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了解韩信是怎么样在刘邦集团崛起的吗?能深刻理解它吗?

 老易说史 2022-05-28 发布于湖南

“兵仙”韩信在历史上大名鼎鼎,一生未尝一败,为人所津津乐道和顶礼膜拜。

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和理解他为什么突然就在刘邦集团突然崛起了,官拜大将军,权盖诸将。

所以,大家会约定俗成地将韩信的突然崛起理解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信心与坚持,以及刘邦慧眼识英才的知人善任。

这种理解不能说是错了,只能说有点浮于表面。一个人的成功或者登堂入室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其实不仅仅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就能水到渠成这么简单。

十年寒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之后依然无人问津的人比比皆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磨不出剑锋的剑和开不出芬香的梅花也是随处可见!

关于韩信为什么能在刘邦集团中突然崛起,其实背后是有更深的生活和职场逻辑在支撑的。唯有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才能吸收事物的真实营养,所以,我们有必要全面地去了解和分析韩信为什么能够在刘邦集团中突然崛起。

韩信崛起的背景

韩信出生在战国时代,从他后来的种种行为特征来看,他应该是一个“游士”,也就是今天没有属于自己事业的知识分子。

战国时代天下纷争不断,给人一种乱糟糟的感觉。但其实战国时代是很好理解的,战国时代就是一个纯粹的“家族企业”时代。这就导致像韩信这样的游士,事业发展空间既明确又很受限制,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去发光发热几乎就是他全部的事业追求。

但是到了楚汉相争时期,整体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先是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消灭了山东六国,把多国并立的“家族企业”变成了中央集权的“垄断企业”。然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打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自主创业口号,秦王朝的“垄断企业”分崩离析,六国的家族企业死灰复燃,但这个过程也产生了一种新生的势力体,就是靠草创起家的自主企业,比如刘邦集团。

所以,楚汉相争的本质其实是新崛起的士族集团新势力和错根盘节的贵族集团旧势力的最终对决。

刘邦集团这种的新生势力不受待见是可想而知的。项羽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就把刘邦封为“汉王”,让其就藩巴蜀之地。巴蜀之地在当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这让刘邦很难接受,我辛辛苦苦从一个乡镇人士奋斗成了大城市的老板,结果你一下又让我去巴蜀之地搞艰苦奋斗?我这不是越活越退步吗?

所以,即便刘邦的性格向来圆滑,听到自己被封到蜀中的消息后,也忍不住下令要跟项羽拼了。这种象征性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泥菩萨还有几分土性,但是,愤怒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

但是领导已经把话丢出去了,强行收回来,面子上就会有点挂不住,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会来事的下属给领导就坡下驴。萧何充当了这个角色,温柔地劝说刘邦:“虽然咱去汉中惨了点,但总比就这样被项羽干死好吧?咱们入关后收编的秦军都还回去了,还是那三万来人,打是肯定打不过项羽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咱们暂时委屈一点,是为了今后能凌驾于万人之上,商汤和周武都做到过。所以咱们现在要赶紧赶到汉中,先坐上王位,然后收揽民心,选贤任能,用巴蜀之力平定三秦,天下还是我们的。”

这话刘邦听得贼舒服,还是萧何会说话,把自己比成商汤和周武,感觉完全不一样呀!于是,便愉快地率领队伍向汉中出发了。

已经被封为韩国丞相的张良并没有遗弃刘邦,而是一直跟着刘邦到达了汉中,但并没有进城却绕到了汉中的西北——褒中。张良为什么临别之际还要跑到这里来瞧一眼呢?因为这里是从关中到汉中的褒斜道的出口,张良要实地考察一下它的战略意义。

褒斜道是连接关中和汉中比较好走的一条道了,缺陷就是人工修建栈道的地方太多了,容易被人为破坏,尤其是用火攻。所以,张良建议刘邦自行将这条路给烧毁。

刘邦当时表示很疑惑,为何要把自己的最佳退路给烧毁了呢?这以后还要怎么反攻项羽呢?

张良解疑答惑说,项羽不是对你充满戒备心理吗?你把这条路烧了,不就让项羽认为你没打算再打出去了吗?你就可以安安心心在巴蜀发展经济、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刘邦闻言马上照办。

当刘邦扎根于汉中,准备重整雄风再创一番伟大事业时,却自己都认为自己是想多了。这地方太闭塞了,消息不灵通,经济不流通,完全只能关起门来自给自足。

项羽给他选的这个地方确实狠辣,这种地方因为看不到希望,非常容易消磨掉一个人的壮志豪情。

刘邦作为一个老板,但是咬咬牙还是能撑住的。但是,他下面的人却不一定了。

刘邦的队伍成员主要来自于三个渠道:沛县老家、沿途招募和关中仰慕者。这些人员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来自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现在来到汉中这种闭塞的穷乡僻壤,很不习惯,本来是想跟着你刘邦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的,谁料到被你带到这深山老林来了?

