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有名的北大校长,抽烟、喝酒、逛窑子,还拿到36个博士学位|新文化运动

 君临天下100 2022-05-31 发布于湖北

“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在中国近代历史长卷之中,谈及文化革新总绕不过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几位文学大家,如陈独秀、鲁迅、刘半农及胡适等人。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目光如炬的鲁迅先生一眼看穿了那个时代中百姓仍处于混沌睡梦之中,在鸦片烟的雾气里做着泱泱大国之梦,却不知敌人的刺刀下一直流淌着同胞尚且温热的鲜血。

文学与思想的解放是一切革命的开始,正是这一场“新文化运动”,才令无数星火得以被播撒在千万大众内心深处,只待某一天终熊熊燃起。

后人谈及胡适,或说他是个孝子,或说他文学造诣极高,开创胡适《红楼梦》新解读,或说他奔波于乱世中华,为祖国兴亡而奋斗。

但鲜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位文学大家曾经在十六七岁的年纪沉溺在短暂的快乐之中,抽烟喝酒是常态,更是时常留恋于青楼烟花之地,活脱脱的纨绔子弟的模样。

那么胡适究竟是如何从一个耽于纸醉金迷的青年一改面貌变成文学大师,甚至后来还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迷蒙岁月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明朝时期曾有一位名叫唐寅的才子因为科举考试被污舞弊导致一生不得做官,从此纵情声色,终日饮酒狎妓,一生留下无数名诗画作,却也一生漂泊浪荡。

胡适青年时倒有几分像唐寅那般,只是唐寅那时面临的是一生仕途断绝,而胡适所面对的却是祖国深深陷落在黑暗之中,未能看见未来的一丝丝光明。

1891年,胡适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内,他的父亲在当时是有名的学士,但在胡适才四岁时便因病逝世,他的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温顺平和的性情下却又有些家母应有的严肃认真,从小就将胡适的教育抓得很紧。



在胡适后来所写《我的母亲》中曾道:“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他只在母亲身边长到十来岁的年纪,便因求学远行了。

鲁迅曾经与钱玄同争论过一番流传很广的话:“假如有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且万难破毁的,里面有不少熟睡的人,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中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人,使这不幸的少数人来受无可挽回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



或许正是清醒之人才能够体会更多的痛苦,在外求学的胡适亲身体会着山河破碎之痛,他看到了无数悲切的情景,在如此庞大的晦暗之下,个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薄弱,因此当他因抗争而被退学后,便干脆纵身跃入声色欢乐的深渊,依靠着日复一日的醉生梦死来逃避这苦楚的世界。

那一段经历,胡适自己在《藏晖室日记》中如实描写了一番:“我那几个月之中真是在昏天黑地里胡混。有时候,整夜地打牌;有时候,终日大醉。”在最疯狂的时候,他能在两个月以内打牌16次,喝酒14次,逛戏园子19次,其他时间狎妓玩乐也没有停止。

但在这欢声笑语的声色之乐中,却依旧掩藏着那颗在黑暗里默默发痛的学子之心,只待某一个时刻能从这幻梦中再度清醒。



留学之旅

就这样耽于享乐的度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胡适某一天突然从酩酊大醉中醒了过来,他望着自己蜡黄消瘦的脸庞,被人抢劫一空的口袋,终于下定决心不能再这样浪费时间了。

母亲对他的教诲又浮现在了眼前,打再多的牌,饮再多的酒,灵魂深处对于这乱世的哀鸣从未停止,试图逃避的痛苦也永远不会消散。

重新振作起来之后,胡适开始重新找寻自己的求学之路。恰逢清朝政府要派学生前往欧美留学,胡适便在同乡好友和叔父的帮助下,还清了身上的债务,并潜心学习,于1910年7月参加了留美考试,并于9月到绮色佳进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在康乃尔大学期间,胡适便已经开始了自己在文学和哲学上的学习和研究。



