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古国找到的记录大破匈奴石刻《燕然山铭》,害死了史学家班固

 岐黄堂中醫 2017-08-15

东汉时期,汉朝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大破匈奴,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为大破匈奴所书著名的《燕然山铭》。这是史实。近日有消息说,近年来,俄罗斯、蒙古、中国的专家学者一直在寻找《燕然山铭》的踪影,如今终于找到了。

内蒙古大学发布消息称:“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踏察,解读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摩崖石刻。经过认真辩识,初步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燕然山铭》。这是中蒙合作所获重大考古发现,详细的经过、内容以及资料整理和解读正在进行中。”

蒙古国找到的记录大破匈奴石刻《燕然山铭》,害死了史学家班固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官网公布的相关考古视频截图


然而,正是这纪功石刻《燕然山铭》害死了史学家班固,而且在写《燕然山铭》时,班固穷困潦倒,虽然在窦宪军中谋得一职,但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不带编的非正式工作人员。


战争主帅也是外戚,但有些“心术不正”


蒙古国找到的记录大破匈奴石刻《燕然山铭》,害死了史学家班固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官网公布的相关考古视频截图4

没有找到的东西并不等于没有存在过,而如今找到了更能引起人们对那一段往事的回忆,以加深对历史的记忆。现在就让我们从汉初的抗击匈奴说起。

汉武帝当年发动的那些对匈奴大大小小的战争,让他自信地认为他已经把中国的事情办得差不多了,把匈奴的右胳膊给砍断了,他就把战神卫青的墓造成了阴山的形状,放在了自己的茂陵旁边。他的意思很明显,他要阴山伴着他长眠,陪他永远地睡下去。

汉武帝认为,陪他“睡觉”的阴山会一直很安稳的,但他没想到,在他睡后的东汉,匈奴慢慢地缓过劲儿了,又开始不安分了。

于是,历史再一次地将一个与他有着裙带关系的亲戚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他的这个亲戚没有与同样和他有着亲戚关系的、他的另一位战神霍去病那么崇高,连想也没想过“不灭匈奴,何以为家”的大道理,就被任命为对匈奴作战的最高指挥官,从阴山出发,上演了一部历史大剧。

这个人叫窦宪,是大司空窦融重孙子,东汉的外戚、权臣、名将。他的妹妹是汉章帝的老婆,皇后。历史上有名的典故“窦宪还田”,说的就是这个人。他爱钱、爱权,睚眦必报,甚至有些心术不正,但就是他,以报卓越的军事天才把匈奴人给真正打跑了,也让世界史在匈奴人的向西溃逃里翻开了起伏跌宕的精彩一页。

蒙古国找到的记录大破匈奴石刻《燕然山铭》,害死了史学家班固

霍去病

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人类学家巴菲尔德教授,在其著作《危险的边疆》一书中,将汉朝对匈奴的战争战略总结为四个方面:

其一,把汉朝的边界推进到之前秦朝的边界,也就是阴山一线;

其二,与匈奴的游牧邻居——月氏和乌孙建立军事联盟,以孤立匈奴;

其三,进入塔里木盆地,征服西域城邦诸国,以阻止匈奴与藏边的羌族发生联系,并迫使匈奴停止从西域的城邦征税,“斩匈奴右臂”。

其四,穿越阴山,长途跋涉,到草原深处去彻底摧毁匈奴。

这四个战略目标中,前三个汉武帝是实现和完成了的,第四个只能说是基本上实现了,但没有完成,不彻底。

没解决的事,当然要靠后世。

于是,到了东汉,就有了窦宪北击匈奴。

窦宪这个人用我们今天一些人的话来说就是有些“二”, 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劣迹,在古今文人墨客眼中被公认为是东汉外戚专权的祸首,因而备受贬斥。

窦宪的爷爷窦穆和爸爸窦勋均以罪被诛,但他的妹妹当了皇后后,他的官就越来越大,仗势欺人,朝廷的官员见了他们都有些害怕。为了给父亲和爷爷报仇,他居然把当年审理案件的韩纡的儿子给杀了,还把人家的头割下来,在父亲和爷爷的墓前祭奠。

