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杂谈 053:泉州湾出江入海的航标塔——六胜塔

 超人的旅途分享 2022-05-30 发布于北京
六胜塔又名万寿塔,俗称石湖塔,巍然屹立于泉州湾入海处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东北的金钗山上,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重要航标。

六胜塔

如果从空中来看六胜塔,它位于石湖半岛突出部,半岛由南向北延伸至泉州湾出海口,形成一个避风、水深、不易淤积的天然良港,上一期介绍的始建于唐开元八年(720年)的林銮渡(点击进入链接阅读)就位于此地。

石湖半岛

石湖半岛距离泉州古城仅约17公里,突兀于泉州湾中部的晋江、洛阳江交汇出海处。六胜塔脚下的蚶江、石湖在古代为泉州重要外港。其对面海中有两座岛屿,较大的岛屿叫做大坠岛,低矮一些的为小坠岛。大、小坠岛之间的航道在11世纪即被称为“岱屿门”,文献记载“舟入泉港必经岱屿”,是商船经泉州湾驶入晋江、洛阳江沿岸内河港口的重要地标。


六胜塔及远处的大、小坠岛

2001年,中国和葡萄牙联合发行了《古代帆船》邮票,其中中国元素邮票上面帆船的原型为泉州宋代古船,而邮票背景的航标塔就是六胜塔。

根据史料记载,当年六胜塔脚下有18个渡口,停泊着亚非各国番舶近百艘,海路交通盛极一时。六胜塔作为商舶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还起到了护佑商旅的作用。

《古代帆船》邮票

接下来,讲讲六胜塔的历史吧~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僧人祖慧、宗什与石湖乡绅薛公素,为弘扬佛法、庇护乡里,募资建造石塔。
 
虽然六胜塔的修建是源于泉州海外贸易对航标的需求,但是民间传说却与六胜塔后的东岳古寺有关。相传自唐代林銮在石湖设渡口以来,来往船只很多。但不知从哪来了两个妖怪,在石湖港附近的海底布下了许多暗礁,并在海中掀起大风大浪,将过往船只沉没于海底,搞得沿海一带人心惶惶。这事被金钗山上东岳寺里的两个得道高僧祖慧和宗什知道了,就祈求妈祖娘娘收伏二怪。

后来,妈祖将二怪降服,让它们成为身边看门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但是,海底暗礁已形成,过往船只经常迷失方向,触礁沉船事故时有发生。为了减轻伤亡,祖慧和宗什四处募捐,在金钗山上建起这座宝塔。从此,船只航行就有了方向,不会再迷航了。

说起“六胜”之名,还有那么一丝异域风情,它是从印度佛教的“六胜缘”而来。“六胜缘”是阿罗汉修得“留多寿行”必须具备的条件,“六胜”即人胜、解脱胜、修习胜、福田胜、依止胜、转业胜。因建塔者祖慧、宗什修行“留多寿行”的缘故,遂为石塔取名“六胜”。

建塔的民间传说跟道教的妈祖有关,而塔的名称却来源于佛教,该塔成为泉州本土道教与印度佛教文化交融并汇的多元文化典范。

六胜塔和东岳寺

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六胜塔并不是1113年建造的,因为在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六胜塔遭元军毁坏;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蚶江海商凌恢甫独资重建石塔,工程历时四载,留下一座外观雄伟、结构严谨、雕艺精湛、抗震性能卓越的石塔。
和修建石湖码头的林銮一样,凌恢甫也是通过海外贸易发家,在锦江富甲一方的商人。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繁荣,造就了凌恢甫的财富,所以他也懂得报恩,画了四年时间重建六胜塔,为当地的海商、渔民祈求平安。除此之外,还在当地搭亭、盖庙、修路、筑码头,并且营建过“五落大厝”。

凌恢甫独资重建六胜塔反映了14世纪泉州海外交通和贸易的繁盛,以及海商经济实力的雄厚。民间力量参与和支持泉州海陆交通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为自古以来屡见不鲜,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促进了泉州商贸的繁荣,奠定了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基础。

六胜塔

再来看看六胜塔的建筑吧,相信很多人看到它的第一眼都会有点似曾相识,这不是跟开元寺的东西塔很像吗?明代《泉南杂志》也称其“壮丽几拟开元镇国、仁寿二塔”,它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又有所不同。

六胜塔建成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开元寺西塔由砖塔改石塔始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竣工于嘉熙元年(1237年),东塔建造更是历时12年才全部完工。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石湖遭到元军洗劫,六胜塔亦未能幸免,被拆毁大半。元朝初年,泉州港海外贸易勃兴,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重修六胜塔,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凌恢甫捐资重建,至元五年(1339年)三月完工。

元代凌恢甫重建六胜塔时,借鉴了东西塔的建筑技艺这座重要的航标塔,但是在这之上又有所提升改进。六胜塔除了外观雄伟、结构严谨、石雕精湛外,在抗震抗风性能方面也有卓越表现。塔建成后,经历了多次台风、地震,尤其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八级大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屹立不倒,堪称奇迹。

六胜塔&东塔 

关于东西塔的建造技艺,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阅读我先前写的解密经历八级地震不倒的东西塔(点击链接阅读)

六胜塔选择大片完整的花岗岩石作为塔基,可避免沙基液化现象;基座采用双须弥座形式,有利于防风抗震,艺术上也增强了雄伟气势;石塔平面呈八角形,厚重的塔体通过八个角度延伸,使得塔身线条柔和飘逸,还能削弱各个方向的风压;逐层交替开设的门和龛,既使塔身结构不易崩坏, 又能减少塔身风阻;塔心柱和辐辏梁的应用使塔的重心聚向稳固;塔体“三段式接柱法”,能抗震减压,是古代仿木石塔建筑的一项技术创新……

六胜塔

以塔身周长作为塔身高度的比例标准,符合圆形物体的周长接近高度时最具美观和谐感的建筑理念。而六胜塔高约36米、周长47米,显得不甚协调。这是因为六胜塔濒海,为更有效抵抗强风破坏,通过适当降低高度比例,来增加稳定性。古代泉州工匠遵循古法又不拘泥于程式,统筹兼顾塔的结构稳定性、比例协调性和功能实用性。

六胜塔

六胜塔是一座有商人参与建造的佛塔,元代由海商重建,显示出商人寄托佛法以护佑商旅的愿望。因此,它承载有保护海洋贸易的精神信仰。其选址得天独厚,遥对海门,视野开阔,是商船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其塔身一柱擎天,雄伟壮观,是宋元国家口岸的关键景观要素。

900多年来,六胜塔默默地为往来船舶引航。它曾见证“林銮渡”蕃船云集、货物堆积如山,见证了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那百船万军列队起锚驶向浩瀚大海的创举,也见证着一座现代化大型港口石湖港的崛起。

六胜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