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书里的针灸特效方

 图书 馆员 2022-05-30 发布于内蒙古

古书里的针灸特效方

两臂顽麻——少海、手三里。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百)半身不遂——阳陵泉、曲池。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百)体重节痛——俞穴(十二经井荥俞之俞穴)体重节痛而俞居。(标)筋挛骨痛——魂门(补)筋挛骨痛而补魂门。(标)腿膝肘臂四肢麻木疼痛——八风、八邪。手连肩脊痛——合谷、太冲。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席)手不如意——曲池、合谷。曲池两手不如意,合谷下针宜仔细。(席)心痛手颤——少海、阴市。心痛手颤少海间,若要除根觅阴市。(席)肘痛——尺泽、太渊。五般肘痛寻尺泽,太渊针后却收功。(席)筋急不用——尺泽。尺泽理筋急之不用。(玉赋)腕痛难移——腕骨。腕骨疗手腕之难移。(玉赋)肘挛痛——尺泽、曲池。手挛痛兮,尺泽合于曲池。(玉赋)手臂工肿——中渚、液门。手臂红肿,中渚液门要辨。(玉赋)臂痛——肩井。肩井除臂痛如拿。(玉赋)两肘拘挛——曲池。但见两肘拘挛,仗曲池而平扫。(通)两肢懈惰——照海。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通)肘痛筋紧——尺泽。尺泽去肘痛筋紧。(通)两肩难任——肩井。肩井除两肩难任。(通)心疼手颤——少海。心疼手颤针少海。(灵)五指不伸——中渚。五指不伸中渚取。(灵)腕中无力——腕骨腕中无力痛艰难,握物难移体不安,腕骨 针虽见效,莫将补泻等闲看。(玉歌)两臂痛——肩井。急痛两臂气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此穴原来真气聚,补多深少应其中。(玉歌)肩背痛——背缝、五枢。肩背风气连臂痛,背缝二穴用针明,五枢亦治腰间痛,得穴方知疾顿轻。(玉歌)两肘拘挛——曲池、尺泽。两肘拘挛筋骨连,艰难动作欠安然,只将曲池针泻动,尺泽兼行见圣传。(玉歌)肩红肿痛——肩。肩端红肿疼难当,寒湿相争血旺,若向肩明补泻,管君多灸自安然。(玉歌)手难伸——合谷、尺泽。筋急不开手难伸,尺泽从来要认真,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玉歌)手臂工肿——中渚、液门。手臂工肿连腕痛,液门穴内用针明,更将一穴名中渚,多泻中间疾自轻。(玉歌)手生疮——劳宫。劳宫穴在掌中寻,满手生疮涌不禁。(玉歌)五指不能屈伸——大指内侧横纹头针1—2分,小指本节尖灸3—5壮。温灸10—20分钟。拘挛——尺泽。尺泽能医筋拘挛。(胜)两手酸痛——肩于、曲池、合谷。两手酸疼难执物,曲池合谷共肩于。(胜)臂疼背痛——三里。臂疼背痛针三里。(胜)手指疼连肩——合谷、太冲。手指连肩相引疼,合谷太冲能救苦。(杂)肩痛连脐——手三里。手三里治肩连脐。(胜)手颤——少海、阴市。心痛手颤少海求,若要除根阴市睹。(杂)2、下肢部四肢懈惰——照海。腿疼——后溪、环跳。后溪环跳,腿疼刺而即轻。(百)转筋——金门、丘墟。转筋兮,金门丘墟来医。(百)中风——环跳。中风环跳而宜刺。(标)膝痛——阳陵泉(烧针)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烧针。(席)脚痛膝肿指麻——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太冲脚痛膝肿针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更向太冲须引指头麻木自轻飘。(席)转筋——鱼腹、承山、昆仑。转筋目眩针鱼腹,承山昆仑立便消。(席)腿膝肘臂四肢未梢麻木疼痛——八风、八邪。冷痹——环跳、腰间(肾俞、命门、腰阳关)冷痹——环跳、腰间(肾俞、命门、腰阳关)。冷风冷痹疾群众观点愈,环跳腰间针与烧。(席)中风——顶门、百会。暴中风顶门百会。(玉赋)脚气——三里、绝骨、三阴交。脚气连涎,里、绝、三交。(玉赋)腿脚乏力——风市、阴市。风市阴市驱腿脚之乏力。(玉赋)膝肿——阴陵、阳陵。阴陵阳陵除膝肿之难熬。(玉赋)脚气——绝骨、三里、三阴交。绝骨三里三阴交,脚气宜此。(玉赋)脚痛——商丘、解溪、丘墟。商丘解溪丘墟,脚痛堪追。(玉赋)足肿——太溪、昆仑、申脉。太溪昆仑申脉,最疗足肿之。(玉赋)腿脚重疼——髋骨、膝关、膝眼。腿脚重疼,针髋骨膝关膝眼。(玉赋)步行艰楚——足三里、中封、太冲。行步艰楚,刺三足里中封太冲。(玉赋)腿风湿痛——居髎、环跳、委中。腿风湿痛,居髎环跳与委中。(玉赋)行步难移——太冲。且如行间难移,太冲最奇。(通)筋转——承山。筋转而疼,泻承山而在早。(通)脚腕痛——昆仑。大抵肚子腕痛,昆仑解愈。(通)膝股痛——阴市。股膝痛,阴市能医。(通)膝肿——行间。行间治膝肿目疾。(通)腿痛——髋骨(委中上三寸,膝膑上一寸)。髋骨针腿痛以祛残。(通)两足拘挛——阴市。两足拘挛觅阴市。(灵)两膝风邪痛——犊鼻。犊鼻治疗风邪痛。(灵)后跟痛——仆参。后跟痛在仆参求。(灵)转筋、久痔——承山。承山转筋并久痔 。(灵)足掌痛——涌泉。足掌下痛寻涌泉。(灵)脚气——阴跷(照海)、阳跷(申脉)。阴跷阳跷两踝边,脚气四穴先寻取。(灵)腿股风——居髎、委中、环跳。环跳能治腿股风,居髎二穴认真攻,委中毒血更出尽,愈见医科神圣功。(玉歌)膝腿无力——风市、阴市。膝腿无力身立难,原因风湿致伤残,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渐自安。(玉歌)腿痛——髋骨、膝眼、膝关。髋骨能医两腿痛,膝关红肿不能行,必针膝眼膝关穴,功效须叟病不生。(玉歌)脚足草鞋风——昆仑、申脉、太溪。红肿腿足草鞋风,须把昆仑二穴攻,申脉太溪如再刺,神医妙诀起疲癃。(玉歌)脚气——足三里、三阴交、绝骨。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及阴交,再将绝骨穴兼刺,肿痛登时立见消。(玉歌)足背痛——丘墟、解溪、商丘。脚背疼起丘墟穴,斜针出血即时轻,解溪再与商丘识,补泻行针要辨明。(玉歌)行步艰难——太冲、三里、中封。行步艰难疾转加,太冲二穴效堪攻,更针三里中封穴,去病如同用手抓。(玉歌)鹤膝风——阳陵泉、阴陵泉。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攻。(玉歌)髀痛——肩井。髀痛要针肩井穴。(胜)膝肿——行间。行间可治膝肿痛。(胜)行步艰难——中封、太冲。若人行步苦艰难,中封太冲针便痊。足背痛——商丘。脚背痛时商丘穴。(胜)脚风缠——委中。委中驱疗脚风缠。(胜)腿膝酸痛——环跳、风市、阴市。腿股转酸难移步,妙穴说与后人知,环跳风市及阴市,泻却金针病自除。(胜)臁疮——血海。热疮臁内年年发,血海寻来可治之。(胜)两膝肿——膝眼、三里。两膝无端肿如斗,膝眼三里艾当施。(胜)转筋——承山。两股转筋承山剌。(胜)脚气——复溜。脚气复溜不须疑。(胜)踝跟骨痛——昆仑、绝骨、丘墟。踝跟骨痛灸昆仑,更有绝骨共丘墟。(胜)脚膝诸痛——行间、三里、申脉、金门。脚膝诸痛羡行间,三里申脉金门侈。(杂)转筋——然谷、承山。脚若转筋眼发花,然谷承山法自古。(杂)两足难移——悬钟、条口。两足难移先悬钟、条口后针能步履。(杂)两足酸麻——太溪、仆参、内庭。两足酸麻补太溪,仆参内庭盘跟楚。(杂)脚痛连胁——环跳、阳陵泉。脚痛连胁痛难当,环跳阳陵泉内杵。(杂)寒风湿痹——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冷风湿痹针环跳,阳陵三里针尾烧。