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元:皇泽寺、千佛崖、金牛古道

 倩红 2022-05-27 发布于四川

一、成都到广元

2016年7月21日,成都到广元,全程计285公里,票价46.50元。

这是一个夏的时节,我们一早就出发了,离开成都,到川之北镇,广元。乘坐16路公交,到火车北站乘成都通向北京的T8次列车前往广元。上午9:00的火车徐徐启动,慢慢加速,向南向北飞速的前行,窗外是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一片片肥沃的土地上,人们正在田野里劳作,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美丽的图画。火车在经过德阳,驶向江油的时候,川北连绵的山也越来越强烈地进入我的视野,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起伏的小山峦,慢慢地就逾加高大。火车进入到了地势险要的川北山地。

我们乘坐的T8次列车是穿越秦岭的“绿皮”列车,“绿皮”列车因动车、高铁时代的到来,而给我们留下的是可贵的历史印迹。在感受到宝成铁路线几十年风雨历程同时,又感叹着未来还会有“绿皮”列车吗?

有了高铁,乘坐“绿皮”车的旅客少了。

宝成铁路是我国首条电气化铁路,正线长度668.2公里。经德阳南、绵阳,穿越剑门山区,过白龙江,到广元,这是我们的第 一站。

1952年7月宝成铁路在成都动工向北开始修建,1954年1月宝鸡动工向南修建,1956年7月在黄沙河接轨。1958年1月1日,宝成铁路通车典礼在成都车站举行,成都开往北京的第一列直通旅客列车始发。1975年7月,宝成铁路全线电气化改造完成并投入运营,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从此诞生。

望着窗外广袤的田野、村落、群山,思绪中却是对遥远他乡的期待,也想起了(唐)李商隐“ 夜雨寄北”脍炙人口的诗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下午2:08广元到了。

二、广元

广元市位于蜀之北,地连陕西汉中盆地和甘肃陇南地区,自古为南北交通要冲。广元自古也为北方入川的重镇,入蜀之要塞,有“地控秦陇,势扼蜀巴。”之称。

广元的人类历史古朴而又厚重。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嘉陵江畔的水如乳汁般滋养下,我们的先民就在此栖居。

夏朝时期的胤候国。公元前21世纪,夏启王分封广元地区为胤候国。旧《广元县志》云:“吾广在夏为胤,于周为苴。”《重修广元县志校该书》后记:“广元开化,虽同巴、蜀,肇自蚕丛,而夏启胤封独早。”《路史国名》记《胤侯风俗通》云;“胤,夏侯国,今利州之胤山。”

这些说法缺乏更多资料的佐证,没入于正史,不可全信。但近年来发掘的磨制石器,一再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即六、七千年以前,广元就是人类繁衍的地方,故这一说法也不可随便否定。

广元有正史为证的时期始于春秋末年。《华阳国志·蜀志》载:“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其意思是,蜀王杜尚册封其弟杜葭萌为苴侯。并以葭萌(昭化古城)为都邑。在当时在川地域的知名度仅次于巴和蜀。

蜀王分封苴候的时间,只能从众多史料中去搜寻。清道光、同治重修《昭化县志》记载蜀王开明杜尚,始去帝号称王,“葭萌者,尚之弟也。”《华阳国志》载;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经夏、商。至周朝时,蜀侯蚕丛不把周王放在眼里,首先称王。蚕丛传位于柏灌,柏灌传位于鱼凫,后有蜀王名杜宇。杜宇去王号,称望帝。望帝禅位于开明。《后汉书·张衡传》注引《蜀王本纪》载:“开明帝(鳖灵)下至五代有开明尚,始去帝号,复称王也。”刘琳先生《华阳国志校注》注释:“杜宇之后,开明氏传十二世,至前三一六年为秦所灭。”

综上所述,蜀自远古时最高统治者称候,至周朝时蚕丛称王,至杜宇时称帝,至五世开明尚时再称王,并分封弟葭萌为苴侯。

《史记·张仪列传》亦载:“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于秦。”,秦惠文王趁机伐蜀并苴、灭巴。在苴侯都邑设葭萌县。这就是昭化古城的历史,也是广元的历史。广元自古也为北方入川的重镇,入蜀之要塞,有“地控秦陇,势扼蜀巴。”之称。

广元是先秦古栈道文化和中国蜀道文化的集中展现地、三国历史文化核心走廊、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出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中,也是川陕苏区的核心区域,是红四方面军后期首府地、西部战争主战场和长征出发地。

我们在车站附近找了个简单的旅馆入住,两人住的是标准间,用费计100元。安顿好后,此时时间尚早,二点过,我们离开住所,沿着嘉陵江畔,步行到皇泽寺。路上,遇到下大雨,不过下雨的时间不太长,雨停后,我们继续前行,到皇泽寺时,已是下午3:20多。建于嘉陵江西岸、乌龙山东麓的皇泽寺,面积不大,依山而建,地势狭长,十分秀丽。寺内人文资源丰富,寺内最具价值的是供奉一尊唐代“武后真容石刻像”,是国内唯一的武则天真容石刻。 寺内人很少,自然清静。

