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喻国斌 | 老照片里的富阳

 富春少年 2022-05-31 发布于浙江

老照片里的富阳

喻国斌

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曾经说过,“摄影是魔术而非艺术。”说的是照片拍摄以后,过了二三十年甚至四五十年,对于人们来说,会有新的价值呈现出来。虽然在拍摄照片之前,摄影师可以选择拍什么或不拍什么,可一旦选择,快门一按,人物的衣着、神态、周围建筑物的样式等细节都会呈现在照片之中,当初摄影师不想极力表现的细节,如今很可能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效果。

或许,这就是老照片的魅力所在。

富阳这座古老而韵味十足的城市,和大多数地方一样,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随着时光的流逝,各种历史遗存或多或少地遭受了破坏(有时候也可理解为更新或进步),很多东西只留在我们依稀的记忆里。

幸好,还有这些老照片的存在!很多时候,这些照片催生了我们的记忆,让我们的对一些事物的无知认识变成了唏嘘不已、激动万分的可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我们兴致勃勃地回味当年的历史场景时,内心终于得到了些许满足和安慰。

一张照片,一段往事,虽然叙说的只是一个时代片段或一个人的经历,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在不经意间折射出了富阳的历史,好比一个人总喜欢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足迹:惊心动魄或索然无味的日子过去了,有痛苦,也有欢乐。然而,无论是痛苦还是欢乐,如今看来都显得那么珍贵。

感谢摄影技术的诞生,感谢富阳的一大批摄影爱好者,正是当年随着他们照相机快门被按下的一瞬间,富阳历史的某个场景便如此这般地定格了。

为病人接骨的张绍富

张绍富(公元1922—1992)出身于富春江畔的东图乡,祖上三代行医,善治跌打损伤,他十三岁就随父行医,二十岁已深得祖传医道,开始为乡邻行医。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张绍富在东梓关安雅堂创办了以治疗骨伤为主的“东图医院”。从此,这所简陋的山村医院让很多人慕名前来,张绍富通过革新祖传的“杉树皮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的方法成为一代名医,赢得了“富春江畔活华佗”的美誉。

1985年7月,为光大张绍富医术,政府在富阳镇创建了中医骨伤科医院,把张绍富从东图请来,担任医院的名誉院长,从此,张氏骨伤疗法开始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张绍富还在东梓关行医。

横凉亭

今天的横凉亭路原来真的有亭子。图为1982年时的“横凉亭”,在今天的“妇保”一带。

1983年的大洪水

1983年,天气反常,富阳全年共遭遇了8次洪涝灾害。其中6月30日,富春江水位最高涨至8.99米。这次洪灾全县共有农田1.15万公顷受淹,倒塌房屋1731间,死亡14人,伤20人(其中一辆客车驶经洞桥大溪大桥时不幸滑入洪流,致使10人死亡)。

图为鹳山矶头的“澄江亭”在该年6月30日遭遇洪水时的情景。

青少年宫落成

1986年5月,位于龙山路口的青少年宫落成。在当时看来,这座造型别致,内有科教室、阅览室、乒乓室、化妆排练室、电子玩具室、小剧场的建筑吸引了很多市民赞叹的目光。

富春江第一大桥合拢

富阳境内的富春江段自古无桥,当时要建大桥的消息一传出,老百姓群情振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富春江第一大桥1989年10月20日动工兴建,1991年11月26日合拢,1992年5月1日竣工,同年7月1日正式通车。大桥全长1014米,宽13米,南连大源镇,并与19省构通,通往金华、温州,西北接320国道,总投资3000余万元。“富春江第一大桥”几个字,桥头的由毛泽东书法剪辑而成,纪念亭内的字由赵朴初先生手书。

一桥飞架南北,春江变通途。大桥的建成,为美丽的的富春江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富阳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图为1991年11月26日大桥合拢时的情景。

恩波桥和善长弄

恩波桥,旧名苋浦,曾名通济桥,初为木桥,几经毁坏。如今的恩波桥重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全长57米,宽6米,结构为三孔敞肩圆拱石拱桥。中孔跨度为18.4米,两边次孔跨度15.3米。墩台上设小孔,桥面施石栏杆,望柱雕刻垂莲、莲蓬、荚蓉及狮子等。该桥保存完整,构造独特,是颇具特色的石拱桥,1997年11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离恩波桥不远的南北向小街就是善长弄。那时,富春路和善长弄交叉的丁字路口,商家店铺鳞次栉比,过往行人车水马龙,是富阳县城最繁华的地方。

图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恩波桥和善长弄。

新沙岛“斗羊”

这张照片拍摄于1991年4月,正是春到江南时。当时,新沙岛上的“农家乐”已经名声在外了,甚至有“斗羊”表演,让游人如痴如醉。

蒋放年与华宝斋

“北有荣宝斋,南有华宝斋”,这句话在当代中国文化界流传甚广。1983,蒋放年先生创办了富阳古籍造纸厂,后来就有了“华宝斋”。2003年3月,蒋放年先生病逝。

图为1990年11月时的蒋放年先生(右2)。

桂花路上的女子岗亭

转眼之间,这道桂花路上(百货大楼对面)的靓丽风景线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十多年了,她们其实一直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仿佛从来不曾离开。

图为2002年1月时的画面。

摄影:姚太谟(男,中共党员,1944年8月出生于鹿山街道三合村,先后务过农,当过教师,搞过农业科研。1976年开始担任富阳市《富阳科技报》主编。1992年12月富阳市创办《富阳日报》,先后任党组书记、总编辑多年。2004年8月退休。1975年开始接触摄影,从一架“海鸥”牌老式相机开始,他的镜头里便留下了富阳的大事小事、山川河流、各色人等各种“老照片”三四千张。)

文学院暑假活动

撰文|喻国斌

编辑|盛玉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