(杂)3、胸腹胁部胸中苦闷——建里、内关。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百)心下悲凄——听宫、脾俞。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百)胁肋疼痛——气户、华盖。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百)肠鸣——下脘、陷谷。腹内肠鸣下脘谷能平。(百)胸胁支满——章门。胸胁之满何疗,章门不用细寻。(百)膈痛——膻中、巨阙。胸痛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百)胸满噎塞——中府、意舍。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百)胸膈瘀血——肾俞、巨?。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宜征。(百)胸满项强——神藏、璇玑。胸满项强,神藏璇玑已试。(百)脐风——然谷。脐风须然谷而易醒。(百)腋肿——委阳、天池。委阳天池,腋肿针而速散。(百)烦心呕吐——幽门、玉堂。烦心呕吐,幽门开彻玉堂明。(百)脐肿——阴陵、水分。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百)完谷不消——脾俞、脾俞膀胱俞觅。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公孙、内关、中脘 。胃冷难消化——魂门、胃俞。胃冷难消化,魂门胃俞堪责。(百)寒疝——大敦、照海。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百)痃癖——冲门、血海。痃癖分,冲门血海强。(百)心腹胁肋——照海(阴跷)、内关(阴维)、列缺(任)、公孙(冲)。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标)心下痞满——十二经井穴。心下痞满而井主。(标)心胀咽痛——太冲。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标)脾冷胃疼——公孙。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标)胸满腹痛——内关。胸满腹痛刺内关。(标)胁肋疼痛——支沟(飞虎)。胁肋疼痛针飞虎。(标)虚喘——足三里。虚喘须寻三里穴。(席)食癖气块——手三里、足三里。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席)胃中有积——璇玑、三里。胃中有积刺璇玑,三里功多人不知。(席)胸满不思食——阴陵泉、承山。阴陵泉治心胸满,针到承山饮食思。(席)小肠气痛——大杼、长强。杼若连长强寻,小肠气痛即行针。(席)水肿——水分、气海。水肿水分兼气海,皮内随针气自消。(席)腹痛——公孙、内关。腹痛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席)阳明恶吐——风府、上脘。阳明二日寻风府,呕吐还须上脘疗。(席)男子痃癖——三里。男子痃癖三里高。(席)膀胱气才——风府、三里。从来风府最难针,却用功夫席浅深,倘无膀胱气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寻。(席)小腹痛——照海、阴交、曲泉、关元、气海。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阴交曲泉针,又不应时针气海,关元同泄效如神。脐腹痛——阴交、涌泉。小肠气撮痛连脐,速泻阴交莫在迟,良久涌泉针取气,此中玄妙少人知。(席)痃疝——期门、大敦。期门大敦能治坚痃疝气。(玉赋)心闷——劳宫、大陵。劳宫大陵可疗心闷疮痍。(玉赋)心悸虚烦——三里。心悸虚烦刺三里。(玉赋)脾泄一—天枢。天枢理感患脾泄之危。(玉赋)盅胀——三阴交、水分、三里。阴交水分三里盅胀宜刺。(玉赋)热壅三焦——关冲。脾虚黄疸——腕骨、中脘。脾虚黄疸,腕骨中腕何疑。(玉赋)饱满气逆——足三里。欲调满之气逆,三里可胜。(玉赋)翻胃——中魁。中魁理翻胃而即愈(玉赋)心惊——通里。通里疗心惊而瘥。(玉赋)腹疾有块——内关、照海。取内关于照海,医腹疾之块。(玉赋)九种心痛——上脘、中脘。上脘中脘疗九种之心痛。(玉赋)腹痛便秘——大陵、外关、支沟。肚痛秘结,大陵合外关于支沟。(玉赋)胸结——涌泉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通)腹胀血膨——期门。期门罢胸满血膨而可也。(通)七疝偏坠——大敦。稽夫大敦去七疝 之偏坠。(通)腹胀——内庭。腹膨而胀,夺内庭以休尺。(通)胃心痛——劳宫。劳宫退胃心痛亦何疑。(通)心胸痛——大陵。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通)腹痛——阴谷。连脐腹痛泻足少阴之水。(通)肋胁下疼痛——阳陵泉。肋下胁边者,刺阳陵泉而即止。(通)心下寒——少泽。少泽应除心下寒。(灵)腹坚——中脘、下脘。中脘下脘治腹坚。(灵)胸中之病——内关。胸中之病内关担。(兰)脐下病——公孙。脐下公孙用法拦。(兰)腹中气块——内关。腹中气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玉歌)腹痛——大陵、外关、支沟。腹中疼痛亦难当,大陵外关可消详,若是胁痛并便秘,支沟妙效非常。(玉歌)脾病——间使。脾家之症是可怜,有寒有热两相煎,间使二穴针泻动,热泻寒补病俱痊。(玉歌)心痛——上脘、中脘。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玉歌)翻胃——中魁。若患翻胃并吐食,中魁穴莫教偏。(玉歌)腹胀——内庭 、临泣。小腹胀满气攻心,内庭二穴要先针,两足有水临泣泻,无水方能病不侵。(玉歌)心胸痛——大陵。心胸之病大陵泻,气攻胸腹一般针。(玉歌)腹满虚胀——水分、水道、三里、阴交。水病之疾最难熬,腹满虚胀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玉歌)肾气冲心——关元、带脉。肾气冲心得几时,须用金针疾自除,若得关元并带脉,四海谁不仰明医。(玉歌)脾泄——天枢。脾泄之症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差,此是五脏脾虚疾,艾火多添病不加。(玉歌)心脾疼痛——上脘。心脾疼痛上脘先。(胜)胃冷——下脘。胃冷下脘却为良。(胜)心疼——巨阙霍乱心疼吐痰涎,巨阙着艾便安然。(胜)脾心痛——公孙。脾心痛急寻公孙。(胜)痞满——章门。终年或变劳层者,痞满脐旁章门诀。(胜)吞酸——膻中。噎气吞酸食不投,膻中七壮除膈热。(胜)小肠气痛归来。(胜)腹胀——水分。腹胀水分多得力。(胜)霍乱——中脘、三里、内诞。霍乱中脘可入深,三里内诞泻几许。(杂)心痛——劳宫、不泽。心痛翻胃刺劳宫,寒者少泽细手指。(杂)胁痛——阳陵泉。胁痛只须阳陵泉。(杂)腹痛——公孙、内关。腹痛公孙内关尔。(杂)心胸痞满——阴陵泉、承山。心胸痞满阴陵泉,针到承山饮食美。(杂)泄泻 ——三里、内庭。泄泻肚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杂)胀满水肿——水分、中脘、腹溜、三里。水肿水分与复溜,胀满中脘三里揣。(杂)内伤食积——手三里、足三里、璇玑。内伤食积针三里,璇玑想应块亦消。(杂)注:以上括号内备注的古籍为《百症赋》、《标幽赋》、《席弘赋》、《玉龙赋》、《通玄指要赋》、《灵光赋》、《兰江赋》、《玉龙歌》、《胜玉歌》、《杂病穴法歌》。
独穴针灸疗法

