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8年,毛主席到老通成品尝三鲜豆皮,连问三声,厨师都没有答话

 性情女人 2022-05-29 发布于甘肃

老覃在前天写了《1958年,毛主席乘船过三峡,诗兴大发,填了首词,却几乎无人知晓》一文,讲的是,1958年3月27日,毛主席在“成都会议”结束后,率领中南和华东的一部分协作区长们前往武昌开会。他们先是乘坐专列抵达重庆,然后再换乘“江峡”号轮船,顺江而下,一路上与吴冷西、田家英等人谈诗论赋,好不惬意。

他们抵达武昌的时间是1958年4月1日凌晨2时。

午夜的春雨一阵紧接一阵,寒气逼人。

当晚,毛主席下榻于东湖宾馆。

华东和中南地区省委书记会议在4月1日下午召开,一连开了三天。

4月3日的下午,是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发言。

舒同用若干材料、多组数据来说明山东省苦干3年将会实现的目标。

由于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在4月2日的作的汇报中提到了三年内实现水利化、绿化、除四害和消灭文盲等等工作计划。

所以,对于舒同的谈话,毛主席作了补充。他说:“还是要小心谨慎点好,不要把事情说得太满了。不要动辄就宣布什么'化’嘛。说苦战三年就实现水利化,我是怀疑的。苍蝇、蚊子如何能在一年内搞掉呢?只有摸得到,看得见的,才能算数,才是实绩。”

关于开展“除四害”工作,毛主席是相当重视的。

老覃之前在《1958年,毛主席到杭州视察,见两个姑娘下棋,问:这是在下仆棋?》《1958年,毛主席视察四川,问田间的孩子们:谁敢拿“打破碗花花”》两篇文章中都讲到了毛主席如何深入街道、农村检查“除四害”的经过。

在4月3日的会议结束后,已经是傍晚7点多钟了,毛主席提出到汉口素有名气的老通成餐馆里品尝三鲜豆皮,顺便检查一下当地的“除四害”工作。

于是,大家在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的带领下,分乘七辆汽车,驰往惠济路。

武汉老通成餐馆的创始人是汉阳蔡甸人曾厚诚。

此人胆大心细脑筋活,极有商业天赋。

他早年在蜜饯作坊做过工人,后来到旅店当茶房。能说会道,善于交际,朋友众多,后来被邀请到共和大舞台担任经理人。

1929年,他去上海聘请戏班来武汉演出,曾在上海豫园的“通成酒家”用餐,发现该餐馆食客如云,店里人头攒动,生意火爆,不由心有所动。

回到武汉后,他在租了湖北省银行大智路3号门面,开起了一个“通成饮食店”,以卖甜食、小吃为主。

由于品种搭配得当,味美、价廉,服务周到,生意做得蒸蒸日上。

不过,由于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时局动荡,“通成饮食店”被迫停止营业。

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了。曾厚诚从重庆回到武汉,请来豆皮高手高金安,另雇工近31多人,改“通成”为“老通成”,重新开张。

高金安自小在花楼街福寿居甜食馆当学徒,心灵手巧,出师后,分别在武昌杨洪发豆皮馆、汉口益寿居甜食馆当过甜食师傅。

他做的豆皮,以创新为主,花样繁多。

就因为有了高金安的加盟,“老通成”很快就成了一个大品牌。

必须要特别说明的是,曾厚诚的长子曾昭正和长女曾子平都是早年参加革命的中共党员,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曾厚诚在1953年病逝,时在中南工业部工作的曾昭正和在中央铁道部工作的曾子平多次找当时的市委财贸部长王光远,要求政府接管老通成。

最终,在1955年5月1日,武汉市饮食公司正式接管了老通成,更名为“老通成餐馆”。

“老通成餐馆”由“豆皮大王”高金安担任经理。店房由一个门面扩大到六个门面,一次可容纳1188人。

1955年11月15日,又在惠济路的花桥路口设立了分店,由万书明担任经理。

王任重本来是想带领大家前往汉口大智路老通城本店的,但考虑到那儿的人太多,拥挤,临时改往惠济路分店。

毛主席刚走进惠济路分店的店门,就被一个名叫王熙滨的小男孩认出来了。

王熙滨和他的4个哥哥姐姐,跟随着爸爸妈妈在一起用餐。

他年纪小,只有3岁,极不专心,每吃一口饭,都会东张西望,打量店里店外进出的人。

他的家里挂有毛主席的画像,对毛主席的相貌最熟悉不过了。

毛主席刚走进来,他就一眼认出,高声大叫起来:“毛主席,毛主席来了!”

