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实录|《中国好作文》课堂教学实录(五)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05-28 发布于山东

《中国好作文》

课堂教学实录(五)

《合欢树》

(三)

执教名师:王开东

老师:我们想想,母亲当年不敢在我面前讲,他儿子多么苦多么累,但是在街坊邻居的面前,一定很多次曾经提儿子的腿,街坊邻居都看在眼里,所以他们又害怕作者把母亲忘了,所以他们终于又提到了母亲,而且提到的时候说,你到小院儿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我心里为什么一阵抖,这个“抖”字背后有哪些内涵?哪个同学来说一下。这个“抖”字,我们在什么情况 下“抖”?

学生:因为这个引起了他心里的震憾。

老师:震憾。

学生:毕竟这棵合欢树是他母亲亲手种下的,然后他每次看到这个合欢树的时候,都会想起他和他母亲之间的那些点点滴滴的回忆,他街坊邻居又提到合欢树今年开花了的时候,又想起了他的母亲,他和母亲之间生活的回忆。

老师:嗯,好,我提醒一下你啊,你第一个是讲“震撼”,“震撼”我觉得非常好,你说第一是“震撼”。合欢树怎么样?居然开花了对吧?母亲当年不断念叨的愿望怎么样?

学生:实现了。

老师:实现了,这是震撼,震惊,合欢树居然开花了。第二呢,你说你觉得合欢树跟母亲在一块,所以合欢树开花了当年种合欢树的人怎么样了?

学生:母亲应该很高兴,可是母亲已经看不见了。

老师:对,母亲一定会很高兴,但母亲已经看不见了。这个时候作者是什么情况 ?

学生:遗憾。

老师:母亲已经不在的遗憾,很好,还有吗?这个时候作者为什么还是推托说摇车进去不方便?这也是“抖”的原因啊。母亲期待合欢树开花,就是期待作者用笔闯出一条路。现在,合欢树都开花了,这个时候的作者,有没有在写作上真的走出一条路啊?有没有?大家认真读一下看看有没有?我们看一看,七、八段,什么时候他走出一条路啊?同学们看一下?第六段是这样说的“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这个时候是在已经获了大奖时吗?写作真正地走出一条路来了吧?然后七、八段是插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大胆的判断,这个时候作者有没有走出一条路,有没有?没有,所以你看到第九段的时候,说“与其在街上瞎逛,”你看第九段和第六段是合在一块的,那也就是插叙的这一段,这个时候还没有真正的走出一条路,那这时候就是什么啊?愧疚,这就是同学刚才讲的愧疚,合欢树都已经开花了,而我居然到现在还没有真正的走出,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一条路,所以不敢面对母亲,推说不去看,后面是讲什么?终于敢去看了,但是敢去看的时候,你们看一下,我想去看,同学们看到了吧?第九段,“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但是呢?当我又去看那棵树的时候,结果进不去了,我挺后悔两年前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然后这个时候又提十一段,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地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想独自静静的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这个难度最大的,同学们,小组交流一下,相互之间交流一下,然后增进我们的信心啊,突破这样一个问题:“悲伤也成享受。“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交流一下。我非常感动啊,同学们在下面交流得非常好,哪个同学先来说一下?“悲伤也成一种享受”,这个是难题啊,好,话筒传递一下。

学生:首先我认为悲伤呢,他有两种含义,第一个是作者想赡养母亲,但是他的母亲现在已经去世了,不再了,还有一种想法就是,作者他已经获奖了,但是他的母亲也看不到了,然后这个享受,我认为他回忆过往于母亲的点点滴滴,然后他感到幸福。