《独穴针灸疗法》的作者是刘昭和周晨华。近日读之,颇有感触和启发,将其中大部分病案摘录整理,供学习和参考。

一、独穴针灸特点

1.注重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也是针灸医学的关键。八纲辨证为辨证的总纲,而对于针灸医学最重要的是经络辨证。知其病在何经何络,方知疗疾取何经何穴,不知如此,何异于盲人摸象。同是头痛,前额之阳明头痛,取之合谷;颞侧之少阳头痛,取之液门。同为肩痹,肩前疼痛病在阳明而针刺合谷、肩髃;肩中疼痛病在少阳而针刺液门;肩后疼痛病在太阳而针刺支正。
2.独穴施治
一病一穴,所有疾病均取用一个穴点(若是一穴两点的腧穴也只取其中一侧的穴点)。虽然独取一穴疗疾,然根据不同的病性而选用不同的针灸疗法或几项合用,诸如针刺、温针灸、隔姜灸 、隔蒜灸、穴位注射、拔罐等。正是由于取独穴治病,所有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都要体现在这一个穴点之中,所以对针灸医生的辩证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辩证精确,取穴准确,方可一针见效。
3.注重针效
不独言针法,也不独言针感,故曰针效。重针法,虚则补之,如“随而济之”、烧山火、加用灸法等;实则泻之,如“迎而夺之”、透天凉、点刺放血等。重针感,必有局部酸麻重胀,更多要求有循经传导,甚至“气至病所”。这也是独穴治病的关键,平医同刺其穴而不效,良医同刺其穴而速愈,异于此也。
4.疗效卓著
此书中医案,都是针灸治疗一两二次而显效,甚至一两次而痊愈,疗效可谓立竿见影。这都是需要基于以上的条件,只有辨证准确、取穴得当、行针得法,方可有此神效。
二、独穴针灸精点

1.擅用液门

作者见他医针液门治疗胃脘痛而见效,不得其解,遂深入学习后发现:手少阳为诸经之气府,总纳诸经之气,由此领悟得针刺手少阳腧穴可行气导滞、通理胃气,并发挥认为手少阳腧穴可治以气滞为主的病证,而独重液门穴。
作者在治疗风寒感冒所致少阳头痛、肺气气机紊乱所致的支气管哮喘、肝胆实热所致的少阳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风寒外袭所致手少阳所致肩周炎、气功出偏所致痞气、风热外邪阻滞咽喉局部经络所致急性咽炎、风寒壅塞耳窍所致耳鸣、高空气压变低三焦气机失利所致耳鸣耳聋、少阳经络阻滞所致牙痛等以上病证时,均取液门穴施治,其理或在疏通本经经气,或在调理全身(三焦)气机,两者而已。

2.血病取之膈俞
作者在治疗产后气血亏虚关节失养的手腕痛、注射氨苄青霉素所致过敏性皮炎、夏日炎阳热毒所致的日光性皮炎等病证时,均取膈俞穴。“血会膈俞”,故血病宜取之,血虚者,针刺合药饼灸,补之;血热者,针刺合拔罐,泻之。
3.瘾疹求治少阳
作者认为,(风热型)荨麻疹主要病机是,风热外邪侵袭肌表,客于营卫之间,致卫气郁于内难以外通透达,而营血阻于肌表难于归顺血脉之中;卫气郁结不通则难以抵御外犯风热外邪,故发为剧烈瘙痒;营血结于肌表则血瘀于肌肤腠理,故发为红色风团块。此病为人体户枢不利,营卫不合之证,治当调和营卫、开利户枢。手足少阳为十二正经中通行卫气、调和营血之户枢。故病发主要在双下肢(下部)则取阳陵泉,病发主要在双上肢(上部)则取支沟穴。
4.多用灸法
作者多用药饼灸、隔姜灸、隔蒜灸、温针灸、直接灸等灸法。药饼灸是其一大特色,辨证用药取穴,这是药性和穴性的完美结合。隔姜灸多治疗用于寒证、虚证,如风寒感冒、寒凝胃痛、风寒落枕、脾虚带下等,多配合于针刺或温针灸。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热证,如大肠实热所致的颜面疔疮、热证目疾、耳廓挫伤等,多配合于井穴三棱针点刺放血。
三、针灸医案整理
(一)内科病证
01.风寒感冒所致的全身肌肉酸痛(上呼吸道感染),取大椎穴,先针刺,留针20min;再隔姜灸,九壮。两次而告愈。

02.风热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用西药后热退而遗留风邪侵袭阳明经络,表现为前额拘痛,鼻塞不通,针合谷穴。两次而告愈。