他的几个哥哥姐姐一看,可不就是毛主席吗?

兄弟姐妹几个都跳下椅子朝毛主席跑去。

王熙滨的小姐姐王江跑得最快,一下子就跑到了毛主席跟前,仰着头问毛主席:“毛主席,毛主席,你是不是从北京来的?”

毛主席弯下腰,笑眯眯地说:“我是从北京来的呀!”慈爱地抚摸着他们的脑袋。

王熙滨的爸爸妈妈也已经放下了碗筷,走了过来。

毛主席主动地向他们握手问好,有些动情地说:“你们一家人一起下馆子,真是温馨幸福啊!”

说话间,已有人飞跑去告诉饭店经理万书明,说毛主席来了。

万书明和两名服务员匆匆赶来,请毛主席进餐厅的大包间候餐。

毛主席摆了摆手,说:“我要到后厨看看厨师们。”

万书明赶紧在前面引路。

毛主席边走边观看张贴在墙上关于“除四害”的标语,称赞道:“好,好,这宣传工作做得不错。”

到了厨房门口,他大声向里面的厨师们招呼道:“同志们,辛苦了,辛苦了!”

厨师们做梦都没有想到毛主席会出现在厨房门口,全愣住了,都怔怔地看着毛主席,说不出话来。

师傅钟生楚就在厨房门口的左手边做汤包,他像中了孙悟空的定身术一般,整个人如同泥塑木雕,定在了那里。

毛主席和颜悦色地问他,说:“这是在做什么包子?”

钟生楚实在太紧张了,瞪着眼,张着嘴,却答不出话来。

毛主席打量了一下他,拍了拍他的肩膀,缓解一下他的紧张心情,亲切地说:“不用紧张嘛,你做的这是什么包子呀?”

钟生楚还是说不出话来,脸涨得通红。

毛主席笑了笑,低下头看了看他做包子的馅菜,自问自答地说:“这可不是在做汤包?”

厨房里的大师傅曾延龄在这时候走了过来。

曾延龄原本并不姓曾,他是汉阳永安堡九真山人,自小跟随寡母讨饭,被曾厚诚收留,改为了曾姓。

曾延龄拜高金安为师,学到了做三鲜豆皮的全部手艺。

在武汉,高金安被人们称为“豆皮大王”,曾延龄则被称为了“豆皮二王”。

这会儿,曾延龄看见钟生楚僵硬在那儿说不出话,赶紧过来替钟生楚解围,请毛主席过去看自己制作豆皮,并热情介绍制作豆皮的方法,说:“我是专门做豆皮的,待会儿我用最好的豆皮来款待您老人家。”

毛主席高兴地说:“我今天就是专门来品尝你们做的豆皮的,外面都在传,没吃过老通成的豆皮,来武汉就算是白来了。”

曾延龄说:“这是群众对我们的认可。”

毛主席点点头,语重心长地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啊。”

他走到了做菜师傅李汉卿的炉灶前,看见炉灶擦拭得干干净净,就忍不住用手摸了一下,再看了看手指,居然一点灰尘也没有,不由得高声称赞说:“这个清洁卫生搞得实在是太好了。”

随后,毛主席和李汉卿师傅及其他一些人很轻松地聊了起来。

钟生楚也围拢了过来,也不紧张了,加入了聊天队伍,一直聊到饭菜上桌。

毛主席和随行人员围成一桌,他对三鲜豆皮和汤包的美味赞不绝口,称赞说:“这是真正湖北的风味。”

最后补充一下,老通成在1966年一度改名为“东方红饭店”,到了上世纪70年代,又改成了“老通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