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城互评之一

 杏坛归客 2022-05-28 发布于山东

编者按为展示各城诗会风采,促进各地诗词文化交流,中华诗词学会城镇诗词工委会新辟“他山之石”栏目,开展诗词千城互评互鉴活动,由城镇诗词工委搭桥牵线,以诗会团体为单位,让城与城之间因诗结缘、会与会之间以评联谊,增强兄弟诗会间的沟通交流,开创你写我评交流互动良好局面,形成合力有效提升诗词创作水平,更好地为创作精品佳作服务。

       细则:

      一、参与交流的诗会自行遴选诗词作品,以精品力作为要,反映诗家水准,展示诗会风采。每辑推送不超过15首(倡导多人参与、单人一两首为宜,推送的诗人同意接受各种点评)并附上百字左右诗会简介。

      二、参与点评的诗会每人评一首、或多人评一首、或一人评多首皆可,每辑作品应全部覆盖点评。诗家点评遵循温和敦厚忌刻薄、言之有物忌空洞、实事求是忌媚谀原则。

拟参与互评的诗会,将遴选好的作品用文档发送给主持人,并接收另一诗会的作品组织评鉴。

      主持人:纪子谦,微信号:Gizilch。

重庆诗词学会渝州散曲社

&

辽宁省鞍山市诗赋协会

——千城诗词互评

重庆诗词学会渝州散曲社简介

重庆市诗词学会会员交流学习散曲的学术活动机构,成员来自重庆各个区县,专注但不限于散曲。为民族承传统,为时代写强音,这是我们不变的初心。愿在诗道的磨砺中与您同行。

本期参与点评的重庆诗人为(按诗评顺序排名):

黄佳武谭永亮徐景勇李蜀霖郭长兵李永前邹其来

辽宁省鞍山市诗赋协会简介:

鞍山市诗赋协会注册成立于201311月。现有市内及县(市)区会员1213名。其中国家级会员232名。协会内部设有文学评论委员会等11个委员会。组建《千山八娇》等13个品牌组合。设有九州诗赋联盟论坛。10年来共创作诗词联赋近10万首(篇),有多名会员多次荣获各级奖项。产生一名中华诗词学会理事、省文联代表大会代表;一名中国楹联学会副秘书长;一名中国楹联辞赋文化院副院长;曾在北京现代文学馆举办会员作品专题研讨会;有一名会员创造世界纪录;一名会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建党百年专题作品国家级专刊收录两名会员诗赋作品。

本期参与的辽宁诗人为:

刘照荣(诚实成诗)、孙春艳(争春吐艳)、徐荣斌(五陵游侠)、刘筱倩(花影)、李淼(冰鉴初心)、 郎英(清心)、张士满 (一叶轻舟)、赵红宇(清风细雨)、王来鹤(云赐伦)、刘家丽(静心)、刘素洁(如雪)


沁园春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升国旗

刘照荣(诚实成诗)

宇宙抻开,彤红一面,璀璨五星。看金童传递,精英推进;军仪护送,民族腾升。特色凌空,尖兵落泪。漫卷全球呼啸声。新春幕、唱我和祖国,她耀长城。

当时举世通明。东方亮、点燃健将情。叹华光溢彩,国歌颤雪;鸟巢得意,冰鉴宽屏。奥运精神,炎黄气节。亿万襟怀揣太平。惊天下、正宏图强大,瞩目繁荣。

黄佳武:佩服诗友的勇气,这个题看起来并不太好写。长调最惯常的写法便是上景下情,很显然这首作品也是如此。起笔大气,画面由大到小,好像一个长镜头由远慢慢推近,最后落在尖兵的泪,紧接着用声音来作渲染,就像电影里的背景音乐。很有想法,画面便有层次感,写法也不会单一。下片抒情,“国歌颤雪”、“鸟巢得意”以虚写实,侧面表达作者内心激动又自豪的心情。后面的直抒胸臆,也不藏着掖着,自豪感来了一个提升,把感情推到高潮。总体完成的不错,只是类似“宇宙”、“全球”、“举世”、“天下”意思相近的词语有点多,下片“奥运精神”感觉也不像词的语言,虽然易于理解,但美感终究不足。

