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阴病提纲原来是大柴胡汤证

 中医知识圈 2022-05-30 发布于山东


伤寒九十论,23/90

许叔微医案:

姓曹的小伙子病了六七天,肚子胀,恶心、呕吐,吃不下东西,身体温,手脚热,拉肚子,腹痛。

医生认为他的病因是阳多,理由是手足热,呕吐则是因为热在胃中聚集。也有医生认为又呕吐又拉肚子,应该是霍乱。

请我去诊断,我发现病人的脉细而沉,于是就明白了。

我说:“这是太阴病的症状。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我只用了理中丸,按仲景说法一颗做成蛋黄大小,病人24小时吃五、六颗。然后再用五积散,病几天就好了。

许叔微评论:

我发现当世的医生,凡是遇到伤寒病,只会分成阴病阳病。要知道仲景的伤寒论不仅分了三阴三阳病,而且每一个病中的阴阳偏胜多寡又有不同。看病必须仔细分辨疾病根本出于哪条经络,药方和病人身上的症候相对应,用药才能精准。就像太阴病、少阴病,阴病之中也讲究补泻的,怎么能用简单的阴病两个字就糊弄过去了呢?

原文:

曹生初病伤寒.六七日.腹满而吐.食不下.身温.手足热.自利.腹中痛.呕.恶心.医者谓之阳多.尚疑其手足热.恐热蓄于胃中而吐呕.或见吐利而为霍乱.请予诊.其脉细而沉.质之.曰太阴证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予止以理中丸.用仲景云如鸡子黄大.昼夜投五六枚.继以五积散.数日愈.论曰.予见世医论伤寒.但称阴证阳证.盖仲景有三阴三阳.就一证中又有偏胜多寡.须是分明辩质.在何经络.方与证候相应.用药有准.且如太阴少阴.就阴证中.自有补泻.岂可止谓之阴证也哉.

 

第一、又是个误治

这种急症,开对药,往往好的很快,许叔微用了6次理中丸后病还没好转,之后又用了五积散,经过了几天病才好的。

如果理中丸对症,改用五积散干啥?理中丸几乎完全不对症。

五积散不是伤寒论的方子,我查了一下,组成如下:

白芷、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甘草、茯苓、当归、肉桂、川芎、芍药、半夏、陈皮。

五积散中还是有几味药是对症的,所以过了几天慢慢好了。

第二、病人应该用什么方?

医案中说病人下利同时有腹痛,但没有强调下利次数,那么下利次数应该不多,可能最多3、4次。

下利同时腹痛的,首选芍药证,加强版是大黄证。更多药证内容去听《白发伤寒论》。

病人除了腹痛下利,恶心呕吐得也挺厉害,也有可能是黄连汤证,但病人手足热,黄连汤因为没有黄芩,所以如果手足热就不首选黄连汤。

病人还有腹满,芍药和大黄都可以有腹满,黄连则没有。

宋本伤寒论太阴篇279条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是治疗腹满腹痛的,既然许叔微认定是太阴病,不知道为啥不用,用了虽然不是最对症,也比理中丸和五积散强。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医案中没有写病人有汗出或者是其它桂枝证,而且病人恶心呕吐比较严重,虽然这两个方都有生姜,但生姜恶心比较有效,呕吐恐怕力有不逮,最好有半夏,所以桂枝加芍药汤也不首选。

病人手足热,应该热得比较厉害的,因为有医生把这点作为阳多的依据了,手足热是黄芩证。

有黄芩证、有芍药证、有生姜证、有半夏证,那么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就出来了,还有一个是大柴胡汤。

这两个方子,黄芩汤的芍药只有二两,大柴胡的芍药有三两。所以如果肚子满痛得比较厉害,手足热得没那么厉害,就用大柴胡汤;反之,手足热得厉害,腹痛得没那么厉害就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但无论用哪个方子,都不属于太阴病。

第三、太阴病提纲有问题的

医案中许叔微提到的伤寒论条文就是太阴病的提纲,宋本中的273条: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上一篇说了,厥阴病的提纲其实是乌梅丸方证。这个太阴病提纲同样有问题,太具体了。之前我觉得有点像桂枝加芍药汤的方证,看到许叔微这个医案,更像是大柴胡汤的方证了。

看一下宋本中165条: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有呕吐有下利,甚至误下后出现的“胸下结硬”也有“心中痞硬”完美对应,至于腹满、腹痛有枳实芍药大黄,所以大柴胡汤完全可以担当起太阴病的提纲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