03.风寒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少阳头痛,针液门穴,一次而告愈。

04.脾土亏虚为本,痰湿壅肺为标的顽咳(慢性支气管炎),取大包穴,行药饼灸(药饼配方:藿香10g,佩兰10g,冰片5g),六次而告愈。
05.肾气亏虚所致顽咳(急性支气管炎),取太溪穴,行药饼灸(药饼配方:牛膝10g,枳实5g,冰片5g,续断12g),十次而告愈。
06.肺气气机紊乱而发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病者年轻,无其它兼症),经氨茶碱等西药治疗无效,取液门穴,一次而告愈,嘱自服健脾丸善后。
07.脾土亏虚为本,痰湿壅肺为标的支气管哮喘,取大包穴,行药饼灸(药饼配方:藿香10g,佩兰10g,冰片5g,青皮10g,枳实10g,柴胡10g),一次施灸后不断排气而好转,15次告愈。
08.心气不舒、心血瘀阻所致的心悸(窦性心动过速),取内关穴,用“迎而夺之”针法,一次而告愈,嘱自服丹参片、心血康等善后。
09.心脏阴血瘀阻、心气亢奋不安所致头昏、心慌(高血压病,病程半年,就诊时测得血压160/105mmHg),取心俞穴,用2ml丹参注射液行穴位注射,八次而告愈。
10.肾水亏虚、肝阳上亢所致头昏、头痛(高血压病,病程15天,就诊时测得血压150/96mmHg),取涌泉穴,行药饼灸(药饼配方:牛膝30g,冰片10g),15次而告愈。
11.心气不舒、心血瘀阻致心君失养,而发真心痛(心绞痛,病程半年),取内关穴,用“随而济之”针法,15次而告愈。
12.寒凝胃脘所致胃脘痛(慢性胃炎,病程半年),取脾俞穴,行温针合隔姜灸,温针qd;灸9壮,bid,六次而告愈。
13.气血不足、胃脘失养所致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取脾俞穴,用1ml黄芪注射液和1ml当归注射液行穴位注射。
14.因食气滞胃肠所致胃肠胀气,取足三里与上巨虚连线中点,用合谷刺法(提插泻法,三引三进,留针20min),施治后排气,两次而告愈。
15.因食气滞胃肠所致胃肠胀气,取天枢穴,行针刺合药饼灸(药饼配方:黄连10g,黄芩10g,青皮20g,枳实20g,冰片8g),施治后排气,三次而告愈。
16.中气亏虚而下陷所致胃下垂,用提胃法(4寸长针,取上脘穴,沿皮向下斜刺,透中脘、建里、下脘,捻转针身,使肌纤维缠绕针身,然后将针与肌肤一起向上提起,保持1-2min,然后留针30min,每10min行以上操作,隔日1次),六次而临床治愈。
17.肝气亢盛,横犯中州,致胃气上逆,发为干呕(神经性呕吐),针刺太冲穴,出针时令出血少许,三次而告愈。
18.乘行舟车致气血浮动、紊乱,而发眩晕、呕吐(晕动病),取内关穴(取阴维与阳维之穴以平定浮动之气血),行针2-3min,不留针,一次而告愈。
19.胆阳亏虚,难以温煦胆府,致胆府为湿痰之邪所困阻,发为胁痛(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取右侧光明穴,针刺行烧山火手法,一次而右上腹疼痛消失,嘱自行直接灸光明穴,9壮,tid,并同服附子理中丸。
20.肝胆湿热内盛,致肝胆脏腑津枯血燥,而成气滞血瘀,发为胁痛(胆囊炎),取右侧阳陵泉,针刺提插泻法,针刺施术后右上腹疼痛立即消失,治疗五次,同服龙胆泻肝丸,随访未半年复发。
21.胃气上逆所致呃逆(病程两天),针刺攒竹穴(鼻根处实乃足阳明与足太阳相交汇之处,针此处穴位,如攒竹、精明,可调理气机,降逆止呃),一次而告愈。
22.阳明经气壅阻不通,阳明脏腑实热内结,发为便秘、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病程8年),针刺合谷穴,两次而告愈,嘱自服防风通圣丸善后。
23.肝胆实热,热邪循经上行,壅阻少阳经气,而发少阳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病程5年),针刺液门穴,两次而告愈,嘱自服龙胆泻肝丸善后。
24.风邪客居巅顶经络,发为头昏头痛(“头风”,血管神经性头痛,病程四年),取风池穴,行针刺和药饼灸(药饼配方:薄荷粉、冰片),六次而告愈。
25.过度劳累,致心君受扰,气血失衡,心不守神,而发入夜难眠(神经性失眠),针刺心俞穴,五次而告愈。
26.虚阳上越,扰乱清空而致失眠(神经性失眠),取涌泉穴,行药饼灸(药饼配方:牛膝30g,琥珀10g,夜交藤25g),睡前40分钟施治,15次而告愈。
27.经络壅阻,经气不通,脑中浊气难以下降,而清阳之气又难以上升,而发癫痫(发作,病程6年),针刺大椎穴,留针过程中癫痫发作停止后再行温针灸。针刺1-2分钟后,发作即停止,共治20次而告愈。
(二)外科病证
01.结石阻滞经络,下焦郁热蒸腾,致腰痛、血尿(右输尿管结石),针刺右侧三阴交(提插泻法),针刺10min后,疼痛大减;15min后,排出一粒黄豆大小的结石,即已痊愈。
02.肾中伏热炼液为石,阻滞少腹及腰背经气,故发剧烈腰痛及少腹拘急(肾结石),针刺中都穴(提插泻法),嘱自服自制丸药“神效消金散”,针刺10min后,疼痛大减;30min后,疼痛尽失;共治15次,复查B超示双肾结石及肾积水已经消失,即已痊愈。
03.暴力挫伤睾丸,肝经气滞血瘀,所致睾丸疼痛(睾丸挫伤),针刺中都穴(提插泻法),两次而告愈。
04.湿热下注阴器,厥阴经气壅阻不通,发为阴器肿痛(子痈,慢性附睾炎),取大敦穴,三棱针点刺放血合药饼灸(药饼配方:牛膝30g,七叶一枝花25g,冰片15g,少量蒜泥),嘱自服龙胆泻肝丸,十次而告愈。
05.年老血虚,经筋失养,发为右手震颤(手指震颤),取右侧曲泽穴,针刺合药饼灸(药饼配方:当归30g,麝香1g,桂枝15g,鸡血藤50g,姜黄20g,天麻20g,地龙15g,白僵蚕25g,少许姜汁),20次而基本痊愈,生活能自理,嘱自行药饼灸。
06.风寒外邪所致手少阳经脉气滞血瘀,发为颈肩疼痛(肩周炎,病程15天),针刺液门穴,两次而告愈。
07.风寒外邪所致手阳明经脉气滞血瘀,发为肩臂疼痛(左侧肩周炎,病程3天),针左侧合谷穴,两次而告愈。
08.风寒外邪侵袭经络,壅阻经脉,发为右侧肩关节局部酸重疼痛(肩周炎,病程3天),取右侧肩髃穴,针刺合火罐,一次而告愈。
09.风寒外邪所致手太阳经脉气滞血瘀,发为右侧肩臂疼痛(肩周炎,病程31周),针刺右侧支正穴,用烧山火手法,三次而告愈。
10.足少阳经脉感受风寒外邪发为右侧臀部、大腿疼痛(坐骨神经痛,病程1年),针刺右侧环跳穴,用烧山火手法,五次而告愈。
11. 足少阳经脉感受风寒外邪发为右侧臀部、大腿疼痛(坐骨神经痛,病程七天),针刺右侧风市穴,用烧山火手法,三次而告愈。
12.左侧踝关节扭伤,取左侧丘墟穴,针刺合药饼灸(药饼配方:红花15g,川芎15g,麻黄10g,细辛10g,透骨草30g,千年健20g),三次而告愈。
13.风寒侵袭右侧手太阳经脉,发为右侧颈部酸痛、颈项僵直(落枕),针刺右侧支正穴,一次而告愈。

14.风寒之邪拘束颈部经络,发为颈部酸痛僵直(落枕),取大椎穴,针刺合隔姜灸,留针20min,灸9壮,一次而告愈。

15.腰部受暴力相挫,致经气瘀阻,发为腰部剧痛(急性腰扭伤),然患者气血亏虚而见面白无华、少气懒言,针刺神门穴(因少阴心主统摄人身所有血脉,少阴心君之气充盛,则可推动诸经气血流动,使瘀阻之气血通行无碍,故取手少阴心经之俞穴以鼓舞全身气血之通行),一次而告愈。
16.练功不当,真气行于脉道之外,成为离经之气,结为有其形而无其质的痞块(气功偏差,上腹出现包块),针刺液门穴(提插泻法),一次而告愈。
17.大肠实热火邪沿手阳明大肠经上窜,致上唇红肿溃烂(颜面疔疮),取商阳穴,三棱针点刺放血合隔蒜灸,灸bid,施治两天而痊愈。