谭永亮:很有正能量。上阙中“唱我和祖国,她耀长城”这句有待推敲,“我和祖国”与“她耀长城”对仗稍显生硬,“唱”作为领字,领“她耀长城”也稍勉强。过片处理也有跳隔感。

徐景勇:先生起笔不凡。“宇宙抻开”,突兀而起,把读者带入广袤太空这一大背景中,且一个“抻”字,使升旗画面呼之欲出。“彤红一面,璀璨五星”,有颜色,有数量,有像宝石一样闪耀的五星。在浩瀚苍穹,在茫茫大地,给这面奇丽夺目的中国国旗赋予具体、鲜明、形象的视觉。接着用领字“看”统领下文,自然带出几组动态镜头:“金童传递,精英推进,军仪护送,特色凌空,尖兵落泪,漫卷全球……”,几组连贯动态镜头层层推进,生动地再现了升旗的壮丽场面,排比句自然流畅,气势恢宏,读来如临其境,倍感振撼。“当时举世通明,东方亮点燃健将情”承上启下,天衣无缝。下片仍有许多漂亮的句子,如“国歌颤雪,乌巢得意”意象很美。最后用“正宏图大展,瞩目繁荣”写出了在当时西方少数政客用政治干扰体育的杂音中,中国举办北京冬奥顺利开幕。一种“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这个豹尾呼应龙头,结构严谨,意境壮美。

西江月  特殊时期特殊对待 

孙春艳(争春吐艳)

胜利犹然在望,居家何必空怀。东风依旧扫阴哀,一样水清山黛。

延续曾经故事,留存已有凡才,微吟雪后绿回来,都可静心等待。

黄佳武:整首读下来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流畅,用语也比较明快。起笔破题,点明特殊时期。过片有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意味。这首情语景语各半,写景都是比较广大的镜头,只是下片镜头推的比较近,凸显出雪后的绿。两片的景都有可能是实写,也可能是虚写,既是写自然景象的更替,也可以是作者心态的写意。但个感上下片写景可以对调,毕竟雪后绿回来,才有可能说水清山黛,会顺畅一些。

谭永亮:合律,能借景抒情。微吟雪后绿回来,好句!从整篇来看,个别词语不够精炼。“阴哀”、“凡才”,用词欠准。个别语句偏白,如:“延续曾经故事”,“都可静心等待”,谋篇布局也稍显不紧凑。 

李蜀霖:作者用一系列的比喻,展示了居家抗疫的坦然和抗疫必胜的信心。“空怀”不大好理解,“伤怀”可能好些。“阴哀”有生造之嫌。题目也可直接一点。

行香子 泛舟

徐荣斌(五陵游侠)

高树蝉鸣,曲岸风盈。水云间,鱼跃波惊。漫摇画舫,驶入清平。

得半天闲,几分醉,一身轻。

桥弯虹影,岛幻山形。任徜徉、浪涌珠生。彼时有梦,何处无晴。

且敞襟衫,向烟际,放歌声。

(谱按《唐宋词格律》)

黄佳武:不知作者是依何人之谱,若是依晁补之,那么“岛幻山形”句出律了。而且“水云间,鱼跃波惊”按照词谱(跟下片一致)是一字领,最好还是按照要求来。整首词闲情逸趣跃于纸上,笔调轻快流畅。上下片虽同是写景,亦有差异变化,相对来说,上片静,下片动,上片慢,下片快,这是作者心情的变化轨迹,最后作者完全放松,完全融入,自然而然放声高歌。假若起句的蝉鸣是尘世的喧嚣,那么结句的歌声就是作者内心真实的倾吐,以声音开始,以声音结束,很有章法。

谭永亮:语言流畅,首拍对仗工稳,排比无痕,写景注重动、静和远、近的结合。上下阙均以景引情,景和情转换时用“清平”、“无晴”等双关语自然过渡,章法有致。上下阙一“闲”一“放”相映成趣。唯“漫摇画舫和驶入清平”的对仗与下阙相比,稍显不工,当然这并不违词律要求。总体不失为佳作!

