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承载着历史踪迹的北京古城墙,让人感受到祖辈的智慧【图文】

 雨霖收藏屋 2022-05-31 发布于北京
 

    引言:一座城一个国家的历史韵味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来表达,仅一角半隅的方寸之间便可找寻到千年来岁月的踪迹,感受到祖辈的智慧。在一片片青砖白瓦,一件件瓷釉玉石中,古人对美感受淋漓尽致,就连寻常可见的古桥流水也仿佛是大自然的巧拙神功。历经五千年岁月的洗礼,如今的中国依旧持有大国之范,然而承载着历史光景的遗迹却越来越少,其中最让人惋惜就是再也见不到往日的北京古城墙。

    竭尽所能,难保瓦砾

    城墙在战乱频繁的年代,承担着护一城,卫一国的责任,但是如今各地可见的有意义的城墙却所剩无几,北京城墙也没逃过拆除一劫。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城市建设规划的问题,关于是否拆除北京的古城墙各抒己见,郭沫若先生坚持拆除。而梁思成夫妇则认为大可不必拆除古城,行政中心可以选择在老城区外,留下北京古城与古城墙,种上灌木植物,放些座椅供市民休息,建造一处特别的城墙公园。此外,临近的永定河水夏泛舟冬滑冰,是个极好的去处,合理开发必然是享誉世界的一处名景。

    梁思成夫妇在保留历史古迹的基础上规划北京城的建设,提出的建议既不妨碍社会进步发展,也不有损历史古迹,可谓一举两得。可是俩人始终没有劝服最后的决策者。

    1953年,北京古城墙经上级批示正式拆除,彼时的林徽因已重病卧床,可是就算这样,听到北京城墙将被拆除的消息后,林徽因依然站出来发声:这些古迹倘若倘若执意拆除,将来迟早会后悔!字字如《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所说那般,可肺腑之言终究是没有改变拆除古城墙的计划。 

 

    修复古楼,难见原样

    《后汉书·何进传》中有句话十分在理,“国家之事易可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

    几十年的开发规划发展,中国很多地方的古迹如同北京城墙的命运,彻底的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中,仅存的只有寥寥无几的惨败城楼。这个时候国家又开始重视对古楼城的保护,下令各地修复这几十年来被破坏的古楼城,想要修复到原来的模样谈何容易。那些古楼城耗费了多少先人的心血和精力无从得知,如今想要通过修复来恢复当日的风貌是不可能的做到的。历史是往前走的,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抹去痕迹的。

    历史的发展验证了林徽因当初所说的话:这些古迹倘若倘若执意拆除,将来迟早会后悔!对于拆除城墙一事来看难以判定梁思成夫妇和郭沫若双方究竟谁对谁错。

    这件事情放在当下肯定很多人毋庸置疑的支持梁思成夫妇的意见,保留北京城墙。可在刚开始建设新中国的时候,经过多年的战乱,国家百废待兴,发展才是那个时代最主要的任务,所以相比较保护历史古迹而言,发展满足人民的温饱问题更加重要。所以在当时拆除城墙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来城墙的抵御外敌的作用已经不在,战争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步兵和弓箭,现代的飞机大炮城墙难以抵御,作用甚微。

    二来制度不同,以往城墙作为界限的划定,会在城墙下设卡点,这严重妨碍人们的出行,拆除城墙可以改善交通状况,密切各城人民之间的交流。

    三来扩大城市范围,城墙一墙之隔虽不大,但是占用了很大面积的公共面积,拆除城墙可以让城市有更广的生存活动空间。

    其实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国家的主要注意力放在恢复生产上,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搁置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结语

    如今国家开始修复各地的文物古迹,也是为发展我国独有的历史文化,两个历史时代不同做出的决定不同,合情合理的,采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追求的目标确是一致的,都是为更好的发展。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要学会高瞻远瞩,随着时代的改变去开拓自己的眼界,跟随时代的步伐而进步。也要从历史的事实中汲取教训,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做决定要自省谨慎,纵观全局,以前车之鉴照今之衣貌,以端其正。现如今保存的修复的城墙虽然不比以往,却也是一个地方的代名词,是一座城市的标签,值得我们去观赏,去感悟先人的智慧。

 
 
-END-
( 2022/05/31/收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