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江油云岩寺飞天藏《释门正统》塔庙志云:“初梁朝善慧大士(傅翕玄风)愍诸世人,虽于此道颇知信向,然于赎命法宝,或有男女生来不识字者,或识字而为他缘逼迫不暇披阅者,大士为是之故,特设方便,创成转轮之藏。” ▲平武报恩寺转轮藏转轮藏有何功德,《佛祖统纪》卷三十三云:梁傅大士,愍世人多故,不暇诵经,及不识字,乃于双林道场,创转轮藏,以奉经卷。其誓有曰:有三登吾藏门者,生生不失人身;有能信心推之一匝,则与诵经其功正等;有能旋转不计数者,所获功德,即与读诵一大藏经正等无异。 简而言之,佛教典籍浩瀚如海,普通信众或不识字,或无暇诵经,转轮藏的发明,既可以储存经书、造像,又可以弘扬佛法,吸引信众,“聚诸经以归三藏,使流通教典,尽载一轮,尘沙法门,同归一揆。倘众生信而扬之,则不须朝讲暮习,于弹指顷刻间含受法要,心怡神悦,荡释诸苦”(南宋初宗泽《景德禅院新建藏殿记》)。 如此方便法门,且有大功德,转轮藏创设之后即迅速风行大江南北,至唐时已颇不罕见,至宋时已广竖于天下庙宇,并流传至朝鲜和日本。 ▲《五山十刹图》“镇江金山寺样”(大乘寺本),出处见水印佛寺竞以经藏富丽相夸耀,轮藏尤甚,制作精美,体量庞大,靡费不赀。苏轼在虔州崇庆院所观宝轮藏“是于江南壮丽为第一,其费二千余万”(《东坡禅嘉集》),“皆设为峻宇高甍,雕刻彩绘,借众宝以为饰,竭众巧以为工,苟可庄严者无不至”(南宋初叶梦得《建康府保国寺轮藏记》)。 甚至石窟中也见雕饰华丽的轮藏形象,如雕刻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大足北山136窟盘龙轮藏石雕。 ![]() ▲大足北山转轮经藏窟随着岁月的流逝,国内保存下来的转轮藏的实物共有十例。按建造时代划分,宋代四例,分藏河北正定隆兴寺、四川江油云岩寺、重庆大足石刻北山136窟和宝顶山毗卢道场窟;明代两例,在北京智化寺和四川平武报恩寺;清代四例,在北京颐和园佛香阁、雍和宫、山西五台山塔院寺、河北承德须弥福寿之庙。 从目前调查情况看,日本保留有丰富的转轮藏遗构,自室町时期至明治以前,可确认形制的遗构有121例。韩国也遗存有转轮藏,具体数量未见统计。 ▲日本京都仁和寺转轮藏▲日本园城寺转轮藏 ▲韩国庆尚北道龙门寺大藏殿东西转轮藏抑扬顿挫:转轮藏殿之构造 自转轮藏兴盛以来,宋代禅宗大刹,多经藏殿、轮藏殿并存,且轮藏殿于伽蓝构成上,往往占据更为重要和显著的地位。至元代天童寺伽蓝的配置,仍是山门宝阁“左鸿钟,右轮藏”(《天童寺志》)。《帝京景物略》所记明代大隆福寺二藏殿:“左殿藏经,右殿转轮”。明初营建的南京大报恩寺,亦经藏殿与轮藏殿并置,且二殿尺度、形式相同。 隆兴寺转轮藏殿,亦可称转轮藏阁,位于隆兴寺最高的建筑大悲阁前西侧,与东侧的慈氏阁相对而立,高低错落,主次分明。 转轮藏阁,建于北宋,高二层,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歇山顶,绿琉璃剪边。其斗拱配置、梁架结构、柱网布局,极为精巧,梁思成先生称为“木构建筑之杰作”。 ▲转轮藏阁正立面示意图▲转轮藏阁切面图下层前出副阶,其余三面出腰檐。上层有平座。上层原有腰檐,为清代所加,在1954-1955年间维修时被取消,目的是“恢复原状”。因此,如今的转轮藏阁与梁思成先生当初所绘的结构图已有不同。 “恢复原状”是当时古建筑修缮的一种主流认识,为了将一座古建筑复原成统一的时代形式,而去掉了后来不同时代的修缮痕迹。对于转轮藏阁而言,清代的维修痕迹被抹去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转轮藏阁楼阁斗栱布置极为疏朗,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次间及山面皆只用一朵。下层副阶四铺作。平坐斗拱出三跳无下昂。 上檐斗拱五铺作,出单杪,双下昂,“其特点在第二昂并不比第一昂长出一跳,只与令拱相交,其上便是耍头;两重昂同长的例,还以此处为初见。下层昂下有华头子承托,如《营造法式》之制。昂尾方正无雕饰,简朴古劲得很。”