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收藏界,专家往往具有“点石成金”的能力,这是因为除了古墓里出土的文物,还有大量文物流散于民间,加上赝品横行,这时候就要靠专家利用丰富的经验来断真伪。一件蒙尘民间的文物被鉴定为真品后,其价值也能“一飞冲天”,与之相对的,如果一件赝品被故意“洗白”,造成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 邳州市运河镇向阳村是个小地方,而在玉器加工方面却大有名气,这里曾有数十家玉器加工厂,他们制造的仿古玉器销往全国,手艺“备受好评”。2010年,一家玉器厂老板赵军得到一块上吨重的好料,他兴奋不已要大展身手,便雇佣了22名工人,从定型、刻纹饰、细作、打磨抛光再到做旧处理,花了一年多时间,加工成本50万,原料成本100万,总花费达到150万。 ![]() 成品后,赵军便以工艺品的名义销售此件玉器,没多久就有一位石家庄“跑老件”的王姓买家联系上他。所谓“跑老件”,就是一些专门蹲点仿古工厂的人,他们将收购来的赝品在全国范围内物色买家,竭力让买家相信这是到代古玉,以此获取暴利。王姓买家和赵军一番议价,最终以260万元的价格将玉器买下,器物台重265.2斤,坐凳重72.2斤,按工艺品来评价,确实是一件非常精致的“梳妆台”。 ![]() 本来就是个赏物,赵军卖掉后也不在意买家拿去干嘛用,自己能赚钱就行。没想到的是,2011年北京的一场古代玉器专场拍卖会上,此件“梳妆台”摇身一变,成为拍卖公司口中的“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含坐凳)”,以1.8亿起拍,最终成交价高达2.2亿,打破了当时古玉的最高拍卖纪录,轰动收藏圈。然而不久后铺天盖地的质疑应声而来,汉代哪来的凳子? ![]() 中国家具发展史上,汉代人的起居方式为“低坐”,即以席地而坐为主,这种凳子属于“高坐”,当时根本派不上用场。而且汉代还形成了一整套以跪坐为基础的礼仪制度,足底着地的现代坐姿,古代时叫“箕踞”,是十分不礼貌的表现。凳子和椅子的出现,还是南北朝时期“胡床”进入中原后才慢慢演变出来,这种不算复杂的历史常识,拍卖公司聘请的那些专家却没一个人看出来,真是奇也怪哉! ![]() 除了“凳子”违反历史常识,还有整件玉器为大幅雕镂玉板卯合而成,但汉代尚无解割50厘米以上玉板的电动工具,这是一大破绽。它造型方正浮雕龙凤纹,更像是模仿明清家具,而且上面的沁色包浆做得很假,稍微懂点玉器知识都能看出来。就在网友们都在嘲笑此物假的可笑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业内最著名玉器鉴定专家之一的周南泉站了出来,他说:“此器确由本人细审鉴定的拍品,是毋庸置疑的国宝级文物。” ![]() 在出具的证书中,周南泉给予了高度评价:质晶莹温润,老旧的包浆和沁色,精湛的工艺,无不体现它有重要的收藏和历史价值。他还说:“我一生鉴定几十万件古玉,没一件看错,所谓的凳子只是我们用现代眼光去看的结果,可能另作他用,并不是判为赝品的理由。”随后又有人质疑他被聘为拍卖公司的顾问,是不是拿钱说假话?周南泉再次回应:“拍卖公司每月付我的报酬只有600元,我是凭良心鉴定。” ![]() 有质疑的自然就有力挺的,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就站出来力挺周南泉,他说:“如此保存完好的大件玉器,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绝无仅有,它不仅是国宝,还是撼世国宝,拍卖2.2亿我看还亏了,最少值10个亿!”此言论一出,网友们都炸开了,怎么能有这么“厚脸皮”的专家?一眼假的现代货成“撼世国宝”了?后来一位邳州的网友实在看不下去,在当地论坛上直接曝光了假玉器的生产地点。 ![]() 面对媒体和网友们的揭秘,玉器厂老板赵军终于顶不住压力,承认了自己就是“梳妆台”的制造人,他还当着众人的面将玉器组装起来,最离谱的是组装过程中还使用了胶水,如此“仿古做旧”也算不上什么技术高超,怎么就能骗到那么多专家呢?买家又是谁?敢花2.2亿购买,如果是真的,无疑当了一回结结实实的冤大头。 ![]() 闹剧最后的收场方式依然奇葩,拍卖公司委婉的承认拍出了假货,各种细节却缄口莫言不肯多说。而几位专家却一直不肯松口,哪怕铁一般的事实摆在眼前,他们偏执、顽固,就是不认为自己的眼光会出错。“汉代玉凳”事件的影响不下于“金缕玉衣”事件,这些专家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他们集体睁着眼说瞎话,导致的后果是整个收藏界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失去了作为专家应有的底线,谁还敢相信他们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