在康乃尔大学毕业之后,胡适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成为了著名教育学家、哲学家约翰·杜威的门下弟子。

短短数月后,胡适便考过了博士资格考试的初试。之后的岁月里,虽然胡适因参与“新文化运动”而回到国内,但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的学习进度却一直没有完全落下。

胡适一生中共拿了36个博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是胡适所拿到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正规博士学位,随后他所拿到的来自哈佛大学、加州大学、耶鲁大学等一系列学府所颁发的博士学位均是荣誉学位。



新文化运动

当胡适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留学时,他仍然在时时刻刻关注着华夏大地上的风雨飘摇。彼时清朝政府这一台锈迹斑斑无法运作的国家机器终于被推翻,但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却被军阀窃取果实,四方军阀将整个华夏大地割据,人民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苦在沉重的暗色中爬行。

但长久的黑暗中总能浮现出光明,哪怕微弱,哪怕随时都可能熄灭。

以陈独秀为首的几位北大教授讲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势必要从推广白话文和白话诗开始,将同样陈腐僵硬的三纲五常作为糟粕摒弃,这犹如是一次呐喊,势要将所有昏睡在过去的人民都喊得清醒起来,一起推翻这无窗无门的“铁屋子”。



胡适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写下一篇《文学改良刍议》刊登在《新青年》上,引发一阵轰动。陈独秀将胡适视为当下文化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在胡适回国之后便与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一同将其聘请为北大教授。

在新文化运动之中,胡适为白话诗和白话文的普及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在最开始时连鲁迅都对他极为称赞:“《新青年》时期,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我佩服陈胡。”



容忍主义

1945年9月6日,胡适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北大校长。此时新文化运动中的推动者们却已似鸟雀四散离去,各自走上了各自认同的道路。

当初钦佩胡适的鲁迅因为主张不同与之分道扬镳,甚至在后期十多年里一直对胡适的理论嗤之以鼻,写了数篇文章讽刺胡适。

但胡适面对鲁迅这犹如刀锋般的言语攻击,却始终没有回击,甚至当反鲁作家苏雪林专门写了一篇辱骂鲁迅的文章给胡适时,胡适却只是平淡地回复:“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



胡适的思想主张中,他所坚持一生的便是容忍主义。他承载着典型的西方思想,信奉自由、民主与科学,其提出的实验主义思想对于后世的实验课题研究等领域也颇有收益,同时他一直以极为包容的心态看待世上一切事物。

面对辱骂和讥讽,他仍能保持自己的平和心态,不偏激不动怒,或许正是这样的心态才令后世之人总称赞他为“翩翩公子”。

但又或许正是这种包容主义的缘故,胡适对于革命的态度是并不支持的,他似乎天性中便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者姿态,不论何种境地总能保持乐观,但却也在乐观中察觉不到危难时刻的到来。



在脱离当下内忧外患的实际情况下,胡适曾提出“五鬼闹中华”的理论: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敌人,而完全无视了压在人民身上的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

对于近代史中思想文化的解放,胡适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他在随后的思想主张之中,却逐渐与兴起并逐渐繁盛的社会主义相背。

他犹如是一面柔软的旗帜,总舒展着心境想要接纳那刺骨的寒风,却不知这生死存亡的逆境,或许唯有最坚决的抵抗才能摘取最后的胜利,乌云唯有冲破撕碎了,久违的阳光才能回归大地。



小结:

“昨日种种,皆成今我。”胡适的一生是狂放的,却也是包容的,他青年时曾经陷落在声色烟酒之中,却也能够及时醒悟,从新开始学习,并在文学和思想上达到了极深程度的境界。

他是谦谦君子,能够在谩骂中坦然面对,却也在改天换地的革命面前主张起虚假的和平,不敢走那条用血肉堆砌而成的路。

我们应该学习胡适那及时止损于玩乐,收敛心性在学习上的品行,也应该学习那持平待人的心态,能够看到在时代局限中胡适的恶与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