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5年红军刚出草地,喜得40多万斤粮食和2000斤盐,怎么回事?

 明日大雪飘 2022-05-30 发布于上海

来源 划过历史长河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艰难地走出茫茫草原后,就面临着更艰难的境地,在当时,红军可以前进的三个方向分别有“西北王”胡宗南、洮岷路保安司令杨积庆、以及地方军阀鲁大昌带着重兵防守着。

而对于当时的红军来说,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并不是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而是物资的短缺,也就是吃饭的问题,因为部队的存亡往往取决于给养,最大的减员也不是战斗,而是饥寒交迫。

因为经过一年的奔波,红军已经把能吃的都吃完了,甚至连沿途的草根树皮、皮带都吃光了。

就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天无绝人之路,我国红军在行进中意外得到了40万斤粮食和2000斤盐,使得红军胜利会师获得了坚实的物质保障。那么,这笔物资是从何而来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

红军

围剿与反围剿

1927年,当全国人民都在准备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而欢呼的时候,蒋介石在上海一声枪响打破了原本的平静与安宁。对此,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只有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才有可能消灭反动派,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因此,在同年8月,伴随着南昌的一声枪响,共产党开始了武装反抗,创立了工农红军。此后,共产党还逐渐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不断增强战斗力和政治影响力。

而此时,蒋介石不顾日本的侵略,在1930—1932三年之间,就先后向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围剿。

面对这四次围剿行动,红军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正确领导下,扬长避短,化整为零,以游击战的运动形式先后打破国民党的围剿计划,将其四次军事围剿成功粉碎。

图片

毛主席和周总理

但在1933年9月,不甘心的蒋介石再次集结重兵,调集了一百万军队和二百架飞机。从此,红军进入了最为艰难的时期。

在第五次围剿战争中,蒋介石先是开办了庐山军官训练团,对军官们进行政治军事轮训;之后又从国外购买了大批的新式武器。

而此时的共产党内部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更换了防御战略,放弃了此前的游击战形式,而是以阵地战与国民党“围剿”的军队打拼对抗,这样的以弱对强使得红军伤亡很大,广昌等区域先后被占,红军的根据地也逐渐缩小。

经过一年的奋战,红军仍然没有打破围剿。为了保存军力,避其锋芒,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退出了江西革命根据地,不得已而采取了战略性转移的方式,从此,漫漫长征路便正式开始了。

图片

长征

物资短缺,陷入虎口

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的路途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着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以及中央、军委直属队,一共8.6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古城等地区出发,正式开始了战略转移。

一路以来,战士们先后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历经了千难万险。

此后,在1935年9月,红军部队终于从地狱中趟出了一条生路,渡过了茫茫草地,脱离了险象环生的沼泽。

图片

长征

但是,此时的红军,刚刚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遭受了极限的生理考验,经历了数日靠挖野菜、啃草根树皮、吃皮带来充饥的生活,可以说能吃的东西都已经吃完了,整支军队除了伤亡惨重,更是饥寒交迫、疲惫不堪。

尽管如此,面对穷追不舍的敌人,红军只能继续前进,丝毫不能松懈。此时在红军的面前,有着三条前进路线:第一条是从左侧强行突围,打退胡宗南;第二条是绕道青海,避开国民党的重兵,从无人区穿过去;第三条是从直接北上。

对此,如果选择第一条,以当前红军的人数和人员状况来说,很难成功,再加之红军当前缺衣少粮,因此即使强突成功也会伤亡惨重;

如果选择第二条,虽然是大片的无人区,但是红军物资十分短缺,加上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相当于是慢性自杀,也行不通;如果选择第三条,有大量部队和军阀驻守,要想突围,危险也是不言而喻的。

图片

红军

经过红军领导人在会议上严密地斟酌后,最终决定“从腊子口过去!直接北上!”腊子口处于青藏高原东缘,是岷山山脉一条南北走向的缺口,两边都是将近一百米的绝壁悬崖,几乎与地面垂直。

腊子口的四周山高林密,素来有“天险”之称。这种地形,进去容易出来难,是典型的易守难攻。因此,对于当时物资短缺的红军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面对挑战,毛主席下令:“一定要两天内攻下腊子口!”。

而蒋介石对红军的一举一动都严密监视,在获得我军将从腊子口路过后,反复给鲁大昌和杨积庆发送电报,再三要求他们务必将红军进行包围,同时,蒋介石又命令胡宗南带领部队援助腊子口。