窦宪这种不可一世的狂妄,让更多的人都怕起他来了。而他,更是变本加厉,竟然盯上了沁水公主的田园,还以低价强买了。

有一天,汉章帝路过那片园子,问:“这是谁家的?”他支支吾吾,不好好给人家回答。后来,章帝弄清楚了这事儿,对他提出严肃批评,还说:“国家要抛弃你窦宪,就像丢掉一只小鸟和腐臭的死鼠一样!”他呢,将地还给了沁水公主(前面说的窦宪还田),却因此得不到提拔和重用,直至章帝去世,他的皇后妹妹摄政时才重新掌权。

蒙古国找到的记录大破匈奴石刻《燕然山铭》,害死了史学家班固

汉武帝


有些风流的窦太后,给了哥哥现身手的机会


蒙古国找到的记录大破匈奴石刻《燕然山铭》,害死了史学家班固

窦太后

如果说窦宪这还不够“二”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事,他更显“二”了。

汉章帝死,都乡侯刘畅前来吊丧,此人风流倜傥,一来二去,和他的妹妹窦太后发展成了情人关系。寂寞的窦太后常召见刘畅进后宫,寻欢作乐。窦宪怕和妹妹如胶似漆人刘畅分抢了自己的权力,就派刺客把刘畅杀了,还嫁祸给刘畅的弟弟。事情败露后,他的太后妹妹大怒,关了他的禁闭。

面壁思过,窦宪深知自己难以保全,于是请求出击匈奴,以赎死罪。

当时的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亲汉,北匈奴反汉。窦宪正好碰上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讨伐北匈奴。

汉廷的官员们对于出击北匈奴大多数人是持反对态度的,主要以尚书宋意为首,他们认为,鲜卑人将要崛起,很可能将成为汉之心腹大患,应保留北匈奴,这样既能给鲜卑人留一强硬的对手,又可防止南匈奴做大。因此,这些人坚决反对出击北匈奴,认为这样对汉而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东汉掌门人窦太后对此不以为然,最终不顾群臣反对,独断专行地给了哥哥一个机会。

打断骨头连着筋,妹妹毕竟是妹妹啊!

就这样,一个有些“二”的人被推送到了历史的前台。

蒙古国找到的记录大破匈奴石刻《燕然山铭》,害死了史学家班固

汉军画像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前台的主角,和他的那些在与匈奴作战中有着“战神”之称的前辈亲戚一样,善于针对敌军弱点,及时掌握和准确判断敌军的动向,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方针,调遣优势兵力与敌主力决战,并采用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等战术,往往轻装疾进,速战速决,以创造出敌不意、以奇制胜的效果。同时,一旦逮住战机,便不轻易放弃,每次击溃敌军后,均穷迫猛打,不让敌人有喘息机会,尽量在追击中歼灭敌人。

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

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击北匈奴的最高指挥官,佩金印紫绶,比照司空规格配备属员,还任命执金吾耿秉将军为窦宪的副手。

当时,这支骑兵作战部队的配备是这样的:汉军8000骑,南匈奴部队3万骑,羌胡军队8000骑,另有辎重车1.3万辆。

表面上看起来,这仿佛一去杂牌军,但正是这些军队组成了一支适于漠北作战的骑兵部队。

在这里,我们不妨附带说下窦宪的副手耿秉,《后汉书》上说他体魄魁梧,腰带八围。博通书籍,能够解说《司马兵法》,尤其喜好将帅用兵谋略(有伟体,腰带八围。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他生性勇敢,而且处事简练,行军时常常自己披着铠甲走在前面,停下来休息时不安营扎寨,但也把哨兵放得远远的,明确誓约,有紧急情况,军阵马上排成,士兵都乐意效死(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

耿秉长期在边疆工作除了在汉军中着着极高的声望,在羌人、胡人中也颇具影响力。他认为,中原空虚消耗,边疆不安定,问题就出在匈奴身上。因此,他主张用战争消灭战争。

都说兵怂怂一个,将强强一窝。就这样,总司令窦宪和他的副手耿秉的北击匈奴大军整装待发。

蒙古国找到的记录大破匈奴石刻《燕然山铭》,害死了史学家班固

小人书里的窦宪


大军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集结,去塞三千余里


公元89年,中国北方大地上,军旗猎猎。

窦宪司令员将北击匈奴的部队分兵三路,一路由南匈奴单于屯屠河率领,从满夷谷(今内蒙古固阳县)出发;另一路是羌人和胡八千骑以及南匈奴骑兵一万骑,由度辽将军邓鸿与匈奴左贤王安国率领,从翩阳塞(固阳县境)出兵,而窦宪与耿秉则各率四千骑、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率万骑从朔方鸡鹿塞(今巴彦淖尔)进军。

