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AA制家长不懂:两代人的和解从哪入手?

 作家楚夫 2022-05-30 发布于广东

复旦校园内,学生单手骑车拖箱而行。
孩子和同学同船自香港返回中山,我的车就要到了,问孩子,同学有车来接吗?
孩子给了我一个否定的答复。
征求孩子意见:“把同学捎上吧。”
孩子赶忙阻止。
我知道,人到中年,跟00后孩子隔着代沟。
孩子参加同学聚会归来,似乎永远没有谁欠谁的心理负担,问后知道,每次都是AA制,等于自己吃自己的。
有几次,孩子来电商量:“中午你不要回家好吗?”
我多此一问:“中午有同学来家吗?要不要回来给你们削水果?”
问过之后,自己在心里鄙视自己自作多情。
想起武汉大学开学季那个对校长高呼“我女儿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空调”的家长,还有另一个豪气的家长,带着空调进孩子宿舍,指示工人安装,转而对孩子同宿舍同学说,空调钱和电费都不要同学出。
有点羡慕家有80后孩子的朋友,当年孩子到武汉上了华中科技大学,朋友想孩子了,飞赴武汉,邀同学的同学,到大学旁的酒楼大吃一顿,给孩子长了面子,顺便回望自己物资短缺的青春,感叹年轻真好。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跟孩子有了距离,被孩子阻挡在青春大门之外。
孩子的朋友圈把自己屏蔽了;
孩子的心灵日记上了锁;
孩子的朋友连一个面目模糊的影像都难得一见;
还有孩子把父母拉黑,除了向父母伸手要钱的时候。
难怪不少家长从孩子的排斥中读出了鄙视的感觉,承受一边供养孩子一边被孩子嫌弃的落寞。
是孩子变了还是时代变了?我试着向年轻人寻找答案。
年轻人并不遮掩,直言不讳亮出了心灵底牌:不想留下占人便宜的印象,不想留下亏欠的感觉。
年轻人说,与同学朋友聚会,哪怕有人买了单并拒绝AA,大家也会形成轮流做东的默契。
聚会散去,经常拒绝大人来接,大家拼车回家,习惯费用均摊,一般不论距离远近。
年轻人不希望家长介入自己的生活。不愿意接受个别家长的馈赠。
一切看上去很美,看到的是一代人的自我陶醉,挣脱了父辈祖辈的心理束缚,在青春的世界里放飞自我。
忽然想起一个朋友的故事,是第一次主动拉黑自己的孩子。
朋友的女儿大学毕业工作了,女儿的世界家长不懂,因为看不到孩子的网络空间,还不时被女儿拉黑。
有一次,女儿离开电脑一会,朋友好奇心大发,瞄一眼孩子未关闭的同学群,看到同学间的交流,却是准备哪些技巧语言,逗引爸妈爽快掏钱。
看过之后,朋友怒从中来,直接拉黑了女儿,顿觉痛快。
随后,女儿发现被金主爸爸拉黑,主动通过妈妈来求和:“女儿知错了。”
于是知道,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代人,成长于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生起点迥异,孩童时期印刻在心灵上的人生印记,把他们带入了不同的心理层次和需求层次。
就像那个“天呐!妈你是怎么看上我爸的”透露的,年青一代看不上的是父辈土不拉几的青春。
追问年轻人,找伴侣的最高标准是什么?年轻人给了我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却补充了一句:“颜值是必不可少的。”
听过之后,咀嚼网络空间那些美颜过后的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看到一个精心打扮的世界。
心里问自己,两代人的和解从哪入手?压抑着情绪劝说自己,尊重孩子,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2019-09-0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