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我的两本书

 简心素文 2022-05-31 发布于江苏

我与我的两本书

中间穿红衣服的是作者 

我从小就心疼母亲体弱,特别是过年寒冷时,她腰腿疼,还因哮喘或胃病去看急诊。父亲挣钱养家,无暇顾及家里的事。姐姐长我多岁,上学比我早,课业負担也比我重。陪母亲去医院或诊所看病,我就有了机会,“长大当个好大夫,为母亲诊病”的意念埋藏在心底。小学四年级时一篇命题作文写《我的理想》,内心秘密被写了进去。发作文那天,老师让我读给全班同学听,因此同学们都知道我长大想当医生。

事实是我当了一辈子中学教师,对于教师这份职业,我是从命并慢慢爱上的,后来很爱——教了三十多年中学就没有教够。有人问起工作,我会笑着回答:“当教师,在中学教书。”言谈之中,难掩内心的自豪。

不管怎么说,我当教师的乐趣是别人体会不到的。

首先,我留恋学校生活。在学校教师之间的关系也相对简单,我们的喜怒哀乐离不开学生,很少谈钱、谈无聊的事情。我在的圈子里,人们日常节约有度,不铺张也足够体面,很有生活智慧,我习惯并喜爱这种单纯与简朴相揉的活法。而在精神层面,教师显得富足,也让人羡慕。黑板前、讲台后几十个春秋,大家就像上了弦的陀螺一样,把工作当快乐享受。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十几岁的中学生,而中学又是人生长得最快、变化最大、最有活力的一段。作为老师有幸见证孩子们的这段成长,总感觉未来的人才,是从我们这里起步的。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就像一茬又一茬的庄稼,期待地看着他们,快乐地工作着。几年、十几年以至几十年后,这些学生,他们长大成材,身体也比老师还高,他们中许多人的能力与贡献远远超越了我这个老师。而多年前那一张张稚气的笑脸恍惚就在眼前,两相对照,心中升腾的奇妙感觉是唯有亲历才能体会的。我工作过的地方,无论农村公社中学、县重点高中、还是省城热门初中,都一样。

无数的学生,无数张笑脸,在我心中装订了一本厚厚的书,书中每一页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夜阑无梦时,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呈现我眼前,此时的我,放下烦恼,忘记时间,这是只有我自己才能读到的书啊!它五彩斑斓珍藏心中,只要想一想,记忆深处的小故事就活了起来,成为我的精神食粮。

再看我的第二本书。

第二本页少分量重,教学工作三十载,它陪伴我走过每一步,这里记述的都是教过我的老师。

前排中间是杨玉芝老师

 第一页,杨玉枝老师。她美貌,慈祥、庄重。小学六年,她是妈妈一样的班主任,教语文。杨老师读课文很有感情,我爱听爱学也爱读。我们是杨老师的开门弟子,她很爱我们。自习课上,她常为我们削铅笔;课间,她又很喜欢给女同学梳小辫。当有调皮男生故意捣乱、违反学校纪律等事发生时,她会大声严厉地批评,那与平时判若两人的声音至今响在耳边。我是班干部与杨老师接触多一些,我爱她,敬她,又怕她。有一次,杨老师在班上抽查作业,看着我的本,突然皱起了眉头。我的心揪着,不知出了什么错。见她舒展眉头,上翘的菱角嘴抿起,笑了,我才松了那口气。这是我脑海随时会跳出的一幕,在后来几十年的学习与工作中,我做事细心,得益于杨老师的培养教育。

第二页,王德绅老师。初中二、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她热爱教育工作,上课总是笑眯眯的,很可爱。初中毕业时,她极力劝我不要报考工科中专,要考高中,还几次家访说服了我的父母。结果是,我继续留在海河之滨那所我热爱的女子中学,读到高中毕业。是王德绅老师助我完成了高中的学习,我喜欢高中的功课,感激王老师。

