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信在刘邦集团的入职汇报怎么样?它的核心意义是什么?

 老易说史 2022-05-30 发布于湖南

源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伟大背书,韩信终于在刘邦集团一飞冲天,成为了总司令级别的核心人物。

韩信之所以能得此奇遇,主要是因为萧何和他一样,师出同门,都是系统性人才,能够相互识别,而萧何在刘邦集团的分量极重,很有话语权。再加上刘邦集团当时本就是百废待兴的状态,刺激了刘邦“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

但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也。即便刘邦对萧何再器重、再信任,在韩信被授予大将军一职后,他都是要验货的,他要检查一下韩信是否能够胜任这至关重要的职位的。

那么,从来没有带过兵的韩信能否经得起考验呢?他人生的第一份述职报告到底完成得怎么样呢?从后面的结果来看,韩信自然是完成得相当漂亮的。但是,我们对于历史,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韩信究竟是怎么完成的呢?它的具体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呢?

韩信的职业诉求

韩信据说是韩国王孙,但又无据可考,因为设局杀他的吕雉在之后将他的人事档案全部销毁了。

但不管韩信是不是皇族出身,根据其日常行为的点点滴滴,基本上可以肯定,韩信不是一个平头百姓出身。

史书描写他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有点狂士的感觉。他不事生产,整天挎着一把剑到处瞎逛,没有什么谋生之道,就靠到处蹭吃蹭喝过日子,和很多落魄知识分子的行为特征不谋而合。

韩信是一个游士,也就是一个没有事业的知识分子,这一点,他和刘邦的出身应该是类似的。但是,“游历四方吃大户”的本事,韩信相对于刘邦来说,差距还很大。因为刘邦最起码还知道动用人脉,通过秦朝的基层公务员考试,混了个街道居委会主任来安身立命,而且人家白吃白喝还不招人讨厌。韩信就不一样了,到处飘,而且飘到哪里都招人白眼。

当然,像韩信这样身具才华的人,其实在外流浪的时间长了,也总会遇到几个识货的人,千里马一直在外奔跑,要是一个伯乐也遇不到,那就不正常了。

可是,识货的人并不一定就能成就有才的人,还得根据他自身的条件和能力才定。当时有一个南昌亭长(另一个居委会主任)就感觉韩信并非凡夫俗子,于是总是邀请韩信去他家吃饭。

一个居委会主任,他请你去他家吃饭,基本上也就是通过请你吃饭向你传达,他很欣赏你。仅此而已,他能长期养着你吗?他能为你的梦想买单吗?

但凡韩信人性通达一点,他都会在“蹭饭”这件事上更有节制一点。可是韩信却认为自己找到了铁饭碗,在人家家里蹭饭一蹭就是好几个月,弄得气氛十分尴尬。

这个亭长还好说,毕竟是男人,面子必须要撑住。但是亭长夫人管不了那么多,这么搞下去,咱家的日子还过不过?

于是,有一天,亭长夫人提前把饭做好,先行吃完了,等到韩信去赶饭点,却得知人家已经吃完了。这个时候,韩信才明白人家已经很嫌弃他了,以后再也没去蹭饭吃了。

后来,韩信饥一顿、饱一顿地坚持着自己内心有一个伟大的梦想。直到有一次实在不行了,想到城下去钓鱼充饥,却一条也没钓上来,饿得眼冒金星,差点就要晕死过去。

这时,一位漂洗丝棉的老大娘于心不忍,便把自己带的饭给韩信吃了。

结果韩信吃着吃着就上瘾了,一连好几天都蹭老大娘的饭吃。直到老大娘要离开这个特别尴尬的地方了。

韩信觉得自己这么啃老太不好意思,于是对着大娘许诺:“大娘,您这饭我肯定不会白吃,将来等我发达了,我一定好好报答您!”

这种“苟富贵勿相忘”的大饼对于老大娘这种历经世事的人来说根本不管用,老大娘生气地说:“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还说什么报答别人!”