(三)妇产科病证

01.少腹瘀血积年未化,日积月累而成少腹之“癥瘕”,因癥瘕挤压阻塞少腹经络致少腹肝经经气不通,气机阻滞,发为剧烈疼痛(卵巢囊肿蒂扭转),针刺蠡沟穴(泻法),30min后疼痛消失,三天后手术摘除。
02.暴力顿挫乳房,局部气血流动骤然受挫,致经气瘀滞,发为乳房疼痛(右侧乳房挫伤),取右侧厥阴俞(乳房乃妇人厥阴经气之大汇也,其生发消长皆与厥阴经气之盛衰息息相关),针刺(泻法)合拔罐,三次而告愈。
03.经水来潮后护养不当,剧烈运动而扰乱全身气血运行,发为痛经,针刺中都穴(泻法),两次而告愈。
04.长期受寒湿之邪侵袭,寒湿邪气客居胞宫,发为痛经,取关元穴,针刺(补法)和药饼灸(药饼配方:续断15g,仙茅15g,牛膝20g,当归15g,肉桂30g,川芎15g,少许姜汁),月经来潮前治疗五次,治疗两个周期而告愈。
05.产后气血亏虚,难以收摄胞宫,瘀血停留于厥阴经脉,致厥阴经气瘀阻不通,发为少腹疼痛(产后子宫复旧不全),针刺中都穴(先用平补平泻使出现震感传导,后以先泻后补、泻中有补的阴中隐阳手法),一次而疼痛消失,嘱其注意疗养。
06.产后气血亏虚,血行不畅,关节经络失养,发为关节疼痛(产后手腕痛),取膈俞穴,针刺合药饼灸(药饼配方:当归30g,麝香1g,鸡血藤50g,少血姜汁),十次而告愈。
07.妇人逾七七之年而天癸已绝,肝肾之阴大衰而不及濡养肝阳,致肝阳亢盛,乘脾扰心,出现胸闷心慌、腹胀恶心(妇人脏躁,更年期综合征), 取大包穴,行药饼灸(药饼配方:黄芩10g,黄连10g,冰片5g,牡丹皮20g,枳实10g,柴胡10g,青皮10g,生地20g),治疗后不断排气,八次而告愈。
08.脾气虚弱,固摄无力,而成带下(带下病),取太白穴,针刺合隔姜灸,十次而告愈。
09.脾气虚弱,统摄无力,而成漏下(功能性子宫出血),取隐白穴,行药饼灸(药饼配方:党参30g,三七20g,冰片5g),八次而告愈。
10.人流术后胞宫脉络破损,耗伤气血,致气血两虚,发为漏下(人流术后功能性子宫出血),取隐白穴,行药饼灸(药饼配方:党参30g,三七20g,冰片5g),五次而告愈。,络.
02.暴力顿挫乳房,局部气血流动骤然受挫,致经气瘀滞,发为乳房疼痛(右侧乳房挫伤),取右侧厥阴俞(乳房乃妇人厥阴经气之大汇也,其生发消长皆与厥阴经气之盛衰息息相关),针刺(泻法)合拔罐,三次而告愈。
03.经水来潮后护养不当,剧烈运动而扰乱全身气血运行,发为痛经,针刺中都穴(泻法),两次而告愈。
04.长期受寒湿之邪侵袭,寒湿邪气客居胞宫,发为痛经,取关元穴,针刺(补法)和药饼灸(药饼配方:续断15g,仙茅15g,牛膝20g,当归15g,肉桂30g,川芎15g,少许姜汁),月经来潮前治疗五次,治疗两个周期而告愈。
05.产后气血亏虚,难以收摄胞宫,瘀血停留于厥阴经脉,致厥阴经气瘀阻不通,发为少腹疼痛(产后子宫复旧不全),针刺中都穴(先用平补平泻使出现震感传导,后以先泻后补、泻中有补的阴中隐阳手法),一次而疼痛消失,嘱其注意疗养。
06.产后气血亏虚,血行不畅,关节经络失养,发为关节疼痛(产后手腕痛),取膈俞穴,针刺合药饼灸(药饼配方:当归30g,麝香1g,鸡血藤50g,少血姜汁),十次而告愈。
07.妇人逾七七之年而天癸已绝,肝肾之阴大衰而不及濡养肝阳,致肝阳亢盛,乘脾扰心,出现胸闷心慌、腹胀恶心(妇人脏躁,更年期综合征), 取大包穴,行药饼灸(药饼配方:黄芩10g,黄连10g,冰片5g,牡丹皮20g,枳实10g,柴胡10g,青皮10g,生地20g),治疗后不断排气,八次而告愈。
08.脾气虚弱,固摄无力,而成带下(带下病),取太白穴,针刺合隔姜灸,十次而告愈。
09.脾气虚弱,统摄无力,而成漏下(功能性子宫出血),取隐白穴,行药饼灸(药饼配方:党参30g,三七20g,冰片5g),八次而告愈。
10.人流术后胞宫脉络破损,耗伤气血,致气血两虚,发为漏下(人流术后功能性子宫出血),取隐白穴,行药饼灸(药饼配方:党参30g,三七20g,冰片5g),五次而告愈。,络.
(四)儿科病证
01.风热外感,热极生风,上犯神明,发为神昏抽搐(急惊风,高热惊厥,患儿3岁),针刺涌泉穴,强力捻转行针,10s后患儿停止抽搐,嘱服桑菊饮五剂。
02. 风热外感,热极生风,上犯神明,发为神昏抽搐(急惊风,高热惊厥,患儿6月),重掐商阳穴,数秒钟后抽搐停止,转儿科继续治疗。
03.肾元不足,固摄无力,难以固摄小便,发为遗尿(小儿遗尿症,病程2年,患儿5岁),取关元穴,针刺合药饼灸(药饼配方:肉桂10g,乌药15g,麻黄15g,益智仁15g),六次而告愈。
(五)皮肤科病证
01.肝气郁结,肝血郁热所致黄褐斑,取肝俞穴,针刺合拔罐,此患者每逢春天发病,故发病前治疗12次,嘱自服逍遥丸,此后未复发。
02.注射氨苄青霉素后颜面部出现斑丘疹(过敏性皮炎,病程半年),此为药毒入血化火,循血脉流窜经络之中,取膈俞穴,针刺合拔罐,12次而告愈。
03.每逢夏日炎阳,热毒直入血脉,血热生风,发为全身剧烈瘙痒(日光性皮炎),取膈俞穴,针刺合拔罐,五次而告愈。
04.阴血虚而阳气偏盛,发为全身瘙痒(皮肤瘙痒症),针刺外关穴(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少血,且外关穴通阳维,维系一身之阳气,故当泻之以调和全身气血),用泻法,一次而瘙痒消失,嘱自服当归丸善后。
05.风热外邪入于肌表,客于营卫之间,发为瘾疹(急性荨麻疹,双下肢明显,病程2天),针刺阳陵泉(根据张仲景六经辨证,少阳乃人身疏通卫气,调和营卫之关键,故三焦及胆府实乃人身之户枢,而手足少阳经脉多气少血,乃十二经中通行卫气,调和营血之户枢,故当取少阳经脉腧穴施治),用泻法,10min后,红色风团块全部消失而痊愈。
06.肌表素有风热之邪,客于营卫之间,发为瘾疹(慢性荨麻疹,双下肢明显,病程6年),针刺阳陵泉,用泻法,七次而告愈。
07. 肌表素有风热之邪,客于营卫之间,发为瘾疹(慢性荨麻疹,双下肢、前胸、后背明显,病程6年),针刺支沟穴,用泻法,十次而告愈。
(六)眼科病证

