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峨眉山

 zqbxi 2022-05-30 发布于江西

      千佛山景区位于济南中心城南部,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周朝以前称历山,相传虞舜曾于山下开荒种田,故又称舜耕山。隋开皇年间,依山势镌佛像多尊,并建“千佛寺”,始称千佛山。 千佛山景区占地面积151.8公顷,最高点海拔285米,峰峦起伏,秀丽壮美,清朝著名文学家刘鄂曾在《老残游记》中描绘:“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作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

      千佛山历史文化悠久,以虞舜文化、佛教文化、自然生态为核心内容,是世界唯一的佛教文化与帝王文化双元共生的名山。千佛山是虞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舜曾躬耕于千佛山下,名传四方,景区内现存有历山院、舜祠、三圣殿、大舜石图园、历山溯源等舜文化景源;千佛山佛教文化发源可追溯至隋唐时期,留下了兴国禅寺、千佛崖造像等丰富的佛教文化景源;千佛山自然环境优越,古树名木众多,有佛山赏菊、历山揽胜、唐槐怀古、南麓丹霞、慈云探幽等众多自然景源;千佛山传统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有“三月三”民俗文化庙会、“九月九”重阳山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千佛山景区人文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地域价值显著,是国内少有的位于城市中的自然山体景观,也是济南市民休闲、健身的绝佳胜地,被誉为济南市的“城市阳台”、“天然氧吧”、“生态乐园”。

       近年来,千佛山景区又有了长足的发展。自2011年起逐年进行环境改造提升,加强生态绿化景观效果,突出历史文化主线,全面提升了景区整体景观和文化品位。2013年,在山南麓兴建了集山东碑刻文化之大成、济南市首家碑刻文化主题公园齐鲁碑刻文化苑;2014年以来,为大力弘扬舜文化,先后建成了南风亭、思亲亭、卿云轩、历山溯源等舜文化景点,形成了由十个舜文化景点组成的、具有泉城文化特色的舜文化游线,成为一处融历史、文化、风景于一体,功能齐全、规模宏大,深受游客喜爱和欢迎的旅游胜地。

  

  

  

  

  

  

  

  

历史记载

      千佛山 古称历山;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故亦名舜山或舜耕山。 据史载:隋朝年间,山东佛教盛行,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沿盘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传唐朝名将秦琼曾拴马于此。半山腰有一彩绘牌坊,即"齐烟九点"坊。登上一览亭,凭栏北望,近处大明湖如镜,远处黄河如带,泉城景色一览无遗。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兴国寺后的千佛崖上。兴国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增建,规模渐大。寺门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弥化"四个篆体字,每字约有4米见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余尊,年代悠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千佛山之东,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龛,内有一尊头部佛像,高7米,宽4米多,俗称"大佛头",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石雕。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脉,海拔285米,占地166.1公顷,距市中心2.5公里。

万佛洞

       万佛洞位于千佛山北麓,是千佛山的一大胜景,兴建于1992年。集敦煌、龙门、麦积山、云冈全国四大石窟的精华于一身。经过艺术家精选、浓缩、重构,用仿造的手法,塑造佛祖、菩萨、弟子、天王近3万尊,最大卧佛长28米,洞前矗立的大佛高15米,洞内壁画万余平方米,各以精美瑰丽、浑朴雄壮、含蓄秀丽、宏伟粗犷等不同风采交相辉映,再现了中国石窟雕像的艺术魅力,为后人探寻过去的文明敞开了历史的大门。万佛洞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莫高集锦、龙门精华、麦积奇观、云冈荟萃。洞长500米,记载了中国佛教发展历史的变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

      佛教艺术自东汉传到中国。经劳动人民长期揣摩汲其精华,已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殊风格。这些特点,在这里充分体现。于此可一瞻北魏、唐、宋各时期的造像风采。可谓"由万千彩塑与壁画构成一座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石窟艺术博物馆"。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等领导人先后来此参观。

千佛崖

       在兴国禅寺院内南侧,是济南市较早的造像群,对研究我国隋代佛教,颇有价值。崖上,有隋开皇七年(587年)至开皇十五年(595年)所镌刻的佛像,共9窟,计130多尊。极乐洞是造像群中的主窟,中间阿弥陀佛盘膝禅坐, 高3米,身后饰佛光。右侧大势至菩萨 ,左侧观世音菩萨侍立,高近3米,开皇十一年(591年)凿成。其他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千佛山摩崖造像及碑刻群位于千佛山风景名胜区内,包括千佛山千佛崖造像、开元寺摩崖造像、大佛头摩崖造像、黄石崖摩崖造像四个景点。

