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彬杰|我有个故事,你愿意听吗

 二哥闲话 2022-05-28 发布于浙江

我有个故事,你愿意听吗

(图:小草已经探出头)

《生化危机》:启蒙

第一次接触单机游戏,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在那个月黑风高的白天,一个大我两岁朋友带我去他房里看点好康的。当时电脑屏幕一片漆黑,只有左下角(还是右下角)用令人不安的字体写着一行loading…”。只见他兴奋地对着我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吗?生化危机4

那个时候,比起一般关于妖魔鬼怪的恐怖电影,我反而更害怕丧尸电影。因为在当时的我眼里,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一不小心碰倒一些瓶瓶罐罐后正好调配出丧尸病毒是一件很有可能发生的事。

即使当时他在我面前演示的只是单纯打打杀杀的佣兵模式,但对当时我的幼小心灵依然留下了无法磨灭的阴影。他才打完一局,我就逃似的回了家。

我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一年多后,他又一次把我带到他房里去看好康的。这次依然是《生化危机》系列,只不过已经变成了6代。

在这段时间里,我可能已经意识到科学家把自己炸死的几率要远高于造出丧尸病毒,也可能是经历了其他比如在大润发杀了十年的鱼这样让我的心像石头一样冷的事情,总之这时的我已经不会对它感到恐惧,而更多的是“我超牛”的兴奋。

顺理成章地,《生化危机》成为了我第一个接触的单机游戏系列,让我知道了很多事情。

比如电脑与电脑的显卡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朋友家的电脑可以全程最高画质60帧无压力运行《生化危机6》,我家的电脑却会卡成让我连QTE都按不了的PPT。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为了在我家那台老古董上顺利运行游戏,我已经养成了进游戏第一件事就是把分辨率改成1024×768,其他模型质量都调成最低的习惯。

比如游戏解说这一行业的存在。自家电脑带不动,又不能天天跑朋友家玩,当时的我只能在网上搜索游戏流程解说视频,以此来了解游戏的剧情。那时B站的名字完全没有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我都是在优酷上看的,也由此认识了很多时至今日全网知名的游戏UP主。比如任何游戏都能做出慢节奏攻略的黑桐谷歌,比如一般游戏都能做出迅猛式攻略,唯独恐怖游戏会做成男高音演唱会的纯黑。他们和现在B站顶流的老番茄、某幻等人是不同类型的。他们不会对游戏剧情做出搞笑化改编,只会把游戏各个任务做成攻略,让观众原汁原味体验游戏剧情。当时单个视频时长四十分钟起步,动辄将近一个半小时,我也能不加速不快进地看下来。反观现在,十五分钟以上的视频我已经没有点开的欲望了,不禁令人感慨时代变迁。这样算起来,我也在相当早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位“云玩家”。

比如游戏也是要花钱买的。最初的时候,我接触的《生化危机》系列作品都是从一个叫做“逗游游戏宝库”的盗版平台上免费下载的。这个平台的logo就是换色版的沙县小吃,现在估计依然健在。我玩游戏主要是去体验剧情的,因此正版盗版对我来说关系并不大,当时的我也完全没有这个概念。我至少是在初中之后才了解到steam的存在的,具体契机是啥我已经忘了,可能是在各种地方看到了不少steam上发售”的字眼吧。第一次正式在steam上买游戏,已经是高中时期了,也已经知道了B站的存在。当时的我还很喜欢看中国BOY的视频,从中也知道了一些画面上要求并不高的游戏。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我才知道原来除了3A大作,更多的是这种独立游戏。我还把几部已经玩过的《生化危机》和《刺客信条》补了票,正式开启了我的正版单机游戏之路。

此时,差不多要把接力棒从《生化危机》手中接过,交给下一位《刺客信条》系列了。

《刺客信条》:热爱

第一次接触《刺客信条》还是在逗游的盗版游戏时期。当时《生化危机》系列的几部主要作品我家电脑能带动的已经最低画质通关过了,带不动的也已经优酷云通关过了,第一次进入了所谓的“空窗期”。这时,一个系列凭借帅到掉渣的跳楼动作,狂拽酷炫的CG宣传片,战斗动作干净利落还带点优美的魅力主角们成功吸引了我的眼球。

