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共读8本书,医学健康类有三本,《吃货的生物学修养》、《戒糖》、《只有男科医生知道》。 社科类有五本,《亲密关系》,《贫困与饥荒》、《厌女》、《米格尔街》和《我的盖世英熊》。 舍再细分的话,《亲密关系》属于心理学,《贫困与饥荒》属于经济学,《厌女》属于社会学类,《米格尔街》和《我的盖世英熊》属于文学类。 先说医学健康类这一块。 1.《吃货的生物学修养》 值得一读。 本书最值得分享的理论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饮食环境和我们的身体已经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出现各种慢性病。 书中的原话是
文中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比如明确提出胖就是一种病。“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肥胖是一种病。” 不要拿瘦和病一样都会病字壳来说胖的好了。瘦未必就是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胖人患病的概率更高。 金句分享——
2.《戒糖:改变一生的科学饮食法》 推荐。 作者是中&澳注册营养师。我有考营养师证的计划,查了资料才知道注册营养师和公共营养师的区别。 前者是重点大学本科生,后者是大专生。 推荐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很多人对糖的警惕性不高。作者提到,戒糖和戒烟的概念不同,戒是警惕的意思,并非完全戒掉。 为什么要警惕糖分的摄入?原因是我们当下的饮食环境,会让我们不知不觉摄入大量糖分,它已经危害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简单讲,糖本身不是错,然而,我们的身体却无法代谢如此多的糖,于是以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之类的慢性病就开始出现。 即便有人不怕慢性病,也要明白爱吃糖很容易引起衰老。 原因很简单,糖基化能破坏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弹性和密度,容易使皮肤中的弹性纤维变得僵硬、起皱和斑点。 2021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然而,这是一个非常容易超标的标准。 比如每 100ml 的碳酸饮料就含有 10.6g 的游离糖,一罐 330ml 的可乐约含有 35g 游离糖。 科普一下游离糖的概念,指的是所有人为添加的单糖、二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天然糖浆、果汁中富集而游离的糖。 游离糖的特点是,能给我们提供热量,却没有已知的营养益处的食物,是一种空热量的食物。 戒糖酸饮料,奶茶、甜品是个好习惯。深加工的食品都值得警惕,学会看懂配料表。
3.《只有男科医生知道》 可读可不读 优点是,文中用小说笔法写了很多男性常见的敏感问题,用科学实证扒开各种民间偏方的画皮。故事流科普,确实提高阅读兴趣,而我的阅读目标就是看男科知识,不是听他编故事的 ,太多水话。 再来说说社科类。 1.《亲密关系》 五星级心理学读物,本月最为推荐的一本书。 因为亲密关系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课题。 这本书讲亲情,爱情,友情,都能给人很大的启发。难得的是,这本情感研究是建立在大量实证基础上的,因此能得出相对客观严谨的结论。 和克里斯托弗·孟的《亲密关系》那种书斋型的书不一样,这本心理学著作非常注重实证。 有很多人听闻《亲密关系》的盛名,结果买成了克里斯朵夫的版本。 豆瓣评分也能看出两者区别,罗兰·米勒的是9.3分,而孟的只有7.6分。 罗兰·米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复杂的心理学现象,第六版译本也好——如果要买,一定要买最新译本,因为最新译本用的是最新的研究和数据。 分享一段关于爱情的分析——在所谓的恋爱秘籍中总会出现这样一条:“不要试图去改变对方!”这句话有点合情,但一点也不合理。
2.《贫困与饥荒》阿马蒂亚·森 推荐给对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 阿马蒂亚·森是当代最知名的经济学家之一,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是,它将贫困问题放在权利体系中。 阿马蒂亚·森认为,饥饿的出现是指一些人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不是现实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这里肯定有杠精不同意,阿马蒂亚·森为了防杠,也补充说明了一句——虽然后者能够成为前者的原因,单却只是很多可能的原因之一。 比如某地封控后,总会出现一些人缺吃少喝的现象。 这根本不是食物短缺存在的问题 ,而是食物的分配环节出现了问题。疫情封控切段了以对市场主导的交换体系,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被洗牌,个体交换权利出现问题,即便有钱也无法购买生存必须的食物,于是出现饥饿现象的风险也会大大提高。 一定要认清楚这一点,饥饿“不仅仅”依赖于食物的供给,而且还依赖于食物的“分配”。 