      由黄石崖摩崖造像、千佛山兴国禅寺摩崖造像、千佛山开元寺摩崖造像、大佛头摩崖造像、清乾隆"千佛山极目有作"碑刻及清"禁于千佛山凿山伐树特示"碑刻、清乾隆历山铭碑刻、清光绪丁宝桢十二屏风碑刻等组成,时代分别为北魏、隋唐、宋、清。

       据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申报省级文物的四处景点,此前都是市级文物,2015年经市文物局推荐,申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终,千佛山摩崖造像及碑刻群因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状况较好,而获得批准。 "最开始,是作为四处景观各自单独申报的,省文物局最终的批复是作为一个打包景点批准的。"

      千佛山摩崖造像及碑刻群位于千佛山和佛慧山,很多造像位于海拔350米的山巅。近几年,市园林部门对文物周边环境进行了美化提升。像黄石崖造像下方就修建了观赏栈道,既方便游客观赏,又避免人为触摸等行为对造像造成破坏。

观音园

      观音园园内,池岸峭石矗立,矶石卧波,秀石点饰。四围垂荫,时鸟欢歌。池内水清见底,荷花艳开,金鲤戏游。内设喷泉,溅珠泄玉,彩虹映日,蔚为大观。矗立在荷花池中的是"白衣观音"高达13米,为观音园中最大者。池周还有各种各样的变相观音,造型端庄,惟妙惟肖。

黔娄洞

       在极乐洞东。深数米,三折之后呈长方形,为人工开凿,类似房间,面积20平方米,高两米,正中原有坐像。洞中上端,有石刻一方,大字是"黔娄洞"。小字记载黔娄子的身世,其意思是:黔娄子,周代齐国人,修身清节,不事王侯,隐居在这里,凿一石洞,终 身不下山,曾著书4篇,名《黔娄子》,皆言道家的事情,鲁共公听说他有才能,就派使节聘请他做宰相,被他拒绝。齐威王每遇兵败,就来请教,黔娄子授给他秘 语,遂转败为胜 。洞内迎门石壁上,也嵌一碑,记载着黔娄子的故事:"黔当先生卒,覆以布被。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有人(曾皙)日:'斜其被则殓也。黔娄妻日: '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先生之意也'"。此语至今传为佳话。

兴国禅寺

      在千佛山山腰,占地3000平方米,是山东著名香火胜地。据明成化七年(1471年)石志记载,该寺曾,遭兵火破坏,成化四年(1468 年)8月3日,德王府内官苏贤游览千佛山,看到当时情景,不胜慨叹,于是捐资建佛殿、僧房、厨房、粮仓等。殿内塑释迦牟尼、大悲观音、地藏王菩萨、十八罗 汉、四大天王。寺门朝西,上额刻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题写:"兴国禅寺"四字。楹联石刻:"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 人",为济南清未秀才杨兆庆书写。门内两侧,有钟鼓二楼。进寺门南侧,千佛崖石壁上镌刻佛像多尊。山崖由西向东依次有龙泉洞、极乐洞、洞天福地石坊、对华亭。院内有弥勒殿、观音殿、达摩殿、玉佛殿及禅堂。东侧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和多尊罗汉。

公园景观

      1996年,千佛山增添十八罗汉和卧佛一尊,分置于盘路两侧和广场中。罗汉,是佛主释迦牟尼的弟子,受佛的嘱咐,不灭度,常住人间受人供养,为佛护法,赕众生造福田。他们本领很大,有的降龙,有的伏虎,有的缚狮,有 的捉妖,深受人们敬仰。五代时,对罗汉尊崇之风就很盛行。

       罗汉是梵语"阿罗汉"的略称,梵音译(Arhat),其形象,从唐代玄奘译《法注记》始,历代艺术家,根据佛教经典即进行着艺术的创造,不足尺度,任意写出作。相貌或老 或少,或善或恶,或美或丑,想象甚是丰富,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这些罗汉依次为:(1)宾度罗跋罗阇(2)迦诺迦伐跟蹉、(3)迦诺跋厘堕阇、(4)苏频陀、(5)诺矩罗、(6)跋陀罗、(7)迦哩迦、(8) 伐诺罗弗多罗、(9)戌博迦、(10)半托迦、(11)罗怙罗、(12)那伽犀那、(13)因揭陀、(14)伐那婆斯、(15)阿氏多、(16)注荼半托 迦、(17)嘎沙鸦巴、(18)纳答密答喇。

