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极自由之路26:家庭关系

 欣芮姿宁 2022-05-31 发布于北京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呢?为什么要有孩子呢?我们在婚姻中寻找什么?在孩子中寻找什么?

  所有这些的答案就是:我们想要最大的幸福。我们相信婚姻和孩子会给我们带来幸福。如果那是真的,所有的已婚人士都会是幸福的。但是只要稍稍看下我们的婚姻制度,就会发现那不是真的。

  问题到底出在那里?是婚姻本身的问题吗?不,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的方向错了。我们想从他人那里获得幸福,但是只要我们这么做,便永远也不会得持久的幸福。一个幸福的人必是从自身得到幸福,而不论他是否已婚。

  我们应该结婚呢还是不应该结婚?这个问题毫无意义。你会去做你会做的事,因为你早就预先做出了选择。因此重要的是问自己:我如何才能获得终极幸福?

  婚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成长机会,所以应该利用婚姻来成长。在婚姻中,你总是要面临各种情况,可以借此来增加对家庭的爱。每天当我们发现自己不在爱时,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练习爱,尽己所能并有意识地提升我们的爱,直到我们的爱变成完全无私的爱。当我们达到那个境界时,我们就获得了神性。

  问:莱斯特,婚姻真的好难啊

  答:有些人觉得很容易。困难在于我们自己,而非婚姻。

  问:你说的是婚姻积极的一面。真的能在婚姻中摆脱自私吗?

  答:是的。婚姻应该教会我们无私。

  问:所以如果能处理得好,那婚姻可以是积极的。它教会爱,你可以把对家庭的爱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是这样的吗?

  答:是的,当你能在婚姻中学会不再占有,是非常积极的一步。我们试图从伴侣身上寻求爱,但那是徒劳的。爱是我们一直所是的存在,爱是上帝。如果一个人结婚了,他/她应该尽可能地去爱自己的伴侣。当我们学会如何正确地爱自己的伴侣,我们也就能正确地爱其他人。

  当我们意识到爱是什么,我们真正找寻的是什么,我们就会停止向外寻求,转而把目光向内。最好的婚姻是跟上帝结婚。你还能找到比这更好的伴侣吗?

  问:那我们应该结婚吗?

  答:我并没反对婚姻,我不会谈论这个。我是想让你拥有你真正想要的。一个已婚人士也能找到上帝,但是会比单身的人面临更多的障碍。单身的人更容易专注。但已婚者必须还要关注他的伴侣和孩子(如果有孩子的话)。很多人都说:我会结婚,同时也会继续这条路。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来走这条路,所以从那方面来讲,婚姻会带来更多障碍。

  问:如果你的结婚对象不是走这条路的,会不会更难?

  答:是的。婚姻中最好的情形是帮助对方获得开悟,帮助对方找到上帝,那应该作为婚姻的基础。你的另一半也应该帮你这么做,这应该是相互的。

  答:那应该是灵性的状态,而非占有的状态?

  答:爱是让对方自由,而不是占有。那才是灵性的。

  问:如果才能引导孩子也走上这条路?

  答:你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树立榜样,那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也就是,孩子们想要变得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所以,问题总是回到:如果你想帮助自己的孩子,那你必须先帮助你自己。那样你就会发现你不必有意识地做任何事。只是帮助你自己,你会看到他们和你一同成长。

  问:我们有两个孩子,他们很不一样。他们想要成为我们的孩子,我们也想要他们,是这样吗?

  答:对。我们总是选择跟我们有相似特质的人作为我们的父母,那样我们的课题才能持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发现父母如此难相处的原因。如果你身上有某些地方特别招我烦,那是因为我自己身上也有。如果我没有,那么我是看不到你身上的那些的。

  我们选择跟我们有类似特质的父母,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相信这是遗传(但实际上我们只遗传父母的外表)。每个孩子都与其他的孩子不同。你的父母知道这点,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但如果环境和遗传的影响很大,那么孩子们也会变得非常相似。

  问:我突然有个念头,说孩子对父母而言完全是陌生人。父母根本不知道有关那孩子的任何事。他们是陌生人,想要他们是否爱你取决于你自己。你能给他们多少爱,他们才能给你多少爱,是这样吗?

  答:如果假设我们被清除了记忆,然后开始了今生的旅途,是那样的。但如果你把你的历史带到了今生,我会说不是那样的。我们总是会再次相遇,成为一家人。对彼此的执着和怨怼让我们在累世的轮回中不断相遇。两个个体间的执着会把他们捆在一起。怨恨也会带来同样的结果,因为怨恨通过拉扯来把他们连在一起。

  问:作为父母,我是爱孩子们的肉体呢还是他们的灵魂?

