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邻里胜于春风十里

 阿福根 2022-05-30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朱家角镇水上应急分队的队员们正在为居民搬运生活物资。

图片
盛世家园小区门外,居民网购的生活物资被小区物业安保人员接收后消毒登记,再由他们和居民志愿者送到每家每户的门口。

图片
在新时代富嘉花园小区,居委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将快递与爱心捐赠物资送到居民手中。均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柳 森

近来,很多社区的邻里之间守望相助、共度时艰,让很多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直呼“对'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老话有了深切体会”。

如何积极捕捉并珍视那些激发邻里凝聚力的重要时刻?如何在小区封控期间促进居民与一线工作者互增理解、彼此支持?

资深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社邻家”创办人闫加伟留心收集此间发生的积极现象,将思考所得向记者一一道来。

激发社区凝聚力的重要时刻

解放周一:您一直关注社区工作领域的新现象、新进展,疫情期间也没有停止收集可以给社区工作一线带来启发的案例。最近有哪些案例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闫加伟:最近,有几个新现象让我印象非常深。

第一个现象是,在我身边,有越来越多非专业人士开始非常用心地关心社区事务、希望能为社区工作的良性运转出一份力。

我认识一位区人大代表,本职工作和社区事务离得较远。他知道我平日里一直注意收集社区工作领域的新现象、新做法,便连续给我发来一些文章,都是他自己整理的。

我一看,封控小区买菜难怎么解决、社区商业如何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居委物业居民之间如何更好地合作……一位非专业人士,如此重视社区事务探讨,积极展开思考,还主动发现好经验、好做法,希望可以给更多人带来启发,我是第一次碰到。

第二个现象是,很多年轻人投入到了支援社区工作的各项事务中。有的做小区志愿者,有的做楼道志愿者,有的做物资补给志愿者,有的主动关心身边的独居老人——他们往往发现需要自己的地方就积极行动、各显神通。平日里,他们因为忙于工作、忙于带孩子顾不到参与邻里事务,如今,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都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

分析上述现象背后的机理,我觉得是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困难或挑战,激发了大家互帮互助的自觉和互相补位的意识。当更多人愿意劲往一处使,社区的凝聚力就形成了。

做过社区工作和社区营造的朋友们都知道,一个社区往更好的状态发展,需要大量不介意主动付出的有心人众志成城,更需要大量热心肠的积极行动者。平日里,有些社区干部因为和居民不熟,不知道怎么去挖掘社区里的能人、热心人,眼下,热心人、能人都主动“自报家门”,大家一定要珍惜。

我觉得,现在居委干部也好,楼道工作的组织者也好,要特别珍视这些凝聚邻里情谊的重要时刻。这样的时刻来之不易,当它出现了,所有愿意主动为大家付出心力的人、所有愿意为社区事务贡献心力的人,都应该被致以敬意和感谢。

有一位年轻朋友与我分享了他的故事。他在外资企业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平日里不大有机会参加社区事务,同楼面的邻居还有好几位不认识。前几天,所在楼栋的微信群有居民反映家里断粮了,他碰巧看到朋友圈里有位朋友断粮后顺利买到了面粉、面条,便问来购买资源,主动在楼栋微信群里发了接龙链接,帮助大家购买。如今,他的房号成了他的代号,邻居们亲切地以房号呼唤他。当他生活中遇到困难,邻居们也纷纷伸出援手。他说这种体验非常有成就感也很难得,头一回让他感受到了久违了的邻里温情。

在我所居住的小区,最近也发生了很多让人倍感温暖的事。由于之前准备不足,有一天,小区物业经理在居民微信群里非常不好意思地求助说,“物业断粮了”,询问居民们是否有富余的粮食可以支援一下。这一问,把楼里的热心居民都给“炸”出来了。

送粮的送粮,送果蔬的送果蔬,大家还商量着如何为物业解决后续的粮食供给问题。后来有一天,楼栋群里正好居民们自己在团购粮食和食材。结果,大家就商量着专门搞一次团购,把团来的粮食和食材赠予物业工作人员们。愿意参加募捐的邻居直接下单即可。没多久,大家就帮物业凑够了可以维持一周左右的口粮。

送上门的邻里情和群众工作

解放周一:听说在一些小区,居民们隔着屏幕各显神通。微信群里的统计数据工作“炸”出了楼里的审计师、会计师,外国友人在群里发出的求助信息“炸”出了楼里会流利使用多国语言的年轻人。很多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职场人士,首度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用自己在职场上沉淀下来的专业技能,为小区里的邻居们带去帮助甚至是福利。

