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太庙,每事问"的孔子 | 《五分钟论语课》

 古典读书治学 2022-05-28

《五分钟论语课》44

每天5分钟

看透中国人的性情、思维根源

正文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太庙,这是鲁君祭祀先祖的地方。更确切地说,是祭祀周公的地方。太庙本是天子的祖庙,鲁国是周代的诸侯国,本来不应当称为太庙,但因周公制礼作乐,对周王朝贡献极大。周公死后,周成王命鲁设祖庙,也就被称为太庙。

太庙当然不能随便进,一则是有身份,二是是正当时。所谓正当时,有两种,一种是祭祀助祭之时,一种是排练之时,也就是演礼之时。那么,孔子每事问,应该在演礼之时。

为什么每事问?因为孔子是当时的礼学大家,但是这个大家还多停留在学问上,从典籍中来。就相当于现在一个人学了系统的MBA课,门门满分。但是他没有参与到实际的公司管理中来,所以真的到了公司,开始参与公司管理的时候,他当然要向那些有经验的员工们请教,虚心求教,摸清楚公司的运作,了解公司的人。这是一个慢慢上手的过程,那些公司里没学过MBA的,都是他的老师。我们理解了这,就清楚为什么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了。在鲁国,也只有极少数人能参加祭祀,一定要有地位。

孔子没被鲁国聘用之前,他是没有机会参与到这种祭祀中来的,只能看书,听别人讲,脑袋里模拟,这样呢,其实还是隔了一层。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你有了名气,就很容易遭到别人的质疑,你不是礼学大家吗?怎么入了太庙,还老是问人家呢?这哪叫知礼呢?

“不懂就要问,这就是礼”。这里面有真诚,有实事求是,不作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即此意。

人最怕被自己的头衔绑架,你是专家,你怎么连这不知道呢?所以专家即便不知道,也不敢说,硬着头皮说我知道的,我明白。很多时候,事情就会坏在这里。

“我非生而知之者,敏以求之者也”,你看孔子的每事问,就是敏以求之。

一个空的状态,清零的状态,我们才能接触到真实,以真实,实情为基础,我们才能合度地处理各种事情,各种关系。

《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你看,这才是孔子的智慧。礼,绝不是形式化的东西,而是进入每一个实际情景下的合度,无过无不及的一种当下状态。

好,到这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