01.风热客袭手太阳,发为眼睑肿痛、瘙痒(急性结膜炎),取少泽穴,三棱针点刺放血合隔蒜灸, 1次后痒痛消失,嘱自行在未时(约13:00-15:00,手太阳经气最旺盛时来宣泄太阳经之气滞血瘀)再灸一次,方法如上,如此而痊愈。

02. 风热客袭足太阳,发为眼睑肿痛(睑腺炎),取至阴穴,三棱针点刺放血合隔蒜灸, 1次后疼痛消失,嘱自行在申时(约15:00-17:00,足太阳经气最旺盛时来宣泄太阳经之气滞血瘀)再灸一次,方法如上,如此而痊愈。
03.暴力挫伤(右)眼部,致经气郁滞,血瘀不行,故爆发眼睛剧痛(眼外伤)。(眼部结膜及内外眦等处,均为手足太阳经气之所积聚之处,系太阳之根结。根结者,经脉之所起止也,维系一经经气之循行,根主经气之生发,结主经气之汇聚,相依相系,遥相呼应,盛则同盛,衰则同衰。)取右侧少泽穴,三棱针点刺放血合隔蒜灸,1次后剧痛立即消失,嘱自行在未时(约13:00-15:00,手太阳经气最旺盛时来宣泄太阳经之气滞血瘀)再灸一次,方法如上,如此而痊愈。

(七)耳鼻喉科病证

01.风热侵袭咽喉,致咽喉局部经络气滞血瘀,发为咽痛(急性咽炎),针刺液门穴,出针时令出血少许,一次而告愈。
02.咽喉脉络长期受风热火邪或因长期发生过度,致咽喉津液干涩,失于濡养,发为咽喉干痒及疼痛(慢性咽炎),针刺太溪穴,用“随而济之”针法,然后直接灸10壮,五次而告愈。
03.风寒所致耳鸣、耳痛(神经性耳鸣),针刺液门穴,三次而告愈。
04.长途飞行时,高空气压变低,三焦气机失利,气府内外失衡,致耳鸣耳聋(非感染性中耳炎),针刺液门穴,一次而告愈。
05.因食酸物,致少阳经络阻滞,经气循行不利,发为牙痛(右侧神经性牙痛),针刺右侧液门穴,一次而告愈。
06.平素体内积有痰浊湿邪,清阳之气难以升入脑,而混浊之气亦难以下降,发为头昏眩晕耳鸣(梅尼埃病),取涌泉穴,针刺(强刺激)合药饼灸(药饼配方:半夏20g,牛膝20g,冰片6g),针刺3-4min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吐毕立感清爽,如此行药饼灸qd,八次而告愈。
07.痰火郁结于咽喉,发为咽喉涩痒、异物感(梅核气,咽喉部神经官能症),针刺列缺穴,五次而告愈。

08.外力挫伤耳廓,致(右)耳廓肿痛(耳廓外伤),取关冲穴,三棱针点刺放血合隔蒜灸,灸bid,两次而告愈

针灸取穴在精不在多,一病选一穴
感冒穴:大椎。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孔最。孔,孔隙也。最,多也。本穴为肺经之穴,肺之郄穴 。

3、咯血穴:孔最。操作:同上,泻法为主,1-1.2寸。主治:咳嗽、咳血。 
4、气管炎穴: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1寸。斜向各脊椎刺,捻转。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
5、哮喘穴:鱼际。操作:1寸。向劳宫方向刺,捻转。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6、退热穴:曲池。操作:1.5寸。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不退热加大椎刺血。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7、胸闷穴:膻中。操作:1.5寸。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主治: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结。 
8、肺炎穴:列缺。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主治: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
 9、调心穴:内关。操作:1寸。直刺,捻转,5分钟行1次针。主治:陈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胸闷、应急综合征及心绞痛等。
10、冠心穴:解溪穴直下2.5寸,脚面第2、3趾骨之间。操作:1寸。直刺0.5~0.8寸,捻转,2-3分钟行1次针。主治: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
11、急救穴:人中。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 
12、虚脱穴:人中。操作:刺2-3分,捻转,留15-20分钟。主治:虚脱、昏迷、晕厥、癫狂、休克等。 
13、中暑穴:少商。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主治:中暑、中风昏迷。 
14、神衰穴:神阙。操作: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法,捻转,留20分钟,起针后拔罐10分钟。
15、神经官能症穴:承山。操作:刺2.5寸,平法,伴心慌气短等加内关、膻中。主治:神经官能症。
16、精神病穴:百会。操作:斜刺0.5-0.8寸,泻法。主治:功能性精神病。 17、癫痫穴:腰奇。操作:先刺入后再向上进2.5寸,捻提。 
18、醒脑穴:听敏。操作:刺0.5-0.8寸,强刺激。主神志不清,昏厥。
19、脏器下垂穴:百会。操作:刺后炙20分钟。主治:胃、肾、子宫、直肠下垂等。
20、失语穴:人中。操作:刺8分,斜向上,留25分钟,强刺激。主治:癔症性失语或功能性失语。 
21、癔瘫穴:涌泉。操作:1-1.5寸,捻提3分钟,试走。主治:癔症性瘫痪。 
22、面抽穴:颧髎。操作:直刺0.5-1寸,泻法。主治:面肌痉挛,面肌抽搐。 
23、面瘫穴:下关。操作:直刺1-1.2寸,泻法。加配鱼腰、四白、颊车更好,火盛患侧耳尖放血,寒盛加鱼际、四白、太阳等。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24、偏瘫穴:率谷。健侧刺0.5-1寸,平刺,提捻。主治:脑中风偏瘫、偏头痛。 
25、脑缺血穴:风池。操作:刺2寸,捻转,留30分钟。主治:脑供血不足。 
26、尿频穴:太溪。操作:刺0.5~1寸,平法。主治:尿频或尿液次数增多。 
27、降糖穴:胰俞。操作:斜刺1.5寸,泻法,留30分钟,配三阴交、脾俞、足三里、神门、肾俞。主治:糖尿病、血糖过高。
28、降脂穴:丰隆。操作:直刺2寸,提插泻法,留30分钟。主治:高脂血症,肥胖。
29、三叉神经痛穴:鱼腰、四白、承浆。从下方刺入鱼腰0.3~0.5寸,四白斜向上方刺入0.5~0.8寸,均行捻转手法,可加下关穴。主治:三叉神经及眉棱骨痛。
30、枕神经痛穴:风池。操作:刺2寸,提插补泻,泻法。 
31、前头痛穴:中脘。操作:直刺1.5寸,泻法。 
32、偏头痛穴:太冲。操作:斜向足跟刺1.2寸,泻法。 
33、后头痛穴:至阴。操作:刺0.3寸。
34、失眠I穴:大陵。操作:斜向手心刺1寸,捻或提。主治:思虑过度引起失眠,精神性失眠实证,泻大陵。 
35、失眠Ⅱ穴:风池。操作:脑神经功能紊乱造成的失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颈椎病、脑供血不足。 
36、泌感穴:秩边。操作:直刺2.5~3寸,如为肾盂肾炎可配肾俞、阴陵泉,如为膀胱炎,可配膀胱俞、三阴交穴,如为尿道炎,可配中极、三阴交。 
37、降压穴:曲池。操作:高血压伴高血脂可配丰隆,如肾炎引起则配三阴交。 
38、疟疾穴:疟门。操作:刺入1寸,捻转泻法,可加身柱穴点刺出血。 
39、甲亢穴:阿是。操作:直刺0.5~1寸,捻转泻法,突眼可配睛明、四白、鱼腰、丝竹空,心慌气短配内关、神门,消瘦多汗,可配三阴交、足三里。 
40、胃痛穴:中脘。操作:直刺1.5寸,捻,平法。主治:胃脘痛、腹胀、呃逆。 
41、胃炎穴:印堂。操作:向下斜刺5-8分,提捻。主治:急慢性胃炎、胃胀气。 
42、止泻穴:申脉。操作:直刺0.5寸,捻,平法,加灸。主治:急性泄泻、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 
43、止吐穴:内关与大陵之间。操作:直刺1寸,捻,強刺激。主治:胃肠不适及神经性呕吐。 
44、止痢穴:大肠俞。向脊柱方向刺入1.5寸,捻。主治:痢疾、肠炎。
45、便秘穴:支沟。操作:直刺1.5寸,泻法。 
46、戒烟穴:列缺。操作:向上斜刺0.5寸,捻,加炙。 
47、肾炎穴:三阴交。操作:直刺2.5寸,泻法,可配肾俞、足三里、关元。主治:急慢性肾炎。 
48、急腹症穴:足三里。操作:刺2寸,捻转泻法。 