梁思成将其作为罕见特例。 ▲轮转藏阁上檐柱头铺作▲梁先生在轮转藏殿斗拱下转轮藏阁为堂阁型构架,上下两层间无暗层。上层梁架为彻上露明造,上下层柱用叉柱造交接,即:将上层柱下端施十字开口,叉于下层柱头栌斗内。因柱身较高,为增加建筑刚性,檐柱与内柱间使用顺串栿加强联系。 ▲梁思成绘图阁内二层中间供奉佛像。“上层正中间的一尊释迦两尊菩萨,保存的很好,由衣纹及面貌看来,至少也是宋初遗物。”如今已不许登楼,阁内二层佛像如今尚存否? ▲转藏阁二层佛像佛像前地板上有孔,转轮藏转轴的顶由地板上伸出。在轮藏之后,有梯沿西墙由北向南,可达上层。 ▲弯梁之结构示意图由于下层内置转轮藏,阁身构架亦特做变通处理:下层的两根内柱向左右两侧推移,形成“移柱造”的平面布局;下层正面与山面当心间柱上均使用罕见弯梁;上层檐柱柱头铺作的二跳昂尾延伸至平梁,成为大斜撑;补间铺作的昂尾延伸至下平槫。这些变通不得不说是工匠为适应功能需要而采取的大胆破格。 ![]() ▲转轮藏阁底层平面图![]() ![]() ▲转轮藏阁底层梁架图众多的构件巧妙地结合为一体,“条理不紊,穿插紧凑,抑扬顿挫,适得其当,唯有听大乐队之奏名曲,能得到同样的锐感”,梁思成用他带着建筑意的文字来形容转轮藏阁的梁架结构。 ▲转轮藏阁底层佛像“一进藏殿,迎面便是笑脸的阿弥陀佛,塑工甚佳(被贬坐在砖地上,原先也许是六师殿里的东西。藏之两旁有十六罗汉,塑工并不高明。南墙边在楼梯之下,有三尊弃置的无头漆像,却都是极精的作品”。据梁思成调查报告描述,下层原有塑像二十尊,今已无存,不知毁于何时。 彩绘金碧:转轮藏之形制 转轮藏为经藏之一种,“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善慧大士录》),即在经藏中心立一转轴,八角形经柜,绕中轴回转,这是转轮藏的最初面目。 从白居易《苏州南禅院千佛堂转轮经藏石记》,可见唐代轮藏形制之大概。“经函二百五十有六,经卷五千五十有八”,这足足是一部大藏经的规模,此轮藏之宏伟壮丽于此可见。 宋《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中有关于转轮藏规制的详细记载:“造经藏之制,共高二丈,径一丈六尺,八棱,每棱面广六丈六尺六分,内外槽柱,外槽帐身柱上腰檐平座,上施天宫楼阁,八面制度并同,其名件广厚,皆随逐层每尺之高,积而为法。”又记“转轮高八尺,径九尺,当心用立轴一丈八尺,径一尺五寸,上用铁锏钏,下用铁鹅台桶子。”《营造法式·雕作》又记:“缠龙柱施之于经藏柱上。” ![]() ▲《营造法式》“转轮经藏”剖面结构示意图.俞莉娜绘从文字描述以及图示来看,法式中的转轮藏,是一种分离式结构,内部转轮称为“轮”,外部小木建筑被称为“藏”,顶部诸如“天宫楼阁”等装饰部分被统称为“盖”。这种结构下,只有内槽部分是绕中心立轴旋转的,其它部分则固定不动。 现存转轮藏实例中,并无一例与《营造法式》转轮藏形制完全相符。作为国内现存最早的转轮藏遗构,隆兴寺转轮藏已是“轮”和“藏”一体的整体式结构。 隆兴寺转轮藏外观似下檐八角形、上檐圆形的重檐亭子,中设木轴——即藏轴,底部以铁铸藏针承托整个轮藏的重量,安放在位于藏坑正中的石砧内,上部由搭于藏殿梁架上的“井”字形框架固定,整个转轮藏可绕藏轴转动。 ▲隆兴寺转轮藏剖面图转轮藏通高约10米,置于殿内下层直径七米的圆形地坑之中,整体可分为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 藏座部分最下为藏针,整座轮藏的重量由藏针承载,还要自由转动,故由生铁铸成,相当于法式中的“铁鹅台桶子”。藏针尾部向上出八根斜戗,上呈放射状平置八根角梁,各角梁下悬里外两根垂柱。柱间施枋三层,上、中层枋穿过斜戗施于藏轴和外柱间,下层枋里插内柱,穿外垂柱延至地坑边缘,此层枋间设联结构件。整个藏座底部结构精巧,秩序井然。 ▲隆兴寺转轮藏藏座和下部藏针藏座的外围,以雁翅板将藏座的边缘封上。雁翅板各转角处均有一方形卯孔,应是供人推转施置把柄之处。板上浮雕有卷草图案,花叶翻卷,表里分明,是《营造法式》中所载“起突卷叶花”的佳例。 ▲隆兴寺转轮藏藏座雁翅板藏身是转轮藏之主体。