  答:你是在爱你自己的小我。

  问:因为他们是我的一部分。

  答:是的。你做到了,你创造了他们,你做了件了不起的事,你还想让他们成为你的好榜样。看到没?如果我们爱我们的孩子,会让他们自由,我们允许他们成长、绽放,像朵花儿那样。我们不会限制他们,而是给他们自由,引导他们,爱他们,不执着于他们,知道他们是上帝的存在。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上帝,这才是你应该感受到的。并且,他们会经历他们想要经历的。所以,你应该尽量给他们自由,不执着于他们。这是比执着的爱更高级的爱。

  问:当然,如你所说,你必须要领导他们。

  答:是引导他们。如果你给他们自由,他们会向你寻求引导。但是他们讨厌被支配被控制,你小时候也是这样的。他们不喜欢被指挥来指挥去,但是他们想要学习。他们有着天然的好奇心,会向你问问题。如果你能从一开始就给他们自由,带孩子会是件容易的事。他们会跟随你。但如果你从一开始就告诉他们这能做、那不能做,他们的反应就同一个被呼来喝去的成年人一样。他们非常讨厌被支配,会反对被支配。然后,反对模式就被确立。等到他们会走时,反对模式会发展得更好,这会让带孩子变得更加困难。

  都是因为我们执着于控制他们,所以他们才会反抗。我们小时候就是那样被养大的,所以我们也以那样的方式培养孩子,然后孩子们又以同样的方式培养他们自己的孩子,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

  如果从一开始就以正确的方式培养孩子,便不会有反对。给他们展示各种可能性,各种选择,让他们自己做决定。那样他们就不会和你对着干,反对模式也就无从发展。

  家庭是曾经共处的人再次聚到一起。强烈的爱和恨会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相聚在一起。

  我们对亲属的态度应该跟对一切存在的态度一致。

  练习爱的首个场所是在家里,和你的家人一起。我们应该试着给家人们自由,让他们做他们自己,以此来作为对他们的爱。

  处理和父母的关系,对灵性成长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如果我们能试着化解与父母的分歧,父母会是绝佳的成长机会,直到我们对他们只有爱的感觉,且是不带任何执着的爱。

  家庭造就了我们大部分的自动反应行为。

  给予孩子无私的爱,能让孩子在此生发展无私的爱,并给孩子创造了幸福生活的条件。

  孩子们从我们这里最想得到的东西是爱,我们不能愚弄孩子。如果我们愚弄孩子,他们会感受到。我们用语言自欺欺人,但是不能欺骗孩子。

  如果孩子逆反,那是因为他们想要从父母那里获得关注。在早期这意味着生存。如果我得到父母的的认同,他们就会照顾我,那么我,这个无助的小孩,就不会死。孩子表现得乖巧是因为想要获得认同,但如果这招行不通,那么就会通过变坏来引起关注。这样的关注在潜意识中意味着认同,并逐渐演变成一种异常的行为模式。

  如果你能如实地看待自己的父母,以他们所是的样子爱他们,你就会获得巨大的成长。

  你对父母的行为绝大多数都是无意识地。你会发现这种行为模式可以用来应对整个世界。自六岁前确立的这种无意识的行为模式,会被你沿用到你之后的人生(除非你改变它们)。

  导正你和你父母及家庭的关系。你必须如实地看待你的父母,接受他们所是的样子。不应该谴责你的父母。无论他们做什么,你都必须接受你对你是什么的责任。

  对父母完全没有反应,就接近了开悟。

  只要内在充溢的是爱,那我们怎么做就都不重要。因为态度比行为更重要。把这种态度用到你的家庭上。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无私的爱,而不是与孩子冲突,那么家庭就会一片和谐。但仅仅是因为我们看不到什么是无私的爱,才会陷入孩子与我们对抗的紧张局面中。

  父母自己想做错事,却想让孩子做对事,这在孩子的眼中会被看成是不诚实,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并引发抗拒的感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由于孩子还无法照顾他们自己,所以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提供吃穿,并引导他们,直到他们能照顾自己为止。但是当孩子成年后,我们应该放手,让上帝来照顾他们,即使他们看起来还是无法照顾他们自己。如果他们要为自己负责,或者更好的是,如果他们臣服于上帝,那么他们需要知道他们依然是被照顾的。

  孩子和成人的唯一区别在于尺寸和经历。

  当父母说不要做,他们是在灌输抑制。当他们说要做,他们是在灌输强迫。两者都会导致孩子的无能感。

  我们不应该把孩子看成是自己小我的扩展,而是将他们视为个体,给予他们应有的权利,就像我们对待其他个体那样。

  如果你想要帮助自己的孩子,那就先帮助你自己吧。

  每个孩子都是完整、圆满、无限的个体。

  对真相的洞彻并不属于已婚者或未婚者。它属于寻求并发现真相的人。

  已婚者能获得开悟,如果他们决心这么做的话。

  幸福的眷侣只是那些洞彻真相的人。他们知道幸福是在自己之内,而非对方身上,

  人们真正所寻求的是上帝的爱。如果他们不知道这一点,就会在伴侣身上苦苦求索。

  一旦你尝到了上帝的滋味,保持独身会很容易,因为你没有了对伴侣的需要。跟上帝结婚,你会感到满足。

  拥有伴侣是个障碍。拥有孩子更是个障碍。他们不是必需的,但如果我们能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它会是成长的助力。

  没有哪个已婚者,他的不幸不是来自于想从伴侣身上获得幸福。

  唯一的理想婚姻就是帮助彼此在灵性上获得成长。

  最高的成就是对每个父母、每个孩子、每个姐妹以及每个兄弟都只有爱。解决了与他们的关系问题,你就解决了你与这个世界的关系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