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岐黄针疗法治疗跖痛症病例分享

 新用户60005292 2022-05-27 发布于广东

【概述】

跖痛症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泛指前足跖骨头负重区域的疼痛, 常合并大小不等的痛性胼胝。跖痛症至今仍然是一个症状学诊断。跖痛症可以分为原发性跖痛症、继发性跖痛症和前足下疼痛3种类型。原发性跖痛症发病原因包括踇外翻、踇强直、第二跖骨头缺血性坏死、Mortons病、医源性 (术后所致) 等;继发性跖痛症包括类风湿关节炎、踇趾籽骨骨软骨炎、局部应力性骨折、痛风等;前足下疼痛包括跖筋膜炎、跗管综合症、足底神经纤维瘤、足底血管球瘤、跖骨跖侧骨性增生等。

跖痛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保守治疗。其中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包括适当的活动,穿前足宽、合适的鞋),采用横弓垫或矫正足垫,局部普鲁卡因封闭,口服药物(包括非激素类抗炎性药物和止痛药),理疗(包括温热疗法、电脑中频电疗)等;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趾长伸肌悬吊术和跖骨颈截骨术,临床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

中医学认为跖痛症多为长期站立、步行“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等引起的劳损,经络不通,气血不畅,导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从而产生疼痛。病机应首责于肝肾虚损,病位在肝肾,但与脾胃相关;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肾阴虚为主,涉及脾胃及气血之不足,标实多为气滞血瘀。

【病例分享】

患者关某,因“左侧踇外翻引起的疼痛5年余,伴右侧足底疼痛。”于2021-9-12就诊。现病史:患者诉5年前开始出现左侧第一踇趾内侧疼痛,行走后及按压疼痛较明显,伴右侧足底疼痛,曾于我院针推科进行传统针刺、激光及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后间断使用外用中药泡脚后,疼痛不适症状较前稍改善,但仍未彻底治愈好转。现为系统治疗,遂前来就诊。现症见:神情,精神可,左侧第一趾关节内侧疼痛,轻度外翻,行走及按压后疼痛较明显,伴右足底疼痛,无下肢麻木等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暗,苔薄,舌边有瘀点,脉弦紧。查体:左侧第一趾关节内侧及右足底局部压痛。辅助检查:暂缺。

中医诊断:痹症-气滞血瘀证。

西医诊断:1.跖痛症;2.足底筋膜炎。

辨经筋:足太阴脾经。

刺法:输刺及合谷刺。

选穴:太白穴(左侧)、跟尖穴(右侧:跟骨尖处)。

操作:岐黄针常规操作(具体操作方法见如下)。

疗效:左侧趾关节疼痛即可好转,按压及行走无疼痛。右足底疼痛较前缓解。

2021-9-26二诊

诉针后14天,疼痛缓解明显,尤其以左侧踇外翻的疼痛缓解缓解明显,右侧足跟疼痛较前减轻。选穴:太白穴(左侧)、跟尖穴(右侧:跟骨尖处)。针刺具体具体操作同前。

2021-10-13三诊

微信随访,患者疼痛均消失,无其他不适,好转。

【针刺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局部,押手定位太白穴,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选用规格为0.5mm*40mm岐黄针,右手持针垂直飞针法刺入皮下,针刺深度约0.8-1.2寸,针尖抵到跖骨,针下酸胀感明显时,轻轻摆动针柄沿身体纵轴方向呈30度角行合谷刺,然后迅速出针,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约30秒。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局部,押手定位跟尖穴,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选用规格为0.5mm*40mm岐黄针,右手持针垂直飞针法刺入皮下,针刺深度约0.8-1.2寸,针尖抵到跟骨结节,针下酸胀感明显时,轻轻摆动针柄沿身体纵轴方向呈30度角行合谷刺,然后迅速出针,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约30秒。

【按语】

1.     避免足部过度劳累,避免久站,避免过度跑步、跳舞或跳跃。

2.     足部拉伸以疏通局部经络气血,促进气血运行以达到气血通而病痛止的效果。

3.     可以适当配合活血通络等外洗颗粒,以温经通络止痛。

参考文献

1.     冯国平,张诚,姜剑魁,等.跖痛症的病因及治疗[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9):49-50.

2.     冯国平,张诚,姜剑魁,等.跖痛症的病因及治疗[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9):49-50.

3.     孙卫东,温建民,林新晓,等.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跖痛症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6, 24(21): 1997-1999.

4.     周可林,董硕,国生.等.宫廷推拿治疗松弛性跖痛症的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22,41(1):47-50.

第一次治疗后

第二次治疗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