老大娘的白眼让韩信内心十分难受,之后才毅然决然去投奔项氏集团,以谋一个人生出路。可见,韩信这个人虽然在某些程度上和刘邦一样不要脸,但是其实脸皮还是挺薄的,也就是说内心还是比较敏感的。

那么,同样是游士出身,韩信和刘邦的行为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偏差呢?原因就在于,韩信是一个真正的“士”,他有知识分子的执着和清高;而刘邦是一个伪士,他只是羡慕“士”的风采和风光,并不局限于“士”的阶级认知。

刘邦的偶像是谁?魏国的信陵君,这家伙建立大汉后,还给信陵君设立宗庙,还时不时去祭拜这个偶像。所以,别看刘邦早年委身于张耳门下当一个门客,但是他的终极信仰,是能像信陵君一样养着一帮子门客。这就是刘邦的格局,他是想要做老板的。

韩信呢?他其实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就是能够找准一个合适的平台一展所长,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做到天下无敌,这是一种技术型思维,或者韩信就是想做过成功的职业经理人。

三岁定八十,你的内在价值思想,永远是决定你一生命运与选择的最关键依据!所以,当刘邦和韩信在人生追求上都走上了正轨后,韩信是永远干不过刘邦的。用当下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格局低了。

“士”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就是“士为知己者死”。他们一辈子都在寻找自己的伯乐、自己的明主、自己可以掏心掏肺的恩人。仔细看看韩信一辈子,是不是一直在做“士为知己者死”的事情?

刘邦这一辈子在琢磨什么事情?那就是,我要做一件大事,什么样的人能为我所用?他在组一个局,这是一种典型的老板思维。

韩信的职业诉求其实一直停留在岗位的层面上,他在项羽集团求职是这种心态,到刘邦集团求职也是这种心态,我就是要坐一个很高的位置。至于这个位置在谁的事业之中,其实并不重要。

但刘邦不一样,他是一心想要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韩信的述职报告

韩信虽然阶级属性十分明显,满脑子想的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事情,但是这么一个才华非凡的人,气度和格调自然也是很高的,前面说他格局不够,那只是相对于刘邦那种天生的老板而言。

淮阴的屠户中有一个大流氓,根据鄙视链逻辑,特别瞧不上韩信这种一事无成还喜欢装清高的小无赖,有一次故意找茬,羞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牛高马大、人模人样,还总挎着把破剑到处装叉,其实就是一怂货,你要是不服气,就拔剑刺死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这和《水浒传》中,杨志卖刀时遇到的泼皮无赖差不多,杨志最后忍无可忍,拔刀杀了那个无赖,但韩信却以超乎常人的忍耐之力,低下身趴在地上,从那个无赖的胯下爬了过去。

这就充分说明,韩信仅仅是过于专注于自我认识的领域,在这个范围内,还是能屈能伸的。他若真举剑刺死了那个无赖,固然能解当时的一时之恨,但是他这一辈子都无法摆脱冲动的惩罚,以后的每一步都将走得异常艰难。所以,韩信是理智的,但有时候过于理智的人,往往会得之桑榆,失之东隅。

后来,韩信一人一剑投奔了项梁和项羽,希望能迅速地崭露头角、出人头地。这种心理其实在很多有才华的人身上都有,就是特别渴望成功,而且还是快速成功。

但是,要想领导重用你,无非两个方面占优势,一是领导需要你,二是领导喜欢你,但韩信在项羽集团这两个方面都不占明显优势,所以并没有达到心理预期。但是,说实话,项羽对他还是不错,让他做了郎中,好歹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官。

求而不得的韩信转投刘邦集团,最开始也没有得到重用,一波三折之后,终于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一步登天,成为了三军主帅。

但是,在职场之中,越是重要的岗位,老板的顾虑越多,你能不能和我一条心?你到底是什么成色?最低限度,他也得考虑你会不会坏事!所以,他必然是考察你的。

刘邦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自然也是要验货的。若韩信有名无实,很大程度就会引火烧身。

有人又会抬杠说,刘邦的军事水平就那样,他考察韩信能考察出什么名堂?刘邦不会打仗,那只是相对于他的对手项羽而言的,其本身经过无数次锤炼,军事水平已经相当可观了。韩信这种兵仙级别的人物后来都认为他可率十万兵、汉初平定异姓王之乱全是刘邦自己领兵作战完成的、英布造反时,说他担心的人有韩信、刘邦、彭越,这种人的军事水平能差吗?