49、胆痛穴:胆囊。操作:直刺1.5寸,快速捻转200次/分。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绞痛、胆道蛔虫症。

针灸取得神效特效的关键点
在针灸临床工作当中经常遇到所应用穴位及部位并无差错,但疗效却不理想,但是很多针灸前辈用同样的穴位确取得惊人的疗效,比如张士杰老前辈只一太溪就可以治疗很多疾患人称“张太溪”,其实“所异者术也”,也就是针灸的内手法的应用不同,个人的理解及悟性不同而已,这就是所谓的“中医传方不传量”针灸就是“传穴不传术也”所谓的术包括:烧山火,透天凉,以及象滞针手法等很多独特的行针手法的应用,具体的灵活应用则和医者个人修为及疾病的辩证施针有很大的关系。
(一)基本手法
1.提插法  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对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通常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  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图5-19)。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其刺激量则小。
(二)辅助手法
      行针的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为了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的操作手法。临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以下几种
1.循法  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其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的循按。《针灸大成》指出:“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说明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2.弹法  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图5-20)。《针灸问对》:“如气不行,将针轻弹之,使气速行”。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3.刮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4.摇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行经气。《针灸问对》有“摇以行气”的记载。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5   飞法  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医学入门》载:“以大指次指捻针,连搓三下,如手颤之状,谓之飞。”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
  (三)得气、候气、催气和守气
     1.得气  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临床两个方面分析判断。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目闰动、震颤等反应,有的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觉到针下空松、虚滑。正如窦汉卿在《标幽赋》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这可以说是对得气与否所作的最形象的描述。
    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充分说明得气的重要意义。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若不得气时,就可能无治疗效果。《金针赋》也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依次,在临床上若刺之而不得气时,就要分析经气不至的原因:或因取穴定位不准确,手法运用不当,或为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对此就应重新调整腧穴的针刺部位、角度、深度,运用必要的针刺手法,这样再次行针时,一般即可得气。
    2.候气  《针灸大成》说:“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当针下不得气时,需取留针候气的方法等待气至。亦可采用间歇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手法,以待气至。前者为静留针候气法,后者为动留针候气法。留针候气,要有耐心,不可操之过急。
    3.催气  是通过各种手法,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神应经》云:“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摇动、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是谓催气”。此外,如刮动针柄、弹摇针身、沿经循摄等法,也都有催气的作用。
    4.守气  是指在使用候气、催气之法针下得气后,患者有舒适感觉时,医者需采取守气方法,守住针下经气,以保持针感持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经气已至,慎守勿失”,《灵枢·小针解》说:“上守机者,知守气也……。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只有守住针下之气,才能在此基础上施以不同手法,使针刺对机体继续发生作用。
(四)补泻手法
  1 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也有以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泻。
  2 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3 烧山火法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4 透天凉法,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五)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1.机体所处的机能状态  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调整作用(即补泻效果)。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扶正补虚的作用。若机体处于虚脱状态时,针刺还可以起到回阳固脱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邪盛状态而呈实热、邪闭的实证时,针刺可以起到清热启闭、祛邪泻实的作用。例如,胃肠功能亢进而痉挛疼痛时,针刺可解痉止痛;胃肠功能抑制而蠕动缓慢、腹胀纳呆时,针刺可加强胃肠蠕动,提高消化功能,消除腹胀、增进食欲。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针刺当时的机体功能状态,是产生针刺补泻效果的主要因素。
    2.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腧穴的主治功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人体不少腧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膏肓、五脏俞等穴,都能鼓舞人体正气,促使功能旺盛,具有强壮作用,适宜于补虚益损。此外,很多腧穴,如人中、委中、十二井、十宣等穴,都能疏泄病邪,抑制人体功能亢进,具有祛邪作用,适宜于补虚泻实。当施行针刺补泻时,必须结合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才能产生针刺补泻的效果。

    3.针具及手法轻重因素  影响针刺补泻因素与使用的针具粗细、长短,刺入的角度、深度、行针时的幅度、频率等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粗毫针的指力要重,刺激量大,细毫针用的指力较轻,刺激量就小。毫针刺入腧穴的角度、深度不同,其刺激的轻重程度也不同,一般直刺、深刺的量要大些,平刺、浅刺的量要小些。行针时的幅度、频率不同,与针刺手法轻重密切相关。提插幅度大、捻转角度大