破阵子·陪着父母挖野菜

刘筱倩(花影)

眼见东风没脚,手剜绿意装筐。弯下老腰春贴面,拾起儿时梦采香。泥中滋味长。

满地约来草色,周身盖着阳光。今日方将忙放下,一步能随闲丈量。且珍且自藏。

注:没,mo,四声

黄佳武:整体而言,上片好于下片,上片词味更浓。“东风没脚”起笔就很有趣,化无形为有形,好像水一样,观感、触感就出来了。“绿意装筐”画面感也有,仿佛看见绿色一点点堆满了篮筐,不说野菜具体形态,只凸显颜色,主次有所取舍。“春贴面”,拟人化,把亲近春天说是春天主动贴近人面,笔触很活泼。“儿时梦”来了一个虚笔,一晃而过儿时的画面,最终落在香字,有余味。故而“泥中滋味长”,作者仿佛陷入了回忆。下片的“约来”、“盖着”用词新颖准确,“忙放下”、“闲丈量”又有对比。最后“且珍且自藏”不说珍藏何物,给读者自己感受,是陪伴父母的时光,还是自然的味道呢?而或两者兼得。

谭永亮:佳作!语言上在注重对仗的同时,充分运用通感,把动词炼得饶有趣味,如写景时东风没脚,绿意装筐,约来草色,盖着阳光。写人时春贴面,梦采香,将忙放下,随闲丈量,娴熟地运用无理而妙之技巧,很见童真心性。上阙转换到人时写实,下阙转到人是抒情,递进有序,颇见章法。过片由“泥中”到“满地”,自然无痕。只是同样的语言表现手法在同首词中过多运用时,也易引起审美疲劳。这只是个见了。

李蜀霖:这首词妙在通感。“东风”怎么“见”?“绿意”怎么“剜”?“春”怎么“贴面”?“儿时梦”怎么“拾起”?“闲”怎么“丈量”?这种通过感觉的转移来描绘抒写对象的通感手法,是现代新诗的方法,用在传统诗词上,一点也不违和。这也恰恰说明传统诗词和现代新诗是可以互相学习借鉴的。只是“陪”的意思似乎展现不够。

画堂春 丁香花

李淼(冰鉴初心)

叶浓枝软与春柔。曾经一念何收。雨中谁许那些惆。惆也无由。

高贵如斯味道,缠绵若此心秋。相思绾个扣儿留。留着回眸。

黄佳武:丁香花的花语是纯洁无邪与忧愁思念,整首词主要扣的是忧愁思念。起句摹形,浓、软、柔写的是丁香花,也是思念的感觉,化无形为有形。提到丁香花,自然少不了戴望舒的《雨巷》,作者很巧妙地引用雨中,也只是点一下,让读者自己去回味。“惆也无由”的确如此,思念总是这么来处无由,挥之不去。“高贵”是什么味道,让人遐想。缠绵心秋,亦是“愁”也,跟前头的春柔形成对比。不说丁香结,却说相思如扣,化有形为无形的东西,跟起句反向操作,别有一番风味。上下片两处顶针处理也很亮眼,似藕断丝连,余味绵长。

谭永亮:此作尾拍顶针,见巧思,结句也精炼有余味,整体语言干净流畅。只是下阙以“高贵”相接得不够流畅,通篇情景相融得不够自然。

做核酸等待中望春

郎英(清心)

晴云相引暖初匀,步向庭前少见人。

入眼夭桃开又落,过肩细柳渐生新。

山中应有千层绿,尘里唯闻一角茵。

好在东篱门未锁,看花亦感满城春。

黄佳武:整首诗构思自然,起承转合得法。起笔点明时节,天晴暖匀,却少见人,因为疫情缘故,照应题目。颔联来两个眼前实景的特写,桃、柳最容易让人想到春天,美好的景物应时而生,但也有落,没有办法十全十美,尽如人意。颈联来个虚写,将意境荡开出去,山中延绵的绿意等着人们去欣赏,但此时只能闻到尘中的一点茵,闻字下的新奇,用嗅觉写绿茵,春天的气息,笔法就丰富起来。第七句东篱容易让人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在此处感觉不太合适,看花也落得相对单调了,毕竟前头有柳有茵,不独是花。但结的不错,有种反“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感觉,引人遐想。