于是,有很多人,想方设法地开始“偷渡”逃跑了。

如果你是刘邦,你会怎么办?杀一儆百?严惩不怠?怒不可遏?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是恰如前面所说的,愤怒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这些人的心不在这里了,你把他们强行留下来,其实也没有什么用,反而会增加自身的负担。

所以刘邦叹了叹气,也没有横加阻拦。

这个世界永远的是这样的,懂你的人不需要你过多地解释,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评价,自然会明白你是一个值得托付和信任的人;如果是不懂你的人,过多的干预或者强行的挽留,反而会让彼此之间变得更加尴尬。

刘邦这草创公司,辛辛苦苦打拼好多年,却因为自身根基太浅,实力太弱,处处受憋屈。好不容易有点起色,又被市场上的霸权者打回原形。

屡受挫折、饱经打压、前途渺茫、人心涣散,这就是刘邦集团当时的现状与困境,也是很多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与企业的一个必经历程。

这个时候最需要什么?无疑是新鲜的资源或者人才!韩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才能顺利地崛起的。

这个很好理解,一个职场小白也只有在刘邦这种草创公司才能一跃成为经理级别的核心人员的,而且还要这个公司恰巧处于瓶颈期或者困顿期,你身上的才能是其走出困境所需要的。

否则,想都不要想!如韩信也曾参加过项羽集团的创业过程,但是人家项羽集团当时后劲十足、形势喜人,人家凭什么就一定要给你一个重中之重的管理岗位?再加上韩信身上最闪光的就是军事专业才能,这一点上,人家项羽也不差呀!这就造成才能重叠了,更加没道理让你轻易进入核心圈了。

真正的人才,一定是被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真正的英雄,一定是找到了用武之地的英雄。我们常说要学以致用,其实反过来的逻辑也很重要,学有所成的人一定要学会找到适合自己施展才能的平台和环境。

韩信崛起的过程

作为一个领导者,有一个能力是永远不能缺失的,那就是,什么事可以无所谓,什么事必须高度重视,当然也包括人。这是一个领导者的战略敏感性问题。

刘邦深谙此道,之前他听说手下很多将士都逃跑了,基本上保持无所谓的态度,因为他知道这些人对他来说其实是可有可无的,就是一些闲散资源。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听说萧何也跑了,他的内心就开始慌了。

为什么呢?因为世事洞明的刘邦知道,他要想成事,萧何是他不可或缺的人才,是他的核心资源!现在本来就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如果还流失萧何这样的核心资源,那么他这个草创集团基本上也就到头了。

另外,如果萧何真的跑了,在情感上也是刘邦接受不了的,每一个创业者都是一个孤独的英雄,但是孤独的英雄往往更需要身边人坚定不移的认可和支持、鼓舞和帮助,像萧何这种元老级的铁杆兄弟也走了,刘邦的心志必然遭受严重的创伤。

刘邦之所以从一个街道居委会主任混成了省长级别的大领导,最主要靠的是三个人:萧何、张良和郦食其。

郦食其负责外交(公关),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刘邦业务拓展的成本,人家用铁齿铜牙帮刘邦说破多少座城池的城门?张良负责战略规划与纠偏,一次又一次用自己超越世人的见识帮助刘邦在生死关头做对选择;萧何则负责行政内勤,帮助他一路捋顺部队的人吃马喂、税收保障。他自己全心全意负责拓展业务,但因为他的主要对手项羽身上的光芒实在太过耀眼了,所以刘邦的(军事)业务能力被掩盖了许多。其实,刘邦的军事能力还是可圈可点的,比如韩信后来就评价他可以统领十万兵。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张良的暂时离去,已经让刘邦明显感觉脑子不够用了,未来该怎么走,敢问路在何方?他根本就是两眼一抹黑,这个时候要是萧何也走了,刘邦深知自己的公司也就彻底完蛋了。行政、税收、农业、征兵等,这些东西刘邦都搞不懂,手下也找不出像萧何那样高水准的人才来接手。

有些聪明的读者会问,刘邦占领咸阳时,不是窃取了秦朝那一套国家操作系统吗?没错,但是没人会用。

总而言之,得知萧何走了,刘邦每天真的是吃嘛嘛不香,比失恋还严重。

但没几天,正当刘邦还在内心对萧何唱“忘记你我做不到”的时候,萧何回来了。

这可把刘邦激动得就差没用小手锤着萧何的胸口了:“死鬼,这几天你跑哪去了?难道连你也不要我了吗?”