第三页,是戴着深色宽边眼镜、不苟言笑的韩襄生老师。他教高三俄语,高高的个子,很魁伟。冬天常穿一件学生蓝中式外罩,一条咖啡色西裤。上课,在课桌间边走边讲边提问。问题一出口,叫姓名与教鞭点桌同时到位,学生立马起立回答。突然袭击的提问方式加上韩老师严肃的表情,俄语课都精神集中、不瞌睡。就连韩老师黑皮鞋踏到木地板上“嗒、嗒、嗒”的响声,仿佛也在提醒“专心、思考、回答”。韩老师嗓音浑厚、洪亮,口语很流利,“刷 刷 刷”板书也又快又漂亮。他是高三把关教师,外语教研组组长,天津市劳动模范。遗憾的是,这样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韩老师,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运动中遭遇残酷迫害,自缢身亡了。韩老师的工作形象,一直影响着当了英语教师的我。

前排左二是秦丽华老师,左三是于春明老师

 第四页,于春明老师,高一至高二教我们政治兼班主任。政治课上,于老师习惯站在讲桌后的正中位置,双手左右分开扶住桌边,低头讲课。眼睛从教室的东窗户看向西窗户,再从西看向东,学生认真地听课却看不到老师的表情。周会课上,于老师通常给我们讲有关中苏关系及苏共领导赫鲁晓夫的新闻故事。他倒背着手,偶尔打个手勢,从讲台的东头走到西头,再从西头走回东头,眼睛下看地面上瞅天花板,侧身对着我们。无论政治课还是周会,于老师酣畅淋漓地讲,我们盎然有趣地听,不枯躁。可能于老师与众不同的讲课方式让外人纳闷吧?听说,于老师上大学时很腼腆,从不与女同学搭话。大学毕业后,却被分配到天津女一中这所重点中学工作。夸大地说,他很紧张,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第一天上课,进教室不敢看学生,登上讲台就鞠躬。大声问:“老师好!”不得了,几十名女生“哈、哈、哈”笑得前仰后合。如今,于老师已八十几岁高龄,师生聚会,他的“老师好”仍是让大家捧腹不已的趣事。古稀之年的我们,一如既往地敬重、热爱谦谦君子的于老师。

第五页,秦丽华老师。升入高三的我们二班,秦老师接替了于老师的全部工作。她是南方人,娇小干练。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教研组组长,高三把关人。讲课声音响亮,口齿清晰,思维逻辑性强。对班主任工作,秦老师认真、负责。高中毕业是第一个人生拐点,就业还是升学,我面临选择。读高中我父亲就不支持,高考没敢想过。“当医生为母亲治病”埋在心底的梦想,已成死灰。一天放学后,突然秦老师让我留下……谈话主题是让我参加高考。老师的鼓励,让我受宠若惊,但也坦白地说明我没做任何准备,课本都被卖掉了。秦老师说:“考文吧,不用准备。语文、俄语别复习了,政治看看,历史得背……”那晚,我思绪翻滚,双腿发软,推着自行车回了家。转天下午,同班同学朱淑兰借了九本历史书给我,我开始背历史。秦老师于关键时刻推了我一把,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此生与abc结缘,能当中学英语老师,多亏秦老师。我生命中有许多贵人,秦老师是最重要的那一位。

 第六页,高二语文邵毓棠老师。课堂上,他把一篇篇古文中的实词、虚词掰开揉碎讲给我们,课后还指导我们刻成文字材料印发,人手一册。

第七页、第八页、第九页……书中每一页都站立着一位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任课老师。工作三十年,是从小学到大学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他们的敬业精神及得体的言谈举止影响着我。在“尊师重教”的正经环境遇到“读书无用”的灾荒时,我变着法教书,将个人所学传给学生。感谢所有教过我的每一位老师,他们是我心目中最值得敬佩和最难忘的人。

我信“当好老师不易,好好当老师在自己”,退休后我办了“好基础英语”班。十八年的课外辅导,使许多学生悄然转变,轻松起飞,我的第一本书加厚了。

告别讲台,在老年大学的课堂里,我再当学生。学习唐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遇疫情停课。老师安排在家自学,我一遍遍地朗读:“……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此时,我脑海总会交替浮现活泼的刘蓉蓉老师,与学者气质的高平生老先生,是他们带我走进古诗词并感受其强大艺术魅力的。发现没,我的第二本书也在加页增厚……

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写于石家庄。

作者:慕淑凤

慕淑风白色元旦196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