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导读27 大宗师02 真人的基本修养(下)

 新用户32637V7d 2022-05-28 发布于北京

【原文】

古之真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

其出不䜣(欣),其入不距(拒)。

翛(xiao一声)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以上这些内容,是在讲真人的生死观。

对生死的超越,本是佛教的一大根本,但道家也有自己的超越。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陶渊明有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需尽,独复无多虑。”我理解的大化即是死,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都值得细读。

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有这样一段:

当此之际,明教和天鹰教教众俱知今日大数已尽,众教徒一齐挣扎爬起,除了身受重伤无法动弹者之外,各人盘膝而坐,双手十指张开,举在胸前,作火焰飞腾之状,跟着杨逍念诵明教的经文:“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明教,光明顶,金庸先生也是极为开阔的人,写得出郭靖这样的国之侠者,也写了东邪黄药师这样的狂人,正教之子总会爱上邪教之女。


文学对很多问题,要么超越,要么混同,单单一种,终究是不好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以心捐道”,不以人之有为代自然之无为,“不以人助天”,尊自然之道为大,不做有损道的事情。

这里又可看出儒家跟道家的区别,儒家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儒家奉行君子之道,是另外一种“不知恶死”的觉悟和践道,无有高下,你愿意活得热烈便热烈,愿意归隐山林以全自然之道,便做你的隐士去,各自有各自的逍遥。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sang kui ,额头宽大)

这样的真人,一心向道,笃信不移,容貌表情沉寂淡然,额头宽大(不知道这个为什么体现在额头上?)。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喜怒哀乐随四时而动,人之死去如秋叶凋零,人之生如春之万物向荣,“宜”字关键能做到情绪得宜,一定是从高处看穿,看破,看透了基本的问题,才能在面对日用事务的时候,做到超然。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乐通物,乐于世俗事务纠缠的人,荣辱,惠誉,都加诸于身,自然不是圣人;有亲,没有亲?就是“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超越善恶,彼此,分别心,天时,上篇讲过“不谋时”,“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顺天应时,安时处顺。

厉害不通,如果不能超越利益,得失,优劣,就不是君子。为了追求名声而丧失本真,丧失真性,丧失人生主动权,就不能做自己的主人,只能被他人役使,庄子最终的目标还是逍遥、齐物,天人合一。

可以看出,圣人、仁者,贤者,君子,士,一层层下降,真人是自由人。


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这些历史上的名人,都被庄子归类为受人役使,使他人快意的人。

“自适其适”,这是一个很好的境界,也是做人做得痛快的,只是,庄子又何尝知道,这些人不是“求仁得仁”?

经常会看到庄子言语当中的悖论,他一再强调要超越是非,可他一直是锋芒毕露地抨击这现实世界里的诸多人物,他真的破界了吗?

【原文】

古之真人,其状交,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

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

这一段,我读完有一种真人现身的感觉。交,巍峨,交而不崩,我想用“高山仰止”,或者用国家博物馆里面的那两尊老子和孔子的雕像来联想,是不是更形象?高大巍峨不只是身材,还是气度雍容。

若不足而不承,虚怀若谷,但并不卑下。

觚而不坚,从容,有个性,但不固执。觚是一种古代的酒器,孔子看到一个酒杯明明已经不是觚的样子,却还是被叫做“觚”,他由此发出感慨'觚不觚,觚哉 ,觚哉!“””,庄子此处所用的“觚”,则同“孤”的含义,独立不群,虚而不华。

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乎。

畅然自适好像有喜色,一举一动又好像皆出自不得已。看似矛盾的两种姿态集于一身,怎么理解呢?不得已,我们可以理解为言行举止皆从心,无往不是,因此才有自适自洽。

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容貌有光泽,使人乐于亲近。德行广大,引人归止。胸襟广大如宇宙,精神高放自得不可驾驭,沉默不语好像感觉被封闭了一般,漫不经心的样子,好像把想说的话都给忘了。得意则忘形。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

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

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

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真人的四种武器:刑、礼、知、德,刑与礼,刑为主,以宽大戒杀为上,礼以辅,两者相符想成,可实行于世。智慧不过用于审时度势,真人真正要践行的,是德行,就像有脚的人就可以上山一样,并非要做“勤行者”,不在乎快慢贤愚,无论是鲲鹏还是鱼虾,一样有自己的“道德”之路。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与天为徒,与人为徒,庄子再次提到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世间》里,庄子借颜回之口,说出处事之道“外曲内直,内直者,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为徒”,这跟老子的和光同尘思想也是一个思路。

真人没有分别心,与自然混同,与大道混同,保有自我又消弭自我,真正是难以大道的境界。


总结下真人的特征:

不逆寡,不熊成,不谟士。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不悦生恶死,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不役人之役,不适人之适,自适其适。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