      卧佛,1996年12月落户千佛山,位于主上盘山路和去万佛洞路的交界处。这尊卧佛,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侧身卧像,花岗岩质,长10米,重50吨, 东西横卧,头朝东,面向北,右手托于头下,身穿通户大衣,面颊丰满,两户宽阔,头上有肉髻螺发,双耳垂户,眉目修长,双眼微睁,胸饰寓意祥瑞的"卐"(音 万)字,给人以慈祥的感觉。

龙泉洞

       位于兴国禅寺西门内南侧高耸的石壁下。山风吹来,呼啸作响,如龙吼,故名。清朝诗人刘大绅曾作《咏龙泉洞》诗说:"千尺高岩万树林,时时洞口老龙吟。不知几夜清秋雨,并作寒泉一水深"。洞口上方篆书石刻"龙泉洞",是济南当代书法家任晓麓先生题写,洞内东侧与极乐洞相通。南侧石壁镌有佛像,合掌瞑目,结跏趺坐。下边有一小门,门 内有一垂直深潭,深及2米,水清见底,四季不涸。昔日僧人,汲此水烹茶,以飨游客。

弥勒胜苑

       园内的东西两侧属于对称的仿清式建筑,高低错落,虚实结合,和谐统一,为弥勒胜苑增添了悠悠古韵,弥勒胜苑的环境绿化,做到了以形定景,因地制宜,强 调轴线,烘托主景,配植樱花、梧桐、五角枫、白皮松等树种,使整个园区绿荫垂地,芳草青青,松柏储润,从而营造出一个古朴、典雅、宽阔的景区,令游人流连 忘返。弥勒佛身后的浮雕依附于环形山崖上,长36米,高35米,面积126平方米。它从弥勒佛的传说、生平业绩考虑,以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艺术相结合,正统佛传故事与中国民间传说结合而设计画面。"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幅在佛教寺院弥勒殿堂门前经常见到的对联,可谓妇孺皆知,脍炙人口。它既是对弥勒佛宽宏大 量、乐观豁达形象的一种描述,也表达了中国人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真诚地希望,您在弥勒胜苑里,仰望大佛,除了一份虔诚的祈祷,更能寻求到一种快乐,一种 洒脱,一种释然,弥勒胜苑会给您留下最美好、最难忘的回忆。

       "弥勒胜苑,位于风景秀丽的千佛山东麓,1999年6月开工,2000年9月竣工。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由雕塑"欢喜弥勒佛"、"樱花园"和附属建筑物等组成,它融汇了中国和日本园林建筑的精华。弥勒胜苑正门的牌坊为四柱三门冲天式,高9.9米,宽12.5米,整体造型庄重博大,气势不凡。主体造像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肚弥勒佛,佛像 通体高20米,采用3mm铜板焊接而成,花岗石质的莲花宝座高约9米,直径30米,号称"江北第一大佛",佛像周围辅以白色大理石栏杆,后边则是记载弥勒 佛传说、生平业绩的浮雕。

坐鳌巨佛

     居住于济南的李兆海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通过GPS卫星地图显示,济南千佛山的环山公路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坐佛形象,而千佛山南部的山体天然形成了一只巨大的鳌龟形象,清晰的展现出一幅"坐鳌巨佛"景观。千佛山巨型佛像的耳、下颌、颈部由千佛山公园西北门(迎宾门)至千佛山公园北门牌坊之间的山体组成,耳部位于千佛山公园西北门入口处之绿岛,耳部轮廓明显。该巨佛佛像面部及头顶部分应处于经十一路至经十路之间部分,已建成多处楼房。颈部往南的身体部分呈坐姿,而千佛山山脊形成的右臂自然下垂,置于右腿之上。顺山势再往南,巨佛左腿半立,右腿横卧,双腿呈左舒坐状。巨佛右脚东侧为千佛山公园南门(佛慧门),左腿膝盖处为公园东门(永贤门),脚踝处为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左脚底部位于鱼翅皇宫大酒店门前路北,尤其明显的是巨佛左脚跟部、脚弓、脚趾各部位明显,比例协调,甚为传神。

      千佛山南面的金鸡岭、佛慧山、平顶山以及东侧的燕子山天然形成了一只巨大的鳌。此处山体形成的鳌果真是形似龙头龟身麒麟尾,头朝东(位于燕山立交桥西侧),尾冲西(西邻山东财政学院),背部连千佛山,鳌足位于佛慧山南麓,鳌冠(燕子山)冲天,鳌口(平顶山)大张,似要向东方腾空而起。 济南千佛山"坐鳌巨佛"景观发现权利人李兆海表示,该发现中千佛山巨佛占地110公顷,整体奇观占地超过500公顷,是一尊名副其实的巨幅景观,全世界范围内目前尚未发现有同类大型景观可媲美。千佛山"坐鳌巨佛"景观其大、其精、其美、其绝堪称世间仅有,很可能是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人工修建佛像景观。