谭永亮:太多熟句,第二联和第四联都是借用古人的。第一联中有“步向”一词代表时间点,与第二联的时间段矛盾。第三联“一角茵”表意欠清。最后结成“满城春”似乎也不是应有的心境。

郭长兵:这是一首七律,写在做核酸等待中看到春天的景色,并在景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整首诗构思还是不错的,有虚有实,有近景有远景,作者心中也有美丽的春色。尾联有新意,联想丰富。但此诗存在以下问题:1.题目与内容的情感联系不紧,题目是做核酸等待中望春,而诗中没有任何句子表现等待。2.生造词语短语:如“晴云相引”“暖初匀”、“过肩细柳”、“尘里”等,让人费解。3.“开又落”与“渐生新”对仗不工;4.“东篱门未锁”是本诗中最妙最有亮点想象最奇特的地方,可惜用典不当,陶渊明的“采菊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是秋天,而这首诗是写春天的景色。5.颈联中“闻”与“茵”搭配不当。6.从全诗来看,结句中的“看花”应是全诗的重心,但全诗写看花的语句很少,仅颔联的出句写了“桃花”。

七律·闲过澄湖

张士满 (一叶轻舟)

衢尘散尽水相招,明镜回漪日影摇。

杨柳无心惊宿雀,蒲芦有意惹清箫。

长虹云上追仙侣,高阁襟前逐梦潮。

翠剪浓荫斑驳处,怡然黄发与垂髫。

黄佳武:起笔破题,澄湖,顾名思义,是一方澄静的世界,衢尘不到,只有涟漪与日影相互交融摇荡。颔联无心的是作者,有意的是风,且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显静,美感十足。作者的视角由下到上,由近到远,颈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出句有仙气,对句也令人浮想联翩,作者此刻的心绪如梦一般一浪接一浪像远处推去,使读者也沉浸在里面。翠剪的剪字下得真好,照应前头的日影与杨柳,树下光影斑驳,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一老一少莫不是长虹追的仙侣化身而来的,结尾留下一个十分有趣又惬意的画面。中二联有点摞眼,虽不是大毛病,但最好能够避免。

谭永亮:诗作有古意。从衢尘散尽和惊宿雀来看应该是清晨闲步湖畔,景物从概述到细节,从地面到天上,多角度描写能展现出不同层次的画面感。只是用词方面稍不够自然,如清箫这种现实少见的物象来得莫名。颈联荡得有些跳脱,仙侣也稍显突兀,逐梦潮和前面回漪影摇铺垫之境似乎也有些矛盾,结句也只是套用了古人熟句。这些都有碍于真情实感的表达。

郭长兵:这是一首七律中的佳品。作者围绕一个“闲”字来写,但却又“闲”而“未闲”,看似写“闲”,却又“不甘于闲”。首联写湖面的景色,“水相招”,“日影摇”,有动有静,动静相生,简单的几个意象便勾勒出一种梦幻般的美景。

颔联从水面转向湖边,将“杨柳”、“蒲芦”用拟人化的手法,一个“惊”,一个“惹”,一实一虚,虚实相生,让景物带上人的色彩。颈联将目光转向高处,展开丰富的想象,那天上的长虹和高高的阁楼,仿佛“追仙侣”,“逐梦潮”,让思绪飞起来,也将自己的追求蕴含其中,诗情达到高潮。尾联巧由景到人,由想象回到现实,化用陶渊明的《陶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绘出一副老人与小孩在树荫下怡然自得的闲适场面,余味无穷。整首诗读来清新流畅,音韵和谐;视觉由低到高,由近及远;情感由实到虚,虚实相生;层次清楚,语言生动,用典自然;意象选取巧妙,给人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之妙。不足之处:颈联与颔联承接得多,转得不够;“追”与“逐”有合掌之嫌。