皇泽寺初建于唐开元(713—741)年间,名“乌奴寺”、“川主寺”、“报恩寺”。

高祖李渊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禅让于唐太宗李世民。太宗贞观元年(627)十二月,利州都督李孝常借进京朝见之机,竟和近卫军官刘德裕、长孙安业等“互说符命,谋以宿卫兵作乱”。阴谋败露,被唐太宗以“谋反”罪死。唐太宗遂调升武士彟(yue)去利州任都督。武士彟(yue)去利州上任,最早也是贞观二年初,至贞观六年(632),太宗改任武士彟(yue)为荆州都督,才离开利州。故而武士彟担任利州都督之职为期约为五年。在利州任都督期间,武士彟(yue)一家喜添女丁,这个女丁,自然是姓武,但不知其名,多年后这个长大了的女丁,自己在其“武”姓后加了个名,而且这个名的“字”过去没有,是因为自己发明的而出现在历史中,这个名就是“曌(zhào)”,后来,她以又以更显赫的名字记于历史中,这个名字就是“武则天”。

武则天对“曌”字情有独钟,寓意“日月当空”,网上有很多对“曌”的解释,说她做尼姑时,法号即“明空”,所查诸史,皆无出处。而关于“曌”字的记载来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凤阁侍郎河东宗秦客,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献,丁亥,行之。太后自名'曌’,改诏曰制。”

武则天,624年武后生于利州,利州就是今天的广元。

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以后,在“乌奴寺”原有寺院故地基础上扩建,更名为“皇泽寺”,取“皇恩浩荡,泽及故里”之意。据明代陈鸿恩所撰《皇泽寺书事碑》载:“皇泽寺相传为武后创”,清代张邦伸《云栈记程》中也说:“武后秉政,建皇泽寺于此”。另一种说法是,传说武则天死后封神,民间遂给她建庙命名“皇泽”,是祈望她的“在天之灵”能泽被乡梓,而祀庙内一直供奉她的真容像。

后蜀广政二十二年(959年),当地政府又对该寺进行了改扩建,形成“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初具规模。当时的皇泽寺,临江是“则天门”、“天后梳洗楼”、“乐楼”(戏楼),还有“弥勒佛殿”、“铁观音殿”等建筑。

其后屡有毁建,现存建筑大部为清代建筑。已历1300多年的皇泽寺,主体建筑有大门、二圣殿、则天殿、大佛楼、吕祖阁、五佛亭等,寺依悬崖,下瞰江流,雕梁画栋,错落有致,气势不凡,颇有巴山蜀水之秀丽巍峨。

二圣殿

       来到皇泽寺,大门“皇泽寺”取自郭沫若的“广元皇泽寺”碑中皇泽寺三字,其为大门之增色不少,进去之后便是“二圣殿”。

据宋人《九域志》载:“利州都督武士彟,生后于利州.因赐寺刻其真容”。又据《舆地纪胜》卷184“利州”记:皇泽寺有“唐高宗、则天真容”二圣殿即据此记载恢复,大殿中央供奉唐高宗、武则天真容铜像,两侧为高宗、武周朝时期九位著名的大臣。史书记载说:麟德元年(664)后,每次上朝议事,帝坐于东间,后坐于西间,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现象,充分显示出武则天卓越的政治才能。

则天殿内有一尊武则天的石刻画像碑,上刻女皇头戴冕旒,身着王服,云环雾鬓(bìn),舞带霓裳,是民国人临摹明代陈鸿恩所著《无双传》中之“金轮遗像”所刻.当是武则天辉煌时的神态。

  

最吸引我的是郭沫若的“广元皇泽寺”碑。郭沫若手书于1962年冬。


  

我们从“皇泽寺”出来,已是下午4:30左右。离开皇泽寺,我们马不停蹄,又乘坐出租车,沿嘉陵江北上,由江之西岸跨过大江向江之东岸,去另一个重要文化遗迹,坐落于嘉陵东岸的著名的广元千佛崖和古金牛古道遗址。

在秦朝之前,蜀地是没有出川的陆路通道的,一般出川都要取道重庆从三峡出川。这就能理解在长江三峡之上,为什么会有李白、杜甫等诗人留下的许多伟大诗作,成为“夔门”诗的代表。

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有南攻蜀国,东击巴国之意,进而顺江而下,出三峡以图楚国。但蜀有剑阁之险,巴有巫山之阻。道路崎岖,运输艰难,征伐很不容易。后来,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巴错的计策,诈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粪金,秦王写信给蜀王愿与蜀国友邻,馈赠宝物石牛给蜀王,请开道迎接回去。