鸡鹿塞,中国汉代通塞北之隘口。位于今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西北,狼山西南段哈隆格乃峡谷南口。峡谷贯通阳山(今狼山)南北,谷底平坦。北依汉长城,东邻屠申泽,为汉代西北部门户,扼控穿越阳山之交通咽喉。西汉置塞。塞城临崖建筑,以石砌成,呈正方形,屹立于峡口西侧。

人马浩荡。

三路大军于涿涂山(阿尔泰山东脉)会师,窦宪命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秉的弟弟)等率精兵一万多,与北单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作战,大破敌军。敌众溃散。窦宪整军追击,直到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匈奴诸王中名位尊贵者,《汉书·宣帝纪》:匈奴单于遣名王奉献。颜师古注:名王者谓有大名,以别诸小王也)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北匈奴单于在战斗中逃走。窦宪班师回国之时,派吴汜、梁讽二位司马率兵携带金帛追寻,企图招降北单于。追击的部队所到之处宣明国威,而北匈奴人也因为其单于的逃离,变得人心涣散,纷纷归降。

在北海西北的西海,追击的部队终于追上了北单于,但并没有将其杀掉,而是劝说他仿效当年的呼韩邪单于归汉,以求保国安人。

北单于喜出望外,但心里还是有些害怕,于是,派他的弟弟右温禺疑王随梁讽到洛阳,表示愿意向汉朝廷进贡,并愿意留下来侍奉汉和帝。

此时,窦宪驻扎五原(这里的五原并不能具体到我们今天所说的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公元前127汉朝收复了河南地,将九原郡一分为二,东部地区改名五原郡),见北匈奴单于没有亲自来洛阳,认为他尚乏诚意,便奏请朝廷遣归右温禺鞮王。

蒙古国找到的记录大破匈奴石刻《燕然山铭》,害死了史学家班固

鸡鹿塞


窦宪将军一战成名,彻底歼灭北匈奴


蒙古国找到的记录大破匈奴石刻《燕然山铭》,害死了史学家班固

窦宪画像

九月,皇帝命中郎将持节到五原任命他为大将军,并封其爵为武阳侯,食邑二万户。不过,这回窦宪仿佛不那么“二”了,他非常坚决地辞去封爵。随后,班师回京,准备再战。

北单于看到他的弟弟被汉政府遣送了回来,心里更加害怕了,而此时,窦宪派兵袭取伊吾(今新疆哈密),彻底切断了北匈奴与西域的联系。北单于便派车谐储王等人来到居延塞见窦宪,表示愿意向汉称臣,并愿意亲自进京面见皇帝。

窦宪请示朝廷后派人前往迎接,但与此同时,匈奴南单于上书汉朝皇帝,想要趁此机会消灭北匈奴,南北匈奴合并归汉。汉朝皇帝同意,窦宪暗地里派部下率领南匈奴8000精锐骑兵再出鸡鹿塞,行军近千里,于今蒙古国满达勒戈壁(涿涂山一带)分兵左右两路,左路绕西海迂回至河云(今蒙古国吉尔吉斯湖西南)西,右路沿匈奴河(今蒙古国拜达里格河)北上,出河云东,乘着夜色包围了北匈奴单于王庭斩杀万余人,北匈奴单于负伤逃走。

到了公元91年2月,逃走的北匈奴单于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复设王庭,窦宪见北单于势力微弱,想乘机将其彻底消灭,派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率兵800骑,出居延塞,长途行军5000余里,大破北单于,斩首5000余级,北单于遁逃,不知去向,其国遂亡。

经过窦宪对北匈奴的两次大战,北匈奴主力被彻底歼灭。至于其残部的去向,《后汉书》说是“不知所终”。然而,今天一些学者的研究是,北匈奴由此开始了向西的大逃亡,另有一小股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此立足后,又出没于天山南北进行掠夺,而这已经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了。

公元124年、126年,班超(班固的弟弟)的小儿子班勇(时任西域长史)两次击败北匈奴,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公元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这是北匈奴在中国大地最后的、彻底而且干净的逃亡。