老师:嗯,好,非常不错啊。她给我们讲了三条,悲伤之间讲了两条,享受之间讲了一条。悲伤之间讲了两条呢,一条呢是自己获奖了,但是母亲不在了,这个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间讲,“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连续讲了好多次,他还说了一个男孩子啊,之所以不断勤奋不断地努力,就是要让母亲感到骄傲。但是他能够让母亲感到骄傲的时候,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所以这个痛苦无法补救,这个是悲伤,我觉得非常好;第二呢他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他说这是悲伤。那么享受呢,就是说,母亲对自己的爱,当初是没有领悟到的,现在能领悟到了,他觉得这是幸福。好,还有哪位同学?嗯,好,话筒传递一下,不要举手了,拿起话筒就讲,嗯,好。

学生:我想把“悲伤”定义成他当时遇到的那种困境和困难,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是悲伤的,他是绝望的,但是为什么变成了享受呢?是他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成长之后,经历了母亲的死亡之后,他会心里得到了一种成长,当自己心里豁然开朗的时候,我觉得他就变成了一种享受。

老师:哎哟,这个,水平太高了啊!好,谢谢,她给我们强调了两个关键词,这个似乎贴近史铁生了,史铁生是一个哲学家,她刚才讲的第一条,是说他把悲伤界定于他当初所经历的很多的事情,是悲伤的;第二呢为什么觉得是一种享受呢?他觉得呢,在时间流逝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间,过去很多悲伤的东西,现在有了深刻的领悟之后,他变成了一种享受,我们来看一下史铁生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来比较一下,史铁生说:“幸福不仅是短暂的,而且幸福和痛苦简直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形影不离,痛苦也好,幸福也罢,都只是一个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过程中。”你看看,跟他刚才讲的好相似啊,还有,还有哪些地方?嗯,你看,今天你表现得真好啊!

学生:我想说说他的“享受”,他前面那一句说,人有时候想独自静静的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我觉得这个静静地呆一会,只有他静静地呆一会不受他人干扰,他的思想更加自由了,他就可以回忆与母亲的点点滴滴,然后就像母亲在他身边一样。

老师:是这样的,所以他还抓住那个环境啊,今天上午那个作家他也讲了,一个环境非常重要,前面有两个递进的,在这样一个氛围下,静静的氛围下,独自一个人慢慢地品味,过去母亲对自己的一切,深刻的领悟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所以他觉得是幸福的。好,是享受的,还有哪个同学呢?有没有了,好,你说一下?