据《秦惠王本纪》载:“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道得通,石牛之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焉。”

据汉·扬雄《蜀王本纪》:“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献山,秦惠王献美女与 蜀王,蜀王遣五丁迎女。”也就是说,当时的蜀王生性贪欲,便派五丁在大、小剑山、五丁峡一带峭壁处,日夜劈山破石凿山开路,以迎石牛。

金牛峡在今陕西宁强县北四十里。又曰五丁峡。亦曰金牛峡。《方舆纪要》卷56宁羌州:五丁山“相传即秦作五石牛给蜀,蜀令开道引之处也”。

总之:秦国等蜀道开通后,就派大军长驱直入,蜀国没有防备,前线军队又寡不敌众,在葭萌一战大败,蜀国也就随之灭亡了。

后来这条路线遂命名为金牛道(又叫石牛道)。《读史方舆记要》记载:“自勉县而西南至四川剑州大剑口,皆谓之石牛道(或金牛道亦名栈道)”。

自此以后,闻名中外的“金牛道”也就诞生了,金牛道也是古蜀道中最早的一条道。给今后四川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战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时期,汽车交通的发展,推动川陕公路的建设,其中大部份道路就是在古蜀道的基础上扩建、改建而成。而部份金牛道还保存至今。

今天,随着成都至广元、广元至汉中、汉中到西安的高速公路先后建成,从而彻底改变了川陕两地交通面貌。庆幸的是,大部份高速公路并未在原来古蜀道的基础上进行改建,而是另寻它处修建。这样,金牛道得以保留,成为重要的历史遗迹,供后人观赏、研究。

  

先秦时期的古蜀道能够保留至今,得益于古人在开辟道路时就懂得在路的两边种植柏树以保护路基,后人在维护道路时也不断种植、维护柏树,所以现在遗留下来的古蜀道两旁都能看到高大、粗壮的千年柏树,成为古蜀道最大的景观。

目前能够观赏到古蜀道的地方有好几处,距离成都最近的是德阳庞统祠墓旁的白马关附近,此段古驿道宽约二、三米,长约两公里左右,起点自庞统祠旁的白马关,终点至落凤坡,当地政府还恢复了白马关关隘,驿道旁风景秀丽,遗憾的是这段古道是后来恢复的。

梓橦七曲山上也正在恢复一段先秦古蜀道。另一段比较完整比较原始而且未经任何人为保护的是七曲山至剑阁县之间的凉山乡的山上,此段长约十几里,经此古道可一直通向剑阁县,当地乡民常有人经此路步行前往剑阁,行走约需三小时左右。古道两旁古柏森森,颇有当年古蜀道的风韵。

剑门关附近有一个叫五里坡的地方,约有二里长的古蜀道也颇为完好。

当然保存最为完好的是地处广元的翠云廊,虽然当时修建川陕公路时大部份路段均经过了翠云廊,但不知是什么原因,也许当时中国人就有了保护意识,还是这一段路基较好,总之,不少古柏树保存完好,让人感慨不已。虽然行驶在现代的公路上,但看到公路两旁古代的柏树,让人有时空错位的感觉。

其实,除以上介绍的几段古蜀道之外,还可在其它很多地方见到古蜀道的影子,只要您有心,一定可以发现很多其它古蜀道遗迹。

金牛古道遗址

  

金牛古道在四川盆地也有一段,其起于成都。从成都到广元,为四川段,其后向北出川,过宁强,到褒城而终。全长约二千余华里,在广元境内的一段计约二百多华里,其间山重水复,栈道相连,沟壑纵横,蜿蜒崎岖,最为奇险。而坐落于嘉陵江畔的广元千佛崖就在金牛古道遗址之侧。

金牛古道

      金牛古道即石牛道,其名源自古蜀国“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因“石牛粪金”,故称金牛、石牛。起于勉县,经宁强、七盘关、广元、昭化、剑阁、汉阳、武连、梓潼、绵阳、德阳、广汉、成都一线。

地处秦巴山地的南坡,千佛崖石窟为我国西南地区佛教窟龛造像最多的石窟群,位于嘉陵江畔,耸立于山崖之上的石刻艺术,是著名的广元千佛崖,千佛崖极有历史感,又有极强的艺术价值。而千佛崖之下,就是古蜀道之“金牛古道”。其与皇泽寺相隔五公里。被称为“全国咽喉,嘉陵砥柱”的广元县城北五公里。即古石柜阁。

据《四川通志·山川志》引《清一统志》云:“千佛崖在县北十里,江东岸,石崖蜿蜒其形如门,上有千佛,唐时韦抗凿石为佛”。而《蜀中广记》卷二十四还有这样的记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现在这里还有古栈道遗迹。可证实千佛崖的历史是悠远的。