十字军东征时期的大马士革开启了长达十几年的传奇,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见证了一位花花公子成长为伟大导师的一生,独立战争时期的北美洲见证了一家三代被卷入两个极端组织命运冲突时的悲剧故事,近代革命时期的英法两国见证了一个刺客的默默赎罪和一对姐弟的拉帮结派,而埃及、希腊和北欧神话则见证了三个地区刺客组织的起源。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喜欢《刺客信条》系列,我即使深思熟虑很久也无法得出一个确切答案。这就好比你问我为什么喜欢漫威(指复联四及以前),我也同样答不上来一样。从某种角度上两者还蛮相似的。前者现在被业界诟病为“罐头式游戏”,每一代都给你整满地图的问号、支线任务、收集要素,内容同质化严重,地图一打开没治好强迫症也能治好密集恐惧症。后者也被犀利地批为“连电影艺术都算不上,更像是主题公园”,每一部超级英雄打完超级反派,也真的很难提炼出什么精神内核。而且两者也都是差不多一年一部的“年货式”“流水线”作品。

我想,即使这两个系列有着如此难以掩盖的缺点,但依然让我爱不释手的原因,或许就是《刺客信条》让我真正爱上了游戏,漫威让我真正爱上了电影吧。

我是从艾吉奥三部曲开始基本按照发行时间顺序逐步体验的。你可以精心规划刺杀路径,如鬼影般一进一出之后,只带走目标的性命,也可以直接一脚踹开大门,凭借娴熟的操作杀光所有敌人完成任务。我经历了从需要自己找时机弹反,到敌人攻击前会有提示,从一开始袖剑弹反秒杀,然后到任何武器弹反秒杀,再到略微引入RPG元素,以等级压制提高战斗难度,最后到现在完全变成RPG比魂系简单的动作游戏的全过程。主线剧情看累了,你可以做做支线任务,拿拿收集要素。被密恐地图搞得血压升高了,你可以继续回去推主线。他的确是罐头,是快餐,是最初的红烧牛肉面。但至少对我来说,当我面前有整个商场的餐厅可供挑选时,我还是会选择罐头,选择KFC选择我最熟悉的红烧牛肉面。

《刺客信条》也让我第一次开始关注游戏开发商,《生化危机》当时并没有给我这样的概念。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育碧这颗法国土豆成为了我的电脑屏幕上出现的唯一logo。由于都是育碧的作品,我也接触到了《看门狗》这个我同样十分喜爱的系列。虽然《看门狗》曾经叫板过《GTA却被反杀,但这并不妨碍黑客们打起架来是真的帅。

至此,我玩的基本上都是育碧、卡普空这样的国际大厂做出来的3A大作,几乎没有独立游戏,我甚至对它们还抱有一些偏见。而接下来的这个阶段,才让我第一次正视独立游戏这个业界真正的主力军。

独立游戏:梦想

在几部《刺客信条》之间的空档期,我曾经体验过《疑案追声》《不要喂食猴子》等几款国内外优秀独立游戏,他们的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真正让我开始正视独立游戏的契机,应该就2021初发售的《烟火》。

很多游戏UP主都做过相关视频,我第一次听到片尾的《送别》响起时直接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打折之后我也是第一时间补票。当时的我第一次意识到,反正我是剧情党,我根本不需要关注一道我觉得好吃的菜,到底是出自米其林三星餐厅,还是路边的小饭店。

而且从事实角度出发,厂子做大出名之后往往会飘,最后要么像育碧一样流水线式生产罐头,要么像波兰蠢驴一样被《赛博朋克2077》毁了名声。而独立游戏们自知无法在画面等硬件条件上与3A大作比拟,于是就把更多精力放在剧情、玩法这些游戏本身的素质上,因此往往比3A大作更动人。

当然不能以偏概全,摆烂骗钱、恶意营销、欺瞒玩家的独立游戏也还是有很多的。

现在国内的游戏市场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国产游戏全部都是独立游戏,没有哪怕一3A大作,这也是为什么两年前《黑神话:悟空》发布的13分钟实机演示能够引爆全网。并不是国内缺少这方面人才,而是这些人才都被鹅厂猪厂(腾讯网易)挖去做氪金手游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一边是工作稳定来钱快,另一边是游戏能做完就算成功售价还不敢定太高,除非是真心热爱单机游戏,否则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显而易见的。

幸运的是,的确有很多真心热爱单机游戏的国人在追逐自己的梦想。经历了举报风波最近重新满血复活的《中国式家长》,经历了DLC审核风波最近上架taptap但还没重回steam《宅男的人间冒险》,凭借丰富的剧情和精美的立绘赢得好评如潮的《海沙风云》,收入全靠广告、不收玩家一分钱、半年一部新作、剧情一部比一部神的《纸嫁衣》系列……

