命人将其刻在燕然山上。

千年过去了,这块燕然山石刻却下落不明,这就引起了史学界的一个很大的争议。

文章图片1

因为窦宪这个人物的特殊性,他作为太后的哥哥,当朝国舅,大权在握,却飞扬跋扈,草菅人命。

这样的人怎么会是将军?

所以找到燕然山石刻就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么这块石刻又是如何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呢?

2

2017年8月,内蒙古大学的专家学者受蒙古国的邀请,前去杭爱山一带的悬崖上破解一处石刻。

这处石刻经过蒙古国的专家研究,上面刻的全是汉字,这让他们束手无策,只能请求中国帮忙。

文章图片2

其实早在1990年,这块石刻就被蒙古国的两名牧民发现了,但由于保存和研究的进展缓慢,这才拖延到20多年后。

中国专家看到这块石刻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杨方教授看完以后,他立即表示:对上了,都对上了。

为什么专家学者们如此激动?

原来这就是专家学者们寻觅已久的燕然山石刻,上面刻的正是班固所写的《封燕然山铭》。

中国残缺了千年的历史终于被发现了,这个消息传到国内的时候引起了轰动。

与专家学者们欢天喜地的情况不同,有不少人觉得不过是一块石刻而已,又有什么特殊的呢?

文章图片3

这其中的原因就和侵扰中国千年的匈奴离不开关系。

匈奴就是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他们擅长骑射,作风强悍,在历史上,他们经常会妄图侵扰中原的和平。

从秦朝开始就有记载,匈奴作为游牧民族,他们居无定所,家当随身携带,经常在边境抢劫,抢完就跑。

文章图片4

这样的情况让边境的百姓们苦不堪言。

汉朝是和匈奴纠缠最长的朝代,皇帝派出过许多兵马试图将匈奴消灭。

比如卫青和霍去病两代名将,带领大汉士兵斩杀无数敌兵,最终能做到的只是让部分匈奴臣服。

这些人只能做到平息匈奴的叛乱,并不能做到消灭匈奴,尤其是以凶恶著称的北匈奴。

当时南匈奴已经向汉朝臣服,所以汉朝扶持南匈奴来对抗北匈奴。

文章图片5

然而这样只能略微缓解紧张的局势,中原还是需要时刻提防北匈奴打进来。

而彻底解决北匈奴的人,就是窦宪。

有人认为,窦宪勒石燕然是比霍去病封狼居胥更厉害的存在,因为他为中原百姓彻底地解决了匈奴人的威胁。

3

然而根据史料上记载,窦宪这个大将军是“被迫”去抗击匈奴的。

窦宪是汉章帝窦皇后的亲哥哥,赫赫有名的大将军。

身为外戚的他非常善于利用自己的身份,在朝廷中安排自己家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戚干权”。

在他的安排下,当时窦家的权势很大。连当朝公主的宅院窦家都敢占领,国舅窦宪甚至无视朝廷法度随意杀人。

后来,汉章帝驾崩,仅有10岁的汉和帝即位,大权就落到了窦太后手里。

文章图片6

窦宪更加的骄横无理了。

有一次,因为记恨宗室子弟刘畅得了窦太后宠信,害怕刘畅瓜分他的势力,他居然杀了刘畅。

他的这一举动惹怒了窦太后,因为刘畅深得窦太后喜爱。震怒下的窦太后想要杀了窦宪。

正在这个时候,北匈奴侵犯边境的消息传来,为了保命,窦宪主动请缨,带兵去抗击北匈奴,希望能因功免除死罪。

于是窦宪成了车骑将军,率领大军攻伐北匈奴。而史学家班固作为其幕僚,也随军出发了。

在这场战役中,窦宪体现出了他骁勇善战的一面,仗着窦太后作威作福的他确实有几分本事。

比如燕然山这一战,班固所写的《封燕然山铭》详细记载了这件事,说窦宪带着3万大军以及1万多的辎重,用北匈奴首领的血来涂剑,将北匈奴打得溃不成军,最后向西仓皇逃窜。

文章图片7

窦宪的兵马最后停在了燕然山上,这也意味着他彻底将匈奴赶了出去,从此再也不会侵扰中原了。

而班固所做的《封燕然山铭》也被刻在了燕然山上

4

《封燕然山铭》的历史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是我国当时国力的象征,也是我国抗击匈奴胜利的伟大时刻的纪念。

根据历史记录的中原王朝和草原王朝的关系,前者对后者是无法做到彻底统治的。

因为汉族人的生活习惯,决定了无法在草原上生活,所以当时最好的就是扶持一个能听从于自己的弱势政权,比如南匈奴,就是当初汉朝统治者为了对抗北匈奴而扶持的。

文章图片8

虽然到后来,北匈奴被灭以后,鲜卑族逐渐强盛起来了,此后前千年,中原王朝和草原王朝之间的争斗仍未停息,但这已经是后话了,这已经不是中原与匈奴的战争了。

燕然山石刻记录了窦宪的功绩,让后人看到了他的另外一面。

但这到底是说窦宪功绩斐然还是夸大了他的功绩呢?

有一些学者就认为,可能窦宪的功绩没有这么大,毕竟他来打匈奴的目的就不单纯,他是希望通过立功来免除自己的死罪。所以最后打了胜仗,才能刚好有《封燕然山铭》这样的石刻留下来,让他青史留名。

不然他为什么要带上班固这样的史学家去打仗呢?

文章图片9

也有学者认为虽然窦宪去打仗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自身利益出发,但是不能否认他的军事才能

纠缠中原几百年的匈奴,许多皇帝与大将军都对此束手无策,但窦宪做到了,他将匈奴赶出了中原,这就是窦宪最厉害的所在。

再加上这场战役有20万人主动投降,缴获的物资、车马、战利品更是数不胜数。客观来说,战果比霍去病当年还要更胜一筹,可以说是一场前无古人的胜利。

让班固记载这件事,也算是实至名归。

5

立下千古奇功的窦宪班师回朝,自然得到了窦太后的赏识,他过去犯下的累累罪行也被一带而过。

窦宪又成为了那个权倾朝野,肆意妄为的外戚。

春风得意的他似乎忘记了汉和帝的存在。汉和帝并不是一个懦弱的皇帝,他足智多谋,也懂得隐忍。他通过对自己忠心不二的大臣一点点暗中清除了窦家党羽。

在14岁那年,他成功地扳倒窦宪,逼迫其回到自己的封地,最后令其自杀。

而在朝廷上,他也对窦宪的追随者进行了严惩,就连班固也无辜受牵连,在狱中受到小人迫害,等汉和帝发现时,已经冤死狱中。

文章图片10

窦宪肆意妄为的一生就此落幕,虽然他的人品如何有待商榷,但他确实为大汉立下了大功,困扰大汉多年的匈奴之患终于被解决了,他的功绩算是能青史留名的。

从如今史学家的角度来说,窦宪的功绩需要被认定,也必须被认定。

所以燕然山石刻的发现是无与伦比的重要,它是我国的瑰宝,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