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余映潮老师学上语文课 ——观听“余映潮老师报告”有感

 宝妞 2022-05-29 发布于河南

跟着余映潮老师学上语文课 ——观听“余映潮老师报告”有感

 文/徐玉苗

20191227日,在凤台五中观听了余映潮老师的学术报告,受益匪浅,感慨良多。特选取一二,与诸君分享。
一、着力夯实自己的学问背景。
夯实学问背景靠平时的涉猎,涉及的范围广,一时也难以达到高标。今天我主要想谈谈“从教材中着力夯实自己的学问背景。”
作为语文教师,余老师告诉我们,“特别关注统编教材的教学特点:三位一体,文学教育,训练标高,综合利用,教师语言质量。”选入教材的课文及相关材料,都有特定的教育功能,即使是说明文也是充满语文知识的。一个语文老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语言质量,才能适应当前的语文教学要求。语文老师的语言要简洁、准确、有知识的味道。语文教师应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味道。少用家常话,不能只会用“找一找”的“找”字,“给点掌声”……这样的语言太粗糙肤浅,久而久之,学生也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多用知识的话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在长期濡染中提升能力。
新的教材改革,难度增加,美度增加,深度增加。如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一课的思考探究:说说课文四个段落之间的关系。余映潮老师说,这个比高考的题目都要难。最后一段分为两个层次,两个层次是如何过渡的?这个难度更大。八年级教材《白杨礼赞》为什么开头要宕开一笔?这也是增加难度的题目。教师要想让学生明白,就得自己先弄明白,这就要求教师先提升自己的标高。优秀的教师才能训练出优秀的学生。
这套教材的单元导语、预习提示、自读旁批、自读提示、课后练习等处,编者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我们要学会综合利用,备课时要前后左右兼顾,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知识渗透。
余老师用PPT给我们展示了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语文知识:
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术语:
细节描写,故事情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景状物,铺陈排比,烘托,称谓语,文章起笔,叙事诗,传记文学,传奇,科幻小说,第一人称口吻,画面感,韵律美,制造悬念,埋下伏笔,误会,一波三折,象征,暗写……
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评价语:
简洁精炼,铿锵有力,直抒胸臆,精致凝练,富有诗意,别具一格,经典作品,刚健质朴,民歌特色,神奇色彩,生动传神,简洁风格,弦外之音,诗中有画,清新流畅,耐人寻味,抑扬错落,饶有趣味,含义丰富,寄寓情思,真情洋溢,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感人至深,意境悲凉,议论精警,幽默诙谐,意趣横生,饱含感慨,哲理的光彩,寄托着深意,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指导语:
精读,通览,略读,简要分析,涵泳品味,扫视文段,提取信息,把握关键词句,揣摩品味含义,体味表达的妙处,体会语言的表现力,找出评价性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体会作品情境,感受作者情怀,感受文章的意蕴,把握严谨的思路,说说语言风格的不同,体会词句蕴含的情感,解释其衍生的意义……
教师要做备课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研究教材,探究知识,妙用教材,精心选点,注重积累,储备知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苦练自己扎实教学能力。
1、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
余映潮老师告诉我们,关于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非常讲究“课文研究”
十分重视“教学思路”
关键在于“课堂活动”
时时关注“能力训练”
精心考虑“知识积累”
余映潮老师告诉我们五个永恒不变的教学重点:
语言学用
技能训练
知识渗透
审美教育
集体训练
余映潮老师推行的板块式训练,关键在于“课堂活动”,注重实践活动,时时关注学生的能力训练。课堂活动的角度、形式有变化,用课文训练学生的能力,少有碎问。知识积累在教材的编写上有所体现,教学中教师要顺势渗透有关知识,让知识与能力在课堂中融为一体。余老师特别强调课堂上的集体训练,反对小组合作的做法。由于我们的措施不当,会让一部分学生丢失了自己的课堂学习时间。量比较大的优秀学生都是集体训练出来的。
2、苦练自己扎实教学能力。
   为了更好地供我们学习、苦练,举例说明“学问背景”和“教学能力”的重要,特实录了以下教例(此处教例来自余映潮老师的报告)。
例一:见微知著
《“飞天”凌空》的结尾,用印度观众的话“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来结尾,课文旁批:“侧面描写”。其实,这里还有点题作用。由实而虚,点题手法高明,看似记叙,实则议论来点题。
《“飞天”凌空》的开头段:“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在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
这里也蕴含丰富的知识:静动、人物、情境、场景、动作、氛围。具体如下:
场景描写,人物出场,点明地点。
定格描写,仰视角,白描手法。
动静有致,映衬卑劣,夸张手法。
渲染氛围,层次美妙,短语生动。
这里短短的几句,就有如此丰富的知识蕴含,教师讲不出这些,学生就根本不知道。把这些知识巧妙渗透到教学中,学生慢慢地就强大起来了。
例二:以少胜多