蒋介石的一系列计划十分严密,一旦成功实现合围,红军必然会陷入四面楚歌的险境。

图片

红军

弹尽粮绝,幸遇恩人

在蒋介石看似周密的计划中,有个人是他没有算到的,那就是杨积庆。杨积庆是世袭的第19代卓尼土司,是藏族人,他的一生都在造福当地西藏人民。

此外,他深知民族大义,十分痛恨国民党残暴的行为,对国民党的领导逐渐产生了怀疑,并且在与范长江一见如故后,对红军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他知道,这是一支为农民做主,为人民战斗的卫士。

因此,杨积庆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改变,逐步完成了向红色志士的转变。

如果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卓尼土司杨积庆要率领两万藏兵在腊子口防守巡视,对缺衣少粮的红军进行夹击堵截,置红军于绝地。

图片

杨积庆

但是杨积庆并没有这样做,他假意接受蒋介石的命令,将自己手下的两万藏兵分布在各个地方,看样子是阻击红军,但实际上是为了给抢修达拉沟、尼傲峡的栈道和桥梁的人做掩护,方便红军快速突围此地。

除此之外,他还向手下下达了“四个不许”的命令:红军来了不许堵击,严饬群众不许向红军放冷枪,不许抢劫红军队伍,不许转移粮食。

在了解到红军缺衣少粮、饥寒交迫的状况后,杨积庆深知部队的存亡往往取决于给养的道理,于是当即命令杨景华在红军抵达崔谷仓的时候,与红军接头开仓放粮,给红军每人一斗粮。

最终一共支援了红军粮食30多万斤,使得红军战士得到了充足的补给。

图片

蒋介石

那么这30多万斤粮食是什么概念呢?红军刚开始长征的时候,每位战士仅仅带着五六斤的粮食物资前进,由此可见,对于当时的弹尽粮绝的红军来说,这些粮食无疑是雪中送炭。

因此,就这样,党中央和红军在甘南西藏不仅没有受到阻击,反而还获得了一大批的粮食、军鞋等物资补充。

西藏同胞从土司杨积庆到百姓都为红军“打下腊子口,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支持与帮助。

图片

粮食

险中取胜,攻下天险

在红军获得粮食后,为了方便红军继续前行,杨积庆部署手下,主动撤离所有防线,秘密为红军带路,还收留和安置了没有能随大部队红军前行的伤病员、小战士等200多人,使其免遭国民党的毒手,间接支援了红军的北上行动。

而此时同样受到蒋介石的命令、在腊子口驻守的鲁大昌对杨积庆的行为毫不知情。

因而,红军在杨积庆的帮助下,在杨成武和黄开湘的指导下,开始对敌军发动猛烈的攻击。

最开始的红四团正面强攻,一举扫光了敌人在外围部署的兵力,但是在进行到桥头的时候,由于敌军事前的部署,再加上腊子口天然的易守难攻的地形,红军战士们遭到了火力网的覆盖,连续冲锋多次都被打了回来。

图片

在多次进攻受阻后,红军发现了敌人的弱点,此时有一位小战士站了出来,战友们都称他为“云贵川”,他自称从小就擅长攀爬岩石,因此他可以趁着夜色先从敌人未设防的悬崖位置爬过去,再放下绳子来帮助其他战友攀爬。

正是小战士的挺身而出,为红军解了燃眉之急。

因此,就在杨成武正面突击和黄开湘绕道攀爬的完美配合下,红军在敌人援军到来前,成功摧毁敌人的防线,一举将腊子口攻克,并缴获了鲁大昌珍藏许久的10万斤粮食和2000斤盐,使得红军有着更加充足的物资继续前进。

总的来说,红军在这次突围行动中,一共获得粮食40多万斤和盐2000斤,成功通过这道天险,到达陕北地区。

图片

红军剧照

从此,腊子口战斗成为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斗,这也是红军经典的“粮食与盐”的故事,更加让人们明白了部队的存亡往往取决于给养的道理。

而这场胜利的得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杨积庆,如果没有他的仁义之举,没有众多战士们的英勇就义,历史也许将会就此改写。

因此,人民英雄值得铭记,向先烈致敬!


参考文献

[1] 李星. 红军长征在雪山草地的粮食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

[2] 王枫. 走过草地——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C]//.老兵话当年(第十辑).[出版者不详],2006:33-37.

[3] 杨积庆,百度百科.

图文源于网络权利属于原创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