从未带过兵的韩信靠什么来完成他的考察呢?他才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呢?这也是广大朋友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

其实韩信的军事体系大家并不陌生,那就是秦朝的核心军事理论。《史记》和《汉书》中都写下了这么五个字:“韩信申军法”,申的是什么军法?看看秦朝和汉初的军功设置就一目了然了。

是不是一脉相承?

这一点说明韩信和萧何是同样聪明的人,我们生活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永远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具备改变世界的创造力,能吸收优秀的文化资源,实行因地制宜的拿来主义,那便是相当了不起的了。

韩信能被萧何完全识别,也恰恰因为他们是同一层面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相互对等的人才能相互识别。

刘邦根据萧何的要求将韩信任命为大将军,并且为了下面的诸位将军能够接受,还慎重其事地为其举行了一场拜将仪式。

登坛拜将时,大家发现新任的大将军是一向声名不显的韩信时,果然内心不服,但是由于有大老板刘邦在背后站台,也没有闹出什么幺蛾子。

该做的,刘邦都帮韩信做了,接下来,刘邦也想看看韩信究竟是什么样的货色,于是,便召来韩信问定国安邦的良策。

韩信早有准备,从容不迫地对刘邦展开了全面的阐述,他先问刘邦:“同您东争天下的是项羽,大王您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羽比,谁高谁下?”

刘邦自愧不如!

韩信接着说:“说实话,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羽。可是我曾经侍奉过项羽,我就先谈谈这个人吧。

“项羽能打,霸王一怒,横尸千里,但是他却过于依赖自身的勇猛,不能放手地任用贤明,浑身是铁能打几个根钉?他只能算匹夫之勇!

项羽待人虽然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他看到士兵生病,会同情得掉眼泪;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也愿意分给下属。但是一旦要他论功行赏、封官封爵时,他却经常把官印放在手里摸来摸去,甚至把官印摸光了还舍不得送出去。这是舍不得核心利益呀,最容易丢失人心,谁卖命只是为了几滴眼泪?老打感情牌却一毛不拔怎么行?

“项羽这个人太霸道,没什么原则。他依靠自己独霸天下的武力使得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分封诸侯时以自己的情感和爱好为主导,这个人很主观,不客观,天下诸侯绝对不会服他的。

“天下诸侯见项羽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他这是树立了一个坏榜样,谁都可以以此来攻击他。

“项羽过于简单粗暴,崇尚暴力,不善于团结民心,所以老百姓只会屈服,不会信服,迟早会受不了他的。”

“项羽不会用人,但您知人善任;项羽舍不得大利,而您能和大家有福同享;项羽四处侵占,而您带领勇士们往家乡战斗。何愁打不赢项羽?”

“现在替项羽戍守三秦之地的三秦王本是秦国降将,在秦人眼里就是奸贼,不得人心。项羽又在新安坑杀了秦卒二十余万人,秦人对他恨之入骨;三秦王现在帮项羽守关中,两头不讨好,不可能有什么根基的。

“而您在关中约法三章,三秦子弟对您的印象分很高,都希望您能当关中王。再说,按照怀王之约的约定,这个关中王本就应该是您来当。但项羽坏了规矩,其实大家都对他挺不满意的。”

“在这种情况下,您只要起兵攻占三秦之地,那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还名正言顺。

韩信对刘邦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的意思就是对比了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的优劣势,指明了刘邦“发动群众,搞统一战线”的战略方向和还定三秦的战略反应。