感谢这些工作室,让国产独立游戏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而这,也成为了我自己的梦想。

小时候玩4399小游戏的时候,家长总是喜欢在旁边开玩笑:“玩游戏有什么厉害的,长大了自己去做游戏才是真的厉害。”十几年来我自己也把这当作玩笑话,毕竟游戏制作对普通人来说一直都是一个很虚无缥缈的、仿佛没有实体的概念。而在真正了解游戏,了解国内游戏市场之后,我才知道一款游戏的制作流程应该从何处开始。

五年级开始接触游戏,之后的几年里看过漫威、追过动漫、爱上特摄,最后兜兜转转又回到最初的起点,把最初爱上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梦想,想想还有点儿小浪漫。

意识到这一点应该是在高一下,当时我就把自己要学的目标专业定为数字媒体技术。相比于一些到现在大一下还在迷茫的人,在人生规划这一方面我还是挺自豪的。

铺垫了三千五百多字,现在终于可以说说我写下这些的东西的原因了。

过去:现在

填高考志愿时,我的策略都是先报某学校的数字媒体技术或包含数媒的计算机类,再报该学校的其他分数线较低的专业用于日后转专业。不幸的是,前四五十个志愿的985211及杭电都看不上我(想屁吃),最终来到了一开始作为保底的浙工大。

(没有说浙工大不好的意思,求生欲拉满)

更不幸的是,就连浙工大的计算机类我也没有考上,还差三分,正好一个赋分档或一道选择题的量。由2021年浙江高考存在大量往届生,热门院校或热门专业的分数线都比2020年有所提高。把我的位次号放到2020年去计算,我是有很大概率可以压线进浙工大计算机的……跑题了,但总之最后结果是进了机器人工程。

2021年浙江考生的血与泪实在太多了,不展开细说了)

大一一进来,我就是抱着转专业的目标开始的。查看2021级学生转专业实施细则后,我发现计算机类要求高数、大物、英语、程序设计语言的最终成绩都在70分以上,由于大一上还没开设大物和程序设计,所以只看高数和英语。对一般理科生来说,这两门课成绩再差,70也是有手就行,但我恰恰是理科生中的异类。

我擅长的是英语和程序设计,但我的数学和物理烂得跟那啥一样,要不是高考选科大多数理工科专业(当然也包括计算机)都要求物理,我是打死也不会选的。这份文件出来的时候大一上期中考已经结束了,我的高数喜64及格分,与工图的97形成鲜明对比,甚至给班主任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可想而知,我第一次看到这份文件的时候有多么五雷轰顶。

期末考试周复习高数的时候,我反正老师布置的四套模拟题都尽力去做,听讲评的时候尽力做笔记,尽力往图书馆跑,最后抱着考到70分皆大欢喜、考不到就转去外国语养老的心态完成了考试。回到家第一件事我就跟家长说转去计算机太难了,估计是转不过去了,所以最后在把玩圣刃80cm大剑的时候看到高数成绩72分还是有些不知所措的。

成绩达到要求之后,转去计算机还需要经过程序设计能力测试和面试。由于大一下就会开设C语言,再加上我以前那一丁点儿的竞赛基础,瞬间我就感觉稳了。从那之后我就飘了,一直飘到这学期第12周提交转专业申请,第13周参加第一次机考,然后我就经历了二十年的人生中最遗憾的,甚至比没考上211还要遗憾的事。

我当然不可能自负到一点准备都不做就去参加机试。我在百度中搜索“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转专业题目”,搜到20206月和201912月的两套题。前者的作者只是简单描述了五道题的内容,并没有给出他自己的程序答案。后者的作者详细解释了五道题的要求,也给出了程序,只不过是C++的。

这些转专业题目很喜欢搞行末有没有空格换不换行,以及多组输入直到无输入时才停止这一套。前者比较好处理,少一次循环或多一句话的事,但是我并不知道后者要如何实现。那个作者的C++代码只用了这样一句话while(cin>>n),于是我就把它直译成了C语言的while(scanf(“%d”,&n))。看上去还挺符合逻辑的,只要一直有输入,就一直执行程序体。但我不知道的是,这也是CC++的众多区别之一。在C++中这样写,无输入时程序就会停止。但在C语言中这样写,即使无输入程序也停不下来,会一直把最后输入的那组数据当作新的输入一直执行程序体,直到地老天荒。可想而知,当我一次又一次提交,在屏幕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的“输出超限”和“格式错误”时心态会有多么炸裂。