萧何解释着,自己不是要逃跑,而是帮他把已经逃跑的韩信给追回来了。

刘邦喜极生怨:“跑了十几个将领,你都不去追,你去追什么韩信!害得人家整天在家里担心死了。”

萧何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于是赶紧劝说道:“我不去追其他人,只去追回韩信,根据您对我的了解,就足以知道韩信这个人非同凡响了。那些逃跑的将领和士兵,一抓一大把,随便跑!但韩信这样的奇才可遇不可求,错过了就再也遇不上了。您要是打算当一辈子汉中王,那他走了无所谓,但如果您志在天下,没有韩信可不行!

刘邦听到萧何这么一说,在脑海里迅速地搜索有关韩信的印象,但似乎也找不到十分深刻的记忆点。但不管怎么样,不看佛面看僧面,既然萧何如此慎重其事地大力举荐,还是要给点面子的,不然,萧何一气之下真的走了,那就没法玩了。

于是,大手一挥,说道:“看在你的面子上,派他做个将军吧!今后的提拔和使用根据他的表现再说行不?”

实话实说,刘邦这样决定已经是给足了萧何面子,谁料到萧何却并不领情,继续说道:“将军这个岗位是留不住韩信的,韩信是个大才,必须要重用!”

刘邦一想到自己公司目前千疮百孔的现状,为了让萧何这个大总管满意,也放大招了:“好,将军不行,那就让他当大将军、总司令,这总成了吧!”

让一个从没带过兵的人直接当总司令,这在军事上算是一个奇迹了。刘邦之所以敢这样豪赌,其实并不是因为他对韩信有多么了解和信任,而是因为他当时处于困境,有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作用,另外是借重用韩信来满足萧何的请求,他相信萧何的人品、能力和眼光。

萧何对韩信的评语是“国士无双”,刘邦从来没有见过严谨笃实的萧何这样推崇过一个人。再加上自己现在状态就这样,就算萧何看走眼了,自己受到的伤害也大不到哪里去!这才答应让韩信一跃而起的。

历史对韩信有这样的总结,“成败一知己,生死两妇人”,没有萧何这个知己,以韩信的性格和处境,他是真的很难成就日后的那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韩信为什么能够崛起?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前文多多少少已经说到了一些,只是过于零碎,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而已。所以在此进一步地梳理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解释清楚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1、有才华的人究竟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绽放光芒?韩信无疑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是为什么他之前一直得不到重用呢?

韩信流落江湖一段时间之后,投靠了当时如日中天的项梁、项羽,这其实暴露了韩信身上存在很明显的职场发展观的局限性。

我们在选择人生的就业平台时,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要学会去做到优势互补,不能光盯着平台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如果一个平台发展得挺好,前景也很乐观,但是它本身在你所擅长的领域已经达到人才饱和了或者有比你更厉害、不逊色于你的人捷足先登了,你去干什么?

重用你?人家确实没必要!敷衍一下,你又会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过得十分不愉快!

韩信在项羽那里没有得到重用,不是项羽没有气度,不会用人,而是韩信真的不是人家的必选项。有你没你一样过年,人家为什么要迁就你呢?

韩信还是很聪明的,所以他转投刘邦集团去寻找机会。但是,在刘邦集团一开始他也是在后勤部门做了一个仓库保管员,甚至还因为一不注意违纪了,差点被杀头了。也得亏刘邦集团是草创集团,特别害怕错失人才,所以他受刑前一顿喊引起了夏侯婴的注意,最后因祸得福晋升为后勤部门的小头目。

韩信的才能难道只是做一个后勤部门的小头目就能让他满足的吗?显然不是,所以他后来撂挑子不干了!但是,为什么当时的他注定只能委屈不得志呢?

因为他没有找到识别他才能的人,不被识别的才能就好比埋在沙粒中的金子,光芒被掩盖,别人都将你视为沙粒。

2、有才华的人究竟会被什么样的人识别?韩信一身才华,为什么直到遇到萧何才被推崇为“国士无双”呢?其他人难道真的无识人之明吗?