刘邦是个聪明人,得到了韩信这个点读机后,瞬间达到“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的状态,下一步该怎么做,心里十分清楚了。心想萧何果然没有看错人。

后来,刘邦又问了韩信一些战术操作方案方面的问题,韩信又把早已烂熟于心的军改方案跟刘邦一说。刘邦就终于明白了,韩信和萧何一样,也是秦制传人,身负秦朝两大绝学(治国与军制)之一。

韩信述职报告完毕之后,刘邦便命韩信整军备战,令萧何在后方负责粮草税赋,准备重返核心舞台。这也标志着韩信正式在他的新角色位置上站稳了脚跟。

总结:述职的核心要求

相信现实生活之中,有很多和韩信类似的人,我不想当老板,就想做一个优秀的打工人,立足于自己的特长,做到这个领域的顶尖输出,便觉得人生完美了。这种人最可贵和最可爱的地方都来源于两个字:专注。

那么,专注就一定好吗?听起来似乎是很积极,很正面。事实上并不一定,因为专注的度把握不好,就容易变成偏激,容易一条道走到黑,容易心浮气躁,容易急于求成。

所以我们在看待韩信的人生时,一定要保持足够的理性,这种人确实是具有惊世的才华,但是他的成功逻辑却不值得仿效。韩信也就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天下大乱的时期,对于人才是一个需方市场,否则,按照韩信那种不如意就撂挑子走人的性格,注定是碌碌无为的。

即便有时候我们也和韩信一样幸运,辗转多年,抑郁已久,终于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贵人了,被人标定为人才了。这个时候,我们也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站得越高,摔得越惨,高位置背后一定是高风险。命运的馈赠都是在背后明码标价的。

当大家追求更高的权力和职位时,一定要提前做好与之相匹配的准备和储蓄,如果没有金刚钻,到处去揽瓷器活,到头来尴尬和受伤的只能是自己。假设韩信没有胜任大将军的能力,可想而知,他的最终结局会是什么?

一定级别的领导岗位,都是需要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述职的,韩信的任前述职就是对其的一种考察,考察过关,才能行使他的岗位权力。那么,我们在任前述职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核心问题是什么呢?

第一,一定要向韩信学习,找准老板的核心矛盾,然后对症下药。老板在自身事业有问题的情况下,重用一个人,无疑是希望这个是能帮自己解决问题的。

要解决问题,首先自然是要精准地找出关键问题。你能从一团乱麻中找出关键问题,本身就足以证明你的见识和能力,而这也恰恰是老板所期待的。

解决核心问题的能力永远是老板最看重的能力,前提自然是能否找到核心问题。

第二,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发现问题但无法解决问题永远是职场大忌。所以在做任前述职的时候,一定要针对核心问题有明确的解决方案。

这个解决方案一定是越明晰、越具体越好。要有市场分析,敌我的优劣势在哪里?如何去扬长避短?如何去统一战线?

韩信的核心规划其实就是要乘乱而起,但他为什么要分析项羽一大节,要突出刘邦各个方面。这就是要做到有理有据,要让老板对你的解决方案充满信心。

其实这种汇报就是一个可行性分析!

第三、一定要保证战略方向的弹性空间。要到一个较高层面的管理岗位,最重要的是就事论事,最可怕的也是就事论事。

如果韩信在作任前述职时,只能死死扣着刘邦如何走出汉中这个点,其实对刘邦的吸引力也十分有限。

韩信对刘邦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他就今后的军事行动与战略策划,有一个整体和明确的延伸方向。

怎么打?联合谁去打谁?什么节点?打到什么程度?这才是刘邦一直关心但没有想明白的事情。

刘邦在与韩信沟通后,顺着韩信给的梯子往上爬,发现了无限可能性,这是他内心笃定的根本原因。

末了,简单地总结一下,所谓的成事,一定要学会去积淀能力、把握机会、延伸格局、抓住核心、持续发展。

韩信在他的任前述职中,对于这些方面是平衡得比较好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