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一段上一节课。余老师先朗读,让学生注意朗读的内部停顿由春夏秋冬决定的,后又设计了五练:
第一练:认读识记美词。
第二练:将此段分为二个层次。
第三练:四字短语赏析。
第四练:说明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第五练:背诵积累。
每个训练中都有丰富的知识,如第二练中,第一个层次写物候现象,第二层写物候规律,是最后一句。再提较难的问题:第一层内容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引导学生回答“年年如是”的“是”。
第三练,四字短语赏析,“翩然归来”诗意又有动感,描绘了燕子的轻捷和洒脱。“衰草连天”表现深秋景象的荒凉。“风雪载途”用得好,写出了严冬的苦寒。“周而复始”极好地概括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第四练,让学生明白:诗意地艺术地引出“大自然的语言”的话题,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激发读者兴趣。
第五练背诵积累,也可以设计为更难的仿写训练。
这样一个个饱满的训练,是很有成效的。活动中不是随意问学生,让学生粗浅的回答;而是精心设计的。这样上课,即使一个段,也可以让学生得到丰美的收获。
例三:浅中见深
余老师执教的《赫耳墨斯与雕像者》,浅浅的故事,丰厚的内容。
再如教读鲁迅的《故乡》,在教读少年闰土时,有这样一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先让学生识别这一段的层次,有两层,一个静一个动,一个面一个点,再让学生体会写法知识:倒叙开头,画面描写,以景衬人,白描手法,动静有致,连用动词。
细读此段,还能发现此文高妙的小说谋篇布局的手法,让学生阐释“少年闰土这一部分哪些文字与这一段密切照应的?”
“海边的沙地”,在文中就有多处照应。“捕鸟”中的“我们沙地上”,“拾贝壳”中的“海边的沙地”等,美妙的不露痕迹的照应。“海边的沙地”是表现人物的场景,使海边小英雄的形象更鲜明,即使写到中年闰土“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也照应了“海边的沙地”。因此,“海边沙地”是小说故事的线索之一。
这样教,就把一个易忽略的点,教的“浅中见深”了。
例四:由篇及类
如小学一年级的课文《阳光》,很浅显。
第一段:“阳光像金子,洒满田野,高山和小河。”(“引出事物”)
中间段落:“田野的禾苗……阳光跳进了我们的家。”(“描述事物”)
最后一段:“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托物寄意”)
这篇课文虽短小,也体现了这类文章的结构规律:引出事物——描述事物——托物寄意。这也是咏物抒情的文章结构规律。
这样的文章还有许多,如《荷叶母亲》《陋室铭》《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行道树》《珍珠鸟》等。
例五:四两千斤
《祝福》选点赏析,如研讨反复手法,说说这些与祥林嫂命运的关系。
反复手法,是《祝福》中铺叙故事,表现人物的主流表现手法。祥林嫂两次婚姻,两次死丈夫,两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当女工。细节描写,无处不在。如写眼睛,10多次写眼睛、眼神,表现了人物的善良、悲苦,及精神上所受到的巨大打击。近10处对祥林嫂“脸色”的描写,同样起伏于全文之中,“脸色”的变化,深刻地表现了祥林嫂命运的巨大变化。景物的重点是“雪花”,它们反复出现,表现时令,设置场景,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敷设了祝福故事冷峻的氛围基调。表达极为深沉是对祥林嫂的语言“我真傻,真的”的反复渲染。它们的反复出现,浓重地表现着人物命运中的无限悲哀。
最有象征意味的“死亡”反复出现,“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谁知道年纪轻轻,就断送在伤寒上?”“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
进一步研讨,我们明白了作者的创作意图:祥林嫂与青春无缘,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例六:一语中的
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段,品析文中的细节描写,解释为什么要写这一笔?
学生会问:为什么要写大侄子问、二侄子、奶妈问?为什么安排在晚上?晚间集了一屋子人,桌上点着一盏灯,是“伏笔”,五个侄子穿梭出现,“做铺垫”,病重是背景,“伸着两个指头”,是“悬念”,再写大侄子问,二侄子问……摇头、鼓眼睛等,对询问的反复描写渲染了“氛围”,写出了“波澜”,对严监生生动传神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忙着去挑掉一茎”是对前文的“照应”。没看儿子一眼,运用“反差”手法,表现严监生这个人残酷,内心的龌蹉。
例七:创意新颖
如教读《<论语>十二章》,选以下两章做比较教读: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教学话题:这两章都……
这两章都写了贫困,这两章都写了志趣,这两章都写了心境,这两章都写了追求。
这两章都写了“乐,坦然的心境,开阔的心胸,内心的强大。
这两章都体现了章法之美,手法之美,语言之美,意蕴之美。
这两章都是微文,又有各自特点:第一章,前后照应,取材典型,巧设背景,表现了颜回的品质。第二章选材精巧,叙议结合,反复手法运用,表现了孔子的志趣。
例八:容量丰足
如教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教学设计两个重点:综合能力训练,语言积累学用;三个板块:朗读体味,课中笔录,微文抒写。这样的教学丰足,学生的能力也能得到训练,教学收获多多。
以上教例,在教学中仿照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学识能力,兼顾自己学生的特点,反复苦练,适当创新,定能促进自己的教学能力。
有了教师的优秀才有学生群体的优秀,让我们跟着余映潮老师学上语文课,学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吧。
徐玉苗写于凤台家中
2020412日星期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