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啊!好多菜~

 历史探奇 2022-05-27 发布于河南

图片

顾洛《蔬果图》,245*2633mm,清,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啊!好多菜~

有茭白、白茄、白菜、百合、竹笋、莴笋、蚕豆、毛豆、红菱、莲蓬、马蹄、茨菇、辣椒。

这是一份来自博物馆的“屯菜手册”。想要营养均衡,三餐之外,水果自然也不能少,依照图册,可选择的水果有荔枝、梨、桃、石榴、枇杷、桑葚、海棠、樱桃等。

当这些生活中常食的蔬果见于画册,倒是别(cha)有(dian)一(mei)番(ren)风(chu)味(lai)……

得益于张骞成功出使西域,自汉起,不断地有各类蔬果传入中国。汉代传入的有大蒜、菠菜、葡萄,魏晋南北朝时传入了茄子、黄瓜、莴笋、香菜、石榴,辽宋金时期西瓜传入,并大获好评,农学家王桢曾用“醍醐灌顶”来形容吃西瓜的感觉。

元代由波斯引入了原产北欧的胡萝卜,明清时又传入了辣椒、番茄、花生、菠萝、草莓、苹果等,因而,生活在清朝的顾洛才能吃到种类如此丰富的蔬果。

图片

茭白

在蔬菜中有一个特别的存在,它就是茭白。茭白的前身是“菰”,曾跻身“六谷”之列,与稻、黍、稷、麦、菽平起平坐,但在后来“转型”到了蔬菜的队列,其实也算是因祸得福。一些菰的根茎被真菌寄生后便畸形发育,长成了像笋一样的块茎,这就是茭白。

尽管菰米滑腻芳香,但是菰的种子实在太小,菰的花期实在太长,在粮食匮乏,生产力较弱的古代,种植菰这样效益低的粮食作物只怕会被饿死,因此,古人很快就接受了块头明显更大的变种菰。

何况,茭白有鲜甜味,滋味并不差。所以,宋朝以后,种菰基本以培育茭白为目的,于是,李白诗中的“跪进雕胡饭”,杜甫诗“波飘菰米沉云黑”,后人竟不知是什么了,其实说的都是菰米饭。

图片

白菜

白菜原名“菘”,始见于东汉《伤寒论》,起初只在南方种植,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菘才开始在洛阳周边种植。早期的菘在外观上更像如今的上海青,与现代白菜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图片

许迪《野蔬草虫图》,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末晚菘,在古代被视作是菜中极品,比肉还香,俘获了不少文人墨客的味蕾。

一年冬天,韩愈与李贺、贾岛等人饮酒论诗,宴席上有一道菜,将牛肚菘(古代菘的一种,叶片宽大)切成细丝,和新挖的马蹄笋一起小火慢炖。韩愈品尝后赞不绝口,趁兴而作“晚菘细切肥牛肚,新笋初尝嫩马蹄”,一语双关。

苏轼也在白菜中吃出了肉味,苏轼在《雨后行菜圃》中写道:“白菜类羔豚,冒土出蹯掌”,但最喜欢吃白菜的当属陆游,陆游自己就有个菘园,他的《菘园杂咏》中关于菘的诗词就有四五十首。

图片

荔枝

荔枝当是古代最负盛名的水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因为杨贵妃,人人知道唐朝有荔枝,但荔枝的培育要比这早得多。荔枝原叫“离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果品,刘邦称帝时,南海尉赵佗曾进奉荔枝。汉武帝时收南越,得荔枝种于上林苑,建“扶荔宫”,这一点已从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

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怎样才能延长这种美味的时限?古人在如何贮藏荔枝上费尽了脑筋,除了常见的制干、制酱,还有一种渍制法,以红盐卤浸佛桑花红浆,投荔枝渍水,晒干后不但色泽红润、味道甘甜,储藏三、四年不成问题。

鲜美的蔬果不仅仅满足了古人的口腹之欲、成就诗赋,画蔬果也成为了一种难得的雅趣。

蔬果题材的绘画自唐代就已出现,有史记载,唐代画家边鸾最擅长画花鸟折枝,晚年穷困,常常埋头于田园间写生,原本只是作为花鸟画配景存在的山花野蔬,在此时成为画中主角,他的写生蔬果有《菜蔬图》、《木瓜图》等,可惜其作品并没有流传下来。

两宋时,《宣和画谱》首立“蔬果”一科,蔬果图终于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画科。

对于蔬果图,在《宣和画谱》中有宋官方给出的解释:“灌园学圃,昔人所请,而早韭晚菘,来禽青李,皆入翰林子墨之美谈,是则蔬果益有见于丹青也。然蔬果于写生最为难工……然则丹青者岂徒事朱铅而取玩哉?诗人所识草木虫鱼之性,而画者其所以豪夺造化,思入微妙,亦诗人之作也。”

