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旅检一处驻守在首都国际机场,担负着“国门第一关”的口岸卫生检疫及行李监管任务,一年365天、全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近年来,他们共查获各类违禁制品6.2万件,濒危物种及其制品8922件,毒品案件22起。 “麻烦您回忆一下,最近两周都去过哪些地方?”“最近有没有哪里不舒服……”5月30日,北京海关所属首都机场海关旅检一处工作人员蒋雨薇正在对到港旅客进行流调。 旅检一处驻守在首都国际机场,担负着“国门第一关”的口岸卫生检疫及行李监管任务,一年365天、全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 近年来,他们共查获各类违禁制品6.2万件,濒危物种及其制品8922件,毒品案件22起、各类毒品48.95千克……五一前夕,该处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抗击疫情:在仅5平方米的巡查通道里,日均走路1万多步 5月30日下午,蒋雨薇走进首都机场T3航站楼D区现场,开始交接班的各项准备工作:将重点航班和处置流程捋一遍,认真做好防护用品准备、洗消和红外测温设备校准调试,吃一点高热量的食物,喝少许水,仔细穿好防护服……作为海关检疫关口医学排查岗的一名关员,站上岗位之后,就是十几个小时的坚守。 在仅5平方米的巡查通道里,蒋雨薇日均就能走上1万多步。 当来自疫情严重国家和地区的航班进港后,所有机上旅客经由海关进行检疫排查。防护服一穿就是12个小时,排查不停歇;在国门一线直接与可能已经感染的旅客对话,风险倍增;每个24小时的值班,都可能延长到30个小时……但她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医学排查岗工作内容多、风险大:对健康申报、体温监测、医学巡查发现的有症状者,需引导至口岸医学排查室实施进一步排查;对无症状但有流行病学史的人员,按相关文件要求实施重点排查。 因为医学专业人员紧缺,具有专业医学背景的蒋雨薇经常持续作战,24小时的值班周期平均睡眠时间不足3小时。 旅检一处处长刘翠红告诉记者,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该处在全国口岸率先启动封闭管理工作模式,全体工作人员已坚守近800个日夜,加班达3.3万余小时,共计1300余人次坚守抗击疫情前线。 截至目前,全体闭环人员做到了检疫措施“零遗漏”、全体关员“零感染”、社会舆情“零投诉”。 保障冬奥:寒风中连续站四五个小时,变成“冰墩墩” “真是太快了!”2022年春天,让前来北京参加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外国运动员大呼神奇的是中国国门的通关速度。有一名外籍旅客仅用1分钟便完成了健康申报的自助核验。 “为了实现这非同一般的'海关速度’,我们研发智慧卫检2.0系统,开发80台自助申报核验一体机和10套验放闸机,推进健康声明云端申报和无接触式验核,自动汇总成旅客专属电子通关档案,全流程旅客可仅持'一码’,做到航班抵港即下客、旅客刷码即验核。现场核验旅客速度由原来每小时不足100名提升至每小时600名以上。”旅检一处副处长高延军告诉记者。 此外,在北京冬奥会入境人员通关服务保障中,为提升关员的通关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旅检一处还制定了200余份“一机一策”保障方案和5大类30余项应急预案,打造监管作业“一图通”,形成规范性作业指南并保持及时动态更新,确保全体关员高质量完成各项服务保障任务。 旅检一处旅检三科科长李占青告诉记者,冬奥入境高峰时,每天入境的涉奥航班动辄20多架次、人员动辄超过2000人。处里的同事们几乎都是连轴转,天天都要连续8个小时以上穿着防护服,往往从早上六七点一直到晚上八九点滴水未进。 “部分同事还要在室外监管,有时要在寒风中连续站立四五个小时,回到屋里手和脚都是麻的,俨然变成了'冰墩墩’,但谁都没喊苦、谁都不叫累。”李占青说。 据统计,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北京海关共监管进出境涉奥航班1048架次、涉奥人员4.4万人次。 守护国门: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 2020年除夕夜,旅检一处关员李文耀值班。突然,一件行李引起了他的注意。 “X光机图像显示里面有一些类似首饰的物品。结合航线和旅客特征,我判定该行李中可能藏有象牙制品。”李文耀回忆。 经过查验,现场查获象牙制品8公斤。 “这些象牙制品被加工成手镯、项链、梳子等,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并不容易被发现。”李占青说,“这只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每天我们的关员都在重复上演着同样的故事:从行李的细节、旅客走路的姿势甚至闪烁的眼神中发现疑点并进行查获。” 2019年,旅检一处九科关员在旅客托运的奶粉罐里查获了偷梁换柱的毒品,后经缉私分局确认,查获可卡因净重24138克。 近年来,旅检一处共查获各类违禁印音制品6.2万件,查获象牙等濒危物种及其制品8922件,涉恐安保类枪支、子弹等共1311件,查获各类毒品48.95千克。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作为旅检一线的一支队伍,我们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筑牢首都国门安全防线。”高延军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