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市府前街和秀水胡同旧影

 唯我英才 2022-05-28 发布于河北
宋氏祠堂内景。
◀大众胡同里的小门小户人家与胡同北口。
◀上图东西向的秀水胡同路北,下图秀水胡同从西向东拍,能看到东边大众胡同里的参天大树。
灰色建筑为老邮政局。
幽深的旅舍胡同。

□毕冰宾

1998年秋天,忘了闲聊中是谁说了一句:“保定老城改造开始了,到处都在大拆,你小时候住的双彩那一片都拆了。”当时只觉得惊诧万分,耳畔响起的就是童年报纸广播里随时可以听到的那句——“历史潮流不可阻挡”,老城建筑再有文化风韵,多数还是沦落为大杂院了,古建风貌也凋敝得难以挽回,没有厨卫设备,一条街一个公厕,居住太不方便,拆了盖楼是大势所趋。

唯一能留下念想的办法只能是拍些老照片,于是我就赶紧去车站坐上火车回保定拍老街。

双彩街一带是最先拆的,入眼已经是一片瓦砾废墟,我就自然先拍隔着永华北路还没有拆除的市府前街和秀水胡同。

因为这个街区里曾有我很多小学和中学同学,我对那些老街老院子十分了解,可以说是懵懂中玩耍打闹的成长之地,仅次于自家所在的延寿寺老街。

永华北路与双彩街、市府前街的十字路口四角上,西南角是个老烟酒杂货铺,另外三个角上住有我的同学和班主任老师,简直就是“我们班的十字路口”。但只有东南角上那个同学的家门开在市府前街上,他父母兄弟是煤场送煤工,家门口经常停着拉煤的大排子车(或称大板车),家门在春、夏、秋天都敞开着透气,因为他们家除了前门没有任何窗户,开着门才能透风,有时能看到他们家就在门口台阶上做饭吃饭,大街就是他家的院子。从门口看过去屋里进深很深,是一个长条形的房子,估计多年前是个店铺吧。最近一查,果然解放前那是个“山西煤”煤铺,与煤的关系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从永华路这个十字路口向东一直到城隍庙街,一路下去街两侧有几座高门大宅院子,最早都是商贾大宅,大门楼和高台阶的外表依旧显得很威严,门口石狮子等少有残存,能感觉出气势非凡,也因此这条街显得宽敞整洁,“品位”明显高于其他普通胡同。大院里当年不少是雕梁画栋、游廊环绕、前后几进跨院的格局,颇显大气雍容,只是改成大杂院后住得很拥挤,老院子的风雅一扫而光。

这条街最大的亮点当然是街中部路北的那座“市府”大院,也是这条街名的由来,因是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府入住这里,这条街也就改叫市府前街,尽管后来改为市人大和市政协驻地,街名还是叫“市府前街”。其实最早这里是清代的贡院,门前的街随之叫贡院前街。史书记载,“保定贡院即是作为院试、岁考、科考的场所,也是直隶学政的驻地。”民国后这里先后驻扎过警察厅、公安局、清苑县政府等官府,街名也变来变去叫警察厅街和公安局街,直到改为我们熟悉的市府前街。

“市府”保持了过去贡院的门面,高雅大气自不必说,东侧一排大红门汽车库在没有什么汽车的年代很是扎眼。院内是园林式格局,假山花园,几套带廊檐的小院,如果开辟成公园也是很好的古建园林。对普通百姓来说一般就是站在门外的小广场上仰视那座大门,夏天晚上广场上聚集很多人乘凉。这座大院的另一特色则是其后院墙,无比高大如城墙,矗立在市府后街旁。“城墙”中开一个小后门,深邃如山洞,足见那墙有多厚。但那个后门一直锁着,没见开过或很少开吧。所以市府后街的南侧有多一半都是“市府”的高墙,整条街的西部因此显得十分清冷阴森。

大红车库门东侧是一条狭长的胡同,名为“旅舍胡同”。据记载,胡同里的房产都属于街对面的浙绍会馆,应该是会馆的客房。胡同西侧是“市府”的高墙,一派森严,东侧是几个院落,据记载说胡同口上曾是一座祠堂,后来胡同里的院子都成了杂院,但院子里空间比较大,家家门前都有小院子,估计是当年的花园吧。

旅舍胡同隔街路南一大片地界就是著名的浙绍会馆,这是绍兴师爷现象在保定的一处盛景。我们小时候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看不到当年传说中豪气冲天的三楹大门,那里只有一条胡同叫大众胡同,胡同两边的几个院落虽然是杂乱的院子,但还是能感觉到当初豪华会馆的气势。里面的戏楼曾经改为大众戏院,驻有评剧团。谁也想不到胡同深处还有一批人在这里练功,练唱,终日歌舞声不断,估计这里的住户不少就是评剧团的家属吧。而胡同西边后来是市政府的宿舍,我的几个同学家住那里,原来他们都是“市府干部子女”,但在那个年代他们也没显得多么优越,跟我们普通百姓子女一起玩得都很好。

大众胡同的独特在于它在南端拐个弯向西通向秀水胡同,南端的院子里不知为什么林木参天,院子终日为树荫遮蔽,很是阴凉。可能都是当年会馆时期戏楼附近的老树,从西边的秀水胡同望过去远远的都能仰视这些大树。

这就说到秀水胡同了,它是一个丁字形的胡同,南北向的大秀水胡同南通西大街,北到“市府”广场,中间东西向还有一条秀水胡同,西边通着永华北路。这条街上也住着我的一些同学,课余常在同学家搞课外活动,东跑西串也去了不少院子。

南北向的秀水胡同里最引人瞩目的是那个宋氏祠堂,但当初是财政局,进不去,只觉得大门很气派,也没人说过那院子的来历,后来是市文联的办公地。那年它成为一个普通院子时我终于走了进去,拍了几张照片,那时的格局基本上与早期差不多,好像是办公室,还住了几家人,感觉住在那样雅致的院子里是很惬意的。这座院子作为文物保留至今,实属万幸。

宋氏祠堂对面有一排洋派的老房子,也有同学家住在里面,当时不知所以然,只觉得那临街的拱券窗很洋气,不像是住家,后来才知那是民国时的保定邮政局。

秀水胡同几座高门大宅据说当年曾经是银号,这里曾是银号一条街。还有同学家住的大院与西大街的大院相通,后来才知那是明末清初宰相洪承畴的府宅,当年曾经是何等豪华的所在。再一查,原来民国时期著名的宴乐园饭庄就开在这里,从万宝堂对面的大门进来,都是宴乐园的庭院式饭庄,到后来都成了寻常百姓家。

大家都不知道我们是生活在文物中,直到拆迁了还不知道,都是最近几年尘埃落定,生活踏实下来才知道,可一切都成追忆了,这样的追忆无论如何都是有意义的。让我们珍惜曾经匆忙错过的美好,更好地面对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