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疾病分寒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不得不慎 (学辩证之:八纲辨证)

 简单医行 2023-07-11 发布于云南

传播中医,人人自医

中医八纲辨证: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寒热,看上去应该是很简单的,而真正面对疾病,才发现寒热经常缠绕在一起,还会动态演变,所以其实并不单纯。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我们把寒热之性和阴阳之性结合起来,寒对应阴,谓之阴寒;热对应阳,谓之阳热,共有四种证型:

当阴多了,就是寒证,此阴为外邪之寒邪,或体内之阴寒之邪,阴多即阴实证,也叫“阴盛则寒”;

当阳少了,也是寒证,此阳为体内之阳气,阳少即阳虚证,也叫“阳虚生内寒”;

当阳多了,就是热证,此阳为外邪之热邪,或体内之火热之邪,阳多即阳实证,也叫“阳盛则热”;

当阴少了,也是热证,此阴为体内之阴液,阴少即阴虚证,也叫“阴虚生内热”。

由此可见,寒热,还要结合阴阳、虚实,进行综合辩证。不过不用担心,当你逐一理解了八纲辨证的全部内容,那么只要根据症状进行随机组合就行了。

比如这个人胃痛,隐隐作痛,喜温喜按,那么从胃这个部位,可以确定为“里证”;从喜温这个状态,可以确定为“寒证”;从隐隐作痛、喜按这个状态,可以确定为“虚证”,合并起来,这就是个“阳虚胃寒里证”。治法就要“温中助阳”,方药以“理中丸”为基础。这里仅简单举例,以此证明掌握了辩证的各个环节,综合起来就不会太难。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先来看看寒证和热证的具体内容:

寒证



【概念】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临床表现】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其中恶寒仅见于表证,其他则表证里证均可见)

分析并理解以上内容:

自身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白。

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

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

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

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脉紧。


热证



【概念】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

【临床表现】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分析并理解以上内容:

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

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

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

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

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

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

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把寒证总结为:(面白、舌淡)、(不渴、排泄物分泌物清冷)、(蜷卧);热证总结为:(面赤、舌红)、(口渴)、(排泄物分泌物浑浊)、(烦躁)。

注意,不要将这里的寒热和物理概念中的寒热等同,这里的寒热,是一组症候,一组现象,而不是仅仅指温度。

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证化寒。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


关于寒热错杂:



我们经常会提及的“上热下寒”,就是非常常见的寒热错杂之症候。关于上热下寒的产生机理,因为有多种因素,后面我专门写一篇来进行分析。

上热下寒之症状,就是上部怕热,经常上火,口腔溃疡、慢性咽炎、痘痘等久治不愈,而从腰部开始往下,却又怕冷,小腹冷痛、腰腿冷痛、膝盖冷痛等。这种情形,就一定要根据形成原因来进行辩证论治,找到根本的那个原因,比如肾阳虚、还是肾阴虚、还是中焦淤堵?

当然寒热错杂还有“上寒下热”“表寒里热”“里寒表热”等不同证型,不用一一举例,只需要面对病人时进行对号入座就可以。关键在于分清寒热的多少。寒多热少者,应以治寒为主,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应以治热为主,兼顾寒证。

关于寒热转化:



第一种情况,寒证转化为热证:非常常见的转化模式,多见于外感病,例如感受寒邪,开始为表寒证,见恶寒发热,身病无汗,苔白,脉浮紧。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热化,恶寒症状消退,而壮热,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症状相继出现,这就表示其证候由表寒而转化为里热。

这种转化,有几个原因,首先错过了驱除寒邪的最佳时机,正好身体的正气也充足,寒邪入里,与身体阳气相搏,郁而化热,也可见于治疗不当,过服了温燥药物,助长了邪气化热的势头。

第二种情况,热证转化为寒证:比较少见,多因邪盛或正虚,正不胜邪,机能衰败所致;也见于误治、失治,损伤阳气的患者。

这种转化可缓可急。如热痢日久,阳气日耗,转化为虚寒痢,这是缓慢转化的过程;如高热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脱,出现体温骤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的虚寒证(亡阳)这是急骤转化的过程

关于寒热真假:



当寒证或热证发展到极点时,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些假象常见于病情危笃的严重关头,如不细察,往往容易贻误生命。对于中医爱好者来说,虽然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这块,但是稍作了解,还是需要的。

1、真寒假热:是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故又称“阴盛格阳”。

其表现如;身热,面色浮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病人身虽热却反欲盖衣被,渴欲热饮而饮不多,面红时隐时显,浮嫩如妆,不象实热之满面通红,脉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可见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症状。所以,热象是假,阳虚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质。

2、真热假寒: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阳热内盛,阳气闭郁于内,拒阴于外,故也称为“阳盛格阴”。

其表现如:手足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四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而有力,更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质红,苔黄而干等症。这种情况的手足厥冷,脉沉就是假寒的现象,而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

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则常常如实反映着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方面为主要依据。

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晃白而仅在颧颊上见浅红娇嫩之色,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而真寒则是身蜷卧,欲得衣被。

看到一些医案,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会用两杯水来测试真假寒热,一杯热水,一杯冷水,让病人喝,病人下意识拿起来的那杯水,揭示了病情的真相,比如真寒假热的人,看上去一派热象,以为他会喜欢冷水,他却会喝那杯热水。


分清寒热,将贯穿于我们对于所有疾病的辩证过程,将决定用药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一旦误用,热者愈热,寒者愈寒,结果非同小可,不得不慎!

点击蓝字,查阅其他合集:

经典方及中成药的使用:经典方

简便方,治病又养生:简便方

外治法,不吃药也治病:外治法

用中医思维理解常见病:常见病

阅读好文,轻松学中医:读好文

学习手诊,了解先天与后天的健康走向:学手诊

学习舌诊,随时观察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态:学舌诊

学辩证,调理有方向:学辩证

如果喜欢本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