我站在崖下,向上望去,龛窟密布,层层叠叠,状如蜂房。正如《秦蜀后记》所云:“千佛崖山石为慈氏像,多至百千万亿。”千佛崖摩崖造像始于北魏(386~534)晚期,至于今日,已历经近1500年的历史。在这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并不知道千佛崖生成的历史脉络,也无法还原每一尊造像的故事。然而,北魏佛教的昌盛,造像运动的繁荣,客观地会外溢到南方,广元千佛崖造像就是这一时期启开并发展起来的,其石刻艺术风格深受北魏影响。千佛崖石窟造像精美,人物栩栩如生,多是佛僧模样,慈眉善目。自北魏以来,经西魏、北周、隋数代工匠的雕凿,极大的丰富了千佛崖石窟造像的艺术内含。

造像精美,栩栩如生佛像

  

到唐代时其造像更臻于极盛,许多有代表性的窟龛,都开凿于这个时期。五代十国以后逐渐衰落,后在宋、元、明、清等时期又有雕凿,前后延续了1400多年,被誉为“历代石刻艺术博物馆”。

有学者研究,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两京密教造像勃兴,也影响到广元千佛崖密教造像艺术。此时期出现的密教造型有千佛崖第535窟(莲花洞)右臂主尊大龛、皇泽寺第24大龛,四臂观音,稍后睿宗(662—716)时期出现了著名的菩提瑞像(千佛崖第366窟主尊),唐开元、大宝时期出现了阿门众多佛像造型,千佛崖第744窟主尊,中晚唐以后的窟龛,出现了十一面观音造型,观音崖第119龛。因而从时间上来看,广元密教造像艺术延续的时间非常长,通过对摩崖造与广元佛教石窟的考察研究,广元密教造像可以追述到唐—期到唐三期,其中规模较大的造像,如千佛崖第336窟、千佛崖第744窟、千佛崖第535窟等,主要集中在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即唐—期至唐二期,这正与当时密教广传的历史大背景相吻合。唐开元以后造像艺术逐渐开始衰落。直到清朝末年,又出现雕凿,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开凿的藏佛洞最为珍贵,是千佛崖造像中,唯一的藏传佛教系统的造像,又是四川北部非常罕见藏传佛教祖师之造像。其造像紧临川陕公路,在石窟的中段底层,有—俗称的“藏佛洞”(编号为223号)。其旁有说明写到: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世章嘉活佛所镌造。主尊为三世章嘉活佛,这是国内石窟中唯一的一尊三世嘉活佛像,弥足珍贵。

三世章嘉活佛

  

章嘉活佛:章嘉·呼图克图,是中国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转世活佛,在清代主管内蒙古的藏传佛教。呼图克图为蒙语“圣者”。其母寺为青海佑宁寺(原称郭隆寺,佑宁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是青海省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号称“湟水北岸诸寺之母”)。与哲布尊丹巴活佛并为蒙古地区两大活佛。

 大云古洞位于千佛崖摩崖群的中心位置。窟口面江而凿,其距路面约7米。现窟龛之外有新建仿古建筑阁楼,阁楼共有三层。该窟上方摩崖题匾为“大云古洞”。

大云古洞(512号),为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韦抗开凿,工程起于唐开元三年(715年),约至唐开元十年(722年)完工。大云古洞位居千佛崖崖壁的中心位置,是千佛崖中规模最大的洞窟。窟口上方横额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题“大云古洞”四字,故而俗称之。

大云古洞居于千佛崖的中心位置,规模最大,共计造像234尊,左右两壁雕有148尊莲花观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据说该尊弥勒佛是武则天的化身像。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时,白马寺薛怀义等12名和尚为迎合武则天当皇帝的需要,撰写《大云经》呈武则天。《大云经》中称武则天是弥勒佛降生,应代替李唐做皇帝。武则天看后大喜,亲笔作序,颁布于天下,且令各州要营造大云寺,以珍藏《大云经》。因武则天生于利州,当地百姓就在千佛崖营造大云古洞,并且刻了这尊弥勒佛立像和后壁龛中二圣高宗李治、天后武则天。按中国传统应男左女右,而该二圣的排列是女左男右,佛龛男高女低,这体现出设计者的巧妙构思。

大云古洞

       我攀行于今天的人们修建好的走道,阶梯。这些都是由铁制的,方便参观的人们攀登,通达到各层,各龛窟。我依扶着栏杆攀行,三十三、三十五、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看着龛窟时一尊尊编了号的佛像,观赏着各龛窟佛像。去观赏令人惊叹的这些艺术珍品和历史宝藏。时而又远望嘉陵之水,远处火车长长的,正慢慢地蠕动着往来于大江之东岸。下来是条道路,木制的如栈道,其栈道的内侧就是金牛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