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新起色 早上吃过饭,母亲就催着我们,收拾一下,趁凉快抓紧去,早点回。母亲记着去庙上进香的事,前几天都在掐着指头数着还有几天到初一。我很乐意陪她去,更重要的原因是能让她逛逛公园,欣赏一下扩建后公园的美景。 给她吃过药,轮椅启动,下电梯,出院门,过大街,直奔庙底沟公园。疫情期间,公园的铁栏杆锁着,游人要从S型通道进。看门的大姐很关照,看到轮椅过来了,很快就开了锁。母亲很有礼貌地向人家道谢。 今天,庙门开得还比较早,远远就看见了大开的庙门。也可能是刚刚开门,几个老人正在忙着准备香火,香炉边已经点燃了一圈蜡烛,跳跃的火苗在晨风中轻轻摇摆;香炉里积了厚厚一层香灰,看那白乎乎的样子似乎还带着燃烧的温度。妻请了三柱香,在蜡烛上点燃后递给母亲。母亲丢开双拐,在我的搀扶下,面朝大殿正门三拜,然后双手颤微微地把香插进了那堆厚厚的香灰里,严肃的表情绽开一丝花一样的笑意。 进了香,他还要去殿里拜娘娘。又是几个高高的台阶,在我们看来轻而易举就能迈上去的几个台阶,对母亲就是一个考验。这时,一位妇女突然跑过来说,来,我把大娘抱上去。我腾出一只手向她摆摆手。这事,就是搀着,也得母亲自己完成。 记得那年在登封,我和同事骑着自行车去中岳庙拍照,看到路旁坐着两位老奶奶,一看她们挎的篮子,就知道是去庙里进香的。我们停下来想带她俩一起走,没想到却遭到一位老奶奶的批评,“现在的年轻人真不懂事”。她们一定要自己步行到庙里。自那后,我对进香人的虔诚有了深刻地了解,尤其是在青海看到了公路边匍匐着行等身礼前行的还愿者之后。不同时代,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教育产生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意识支配不同的行动。母亲那一代人就是在那种环境下长大的,我们没法用现在的理念去说服她,只要她心安,能尽快好起来就好。 母亲不能跪拜,只好在我搀扶下揖拜。她先默默祈祷着娘娘保佑她自己的病尽快好起来,然后就把我们兄妹的名字一一报上,祈求保佑。这个时候,母亲还在想着我们兄妹几人,没忘记在娘娘面前说好话,求庇佑,母亲的心永远牵挂着儿女。 从庙里出来,就觉着很热了。夏天的太阳毕竟不像春天那样和煦,它可能着急麦子快快成熟,恨不得把满身的热量一下子倾倒在大地上。进了香,母亲似乎是完成了一件大事,说话精神了,笑的也多了。趁高兴,选了一条有树荫的步道,推着母亲看看公园的花花草草。正好赶上萱草花开。母亲马上说,这么多金针菜。我告诉她,那不是金针菜,那叫萱草,又叫母亲花,也叫忘忧草。忘忧的意思早在《诗经》里就有了;南北朝时王融有诗,“思君如萱草,一见乃忘忧”;唐代白居易也有“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的佳句。母亲花的意思在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一诗中可以看到“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母亲听了我的解释,心里很高兴。正是: 草色中分翠径斜,高堂俯首对萱花。 莫笑今时纹壑重,春日曾来一片霞。 悠雲作于虢州拾叶斋 2022/05/30 相关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