针灸辩证
六经外接六气内接脏腑
  太阴经:主湿 主水液的代谢
  少阴经:主热 主宰人体的元气
  厥阴经:主风 主阴血的储存
  太阳经:主寒 主人体腠理的开闭和营血的运行
  阳明经:主燥 维持人体的干燥程度
  少阳经:主火 主人体的气机舒展(三焦经外科多用)
  1.太阴经:太渊配太白具有补益肺脾益气化湿的作用。
治肺气久虚、久咳气短、气喘、
肺气肿、肺部张、气虚不顾尿频尿急。
尺泽配阴陵泉(合穴)合主逆气而泻
功效:升脾降肺
主治:降逆消肿胀、利湿
2.少阴经:主阴份的出入转枢,泄火清热。多用于热邪内闭、疮疔火毒,心络脑络的瘀阻。
通里配照海主治中风后的语言不利、脑萎缩
3.厥阴经:为阴份之里,养血调经,育阴安神多主风
内关配蠡沟(络穴)主治月经周期紊乱、更年期失调根本在四肢,标结在胸腹。
因为四肢末端穴位稀疏,互不干扰,四肢末端是阴阳经气交汇的场所,所以五输穴主全身疾病,胸腹的穴位,多主局部的疾病。
井穴:阴阳交汇之所。
荥穴:清虚热 益阴血 可用于低热盗汗
输穴:益气化湿
经穴:温通经脉疏散风寒治表证
合穴:调脏腑利气机益精气
4.太阳经 主宣发升阳,温阳解表
京骨和腕骨(原穴)主治阳气不足的肩背酸痛。
后溪和申脉主治脊髓病变瘫痪。
5.阳明经 腐化水谷主传导
商阳和历兑可清泄阳明郁热,主治胃火牙痛。
手三里和足三里可补益胃气,主治慢性消化不良,腹泻。
6.少阳经 主筋骨募原之间,有清泄疏泻的作用
支沟和阳陵泉可疏泄少阳,主治气滞便秘、胁胀。
外关和临泣可清泄少阳
气海:位于脐下一寸五分。“气海者,元气之海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藏血”。
主治:治疗气病的要穴
1>        气虚证。“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我临证取气海以扶正,用以治疗气虚络阻的中风(半身不遂)、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肺气虚的喘促短气、气血亏虚的头痛、眩晕等气虚证。
2>        气陷证。气海为元气之海,故气虚机能减退者少气倦怠,清阳之气不能升举者头目昏花,气陷于下,诸脏气失其升举之力者腹部坠胀、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心脏瓣膜下垂病等,均应以灸气海为主。
3>        气逆证。灸气海可以治疗奔豚、气喘等症。
4>        气滞证。气海可以治疗郁气郁气滞的胁痛,闪挫腰痛等病。
治疗的要穴
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相依存的关系。因此,妇女虽以血为本,但赖气生又赖气行,故凡由于气病而影响血病的,均应取气海治疗。如脾气虚衰、不能统血的崩漏,取气海以益气摄血。气血两亏、无血以行的月经后期,气血两亏、胞宫失养的痛经,均宜补气海以补气养血。由于气滞而造成血瘀的痛经、月经不调,取气海以行气活血。
中脘:位于脐上四寸,中脘腑之会穴,胃之募穴,脾之结穴。 
主治:
1>        治疗脾胃虚弱、寒邪伤中、气血亏损及久病正不胜邪之要穴。灸中脘以温中,治疗寒邪伤中的急性胃脘痛;灸中脘以益中气,治疗虚性老年性高血压病以及气虚络阻的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热补中脘、气海、足三里、大椎以补益中气、扶正祛邪,用以治疗久痹,如关节痛、、腿股风(坐骨神经痛)、漏肩风等病。此法对于老年体弱或针刺局部穴治疗数次面而效果不显著者,尤为适宜。
2>        治疗肝失疏泄、肺失肃降、心肾不能相交之证。脾胃居于中焦,通连上下,是人体升降运动的枢纽。因此,在临床取中脘,不仅可治疗脾胃升降功能扮演的疾病,具有升清降浊的功效。而且对于肝失疏泄、肺失肃降、心肾不能相之证,亦需取中脘进行治疗。如独取中脘(灸)以理气宽中,治疗郁证及气厥非常有效。取中脘以降逆,治疗呕吐、呃逆、妊娠恶阻以及喘息等病。
3>        治疗气郁痰结,蒙蔽神明之癫疾和风痰上扰、心神被蒙的痫证。古有“脾为生痰之源”以及“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的论述。故临症取中脘以化痰,治疗气郁痰结、蒙蔽神明的癫疾,风痰上扰、心神被蒙的痫症,以及湿痰咳嗽和痰浊壅肺的哮喘等病。
膻中:位于两乳之间。膻中为气之会穴。足太阴、少阴、手太阳、洛阳一、任脉之会。
主治:
1气逆证。用于痰浊壅肺、气郁伤肺的哮喘实证以及湿痰咳嗽,具有化痰降逆、止嗽平喘之功效。
2 气滞证。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所致的产后乳汗不足,起着通调气机、疏肝通乳之作用。针刺下乳,以患者年轻体壮、产后时间短、胎次少者效果佳。针刺膻中有明显的催乳作用。
3气虚证。针刺膻中有调整气机升降功效。用于治疗心脏病(冠心病),虚中夹实证
关元:位于脐下三寸。关元为人体元阳无阴交关之处,为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其穴性为小肠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穴。
主治:
1>        抗衰老。关元为补益肾气之要穴,故人过五十可两年一灸关元;人过六十可每年自立冬日起,至立春日止灸关元百日,每日雀啄灸10壮,可以补益肾气,益寿延年。
2>        预防中风。灸关元补益肾气,可预防中风。
3>        预防骨质增生。灸关元补益肾气,可预防骨质增生。
4>        多用于治疗虚证。关元百日灸,治疗反复发作的肾虚腰痛。灸关元以补肾气,灸食窦以补脾气,灸通里、内关各10壮以补心气,治疗心气不足的心房纤颤。灸关元、食窦治疗肾不纳气的虚喘,如心脏病的气短,灸之甚佳。灸关元以温补脾肾,治疗脾阳不振及肾阳衰微的水肿。灸关元补益肾气,治疗下元不足、膀胱失约的遗尿(小儿夜尿)、夜尿频以及小便失禁。灸关元以补脾肾,治疗虚性老年性。灸关元温经散寒、行血止痛,治疗寒凝血瘀的痛经以及遗精、阳痿等病。
人中:位于鼻柱下。人中属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主治:
1醒神开窍。人中为急救之要穴。治疗煤气中毒、癫痫发作、出血性休克、中毒性
休克、过敏性休克、中暑不省人事、中风闭证(脱证宜固,非刺人中所宜)、晕厥等病。
2>        安神定志。治疗癫证、狂证以及彻夜不眠。
3>        行气止痛。治疗腰脊强痛、腹痛(胃肠痉挛)。
4>        清泻阳热。治疗上消多饮、牙痛。
5>        助阳行水。治水肿。
6>        开噤。治牙关不开。
7>        通经活络。
大椎:患者坐位低头,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取之。大椎为三阳、督脉之会。
主治:
1>疏解表邪。治疗痄腮,独取大椎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有卓效;治疗疟疾,以灸大椎效果为佳。
2>清泻毒热。大椎点刺出血,治疗疔疮生于督脉者,大椎、委中(放血)、与合谷合用,治疗发际疮甚效。
3> 清泻阳热。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以出现中消症(消谷善肌)者效果为佳。
4> 补阳益气。主治冷哮,在缓解期灸之可心防止发作。防治荨麻疹的风寒证,止虚汗,主治久发气虚的癫痫以及气短不语、诸虚百损等证。
5>补阳益气,疏风散寒。大椎与合谷、太冲同用,治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的全身关节痛。
6>益气通络。主治半遂、患肢欠温者,小儿麻痹(上肢、下肢皆可取用)、漏肩风、肩关节肌肉萎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