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典故:“卡诺莎之行”是怎么回事?

 书鸿生 2022-05-27 发布于吉林

有句话叫:只有从废墟上站立起来的人,才有资格书写曾经倒下的历史。

今天,讲一个德皇四世“卧薪尝胆”,忍辱复仇的故事,即西方流传很广的“卡诺莎之行”典故。

西方中世纪时,神权高于王权,当罗马帝国衰落后,君主又逐渐掌控了宗教,从而获得巨大收益,这也使罗马教廷的威望日渐下降。

然,教皇并不甘心,时刻准备反击。

随着君权在握,可以随便授职,导致领土内教区的腐败,引发世俗强烈不满。

十一世纪后,西欧发起一股提高教皇地位的运动,王权与神权由此发生了重大冲突。

公元1076年,德意志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争权夺利,几乎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亨利四世为获取更多独立性,首先发难,他召集德国境内各教区的主教们开了一个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格里高利教皇的职位。

格里高利自然不会束手待毙,他也在罗马的拉特兰诺宫召开一个全基督教会议,宣布将亨利驱逐出教,这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惩罚,足以毁掉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乃至生命。

教皇号令传出不久,一时德国内外反对亨利的呼声此起彼伏,尤其境内大大小小的封建主纷纷起兵叛乱,时局对皇权基础不牢的亨利来说,十分危急。

亨利四世辗转反侧,最终决定向教皇妥协。

公元10771月,亨利身穿破衣,带着夫人和儿子及两名随从,骑着毛驴,冒着严寒风雪,爬山越岭前往罗马,去向格里高利表达请罪忏悔。

可是,当亨利到达罗马,格里高利却不予理睬,还躲到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

亨利并不气馁,继续徒步前往卡诺莎去拜见教皇,到达卡诺莎宫外,教皇格里高利令人紧闭城堡大门,不许亨利进入。

为了保住皇位,亨利一家甘心忍辱跪在城堡门外,痛哭流涕的苦苦哀求,当时,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身为帝王至尊的亨利却脱去帽子,屈膝在风雪中连跪了三天三夜,最终感动教皇格里高利,打开城门迎入亨利。

听完亨利四世的忏悔之词,格里高利总算饶恕了亨利,这便是史上著名的“卡诺莎之行”,又称“卡诺莎之辱”,现被西方世界用作屈辱投降的代名词。

表面来看,教皇格里高利似乎赢得了这场权力之争的胜利,但实际上,他的宽恕却挽救了濒临绝境的亨利四世,亨利以降尊纡贵的忍辱方式恢复了教籍并保住了帝位。

回德国后,亨利开始大力整顿内政,随后派兵镇压了各地叛乱的封建主,并夺去他们的封地和爵位,这样一来,危及亨利王位的内部势力迅速覆灭。

直到这时,格里高利方意识到情况有变,但为时已晚,他的一些追随者因其原谅亨利四世,对他是大感失望。

当格里高利决定再次废除亨利的教籍时,亨利也下令废黜他的教皇之位,并另立一位友好教皇,随后便亲率大军南下进攻罗马。

最终,亨利攻占罗马,格里高利七世逃亡,并客死意大利南部的萨莱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