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寒假热证[真寒假热证]

 江畔独步寻花66 2022-05-31 发布于河北
真寒假热证,出自于《景岳全书·传忠录》的病症名,即阴证似阳。
百科名医权威合作机构
科学、实用的健康科普
简介
  • 英文名称:True Cold with False Heat Pattern/Syndrome
  •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诊断学—八纲辨证
古籍摘选
  • 寒热有真假者,阴证似阳,阳证似阴也。盖阴极反能躁热,乃内寒而外热,即真寒假热也。(《景岳全书·传忠录》)
名词解释
  •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以烦热口干,面红如妆,躁扰不宁,而兼胸腹不温,下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弦,或浮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术语在线
  •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 真寒假热证,是阴证似阳的表现,为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致,又称“阴盛格阳”。
临床表现
  • 身热,面色浮红,口渴,脉大,似属热证。但身热反欲衣被,口渴欲热饮,而饮不多,脉大而无力,并且还可见到手足厥冷,大便清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一派寒象。
病机析要
  • 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虚阳浮游于上、格越于外所致。这些“热象”仍然是寒证本质的反映,为寒极格阳的表现,只不过较一般寒证的病机和表现更为复杂。
辨寒热真假
  • 假象多在皮肤、四肢及面色方面出现,而疾病的本质是由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来反映,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
  • 假象与真象的表现不同,例如假热所见之面赤,是面色㿠白,而仅在颧颊部位可见娇嫩浅红,时隐时现,而真热所见之面赤,是满面通红;又如假寒常有四肢厥冷的表现,但同时胸腹部大热,按之灼手,或表现为全身寒冷,而不欲近衣被,而真寒则是表现为身冷蜷卧,欲得衣被。
证候鉴别
  • 表热里寒证:热在表,寒在里,是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所致。既能见到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的表热证表现,又可见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的里寒证表现。
  • 上热下寒证: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是由病因上的寒热错杂、病理上的阴阳之气不能协调,使阳盛于上,阴盛于下而致。如既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的下寒证。
参考文献
  •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 [2]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 [3] GB/T 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199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