如果我提前进过考试用的浙工大acm网站,提前拿几题多组输入的题目试试水,提前百度一下C语言如何实现多组输入,肯定不会发生这样的惨案。但偏偏这个网站需要校内网才能进,偏偏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我一直以为办了校园电话卡才能用校内网,偏偏我在考完向辅导员诉苦的时候我才知道校内网的正确打开方式。还能有更惨的事情发生吗?

有的。其实在第一次机试时,他们并没有做好准备工作,不但没有禁止我们访问除浙工大acm以外的网站,甚至没有收我们的手机。但在心态的全面瓦解下,我到考试最后几分钟才想起来百度一下C语言如何实现多组输入。我甚至已经搜到了正确写法while(scanf(“%d”,&n)!=EOF),区别就在于多了后面的五个字符。但当我最后一次修改完想要提交时,考试时间到,提交页面关闭。如果我快那么几秒钟,可能就能把一道题改对,就能达到五题过三题的最低要求;如果我快那么几十秒钟,可能就能就能把我“输出超限”、“格式错误”的两题都改对,变成五题过四题;如果我在考试进行到一半时就想起来百度一下,可能就能把剩下的那一题也做出来,体现出五题全过的真实水平。

可惜没如果。

一直以来累积的东西,全部木大。

杀人还要诛心的是,往年数字媒体技术同样只有四个名额,但只有一两个报名的人能通过机试和面试,竞争并不激烈。而今年第一轮转专业结束,数媒的四个名额直接招满,估计计算机学院自己都没想到。而且即使数媒没有招满,他们也只会在第二志愿专业录取我,第一志愿相当于作废,这也是我觉得这个政策相当傻逼的地方。

第二志愿的大数据本来是随便填的,毕竟上学期高数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我已经在半场开香槟了,甚至还想过第二志愿干脆不填,现在反而被大数据救了狗命。辅导员也建议过下学期在转去数媒,但代价就是他们会把这学期的成绩也纳入考察范围。我上学期在张素红的教导下尚且只能72更何况这学期又遇上了万里呢,再加上大物的开设,恐怕我这学期不转,以后也没机会转去计算机了。

比起完全做不到,这种明明做起来绰绰有余,却因为场外因素而失败的感觉更加痛彻心扉(哦洗海带哟~)

现在:未来

之后的故事,已经没什么值得讲的了。知道了!=EOF”之后,这些转专业题目根本算不上什么。收手机?随便收。禁止访问其它网站?尽管禁。错把我的账号分到屏峰考场浪费我时间搞我心态?都可以搞。还不是40分钟把你五题全做了。但即使我这次五分钟做五题,也改变不了要跟我心爱的数媒挥手说拜拜的事实。甚至连面试的几位老师,都对我机试上次没过这次全对的差距感到惊奇。除了苦笑,我又能说些什么呢?

至此,尘埃落定。

下一阶段的目标,是在补修大数据培养计划中要求课程的同时,开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辅修任务。梦想,可不能轻易放弃啊。

我的微信通讯录中,有一个特殊的分组,我会把一些仅有过“一句话之缘”的还不熟悉的朋友放在里面,平时的朋友圈动态也会设置成对他们不可见。所以你要是从没发现过我的朋友圈动态,并不是因为我性格孤僻或者话少,其实我发动态还是蛮勤的。但是这篇写了两天的“中篇小说”,我希望尽可能多的人都能看到,所以我会把你们移出这个特殊分组,顺便干脆把这个分组永远解散了吧。

那么,初次见面的人初次见面,我是陈彬杰,一个热爱游戏的普通人。

202252622:55于尚五118

*陈彬杰,机器人工程2102班团支书。


(大学一年级即将走向尾声,在朝晖校区一年的学习、工作、生活,相信大家会有很多的思考。过去一年为了工作熬夜、为了学习熬夜、为了自己的目标熬夜或许成为了常态,去图书馆、去操场、去学校周边成为了放松的好地方。一年来会有很多的变化,或许在某一个瞬间也会懂得我们要如何地去追寻和坚持,期待看见更多人一年来的所思所想所感。为了梦想努力的人,了不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