韩信最初在项羽军中,项羽封他做了郎中,说实话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若说项羽一点不承认韩信的才能,也是不可能给他封这样的官的。

韩信在项羽这里亲眼见证了项羽杀宋义的政变、北渡黄河的智慧、阻击章邯的神兵天降、破釜沉舟的英勇果决、巨鹿城下的历史奇迹、鏖战章邯时的钳形攻势。期间,韩信也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可惜项羽均不予采纳。原因很简单,这些问题项羽他以他自己的方式能够轻松解决,确实没有必要采纳韩信的意见。

韩信正是因为在项羽手下看不到前途,所以在刘邦受封汉中时,转投了刘邦帐下。

但是,刘邦在给他初步面试时,也没有觉得他有什么惊世之才,所以便让他做了管理仓库的小官。

后来韩信犯了事,按律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被处斩,韩信是最后一个。当时监斩的是刘邦的老乡夏侯婴。

轮到韩信受刑时,他举目仰视,对着夏侯婴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

这种搏命的招术在一般情况下是无效的,死到临头了故作语出惊人状,没人会搭理你。但是韩信很幸运,夏侯婴感觉韩信仪表堂堂确实与众不同,为了不让刘邦错失人才,所以暂缓行刑,走上去与韩信进行深度交流,结果韩信成功折服了夏侯婴。

夏侯婴不光释放了韩信,还再次把韩信推荐给了刘邦。刘邦还是没有觉得韩信有什么经天纬地的才能,只是老乡夏侯婴的面子也不好驳斥,于是,便顺水推舟地封了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后勤岗。

这个岗位让韩信和萧何产生更多的工作交集。在多次接触之后,萧何对韩信的才能惊为天人,认为韩信正是刘邦集团目前最需要的人才,所以才有了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为什么呢?因为萧何和韩信是师出同门,他们继承的都是秦朝核心理论体系,萧何潜心钻研过秦朝的国家管理系统,韩信却是深得秦朝军事体系的精髓。

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相互对等的人才能互相识别。韩信身上的价值,只有萧何这样有远大见识的人才能识别到。否则,按照韩信一有不顺心就撂挑子不干了的性格,其实是很难有什么大成就的。

3、刘邦为什么会破格录用韩信?按照常理,一个领导不可能对于至关重要的人事问题如此儿戏的!

领导用人,一般有三个维度的,利益、情感和形势。

所谓利益,就是这个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这个人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这一点,刘邦在韩信身上当时是不太明确的。

其次是情感,领导有时候会因为一个人与自己有很深的情感或者这个人的推荐人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很重,对其采取重用。刘邦破格提拔韩信,自然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在萧何的面子上的。

最后是形势,所谓的形势就是领导可能有时候并不相信或者喜欢某个人,但是形势所迫,他不得不用这个人,或者用不用这个人他觉得无所谓,伤害性不大,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别人一次机会也给自己一次机会。刘邦用韩信,其实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此。当时的刘邦集团已经是无力破壁了,樊哙、夏侯婴等人均不足以统帅千军万马,只适合冲锋陷阵,既让萧何认为韩信是不世之才,那就让他试试也无妨,现状已经很糟糕了,结果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综上所述,韩信能够在刘邦集团突然崛起,是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的,用当下的一句话说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方遇到了正确的人”。当然,与韩信本身极具才能也是分不开的,千里马遇上伯乐,自身也得是千里马才行。

总结

很多人对韩信这种传奇经历顶礼膜拜,其实这样很不好。因为这种事可遇不可求,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若人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小概率事件上,总想着速成、捷径之类的事情,慢慢地就难以脚踏实地地工作和生活了。

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韩信这般好运气的。像韩信这种性格的人,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么一辈子怀才不遇,郁郁而终,要么短暂爆发却不得善终。因为性格决定命运,韩信身上的性格和阶级局限性已经决定他只能走这两极分化的路。

大家如果认真分析和总结,就会发现,韩信这样的人,可能干得过项羽这样的霸王,但是永远干不过刘邦那样的雄主。刘邦天生就是克制韩信这样的人的,原因很多,不一一列举了。在此仅说一点。

我们的人生和工作犹如一场牌局,如果我们好不容易争取到做到桌子上的资格,结果却接二连三地拿到一手臭牌,怎么办?把牌甩在庄家脸上,不玩了?把桌子掀了,大家都别想玩了?黯然退场,自己主动放弃了?这样肯定是不行的,最合理的做法是耐住性子把差牌打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减少自己的损失,保留自己继续玩下去的资格和资本,等待自己时来运转时,抓到好牌了再去扩大战果。

刘邦虽然也经常发牢骚,对庄家项羽恨得牙痒痒,也做出过甩牌不玩了的样子,但是人家发泄完了,立马识时务地转变认识,认认真真地去玩下一把。但是,韩信呢?到处参加人生的赌局,一旦不顺就摔牌不玩了,换桌子、换庄家,他始终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要求游戏规则。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或多或少会遇到刘邦和韩信的处境,一定要多向刘邦学习,少向韩信学习,人在客观环境之中,不能改变环境就只能适应环境,在我们自身没有能力改变环境的前提下,先融入环境是最合理的。

同时,从韩信崛起的过程中,也希望大家对于如何让自己发光发亮的职业思考,一定要明白,才能不等于价值,要让自己的才能与环境、形势完美结合,同时也要找到能够识别和信任自己的领导和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