窦宪将军因此一战成名,在汉朝对匈奴作战史上留下光辉一笔。

蒙古国找到的记录大破匈奴石刻《燕然山铭》,害死了史学家班固

塞外戈壁


史学家班固全程参与,是非正式编制


蒙古国找到的记录大破匈奴石刻《燕然山铭》,害死了史学家班固

班固

今天,虽然《封燕然山铭》被发现,但我们要说的是,在投靠窦宪之前,班固虽说受到皇帝和朝廷一部人的赏识,但依然和太多太多的有才华的中国文人一样,混得不怎么行,还险些因为私修国史(《汉书》)被处死,到头来不过做了个兰台令史、校书郎、玄武司马之类的芝麻官。

班固的弟弟班超就不愿意跟着班超靠替官府抄写文书挣几个“润笔”来过日子,认为丈夫应该在军营建功立业,投笔从戎。而当班固卷入“私修国史案”,弟弟班超曾经策马穿华阴、过潼关,赶到洛阳上疏为他申冤,是弟弟班超在危难时救了他。

也许是受了弟弟的影响,坚定志向但总得不到升迁的班固,也想通过边境立功,获取功名,以便施展才能。

这一天,他等到了。

窦宪北攻匈奴的那一年,因遭母亲去世,辞官在家守孝的班固决定投附窦宪,随大军出击匈奴。随后,他被窦宪任为中护军,参与军中的事务。

是年,班固58岁。

中护军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高级军事长官,与中都护、中领军、中监军一起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武将。但是,班固的这个中护军不过是窦宪给他任命的,并不在朝廷官员的序列。

但是不管怎么说,班固依然把他的足迹留存了北国的大地上,在鸡鹿塞、在杭爱山留下了他的身影。

除了上面说到的《封燕然山铭》,加入窦宪幕府的班固还为窦宪撰写了《窦将军北征颂》,对窦宪北征匈奴大加歌颂。然而,正是这些,让班固因为窦宪密谋叛乱受到株连,被关进了大牢,并在那里走完了他的一生。

汉和帝得知班固死后,认为班固有些冤枉,下诏将害死班固的狱吏处死抵罪,但这一切已经显得不重要了。

这一年是公元92年,班固61岁。


后世对窦宪的评价,和“二”没有一点儿关系


蒙古国找到的记录大破匈奴石刻《燕然山铭》,害死了史学家班固

汉军

现在,让我们腾出时间来看一看后世对窦宪的评价。

范晔《后汉书》: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至乃追奔稽落之表,饮马比鞮之曲,铭石负鼎,荐告清庙。列其功庸,兼茂于前多矣,而后世莫称者,章末衅以降其实也。是以下流,君子所甚恶焉。夫二三子是之不过房幄之间,非复搜扬仄陋,选举而登也。当青病奴仆之时,窦将军念咎之日,乃庸力之不暇,思鸣之无晨,何意裂膏腴,享崇号乎?东方朔称“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信矣。以此言之,士有怀琬琰以就煨尘者,亦何可支哉!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卫青、霍去病依靠汉朝强大之时的汉军之众,连年跟匈奴作战,国力为此消耗大半,但依然没能完全击败狡猾的匈奴,世间依然传颂他们为优秀的将领,难道没有一点沽名钓誉以求获得好的结果吗?而窦宪率领汉军消耗很少、却夹杂着很多胡族组成的军队,一举就能扫空匈奴王庭,一直追到到稽落山边,贝加尔湖畔,于燕然山刻石以记功,并获得匈奴所献“仲山甫鼎”( 在漠北,南单于送给窦宪一只古鼎,能容五斗,上面有“仲山甫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的铭文,窦宪把它献给了朝廷),其收获足以去供奉太庙告慰先王。列出窦宪的功劳来衡量高低,各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代的卫青和霍去病,然而后世却不愿意称赞其功劳,反而夸张其细枝末节的过错以降低其功绩。这是因为上流的君子最厌恶窦宪,认为其人品属于下流一类。而卫青、霍去病、窦宪之流都是下贱出身,不过以裙带关系上位,还不是那种历经千辛万苦的努力,从很偏僻的底层多年奋斗选拔出头的人。但其实当卫青做奴仆的时候,窦宪犯错误之时,也是无力改变现状,如同公鸡想打鸣却等不到早上的时辰,又哪里敢奢望裂土封侯呢?东方朔说有些人“如果被用就如同老虎那么强悍,不被用就只是一只老鼠而已无足轻重”,确实是说对了。由此看来,世上有人胸怀美玉却被迫呆在尘土中取暖,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这评价是相当的高,用我们今天的话非常低级来一个点评就是:高水平的人“二”一点是没有关系的。

蒙古国找到的记录大破匈奴石刻《燕然山铭》,害死了史学家班固

匈奴


对北匈奴的作战,间接地推动欧洲的历史进程


蒙古国找到的记录大破匈奴石刻《燕然山铭》,害死了史学家班固

阴山长城

窦宪在名震大漠南北的同时,奠定了中国北疆新格局。这既是中国边疆统一和中华民族融合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渴望和平的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谁会在事先想到,这个人、这次战役会影响到中国历史?

