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烟火

 zhb学习阅览室 2022-05-31 发布于上海

作者:何鹏

在乡下,寻常人家的日子是由烟火串联起来的。

薄雾轻笼的清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粗短的烟囱里,缓缓冒出一缕缕淡淡的烟雾,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院子里的鸡开始不厌其烦地喔喔啼鸣,远处也断断续续传来一阵咳嗽、几声犬吠和哞哞的牛叫声。被露水滋润过的田野,空气中飘着一股清新湿润的草木清香。村庄慢慢从炊烟中苏醒过来。

待到日头当顶,蝉鸣柳梢,田地里侍弄庄稼的女人就一路小跑回村,炊烟再次在村庄上空升腾起来。在地里劳作的男人偶尔直起腰,抹一把汗,灌一口水,目光穿越绿油油的庄稼和树林,远远望向村庄,若是自家烟囱的炊烟渐渐散去,便扛起锄头,匆匆往家的方向走去。

落日余晖烧红了半边天。放学回来的孩子们,把书包一扔,就跑到村边的野地里追逐打闹,笑声肆意张扬。田坝沟渠里,有人挽起裤腿捞鱼摸虾,泥垢满面。稻场上,有人赶着自制的铁环赛跑,看谁的铁环立得稳、滚得远。有眼尖的孩子瞧见自家的烟囱升起了浓浓的烟,便赶紧拍去身上的草屑尘土,驾着风,一溜烟儿飞进院子里。正当他大口喘气的时候,就听到厨房里喊了一声:“去抱一捆柴火来!”

村庄离不开火和烟,而乡下人对火也是虔诚的。人们喜欢在秋收后的田野里燔火烧荒,在获得土地的馈赠后及时回馈土地,似乎是乡下人遵循祖辈传承的一种仪式。忙完“双抢”,人们会在田里留下一部分秸秆,等风干以后,将它们点燃,让那些已经失去生命的干草枯枝回归大地,燃烧后的灰烬就成了土地的养料。被火烧过的田地,再次接纳犁耙的耕耘,新翻的泥土散发出浓郁的泥腥味。土地期待着不久后的春天。

每到这时就是孩子们的节日。趁机从邻近的地里挖几只红薯,扔进燃烧的火堆,眼巴巴地望着。待到有香味儿飘出,就兴冲冲地用木棍在灰烬里翻找。一只只红薯被烤得焦黑,撕开皮,冒着一股子热气,顾不得手脏,也不怕烫嘴,就往嘴里塞。那香甜,回味不已。吃完,看着熄灭的火堆还觉得不过瘾,扯一把枯草引燃田埂上的芦苇茅草,立即发出哔哔剥剥的声响,火越烧越旺,如火龙游弋。

举办婚礼应该是乡村用火最隆重的时候。谁家办喜事,就会提前三四天请来乡间专门负责做宴席的大厨。问清待客规模后,大厨就拟定需要购置的各样菜品、原料清单。随后,便在主家院子里选好一片空地,用土砖、黄泥、麦草等材料砌起几个土灶台。把垒在院子角落里的树桩、截成段的树身子扒出来,一个接一个用斧头劈开,码成一堆。木柴一根根往灶膛里添,燃起熊熊烈焰,火苗噌噌地往上蹿。院子里人头攒动,大锅里热气腾腾。

“新大姐接来了!”守在村口的人一路小跑来报信,主家赶紧招呼人放鞭。一串二踢脚飞上天,几声清脆的爆竹声响彻村庄,紧接着是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经久不息。娶亲队伍进村了,大家纷纷从家里涌出来看热闹。新娘子终于姗姗地来了,被人群簇拥着。陪在旁边的妇人称为“牵娘”,牵娘是在下车、进门时,要照顾和保护新娘子的人,婚前帮助布置新房,新娘进门时还要会说四言八句,必须是家风优良、品行端正之人才可以胜任。此时,主家大门门槛外已经摆上一个涂抹着红油漆的火盆,几块木炭烧得通红,时不时啪啪炸出火花。牵娘一边搀扶着新娘子往火盆上跨过去,一边大声说道:“新娘跨进门,带来聚宝盆。合家保平安,贵子早早生。”一时间,欢呼声、嬉闹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

江山旧游在,烟火故乡邻。烟火是故乡的魂。故乡的人生生死死,像火烧过的茅草,离开一拨,又生一拨。只是,总有炊烟在清晨就早早飘起,总有人匆匆吃过早饭就起身奔赴前程远乡,远离了故乡的烟火。故乡的小河依然清澈,当年一起摸鱼的人儿各奔东西。村庄里的人越来越少,但仍依稀能见到零星的烟火,在捍卫村庄的尊严。

哦。故乡的烟火,永远如诗如画。

(原载于2022年5月24日《黄石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