学生:我想说一下这个享受,因为母亲在世前就想让儿子好好的生活,现在儿子作文得奖了,作者一定觉得母亲在天之灵可能得到告慰,所以觉得很享受。

老师:母亲得到告慰,好,很好。我们总结一下,同学们讲得非常非常得好。这个悲伤我们总结一下,就是说自己的残疾吧,曾经给母亲带来那么多的痛苦,他现在一想起来就非常愧疚,是不是有悲伤啊?但是自己当时不体谅母亲,母亲对自己那么好,自己还经常发火对吧?暴躁,而且还说“治不好拉倒,死了倒好”,丝毫不体谅母亲,给母亲带来的痛苦这也是悲伤。自己获奖了,母亲不在当然是悲伤,还有一个想看合欢树怎么样啊?还没有看到对吧?这是一种失望都可以放到悲伤里面去,还可以更广阔一点。那么第二个享受呢?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自己深刻地理解了母爱的伟大,而且有同学们讲写作成功了,可以告慰母亲了,但是母亲不在了,所以说是悲哀。但是另一方面来讲,我写作成功了,可以告慰母亲,这个也是一种享受。还有呢,从母亲的生命中所领悟到一种独特深刻的人生体验——生命的意义。事实上母亲在世的时候,史铁生没有真正了解母亲,没有理解母亲,没有懂得母亲,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史铁生没有拥有母亲的爱,尽管母亲对自己那么好。但恰恰是母亲去世很多年之后,史铁生懂得了母亲的爱,领悟了母亲的爱,反而更深地拥有了母亲的爱,所以这个时候他觉得是一种享受,尽管母亲不在了,但是他给母亲不在找到了一个安慰。“上帝看她受不住,就招她回去了。”然后呢从这个角度来讲,所以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对合欢树的变化过程,事实上我们可以把他概括一下,第一是对母亲,母爱的认识过程;第二是对母亲苦难的理解过程;第三是对生命意义的体验过程。所以这个时候,在“我”的眼里,合欢树变成了一棵什么树啊?母爱树,变成一棵母爱的树。好,我们大家关注一下啊。我们看一下,在《庙的回忆》中间史铁生这样讲,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样一种痛苦、愧疚。还有《我与地坛》中间,这样一段话,我们看下面:“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你看看,史铁生心里是在反思了吧,真正领悟了母亲爱的时候,他觉得我拥有了母亲的爱,所以他觉得是一种享受,而过去他不懂得母亲,只能是愧疚。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一段话:“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所以他深刻地了解了母亲,坚难的命运,懂得了母亲惊人的意志, 体验到母亲毫不张扬的爱,他重新拥有了母亲,在合欢树中间拥有了母亲,所以这个时候的合欢树就是他的母爱树。所以我们来看一看在现在的时候,就构成了这么一种关系,你看看,合欢树和母亲的关系是相遇合欢,我呢和合欢树是相知合欢,在真正的合欢树中间的时候,两者相融了,我们大家看一看,为什么说两者相融了?因为曾经在母亲的眼里,合欢树的命运和我的命运是一样的,母亲在合欢树身上寄予了对我的希望,那时候合欢树像我一样。现在在我的思想和愧疚中间,合欢树存在着我对母亲的思念,我对母亲的愧疚,我对母亲深深的想念和爱。所以合欢树,合欢啊,但是又不能合欢,但毕竟和母亲都相融到合欢树上了,所以这个情感非常非常的复杂。这恐怕也是史铁生最终要在自己坟墓上种上一棵合欢树的缘由吧。

同学们你们还关心一个人,那几个老人我们很好理解,老人目的就是引出合欢树对吧?引出你妈的树开花了,而且老人使文章的厚度增加了。时间关系,老人我们不说了,关键是那个孩子,好多同学对孩子很感兴趣,弄得我很苦恼。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孩子难度太大了,我们看一下那个孩子,文章多次写那个孩子,有什么样的用意?看一看,你觉得有什么样的用意?到目前为止,整个文学界,这个问题还没有解答,或者说看到好多的解答我都不能满意,嗯,好,那个话筒在后面。

学生:我觉得这个孩子可能就代表作者自己,然后他希望他自己可以回到童年,可以再见他母亲一面,好好孝敬他的母亲。

老师:好好孝敬他母亲对吧?非常非常好啊,你觉得那个孩子就像他自己一样,因为那个孩子他看到合欢树,他就不哭了吧?因为孩子一般看到谁会不哭啊?一般看到妈妈会不哭是吧?所以在那个孩子的心目中他看到合欢树不哭,太神奇了。那个合欢树是什么树啊?是母亲树啊,所以那个孩子看到合欢树居然就不哭了。但是最后有这么一句话,同学们看一下,但他不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为什么种的?可能这个孩子啊,时间关系啊,可能这个孩子就是说他也有母亲,他也有过去,也有从小长大的这个过程。刚才说这个过程,他也能慢慢地领悟到他的母亲,领悟他母亲对自己的爱,这个是普遍的对吧?但是那棵合欢树又是独特的,又是与众不同的,是不是啊?但在那个孩子身上有史铁生的影子吗?有!所以我说我们同学们表现真的非常非常好,我找到了一个例子啊,在《我与地坛》中间有这样一段话,他说:“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上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他把自己当成夕阳了吧。“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有没有一个孩子跑上来,做一个猜想“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那怎么会是我呢?但是,那不是我吗?”读到这地方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真的所有的故事都曾经发生过,真的所有的故事都曾经发生过,所有的故事都是同一个故事。我们都有母亲,都有母亲对我们深刻的爱,但是每一个又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孩子的眼里,这一棵树成了一棵什么树?成了一棵生命的树,生命树,从母亲到我,再到孩子,而某种程度上来讲,我和孩子又是一样的。

