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还是不要

 陈之秀 2023-08-06 发布于北京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个声音,要不要?但也会发现,在这个声音背后存在的一个答案:要么要,要么不要。很难有既要又要的。这就印证了那句“鱼和熊掌岂能兼得”!

特别是如今结婚率偏低的情况下,年轻人的结婚意愿变弱了,甚至连恋爱都懒得谈了。那么,一个人是否就应该恋爱、结婚、生子?实际上,这个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但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却取决于各人要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他人无法代劳。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在后面的路上就开始了不停地面临选择。随着年龄增加,选择的难度越来越大,遇到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

通常情况下,在婴幼儿时期的选择,大多是吃好玩好、吃饱喝足就满足了。但到了小学阶段,随着行为规范的约束,学习知识的强度增加,喜怒哀乐各方面就表现出来了。那时的选择基本是被动的,更多是家长在代替你选择,你属于被选择。

到了初、高中阶段,青春期逐渐到来,内心里有了小鹿乱撞的情愫。或许开始暗恋某个同学,但随着学习强度的增加,不开心的事儿也会增多。特别是升学的压力,就像千斤顶一样,再加来自父母方面的压力,考大学、考好大学,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成绩怎么好等等。总之,这时的你,有时都不知是不是自己了。个别同学承受不住各种压力,选择了与这个世界告别。更多的同学还是选择了勇往直前,要考上大学,逃离父母的羽翼。

好不容易熬到了十八岁,成年了,终于考上了大学,或者说终于可以脱离父母的监管了,开始过自己向往的生活了。可是到了大学,新的选择又来了。四年大学生活怎么过?是好好学习,争取保研还是考研?还是一毕业就工作?在大学期间,做不做实习,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大学期间的恋爱,是否能修成正果?等等。

四年大学生活,在忙碌中度过,也是正青春的时候。那时,每月有父母的经济支持,基本不会为钱发愁。那时,可以海阔天空地遥想未来,但真正让自己清醒的时候是快毕业时,未来的脚步该迈向何方?

有的人选择继续深造,读研、读博。但是无论怎样,最后的结果是就业。就业了,意味着有了经济来源,这时,父母认为孩子能养活自己了,应该成家了。有的家长开始催孩子恋爱、结婚、生子,像他们那样走过来。

然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也有一代人的选择,更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手机时代,甚至有人说,人可以不结婚,但没有手机不行!

那么,一个人究竟要不要结婚?这个问题回到了开篇。 我们先想想,结婚能否带来利好?

有人说,结婚可以带来稳定的亲密关系,可以相互支撑一个家庭,可以在困难的时候相互依靠,可以让自己得到成长等等。但也有人说,婚姻未必稳定,不然哪有那么多离婚的?一个人过得简单,两个人在一起烦恼就多了,因为价值观不一。还有人说,如果结婚了,一旦生个孩子,夫妻关系不好,离婚了,孩子成了自己的负担等等。总之,结婚既会带来好处,也会带来不好。就像甘蔗没有两头甜,就看自己要什么了。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父母的催婚已经不当回事儿了,甚至还会怼你。比如,一个朋友的女儿20多岁,工作几年了,母亲希望女儿谈恋爱、结婚、生子,但她女儿怼她说“你结婚幸福吗?你二十出头就结婚了,然后生子。如今,你都退休两年了,还得工作。这些年,你有过几次旅游?有过自己的生活吗?”朋友反击说:“你这样独自过着是舒服,想去哪里旅游就去哪里,一人吃饱全家幸福。可是,以后谁给你养老?”结果女儿又说“能不能活到老还另说呢。”朋友无语,说爱咋滴咋滴!

虽然朋友孩子的话是个例,但也折射出当代青年不想恋爱、结婚、生孩子的一致想法。那么,他们这种想法后面的动机是什么?我想,只有研究社会学的学者能找到相关问题的主因。但我相信,主要一个原因在于,年轻人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没有向上的动力。与其这样,不如躺平,过一天是一天,及时行乐!但我作为一个过来人,还是认为,人来这个世界一趟不易,且行且珍惜,既要努力工作,多挣钱,也要恋爱。毕竟,一场美好的恋爱是人生的一部分。遇到好的人,谈得来的人结婚生子,也是一种幸福。即便有一天离婚了,也是人生的一段经历。要知道,万物生于尘土,复归尘土。每个人都是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然后不带走一根草地离开,但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旅行,多一些体验有什么不好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