闫加伟:是的。我觉得,这完全可以称得上“送上门来的邻里情谊”,当然,对于我们的社区工作者、居委干部们,也意味着很多“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

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动手能力、生活能力、信息能力都很强。很多人又住在独门独户的商品房小区。下班了回到家,门一关,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有些社区重视社区营造,日常经常组织邻里活动,邻居们相对而言就更容易结识。但如果没有邻里情谊的日常积累,陌生邻里之间的“破冰之旅”由谁来启动,还真是一个问题。

现在因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大家有了更多结识的机会。此时,居委会也多了更多了解和结识居民、与居民直接接触的机会,大家没理由不把这“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做好。

解放周一:什么叫作“送上门的群众工作”?

闫加伟:“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专指那些在社区生活中自然发生而非主动为之的群众工作。比如,当楼栋里的“积极行动者”“能人巧匠”一一涌现时,居委会干部和工作人员们就应该留心注意;在居民们商讨社区公共事务时,居委会不妨主动地向前一步、扮演“邻里黏合剂”的角色,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促成居民们同自己携手寻找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

解放周一:最近,基层工作人员每天都异常忙碌,工作压力也很大。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居民有机会了解一线工作者的辛苦和难处?这样,当居委会运能捉襟见肘、遇到瓶颈或困难时,居民们可以多一些理解和体谅、助他们一臂之力。

闫加伟: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据我所知,现在很多基层工作者连轴转,身心压力都挺大,很多时候可能都顾不上反映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时,为一线社区工作者建立纾困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前不久,我们“社邻家”和一家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策划了一场线上的社区工作者交流会。结果,活动信息发布后第1天,我们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15名一线社工、抗疫志愿工作参与者的报名信息。

线上交流会如约举行,由4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主持和引导,意在为重压之下的一线社区工作者提供一个安心舒适的恳谈环境。让大家在敞开自己、吐故纳新的同时,交流各自的抗疫心得和工作困惑。

我们在交流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尽管各地防疫工作的侧重点、所遇困难、组织方式不尽相同,但是依然有很多一线工作心得可以交流,咨询老师们带来的日常解压工具确实是一些一线工作者所需要的。一线工作者需要被尊重、被体谅、被共情、被支持。他们也需要表达甚至是吐槽的机会。类似交流活动的举行,不失为大家抱团互相打气的合宜方式。

帮助独居老人或有新解

解放周一:如何帮助身边的独居老人,也是最近市民热议的话题。您这里有没有关注到比较好的做法、案例,供大家借鉴、探索?

闫加伟:据我所知,关怀独居老人是上海很多社区居委的日常工作之一。通常来说,居委会会建立一份名单,定期打电话问候老人,安排社区内的志愿者定期为老人提供倒垃圾、赴社区医院配药等服务。疫情防控期间,相信大部分居委会是不会疏忽这一块的工作的。帮助老人准备抗疫物资、通知并提醒老人及时参加核酸检测、帮助老人配药,都属于日常计划内的工作。

在一些60岁以上老人较多的小区,居委会还会组织“初老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经实践,这样的结对方式易实行、易持续、显效快。由于“初老老人”与“高龄老人”年龄差距不大,彼此阅历又相仿,更容易感同身受;前者相对年轻,多少能为后者打开一扇窗,带去活力和各种有价值的资讯。

疫情防控期间,有一种新现象很值得关注。那就是楼栋里的年轻人,不管是不是志愿者,都会主动关心年龄较大的邻居。我有一个朋友就自发关心生活在身边的独居老人和高龄老人。

考虑到老人购买物资不方便,她每次购买生活必需物资、抗疫物资,都会主动帮老人带一份;小区里通知要做核酸了,她会主动再提醒一遍,不怕重复;无论是参加社区团购,还是参加居委会组织的生活必需品订购,她都会问问老人的需求。

在我看来,她其实已经承担起了“助老志愿者”的功能。未来,在社区层面的志愿者工作中,是否可以专门设置“助老志愿者”板块,值得研究。

事实上,社区疫情防控场景下,我们还有大量议题可以关注、研究。比如,在紧急状态之下,大家都全情投入、互相精诚合作,一旦松懈下来,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关系也可能一下子淡去。对此,我建议,在没有风险的前提下,志愿者、社区工作者除了要珍惜共同抗疫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革命友情,还要注意收集那些好的工作经验、梳理社区的治理体系、研究社区工作中的痛点、难点。这是一笔来之不易的社区财富。

希望在这一次抗疫过程中动员起来的社区资源,包括智力、软件、机制,乃至动员体系,都应该保留下来,助社区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与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