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型综合性古代艺术博物馆.故宫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故宫博物院占地100余万平方米,保存古建筑约9000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前身明清皇宫紫禁城,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于此。现有藏品总量186万余件,依据不同质地和形式,可分为绘画、法书、碑帖、铜器、金银器等25大类,其中珍贵文物占藏品总数的90%。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 纵24.8厘米,横528厘米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个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陆机草隶书《平复帖》卷 ![]() 纵23.7厘米,横20.6厘米 《平复帖》实际上是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一通信札,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共有9行86字。其字体为草隶书,墨色微绿,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且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 ![]() 纵104厘米,宽36厘米 此图轴丝质,依画稿缂织。以十五六种色丝装的小梭代笔,巧妙搭配,画面色泽和谐。以“通经断纬”的手法缂织,并娴熟地运用了多种缂丝技法。所用丝线之经密度20根/cm,纬密度44-46根/cm,精工细密。 此缂丝图很好地体现了原画稿疏朗古朴的意趣,画面生动,清丽,典雅,是沈子蕃为数不多的存世作品之一,也是南宋时期缂丝工艺杰出的代表作. 缂丝是传统丝织工艺中最为名贵的品种,制作耗时极长,以千丝万缕成其工巧,除了需要纯熟的工艺技法外,还需具备相当程度的书画艺术修养,因此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玉云龙纹炉 ![]() 高7.9厘米,口径12.8厘米 玉云龙纹炉是宋代的一件仿古玉器,被乾隆定名为“旧玉飞龙彝炉。体圆形,侈口,无颈,垂腹,圈足外撇,两侧对称饰兽首吞耳,似青铜器,炉腹满饰双勾“工”字;地纹,隐起行龙升云。行龙势态为后双肢与尾部支于海涛之上,中挺后折,前肢悬空,细颈弯曲,龙首前视,长鬣后披,实介于行龙与盘龙之间. 玉云龙纹炉的出土反映出宋代文玩鉴赏成为时尚,宋代社会由于金石学的兴起,古物文玩收藏成为时尚,对三代青铜器的研究也颇有成果。为了模仿古玉伤痕,古代玉匠们还发明了以砣碾钻凿、细砂磨划和敲击等多种致残方法。这些染色、致残的方法,大大丰富了中国玉器制作的工艺。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 通高13.9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3.5厘米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是元代的一件宫廷御用掐丝珐琅器,炉铜胎,圆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炉颈部浅蓝釉地,饰黄、白、红、紫四色菊花12朵。腹部宝蓝釉地,饰红、白、黄三色掐丝珐琅缠枝莲花6朵。其下饰莲瓣纹一周。此器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釉色纯正、釉质莹润,部分色釉有如水晶般通透,此为元代掐丝珐琅器独有的特点.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色调鲜艳,高贵典雅,造型端庄敦厚,所绘的缠枝莲,又名“万寿藤”,以莲花和藤蔓缠绕,连绵不断,寓意富贵吉祥是元代珐琅工艺的代表作.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 高20.8厘米,口径6.1厘米,足径9.1厘米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为长颈、垂腹造型,色彩绚丽,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足外墙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在容器上系带是对无梁、无系、无扳手的器物进行提拿的传统方法,拆卸容易而又非常实用,也可以使器物在摆放位置上固定,不致被损坏。该器通体施红釉,因釉质在高温烧造时垂流而使口部显露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故宫陶瓷的代表作品。该瓶通体所施的浓艳的红釉色,由18世纪初江西巡抚郎廷极,奉康熙之命前往景德镇主持御窑时所创烧,故得名郎窑红. 黑漆彩绘楼阁群仙祝寿钟 ![]() 高185厘米,面宽102厘米,侧宽70厘米 清乾隆黑漆彩绘楼阁群仙祝寿钟造型为木胎黑漆彩绘二层楼阁。一层正中为双针时钟,写有“乾隆年制”的钟盘上饰以造办处特有的黄色珐琅.钟盘的左右两侧为变动的布景箱,左边景箱的表演主题是“海屋添筹”,右边景箱的表演主题为“群仙祝寿”。二层为3间房屋,内各有一报时人报时刻完毕,乐曲声起,景箱内的活动装置开始运作。 清乾隆黑漆彩绘楼阁群仙祝寿钟为亭式钟共有7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内的活动装置等,亭式钟的外壳分全金属与金属框玉石顶两大类.其造型庄重大方,外饰华丽,玻璃透明,有着较高的观赏性为故宫钟表的代表作。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巧妙地体现在一座钟表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金瓯永固杯 ![]() 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 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是清乾隆时期的故宫金器,此杯共有4只,其鎏杯金质,鼎式,圆形,直口。口沿錾回纹一周,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一面写“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满錾宝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红、蓝宝石为主。两侧各有一变形龙耳,龙头上有珠。三足皆为象首式,象耳略小,长牙卷鼻,额顶及双目间亦嵌珠宝 金瓯永固杯外形呈鼎式,象征社稷稳固、江山鼎定,正放如国宝金樽,倒放酷似皇冠,左右两耳为奔腾的夔龙,龙头上镶嵌珍珠,杯底三足皆为象首,金杯外壁为缠枝宝相花纹,花蕊以珍珠或红、蓝宝石镶嵌,灿烂夺目,彰显出皇家的尊贵奢华。金瓯永固杯是皇帝专用的酒杯. 酗亚方樽 ![]() 高45.5厘米,宽38厘米,重21.5千克 尊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饰一象首,颈饰蕉叶纹,肩及圈足饰鸟纹。腹部与圈足有曲折角型大兽面纹,圈足曲折角雕成龙形。象首间夹饰兽头,颈、腹、足均饰八条棱脊。兽面纹和夔纹是其主体纹饰,以雷纹作地。口内侧铸铭文2行9字:亚酗者巳以大子尊彞。铭文大意:亚酗族祭祀诸位王后和太子的宝器 酗亚方樽逐渐消尖方形尊造型魁伟,具有威严的震慑力,属青锏礼器组合中的重器.造型具有雕塑特点,亚酗方尊是商代青锏礼器组合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器,被鉴定为国家级文物. “张成造”剔犀云纹盘 ![]() 高3.3厘米,口径19.2厘米 “张成造”剔犀云纹盘出自元代末年漆器名家张成之手,其以制剔红器最得名,誉海内外,但剔犀器却稀见无多.张成的剔犀器目前国内仅有两件,除了故宫博物院藏的剔犀云纹盘,另外一件是藏于安徽博物院的剔犀云纹漆盒,故极其珍贵。 “张成造”剔犀云纹盘木胎黑漆,里外均雕云纹,刻工圆润。器物堆漆甚厚,黝黑发亮,精光内蕴,在黝黑峻深的刀口断面露出四道朱漆,是《髹饰录》中所谓“乌间朱线”的作法。近足边缘处有针划“张成造”三字细款,此为张成惯用的署款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