注重写生,这是宋代蔬果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以“黄家富贵”为代表的宫廷院体画,作画十分讲究法度,设色工整艳丽。同时,这一时期的蔬果图并不完全脱离花鸟画,草虫、禽鸟、花木也常常入画,成为画中点睛,因为,在宋朝人看来,绘制《诗经》名物,亦可浓缩《诗》旨,承载《诗》教,韩祐所绘的《螽斯绵瓞图》便是其中的典型。

图片

韩祐《螽斯绵瓞图》,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韩祐《螽斯绵瓞图》敷色浓稠,瓜与叶的颜色密实却也透气,白色瓜花的处理十分细致,白粉分染出花瓣的转折起伏,又用白粉细细勾勒出花筋,画者还用苔点交代了地面,画家注重写实的态度体现的淋漓尽致。

瓜叶上的小虫“螽斯”,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螽斯,这是《诗经》里的名物,“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寓意美好。

图片

鲁宗贵《吉祥多子图》,宋,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鲁宗贵《吉祥多子图》也是其中的佳作。画家同时以石榴、葡萄、橘子入画,有多子多福之意。画中的两个石榴,其中一个成熟到果皮爆裂,露出内部鲜艳的果实,尤为逼真。石榴果皮与果肉颜色上的微妙变化也被画家细心表现,整幅画作富丽又不失雅趣。

图片

赵佶《枇杷山鸟图》,北宋,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林椿《枇杷山鸟图》,南宋,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吴炳《枇杷八哥图》,南宋,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宋代祥瑞题材的绘画十分流行,有美好寓意的蔬果因此更受画家青睐,枇杷因外形被称作“黄金丸”,寓意富贵繁荣,因此常常成为画中主角,画过枇杷的画家就有赵佶、林椿、赵昌、易元吉等。

图片

林椿《枇杷山鸟图》局部,枇杷上的蚂蚁你注意到了吗?

图片

法常《六柿图》,南宋,日本京都大德寺龙光院藏

与“黄家富贵”相对的是以“徐熙野逸”为代表的水墨形态的蔬果画。其中,法常、温日观等人的写意水墨蔬果图,随性率真,直接影响了元明时期的蔬果图。元明时期的蔬果画没有继承两宋时期更具主流审美的精致的勾线填彩,而是逐渐向水墨写意的方向发展,画面中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图片

沈周《蔬菜图轴》,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蔬菜图轴》画白菜一颗,菜梗、菜叶浓淡变化尽在墨色之中,画中有自题“南国昨夜雨,肥胜大官羊,党氏销金帐,何曾得一尝”。

昨夜下了雨,菜园里的大白菜比宋代官家吃的羊肉还肥美,奢靡如党进,在金账里饮羔羊美酒的人,哪知这白菜味?

白菜的味道真比羊肉还好吗?味淡、寻常、易得这正是白菜的品格,“藏至真於淡薄,安贫贱于久长”,沈周不过是借着这凡常的白菜,抒发其淡泊、安于贫贱的志愿。

图片

倪燦《蔬果图扇面》,清,故宫博物院藏

蔬果图到了清代,才是真正的秀色可餐。此时的蔬果图充满了生活情趣,一段莲藕、一串葡萄、几颗枣子,金廷标《蔬果册》的一蔬一果都是那么的鲜活可爱,蔬果的清香跃然纸上。

图片

 居廉《瓜藕图》,清,广州艺术博物馆藏

生活在广州的居巢居廉的蔬果图带有浓厚的岭南特色,二人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撞水撞粉法”运用到蔬果图中设色鲜艳,鲜而不腻。

以居廉的《瓜藕图》为例,画中荷叶、藕片、西瓜在绘画过程中在亮面“撞入了水”,因此极富“水感”,同时,扇形荷叶、圆形藕片、块状西瓜构成了一个有趣的画面,夏日里的凉爽通过这样一个奇妙的组合在画家笔下呼之欲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恽寿平《蔬果册页》,清,常州博物馆藏

理想的生活是如田园诗般的,回归到现实世界,可能是很艰辛的。据统计,明代有记载的较大的自然灾害有5263次,平均每年19次,清入关后,有记载的较大的自然灾害有6254次,平均每年23次。

面对这连年的灾荒,生活在清朝顺治、康熙年间的画家恽寿平曾作蔬菜册,上有蔬品24种,配有题跋,在跋文的最后他忍不住感叹:“彼江南村圃之间,徒有此色,安能饱此味邪?图成玩绎,殆亡人间有刍豢之悦口矣,题以自警,并告同志”,尽管,画家本人的境况也并不好,常常为了生计到处奔波,但仍不失文人风骨,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心。

特殊时期,看图虽不能充饥,但“咬得菜根,百事可为”,或可自宽!

参考:

《蔬菜史话》史军,中信出版社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中华书局

《宋代蔬果题材绘画研究》王怡

《明清蔬果画研究》杜海霞

《恽南田<蔬果册>画跋析义——兼论“蔬果”图绘意涵之变动》刘子琪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