  

  

  

  

  

  

  

  

  

  

  

  

  

  

  

  

  

  

  

  

  

  

 峨眉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一说起来人们就会首先想到四川的那座峨眉山。可能很多济南人都不知道,在咱们身处的这座城市里,还有一座峨嵋山。

  5月9日,记者来到了这座位于济南槐荫区大金庄西侧的峨嵋山,对刚刚修复的峨嵋山古建筑群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探访。

  在峨嵋山南坡下,记者首先看到了半山腰的一座坐北朝南的古建筑,虽然整体体量不是很大,但还是显得非常有气势。建筑的右侧是古朴的山门,能看出修缮的痕迹。这就是记者来访的主要目的,对这处古建筑群修缮情况进行采访。

  济南峨嵋山在春秋的《左传》中即有记载,有内四景、外八景之说

  还是先介绍一下这座峨嵋山和古建筑群。

  槐荫区文旅局的有关人员提供的资料显示,峨嵋山山高不足百米,原名为靡笄山。有学者考证,“靡笄”即《左传·成公二年》鞌之战所记载的“靡笄”。道光己未《长清县志》记载:“峨嵋山在县治东北四十余里,提督柯公捐廉建三大士祠,易名峨嵋山,二月十九日立会于此。”以前,此山有内四景:仙阁远眺、岐泉清歌、幽洞消夏、古柏参天;还有“外八景”:笔架烟雨、墨池云树、柳堤春色、松林霁雪、古冢苍葭、孝里黄麦、济水晴帆、埠灯晚照。“民国”版《长清县志》中也有记载:“见旧志,或谓清初山之东金家庄有金某好佛,往朝南海大悲寺迨归,建寺于山腰,名大悲寺,而山亦名为峨嵋山。同治年间有艾某建二仙祠于山之南。光绪年间,又创建文昌阁于山巅,民国十一年设立高等小学校。山之前后古松数百株,皆田家赵大烈所手植。”

  修缮前的峨嵋山古建筑群依山势而建,分上、下两院。上院为道教建筑,东为文昌阁,西为碧霞宫;下院为佛教建筑,东北角建有院门,北部居中为三大士殿,东西建有配殿及附属建筑,南部建有钟鼓楼。由于年代久远、自然灾害及后期不当维修等多种原因,殿宇逐渐坍塌,现存下院院门、钟楼、三大士殿及六处建筑遗址、数通残碑。

  根据寺院内残碑的记载,峨嵋山古建筑群最后一次重修时间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据《重修峨嵋山三大士殿碑记》记载,长清东北乡距省垣二十余里,有山曰峨嵋,每逢阴历二月十九即演戏数日。习以为常,盖因是日为观音圣诞故也。进香者络绎不绝,赴会者商贾云集,诚一方之盛景也。1937年庙会终止,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恢复。1960年左右已鲜有人迹。“文革”时期峨嵋山古建筑群遭受较大破坏,后来发生过数次火灾,此后,峨嵋山古建筑群便无人问津。再到后来,因为寺庙的木材、石材等不断被偷拿,导致古建筑群迅速坍塌、毁坏。

  2003年12月18日被槐荫区文化局登记保护,2004年三大士殿失火,致使大殿明间、东次间坍塌。2008年道士在下院遗址及三大士殿中搭设板房,用以供奉神像恢复香火。2009年3月24日,槐荫区文化局进行复查。2013年12月20日被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民众集资修复院墙,并在文昌阁遗址中搭设板房。

  峨嵋山古建筑群主要建筑完全按照原貌修缮、复原

  槐荫区文旅局的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对这座古建筑群的勘探、修缮工作是从前年开始的。在勘探时,这座古建筑原始院落格局基本保存完整,所存文物建筑保存状况较差。其中院门坍塌约三分之二,屋面瓦件破损严重,而且还长了不少植物,钟楼屋顶的石脊也有损毁。三大士殿明间、东次间倒塌,屋面瓦件破损严重,也长了较多植株,梁、檩糟朽严重,望砖断落。其余建筑仅剩残垣断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当时峨嵋山古建筑群的建筑、方式、技术、设施等不足以实现其利用价值,其社会教育效益与旅游经济效益有较大提升空间。

  正是基于峨嵋山和这座古建筑群的历史价值等原因,槐荫区政府才下决心对这处珍贵的古建筑群进行修缮。

  拾级而上,从山门进入院中。修缮单位的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这座山门其实并不是这座寺庙原来的山门,是个侧门。原来的山门应该位于正对着大殿的院落下方,但早已损毁,现在只有这一座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