两次从鸡鹿塞出兵的窦宪,根本没有想到他北击匈奴的战役,会影响到世界历史的格局。在许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仿佛还能听得到在这次战役之后,一直向西的路上,那个丝绸之路终点站上的罗马帝国发出的苦闷而又无奈的叹息。

鸡鹿塞,就像一个敏感的原点,于不言不语中将世界弹唱。

英国十八世纪史家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在晚年的回忆录里,因为自己出身门第而自豪:“我出生于一个自由而文明的国家,一个科学和哲学的时代,一个门第荣耀、家资富有的家庭。”但让后世更加感兴趣的却是他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最早进入中国学界视野的西方经典著作之一,是爱德华吉本于游历罗马城废墟时发思古幽情,遂穷毕生之力,勾勒罗马帝国衰亡的历史。上起罗马帝国早期两安东尼朝的黄金时期,直迄东罗马帝国毁于异族之手,举凡此1000多年的变幻风云,无不尽收笔下,精彩生动,充满洞见,堪称如椽巨笔。

当时,罗马人将帝国以外的民族统称为蛮族。爱德华吉本一再声称,罗马帝国的灭亡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即是:蛮族的胜利。

按照《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的说法,当时,被窦宪打败的那个匈奴人,“从获胜的敌人面前逃跑”,并采取了“转而向西方进军”的战略。他们先是长途奔袭到欧洲的黑海和多瑙河一带,接着又同这里的原住民哥特人等一起,继续向西侵袭,直到兵临罗马城下,最终导致了这个古老帝国“在众多‘蛮族’的强大军事压力下”,一朝覆亡。

就这样,窦宪对北匈奴的作战,间接地推动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但是,我们今天说这些时也应该注意到,还有一类说法是,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灭亡的不是匈奴人,而是匈人,这是两种不同的人,匈奴人是黄种人,匈人是白种人,因此,罗马帝国灭亡和中国的匈奴人没有关系。

争议是存在的,但匈奴这个民族如同流星陨落般地在天空里,划下了一道绚丽但也刺眼的强光,是不空置疑的。都说所有军事与政治的角逐,到了最后都会变成文化的。历史始终都在漫不经心地微笑,让人在伤痕里忘记痛。(文/路生)

蒙古国找到的记录大破匈奴石刻《燕然山铭》,害死了史学家班固

影视作品中的匈人


相关链接:《封燕然山铭》


蒙古国找到的记录大破匈奴石刻《燕然山铭》,害死了史学家班固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官网公布的相关考古视频截图2

原文: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蒙古国找到的记录大破匈奴石刻《燕然山铭》,害死了史学家班固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官网公布的相关考古视频截图3

译文:大汉永元元年(汉和帝年号,西元89年)秋七月,国舅、车骑将军窦宪,恭敬天子、辅佐王室,理国事,高洁光明。就和执金吾耿秉,述职巡视,出兵朔方。军校们像雄鹰般威武,将士们似龙虎般勇猛,这就是天子的王师。六军俱备,及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等人,猛骑三万。战车疾驰,兵车四奔,辎重满路,一万三千多辆。统以八阵,临以威神,铁甲耀日,红旗蔽空。于是登高阙,下鸡鹿,经荒野,过沙漠,斩杀“温禺鞮王”,用其血涂鼓行祭;用“尸逐骨都侯”的血来涂刀剑之刃。然后四方将校横行,流星闪电,万里寂静,野无遗寇。于是统一区宇,举旗凯旋,查考害传图籍,遍观当地山河。终于越过“涿邪山”,跨过“安侯河”,登燕然山。践踏冒顿的部落,焚烧老上的龙庭。上以泄高帝、文帝的宿愤,光耀祖宗的神灵;下以稳固后代,拓宽疆域,振扬大汉的声威。此所渭一次劳神而长期安逸,暂时费事而永久安宁。于是封山刻石,铭记至德。铭辞曰:威武王师,征伐四方;剿减凶残,统一海外;万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丰碑;广扬帝事,振奋万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欢迎关注作者更多原创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