李永前:先说优点,本诗平仄合律,对仗工稳,遣词用句处处彰显着作者独到的匠心,初读此诗,一画淡雅的水墨画卷呈现在眼前,给人一种清朗闲适的感觉。首联起得好,交待了“过”的原因,颔联、颈联从岸上杨柳、水中蒲芦、云上长虹等方面由近及远具体写出了澄湖之美,尾联一句“怡然黄发与垂髫”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之意境,既回应了主题之“闲”,又升华了主题,提升了全诗的境界。次说不足,因知识水平有限,不对之处,请张老师及各位诗友见谅。一是“衢尘”、“明镜”、“杨柳”、“蒲芦”、“长虹”、“高阁”俱为名词,虽颔联中“杨柳”、“蒲芦”为并列,结构虽稍有不同,但仍难免有“四平头”之嫌。二是颈联中“追”、“逐”两字意义相同,在同一联中的相同位置,意义重复,有“合掌”之嫌。三是颈联下句中的“梦潮”费解,百度“梦潮”为1993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琳·海契,似有斧凿之痕。四是颈句从视线由“云上”忽转到“襟前”,再到尾联“浓荫斑驳处”稍显突兀。总之,本诗从总体上来看,无论音律、结构,还是意境等方面都有很多亮点,如能在颈联上再锤炼一下,起承转合“转”得更加自然,必是上品。

邹其来:张先生这首律诗,立意好,意境美,意象选择铺排合理。此诗通过描写澄湖清晨之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歌颂大自然以及在大自然中愉快生活的众生,是诗歌吟咏永恒之主题。所以此诗立意好,符合潮流,中规中矩。也许作者清晨散步来到澄湖边,放眼望去,微风拂过明镜似的湖面,涟漪回荡,太阳才露出半边脸儿,羞涩地在水中晃悠。一个“摇”字,就把一幅澄湖水墨图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鲜活而富有立体感的画面,扣人心弦。可见首联起得自然,不仅紧扣了题目,而且深化了全诗的意境。因此说此诗意境美,给读者开了个好胃口,先睹为快哉!随后作者听到宿雀于杨柳树上啼叫,仿佛有人用芦苇杆吹箫。一个“惊”字,一个“惹”字,又勾勒出了颔联实实在在两幅画儿,很好地承接补充了首联。而颈联则另辟蹊径,转入了虚写:澄湖之上,彩云腾空,变幻莫测,一会儿出现长虹追仙,一会儿出现海市蜃楼,阁中帝子高枕做梦……等等联想,虽然奇特,发生在浩淼的澄湖上空,尚属合情合理。尾联回到现实,有首联“日影摇”作铺垫,“翠剪浓荫”自然流出。结句,作者剪枝嫁接古人名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为己用,妙味无穷,轻巧地刻画出了一幅湖岸人们日常生活场景图。故此全篇意象选择铺排合理,助力了中心思想的表达。总而言之,此诗起承转合得当,章法娴熟,前后照应,虚实结合,意脉连贯,主题突出。不足之处:颈联“追”、“逐”意近,有合掌之嫌,这是较为失误的地方。其次,中二联句式呆板,四句均是2212句式,缺乏变化,影响诵读。再次,前三联六平头,衢尘、明镜、杨柳、蒲芦、长虹、高阁词性相同,皆是名词。

水调歌头·移兰

赵红宇(清风细雨)

谷深存异草,林密出奇葩。千般寻觅,幸遇三四捧回家。

冷翠窗前飘逸,素白案头优雅,幽远沁天涯。朝观识高节,暮对忘纷麻。

浑不染,方不扰,遂不嗟。常然淡与,真趣拾得了无奢。

君子持身悟境,王者随缘入世,自若展芳华。一曲绝凡俗,一墨鉴清佳。

黄佳武:起笔交代来源,谷深林密,自是不凡。接下来写兰花,但不着形,只用了冷翠、飘逸、素白和优雅就写出了叶和花最主要的特点,是写意国画的特点。“幽远沁天涯”这句写的是香气,幽远跟前头“优雅”连在一起读起来有点磕碰,莫不如直接用“香远沁天涯”。高节用来写竹子相对恰当些,在这里形象不是很突出。三个不字层层递进,写出了兰花的淡然自若。兰花常用来比喻君子,用来写王者还是头一次见,个见还是不太适合,飘逸优雅可能不是王者的气质。结句有味。

