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儒为教,重构信仰 ——为我们的灵魂漂泊寻找栖息

 易安先生素心阁 2022-05-28 发布于陕西

文/易安先生

以儒为教,重构信仰!这是当下内心无归处的人们一剂良药,相信很多人也会嗤之,儒学乃正统,何必立教,儒教一词又似乎不伦不类。

实际上,自古既有“神道设教”,即神圣之道可用来启发民众。教者,即宗教,许慎说文解字》: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表示的是一个屋子。而的意思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宗教,即令人生敬,即敬圣,敬祖,敬而畏,畏而仰,仰而律。如果说当下人们缺少敬畏,缺乏信仰,那么我们就迎回敬畏与信仰,在敬与畏中,构建社会之律纪。  


  

  

而宗教,就是用神祇的意思教育民众,合于天理,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当然,这里的神祇不是形而上,更非什么光怪陆离,仅以修身为要,奉孔子为圣,立以标榜,而见贤思齐焉。

当下人心离散,物欲甚重,且有愈烈之状,文化之浮漂,信任之缺乏,教育之偏颇,娱乐之滥觞,信仰之无主,皆此种种,俱因心中无畏,无畏则无界,无界则无律,无律则乱。老子道德经曾言: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希望人们生活在富裕、安乐、祥和的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以活在当下,自给自足,彼此之间没有争执,也不必迁徙谋生。这是对大同世界最美好的描写,但当下,内心的不安与焦虑,源于物质生活的攀比,人们无法相忘于江湖,相反处处是江湖。

宗教首先解决了缺乏的畏,其次树立了“圣人之道”作为参悟和学习之精要,解决了敬与律。无知者无畏,无惧者亦无知,所以需要教义的引导和参详,方能走出无知,由无知到智,由智生畏,畏而律,自是为人之道。

  

在历史当中,儒教因与政权不可分割,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作为民众思想的正统,辅助政权建立和谐向上的生活氛围,当然期间历史的糟粕我们在此不提,对于今人来说,剔其糟粕,保其精华这样的分辨力和遴选力自不必怀疑。

而关于儒学是否可为儒教,在20世纪初叶,康有为主张改革儒教,他的学生梁启超追随他的主张,在湖南自强学堂讲学,力主儒教应正以宗教之名。但是变法失败以后,梁的此论偃旗息鼓。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在此以前,蔡元培多次明确主张儒教是教。但在后面的政治经历中也一改前说。数年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并在该杂志上多次著文,明确指出儒教之教只是教化之教,而不是宗教之教。经过几番争论,儒教不是宗教的主张以绝对优势取得了胜利。从此以后,儒教不是宗教,中国古代是无宗教国,就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定论。

但囿于当下之氛围,正如人间本没有神,所以人类将创造神。所谓的宗教不一定要以神为名,而以神为名是为学术和信仰作注解,是为宗教而证明。当下需要信仰而不需要注解,需要教义而无需证明。所以这里不得不提,任继愈先生1978在南京中国无神论学会成立大会上,发表儒教是宗教的演讲。后来又就此题目不止一次地发表演讲和文章,论证儒教是宗教。虽收效甚微,但后面更多的人接受了儒教是教说。其标志性的事件:一是国际儒学联合会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合作,召开了“儒学、儒教和宗教”的学术讨论会;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了“儒教研究中心”,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参加了成立中心大会,表示国家最高的宗教研究机构和宗教管理机构,都正式承认了儒教作为宗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三是“宗教蓝皮书”,正式把儒教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宗教加以研究和介绍。

  

我相信,以儒教之名,非以必行宗教之形,而应以教义之实行教化。在当下,给人们灵魂之归处,即以儒家之教义,其基本是“仁”,即人人友爱。“礼”是实现“仁”的基本途径。而“仁”“礼”之外,还有合乎当下的修身至诚之道,即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慎廉,勤正刚直勇。

所以,以儒为教,宣而化之,让更多人寻到来处,即可知归处,知来知归,人间便不寂然。否则,心中无神,信无可仰,无畏无律,散漫矣。

当下虽不需药,但仍应以方。儒教之方,或可解之。故愿扬臂高声,以迎“儒教”回归,人人皆尊教义,知晓吉凶悔吝,心生敬畏,方不逾矩,不违规矩,心中方圆,自可相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