我不懂经济学,会从叙述逻辑层面看这本书。阿马蒂亚·森写了一篇非常优美严谨的长篇论文。 就文章的操作来看,阿马蒂亚·森的叙述清晰明了,是深入浅出的典范(下面是相对枯燥的分析,不喜欢的可以跳过)。 他分别考证了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1972年埃塞俄比亚大饥荒,1969年萨赫勒地区的干旱和饥荒,1974年的孟加拉国大饥荒。 四个不同时空的饥荒样本,为本文提供了非常扎实的逻辑。这四个样本的选择侧重点都不一样。 孟加拉大饥荒侧重的是经济繁荣期下的大饥荒(官方给出的死亡数据是100万人,有民间数据表示400万),埃塞尔比亚地区的饥荒是经济衰退期的大饥荒。萨赫勒地区的饥荒是经济转型期的饥荒——原本四分之三的人从事农业,因为逐渐向非农业转型,造成大量人买不起食物的悲剧。 萨赫勒地区饥荒最悲剧的地方是有大量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依旧造成了多人死亡的悲剧。 孟加拉国大饥荒和孟加拉饥荒则是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对比。 森根据这些饥荒得出结论,即使没有出现实质性的粮食供给下降,饥荒也照样能够发生,这一结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在一般的饥荒分析中,人们总是使用食物供给方法,它已经造成了灾难性的政策失败。 权利方法则强调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粮食的支配和控制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社会中的权利关系,而权利关系又决定于法律、经济、政治等的社会特性。 金句分享:
3.《厌女》 这两年的畅销书,推荐给女性,也推荐给享受性别福利而不自知的男性。 有很多发人深省的言论和视角,这些视角来自一个目光犀利的女性的视角,而这是大部分男性都无法拥有的视角。
这是作者引用他人的话,这句话能解释很多情感现象。 比如说,吴秀波出轨陈昱霖,吴秀波的妻子何震亚发文指责陈昱霖贪婪,始终维系吴秀波的受害者形象? 正宫娘娘斗小三的事件有个情感逻辑就是, 正宫娘娘认为丈夫出轨的根源是小三,而非丈夫本身——男性扮演的是一个被小三诱惑的形象。 只要将小三污名化,就能洗白丈夫,这也是维护夫妻关系的关键。 如果女性出轨,男性对女性的常规态度就是离婚,家暴,甚至杀害。这种行为背后的逻辑是,男性认为妻子是自己的占有物。
4.《米格尔街》 推荐给文学爱好者。 25岁的奈保尔用35天完成,厉害。 下面就简单分析一篇《华兹华斯》这篇,初步感受一下这本小说到底厉害在哪里。 华兹华斯是诗人,这是非常难写的题目。因为诗人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风格,用小说的形式写诗人,很容易写的拧巴。 奈保尔有个很厉害的技巧,他先把诗人的形象做实,让他接地气。华兹华斯出场前,奈保尔写了三个乞丐,每天雷打不动来乞讨,写完后他又写了个流浪汉。这些乞丐都是引出华兹华斯,因为他也也来乞讨,用自己的诗歌乞讨。 这就是好的技巧。奈保尔用乞丐形象来写诗人,然而诗人毕竟不是乞丐,于是他乞讨的方式也与众不同。 这里面有个设定,就是真正的诗人就是乞丐。乞丐身份是物质,诗人身份是精神,用乞丐形象给诗人铺路,这是特别好的角度。 5.《我的盖世英熊》 不推荐。 因为《欢迎观临》开播,才看的这部原著小说。 鲍晶晶的才华是总能写出机智风趣的台词,硬伤是人物塑造能力弱。 《我的盖世英熊》写的是宾馆门童追空姐的故事。鲍晶晶有现代独立女性的认知,她也让郑有恩贡献了最多的金句,一个心直口快头脑清醒又毒舌的北京女孩。 张光正向郑有恩示爱,上来就说他什么都没有,但有一颗爱她的心。 郑有恩的吐槽掷地有声:“我没钱,没车,没房,但我人好,我就是要追你。你愿不愿意都行。说得真恳切,好像我不答应你,就特嫌贫爱富似的。” 两人成为情侣后,张光正说他要多挣钱养她,郑有恩吐槽他的梦想就是要拿回男人的面子。 “你现在是喜欢我,自己给自己背上了炸药包,想着当英雄呢。等到喜欢的劲儿过了,回过神儿,发现累得跟条狗似的,不值得,到时候再甩给我一句:'还不都是为了你。’我冤不冤啊?” 书中对于大龄未婚遭歧视的现象,也有掷地有声的对话。
然而,我很难点赞这本书,因为它的情感逻辑是有问题的——而这恰恰是爱情小说最要命的问题。 《欢迎光临》中最不可信的设定,并非两人的阶层差异,而是两人的性格不合,他们缺少建立亲密关系的心理基础。 一个是脾气好到不要脸的门童,一个是语言犀利脾气爆的空姐,两人的性格差异太大了。 总有人认为,性格互补的人,也能谈恋爱。即便能谈,但很难长久。 《亲密关系》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两个人亲近,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有意义的自我表露,对彼此信息有兴趣和同理心,另一方具有应答性。 郑有恩和张光正完全不能满足任何一点。他们缺少建立情侣关系的基础。 《我的盖世英雄》写的是癞皮狗的意淫,不是爱情。 除了上面重点介绍的这8本,五月份还读了一些值得关注,但我没有读完的书,比如说政府运转逻辑的《置身事外》,比如讲不同出身的儿童的生活状态《不平等的童年》,比如分析语言的《语言学的邀请》,比如学习成长的《把时间当朋友》。 我也没想到五月份可以读这么多书。 其实,我花费的时间并不多,每天雷打不动读一小时左右,每天坚持就可以了。 这篇阅读汇总长达五千多字, 是我删减了一万多字的读后感。 如果你有阅读方面的问题,可以和我交流,只要我了解,就知无不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