谭永亮:词作气脉流畅,层次分明,对仗工稳,转接自然,上片几无破绽。以音乐和书画作结,构思巧。唯下片三字句稍有些随意,“浑不染”和“方不扰”有些意重。但瑕不排瑜,总体不失为佳作。

七律·浮生若梦

王来鹤(云赐伦)

一缕情思染月台,菩提树下赫然呆。

莺鹂织曲歌心趣,紫雁添诗笑重财。

欲梦红尘随性走,浮生闲韵抱花来。

何人邀我饮清酒?吟罢凡间雨雾开。

黄佳武:诗有哲思有佛理,自然是好,但最好不要写的太虚,而是应该在小中见大,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赫然”跟呆接在一起有点矛盾,莺鹂与紫燕、心趣和重财对的可以再工整些。颈联出彩,写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随意心性。尾联也颇有意思,吟罢雨雾开,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个人建议其实末二联成一绝,也是挺不错的。

谭永亮:这种飘渺的题材不好写。作者首联起笔和尾联收结不错,从情思至欲一醉而吟,脉络清晰,蕴藉有味。只是颔联在承接首联时欠流畅,鸟和鸟相对也稍显局促了些。颈联的对句中的“抱花来”稍显突兀。

临江仙·黄鹤楼

刘家丽(静心)

烟锁层楼黄鹤起,闲云影印江头。梦中浑是旧时游。凭栏独倚处,遥望小汀州。

翘角飞檐天地撼,因山而建栖丘。陶瓷壁画竞风流。诗仙搁笔处,一醉解千忧。

黄佳武:黄鹤楼自古诗词很多,要写出新意,写出独特的东西,很难。整体而言,上片好于下片。起笔造势,镜头比较广阔,烟锁云浮,真如梦中一般。旧时游,作者把自己情感代入,凭栏独倚,遥望汀州,似乎有种怅然落寞。下片写黄鹤楼的建筑特色,飞檐画角,依山而立,到陶瓷壁画,感觉有点局促,没有荡开来。诗仙写黄鹤楼的名篇应该是《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一醉解千忧,有点不太合适,也落了俗套,接下片的的天地撼、竞风流,感情色彩也隔了。

谭永亮:熟句偏多。起拍烟锁层楼和闲云影江就矛盾,二拍“梦中”一词让三拍的“凭栏遥望”不知是在现实还是在梦中,尾拍求醉解忧也有些突兀,刚刚竞风流,怎么就有千忧了?总体脉络稍显混乱。

西江月  玉皇山赏梨花

刘素洁(如雪)

抬望梨花飞雪,俯噙二月兰香。携游姐妹踏青阳,笑语欢声荡漾。

老妪春光满面,老翁满面春光。无须把酒展疏狂,早把流年遗忘。

黄佳武:个感赏梨花作为题目,在词中的着墨还是少了些。假若说二月兰香指梨花香,那么不太让人感觉出来。假若只是写兰香,那么梨花应该作为主角就存在感弱化了。前头写姐妹踏青阳,后面来个老翁,有点出戏。笑语欢声重复的似乎没必要。下片的“春光满面”和“满面春光”的技巧玩得不太高明。结的有味,早把流年遗忘,有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豁达和快感。

谭永亮:起拍扣题,不错。二拍写姐妹让三拍出来的老翁有些突兀,“春光满面”、“满面春光”这类词欠些蕴藉之味。尾拍稍显平淡。

诗无定法、评无定论。以上赏析品评,有赏之不到、析之不精、品之不透、评之不当之处,请参与的诗友雅涵!

图片|网络

编辑|吴中胜

审核|余永健  祁朝洪

终审|林 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