藏座斜戗上平出的八根角梁上施龙骨铺木板为藏身的底部。上立内外槽柱,内槽柱为方形,外槽柱为八瓣梅花柱,当心间平柱为垂莲柱,下不及地,柱上端均作卷刹。 外槽柱间及内槽柱里外侧施地栿三道。藏轴与内槽柱间施枋三层。为避免集中施置于立轴的同一高度而有损立轴,三层枋依对角上下相错。同时为使整体更加稳固,每两层枋间施以斜戗。顶层枋之上端以四根方木组成“井”字形框架将藏轴框于当中。 ▲藏轴与内槽柱间布局,赵献超绘外槽柱上端施普柏枋及阑额,阑额做霸王拳形出头。阑额下施由额一道,由额下以雀替支托。额间嵌浮雕云龙纹的华板,明间华板上雕升降双龙,次间对称各雕一行龙。 藏身之上为藏顶,设重檐,下檐为八角形,上檐作圆形。下檐斗拱除柱头铺作外,明间施补间铺作两朵,次间一朵,式样为八铺作双杪三下昂计心重栱造。“昂是古式真斜昂,而不是清式平直的翘而加以昂嘴者。” 上檐平面为圆形,但斗拱仍以下檐位置布置,式样为八铺作出五杪计心重栱造。“各斗之欹(清式称斗底)皆略有䫜杀,非如清式斗底之板直。最外跳头上用橑檐枋,其断面作长方形,而非圆径的挑檐桁。角梁头的蝉肚(与清式霸王拳不同),椽子的卷杀,扁阔的普柏枋(清式称平板枋)和卷杀的柱头,无一不与《营造法式》相吻合”(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
檐顶为圆形攒尖式,顶面不作瓦垅,只于周边以山花蕉叶为饰,极为简洁,并没有做出法式中描述的天宫楼阁。 经坠法隐:转轮藏之损毁 隆兴寺转轮藏建于何时?确切年代无考。寺内存蒙古宪宗九年(1259)“大朝国师南无大士重修真定府大龙兴寺功德记碑”记录,蒙古宪宗四年(1254)国师兼龙兴寺住持南无大士(碑中称为北印土加湿约罗国人,即是旧称北印度罽宾国人),曾“修补经藏”。
转轮藏阁下层现有两碑,南侧一碑为元延祐九年(1321)“舍财施永业地转大藏经功德记”,碑文漶漫几不可读。北侧一碑为清顺治十六年(1659)“重修大龙兴寺转轮藏记”,记录顺治年间修转轮藏阁及轮藏事。另外五十年代修缮时,转轮藏大小悬柱上发现有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和清工匠题记。
依以上记录,转轮藏必建于元之前。梁思成根据其建筑特征直接判定为“为宋代原物无疑”,并誉其为“宋代小木作稀有遗物”。 转轮藏的最早照片出自于常盘大定和关野贞编著的《支那文化史迹》,照片应为上世纪二十年代拍摄。虽然为黑白照片,但转轮藏的繁复宏丽、彩绘金碧依稀可见。 ▲出自《支那文化史迹》照片最左侧,南山墙有砖砌台座,座上有佛龛,龛中有罗汉像,即是梁思成考察中所称十六罗汉。 从转轮藏看,地坑压栏石上施单勾栏一周,藏座外以浮雕云龙的华板护封,遮挡底部藏针。外槽柱均为缠龙柱,与法式“缠龙柱施之于经藏柱上”相合。由额正中每面均悬挂一镜物装饰,与白居易《苏州南禅院千佛堂转轮经藏石记》中所言“环盖悬镜”相合。 藏身置放经匣和供奉佛像之处,正面一尊像半跏趺坐于莲座上。《释门正统》卷三《塔庙志》记载:“若夫诸处俱奉大士宝像于藏殿前,首顶道冠,肩披释服,足蹑儒履,谓之和会三家。”从冠服来看,此尊应即是创制转轮藏的傅大士。 ▲出自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从梁思成1933年正定考察照片可见,不过十年,转轮藏已损毁严重,地坑压栏石上的勾栏,藏座下的华板护封不见了,底部藏针露了出来。藏身的傅大士像和经函无存,悬镜也不见了。柱上雕龙还在,其损毁则更在之后。 ▲柱上雕龙还能看出痕迹藏殿仍在,轮藏虽存,经藏却已丧失无存,如白乐天所言,千年之后,经坠法隐,纵然八重轮藏重新转动,亦无可奈何。 最后一个问题:隆兴寺转轮藏阁下层,轮藏之前,前檐垂下一木构件,曲柄,尾部由六块板拼成,此构件在各种著述中未见提及,究竟是何功用,求知者赐教。 中日佛教转轮经藏的源流与形制,张十庆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浅析,刘友恒 正定隆兴寺转轮藏,赵献超 经藏与转轮藏的创始及其发展源流辨析,黄美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