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天的瞳孔|蒋立波为你读诗|听一首诗·第173期

 置身于宁静 2022-05-28 发布于浙江

春天的瞳孔


作者:蒋立波

读诗:蒋立波(诗人)

一颗水滴里,枯枝和高楼在练习倒立。

这春天定制的眼瞳,
昂贵的照相机,
让现实中彼此孤立的事物,
凝聚到一面镜子凸起的部分。
一个在“偶然性”中翻转的世界,
从两倍焦距以外按下
被日常的指纹所磨损的快门。
水滴在无限地坠落,但它仍在牢牢地攀住
被汹涌的汁液所鼓胀的树枝。
那由词语赋予的肉身,
那从冰碴和鸟鸣中抽出的新芽,
再次获得光线般清晰的
曝光。而我终于可以不用担心——
某一个瞬间,
它会松开攥紧世界的手,
像小鸟通红的爪子突然松开
电流疾驰的电线。
因为它已拍摄下这唯一的瞬间。
因为它已代替我“看”,
一种对于我来说仍然陌生的凝视和托付,
已经成像。因为
那玻璃般透明的泪腺里分泌出来的
必然是无限的信任。


|诗说

图片

(盛忠民/摄)

“露水”“水滴”总是被诗人所偏爱并进入诗中,被重新命名。比如顾城那句“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立波也不例外。

在这首诗里,一颗水滴成为了“春天的瞳孔”,代替诗人去“看”——枯枝和高楼在练习倒立;从冰碴和鸟鸣中抽出的新芽,以及对世界“无限的信任”。

“每个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隐秘的词汇表,他的词汇表里经常出现的某些意象,其实并不是刻意的,这与他的经历、体验相关。这些意象来自诗人的生命内部,或者一首诗的隐秘的呼唤。”立波曾在一次访谈中这样回答主持人“为什么你的诗中总是出现墓园、弹孔、盐、供词等沉重的意象”这个问题。

在这首诗里,令人意外地出现了“汁液所鼓胀的树枝”“新芽”这类以往立波诗中少见的,或者说是未被纳入词汇表的温柔、鲜明、美好的意象,这不经意的一抹亮色,是否反映了诗人内心正在被一种隐秘的“呼唤”所改变?

这首诗也反映出诗人建立秩序的强大能力——让事物呈现思想。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说,“诗歌生长于矛盾之上,但并不克服矛盾”,立波的这首诗,留出了巨大的空白,让我们去体味“光与影的双重赞歌”和“昂贵照相机”拍摄下的真相,以及与世界达成和解后的平静。(荒野/解读)


|读诗人

图片

蒋立波,诗人,富阳日报副刊编辑,“听一首诗”主创团队成员。

读诗印象

蒋立波:用“春天的瞳孔”重新打量世界

春天恍惚。恍惚的春天。

窗前楼后的玉兰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春天深了。

三月初的某一天,在一个微信群里,诗人、“听一首诗”主创团队成员蒋立波贴出了一帧一个文友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在初春的枝头,一颗包裹着嫩芽的晶莹的水滴盈盈欲坠,“枯枝和高楼在练习倒立”,照片下面随即附了一句话: 春天的瞳孔。

我暗自思忖: 这下应该有诗了!

果然,应该是在次日的上午,立波写出了《春天的瞳孔》一诗,这对于一向审慎而严苛对待写作的立波来说,是异乎寻常的。他一定是被这“瞳孔”触动,摄取,进而内化生发而为诗,这来自“昂贵的照相机”的馈赠。

这是一首不错的诗。保持了诗人一贯的克制而涌动、精微而深刻的诗写方式和语言质地。初读一遍,再读一遍,那种同为诗者的唤醒及涌动,那种“抓取”后的欣喜的映刻与联想,一下就打动了我!

图片

你看,“这春天定制的眼瞳”“昂贵的照相机”,诗的笔触一下打开了镜头盖,这“眼瞳”是春天定制的,也是诗人定制的,在那一刻,诗人的眼瞳与这“春天的瞳孔”合二为一!

“那由词语赋予的肉身”,我在这个句子前停了下来。在语言和诗学认知里,在诗人的眼中,世间的万事万物都需要重新打量审视,需要重新命名,若此,这些客观的事物,才能在诗人的认知与主观表达中,建立一个有本真联系的诗的意义系统,也才真正由客体到主体完成了事物的“物”与“神”的联系和观照。

“它会松开攥紧世界的手,像小鸟通红的爪子突然松开电流疾驰的电线” ,读到这一句,我的身体像蓦然触电一般,瞬间颤酥。世间凡是美的事物,都是易逝的,脆弱的,稍纵即逝的。然而,它已拍摄下这唯一的瞬间,它已代替我“看”,“一种对于我来说仍然陌生的凝视和托付”,那泪腺里分泌出来的必然是无限的“信任”,由瞳孔而内心而精神的抵达,一首诗由“看”而“达”而“悟”,在层层演进中便完成了。

再来说说立波的朗读。在诗人朋友中,立波算是清癯和瘦弱的,可是每次听他朗诵,我都感到惊讶和疑惑,他的声音中气十足,饱满沉着,坚定有力,很快感染在场的听者。他的声音、气度与外在的身形顿然形成反差,一个诗人的外在与内在是多么迥然相异呀!

我与立波相识已有六年了。那时我还在杭州的一所学校里为了生计而苦苦撑持。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这位沉默隐忍而有大才的兄弟。相识不久,我们很快成了朋友,从读书到写作,几乎无话不谈。当然,那时主要是通过短信及偶或的电话,周日回到富阳,设法也要见一面,这世间珍贵的语言与诗歌的朋友。

我并不讳言,正是由于结识了蒋立波,由于彼此的相识相知,一种内在的吸引和感召,加速了我脱离桎梏的步伐。很快,我回到了富阳,回到了离诗歌很近的地方,回到了离一个真正的诗人很近的地方。

后来,我们在语言里愈来愈密切,愈来愈亲近。我与立波不是那种世俗生活里的朋友,很少一起吃饭喝酒,很少结伴出游,然而,我感觉似乎我们经常在一起,在大师的文本里,在诗句的斟酌中,在日复一日的为语言的劳作中,共同承担和享受母语带来的光荣与苦难,“在琴弦低微的颤动中”(萨拉蒙),我想,这就够了!(苏波/文)


|作者

图片

蒋立波,1967年7月出生于浙江嵊州。曾与友人先后创办《麦粒》《星期三》《白鸟诗报》《越界》《达夫弄壹号》等民刊。著有诗集《折叠的月亮》、《辅音钥匙》《帝国茶楼》。主编《越界与临在——江南新汉语诗歌12家》。曾被授予第23届“柔刚诗歌奖”主奖、《诗词世界》2016年度诗人。现为报纸编辑,居杭州富阳。

“听一首诗”是富阳日报新媒产品“富阳假日”微信公众平台(fyjr1803)的一个品牌栏目,我们希冀以读诗的方式,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为人们寻找一隅纯净的、真正属于灵魂的所在,一个让你诗意栖居的牧场。

别让生活耗尽了你的耐心和向往,你还有诗和远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