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主人公是秦桧的两个亲侄子,这两位都中年早逝,不知是否跟秦桧为奸有关?另一位当事人黄达真可真不得了,铁嘴钢牙,说起人的命数,毫不留情,像阎王爷一样。 
【原文】 秦昌时、昌龄,皆太师桧从子。绍兴二十三年,昌龄宫观满,将赴调,见达真黄元道,戒曰:“君寿命不甚永,然最忌为宣州官,若得之,切不可受,受必死。”既而添差宁国军签判,不欲往,具以事白其叔父。叔父诮责之,遂受命。以九月十八日至家,五日而死,竟不及赴官。昌时自浙东提刑来会葬,闻达真在溧阳,往见之。达真曰:“今年葬签判,明年葬提刑,吾将往会稽奉送。”昌时怒且惧。明年十二月十二日,果访之于会稽,取纸写诗,有“二五相逢路再迷”之语。昌时曰:“寿止二年或五年邪?”曰:“否。”“二月或五月邪?”曰:“否。”“然则但二日五日乎?”曰:“恐如是。”(待续……)
【白话语音文字版】 秦昌时和秦昌龄都是太师秦桧的侄子。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秦昌龄的宫观使一职任期已满,将要另调他官,他见到黄达真(名元道),黄告诫他说:“您的寿命不太长,但最忌讳去宣州做官,如果得到宣州的职位,千万别接受,因为那会必死无疑。”随后秦昌龄得到的新官职正是去做宁国军(军治即今安徽宣城)签判,他不想去,把事情的原委跟叔父秦桧讲了。秦桧责备他,于是秦昌龄接受了任命。他是在九月十八日回到家,待了五天就死了,最后竟然来不及去赴任。秦昌时当时做浙东提刑,他赶来参加昌龄的后事,听说黄达真那时在溧阳(今江苏同名地),于是过去拜见。黄达真跟秦昌时说:“今年安葬签判,明年安葬提刑(指秦昌时),我会去会稽(今浙江绍兴)送你。”秦昌时听了这话,既生气又害怕。到了第二年十二月十二日,黄达真果然来到会稽拜访秦昌时,他拿起纸来写诗,其中有一句这样说:“二五相逢路再迷。”秦昌时问:“您的意思是我还有两年或者五年的寿命吗?”黄达真说:“不是。”“那是还能活两个月或五个月吗?”黄说:“也不是。”“难道还能活两天或者五天吗?”黄达真说:“恐怕就是这样。”(待续……)【祥宏点评】:从子,亲兄弟的儿子,就是侄子;宫观,官名,“宫观使”的简称,用来安置闲散官员,没有职事,有俸禄;黄元道,字达真。宋代术士、异人,《夷坚志》多有讲到,跟当时很多士大夫有交往,语多神验,谶诗有名;签判,或称佥判,一般为京官所担任的军、州、府级主官的幕职,协助处理政务及文书案牍;诮qiào责,责备;浙东提刑,浙江东路提点刑狱,监司级官员,负责本路的司法刑狱工作;从情节来看,秦桧似乎对于黄达真这种术士所说的话不认可,所以责备侄子,希望他去赴任。秦昌龄明明相信黄达真,但碍于叔父的威严,即使命没了,他也要赴任,可见秦桧当年的威势。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帙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它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参考音频:来自“宋朝一小时”音频专辑@喜马拉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