我今年暑期在香港中文大学学习,台湾辛意云教授提出一个重要概念——生命流。这个概念一下子当场就把我击倒了,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一样,我后来给他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证据。日本有一个著名作家叫大江健三郎,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在他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到森林里面去挖植物图谱,结果迷了路,所有的人都在找他,两天都没有找到,他那时候非常非常小,后来终于把他找到了。他问他母亲,他说:“妈妈,我如果死掉了怎么办?”他母亲说,孩子,你如果死掉了,妈妈会重新把你生下来。我当时看到这个地方非常非常震憾,那个大江健三郎也不相信,妈妈你怎么能把我重新生下来呢?他妈妈说,孩子,我重新生一个孩子,然后我给他买和你一样的玩具,我带他去跟你一样玩过的地方玩,给他看过你曾经看过的书,那个孩子也将会是你。

所以,真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像一个河流。那个孩子和史铁生的关系,可能就是这样。

也有同学曾经讲过一个重要的东西,如果在文章中间不出现合欢树,这篇文章会怎么样?我告诉大家,如果不出现合欢树,这就是一篇普通的好文章,但因为文章中出现了合欢树,一切就不一样了。

美国有一个著名理论,叫猎鹰理论。说的是佛罗伦萨的有一位贵妇人,非常好看。有位贵族青年就喜欢她,他费劲千辛万苦,花尽家里所有的家产去追求这位贵妇人,但是这个贵妇人看都不看他一眼。这个男人倾家荡产之后,就非常痛苦绝望,然后他就从佛罗伦萨逃走了,到了一个草原上,然后在草原上终老一生。因为非常孤独,他在草原上养了一只鹰。然后与这只鹰相依为命,这只鹰几乎成了他生命中的另一种象征。后来,有一天那位贵妇人的丈夫呢,酗酒之后在马车上摔下来,摔死了,这个贵妇人就带着她的儿子到草原上散心。到了草原上之后,这个贵妇人的儿子突然看见天空中飞翔的鹰,小孩子一下子就爱上了这只鹰。他说妈妈,我要鹰,然后回家的时候就开始讲梦话,就生病,病的很重。最后贵妇人为了自己的儿子,就找到了那个小伙子家去,就想要讨这只鹰。那个年轻的小伙子的啊,那个贵族青年看到他朝思暮想女神来了,但他现在一无所有,他没有任何东西招待他,所以啊他就把那只鹰招来了,流着眼泪把鹰杀掉了,熬了一锅汤,然后给那个女孩子吃。结果呢大家都知道,女孩子呢吃了这个汤之后啊,然后说我想来讨那只鹰,结果那个青年痛哭流涕。他说那只鹰,它是我的生命,我只有用它来招待你,我什么也没有了,所以那个女孩子就回家去了,贵妇人回家去之后,她儿子生病就死了,后来那个贵妇人就在草原上留了下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庸俗的故事,有钱的男人爱上一个有钱的贵妇人,有钱的贵妇人不喜欢他,后来他没钱了,她却爱上了他,这个故事多么庸俗,多么乏味。但是,当老师刚才在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尽管叙述得并不动听,但同学们每个人都眼睛发亮。美国这个作家从中得出一个结论,你的作品有没有一只鹰在天空中飞翔,如果没有鹰的话,你的作品还剩下什么?所谓的鹰就是作品中间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能够有多层意思理解的、非常广阔的这么一个东西。有的同学讲,可不可以把合欢树去掉,那我可以这样告诉你,如果把合欢树去掉了,“鹰”就没有了,这就是一篇普通的作品,而不是伟大文章。好,谢谢,谢谢同学们。


-全文完-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中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3)》,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