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味医道之卌九:开启术数之门的钥匙

 野狐中医 2022-05-31 发布于德国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老子的这段话,是对“道”的感悟,所谓“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可以看做是对“圆是宇宙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的另一种表达。
当太阳裹挟着地球和月亮,围绕着银河系高速做着“圆”运动的时候,地球上的一切一切都被打上了“圆”的烙印。
这似乎又是一个“公理”,我们不能证明它,但是可以经得住长期反复实践的考验。我们也不用从其它方面去寻找,单从人类的生命运动中,就能发现许许多多的例证。

从美丽的银河系,到人类的发旋……
从太阳系行星的运动轨迹,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从树木的年轮,到人体的奇妙比例……
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对于“圆道”,古人不但进行了大量感性描述,而且还给出了严密的计算方法,尤其令人称奇的是,这些方法建立的时间我们可以向上追溯到商周,甚至更久远。
这种数理化的计算方法,古人称之为“术数”。术数是古人的科学,是古人手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利器,简洁而朴素,没有任何玄虚古怪的成分,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渐失本意,加之后人自觉不自觉地“神秘化”,以致成为高高在上的“天机”。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术数,是至大而又至简的学问。所谓“至大”,是因为它来源于对天地运行规律的观测,如果不能了解古代的天文和地理学,也就无法深入理解术数的根本;所谓“至简”,是因为它的形式高度精炼,道理浅显易懂,操作简单方便。
术数,像数学,但又不是数学,两者的区别就是“正数”和“拟数”,“天度”和“气数”的区别。真正理解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是开启“术数”奥秘的一把钥匙。
下面,阿伟哥就从《黄帝内经》的角度,详细地讲一讲数学化的“天度”是如何转化为术数化的“气数”的——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天体宇宙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充满着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反映在术数学中,就是对各种天体的“神化”。诸如“四神”、“九星”、“二十八宿”等等。其实,历法的基本要素很简单,就是地球、太阳和月亮。
我们知道,年与地球公转有关,日与地球自转有关,而月的形成则是地、月、日三者相互运动的结果。年、月、日三者而言,日是基本计数单位,年和月都是以日为基本单位而计量。
由此,就产生了两个数据:一个回归年365.2502天(汉《太初历》),一个朔望月29.53086天(汉《太初历》),十二个朔望月≈354.37032天。
由于这些数据都不是整数,而且十二个朔望月少于回归年的天数,所以如何协调这些数据就成为了制定历法的中心任务。
一种是阳历,不考虑月的数据,一年定为365天,多余的0.25天,每累计四年凑成一天,通过闰年的方式归零。
一种是阴历,不考虑回归年的数据,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不过如此带来的问题就是两者相差11天左右,如此循环下去,用不了二十年,新年就会从冬天挪到夏天去过了。
还有一种就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阴阳合历,其特点是:以十二个朔望月的数据为一年的天数,和回归年所差11天,通过闰月的方法协调,所以有“三年一闰,五年二闰,十九年七闰”的说法。
其实,历法的制定远比阿伟哥所说的这些复杂和繁琐,不过,我们这里不是讨论历法的专场,因此只能简单介绍到这里了。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素问● 六节藏象论》
《内经》中的这一段文字,讲述的就是阴阳合历的制定原则。所谓“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这种阴阳相合的思想不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思辨,而是有其切切实实的科学意义。
不过,不管是阴阳相合也好,还是通过置闰的办法消除差数也罢,这一切都属于天文历法的范畴。
《内经》毕竟研究的是人,因此,讲述了阴阳合历的根源之后,马上就从天文历法跳到了对于生命活动的讨论上。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素问● 六节藏象论》
这段文字很清楚明白地说明了天度和气数的区别。天度,是天文历法,是真实的天文数据;气数,是描述的是生命活动的规律,是“拟数”,是模拟的符号系统。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素问● 六节藏象论》
六十甲子起源甚早,早在殷商的甲骨中就有完整的记录。正因它出现的年代是如此久远,很多人反而认为它只是单纯的数字序号,而没有特殊的意义。其实,用脚趾头就可以想清楚,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十进位的数字计数,没有人会再单独设计出一套繁杂的文字系统来计数。
六十甲子不用来计数,那么是用来干什么的?——用来记录“气数”。
《内经》中说的很明白,一个甲子六十天,六个甲子循环,合计360天,这就是三百六十日法,也就是用甲子记录气数的方法。
360和365.2502、354.37032,看上去只是数字的不同,其实质却是从“天度”到“气数”的转变。
那么,为什么用天干地支来作为模拟符号,天干地支又是如何模拟天地日月的运行规律呢?
抛开天地阴阳这些“玄虚”的名词,我们知道,宇宙天体对地球的影响,一个是引力,一个是光照。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就是太阳和月亮。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自不必说,而月亮虽然体积和质量,同太阳相去甚远,但是它距离地球非常近,同时反射着太阳的光照,因此月亮对地球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其他的天体,如满天的恒星,虽然有着不亚于太阳的质量或能量,但是距离地球十分遥远,作用就差了很多(当然,恒星对地球的影响如果放在元会运世体系中就不能忽视了);而太阳系的其它行星,虽然有一定质量,但是相对于月球而言,要遥远了许多(土星和木星由于质量较大,运行周期较长,因此它们的影响力在以60年为周期的规律中有所体现),影响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综合而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光照的年周期和日周期的变化上,而月球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和日月地三者相对位置的变化,所引起的引力变化有关,体现为月周期和时周期。
例如潮汐的月周期变化,就是月亮和太阳两种天体引力对地球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天干为日,以地支为月,天干地支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套对日月运行的模拟系统,这就是六十甲子。这套模拟系统所反映的规律,既不完全同于日的变化,也不完全同于月的变化,而是日月共同作用的结果,古人称之为“气数”。
何以为证——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闻之。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
——《素问● 六节藏象论》

《内经》的作者唯恐我们仍然不明白什么叫“气数”,又借黄帝之口发问:什么叫气?岐伯在强调这个概念极其重要后,才给黄帝解释了什么叫候,什么叫气,什么叫时,什么叫岁。

这倒不是岐伯故弄玄虚,这个概念确实是术数学中的重中之重。不过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只是望文生义,根据“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认为这里所谓“气”就是“节气”的意思。

如果我们再追问一句,

什么是节气?

节气就是冬至、小寒、大寒、立春……

为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因为每个月有一个节一个气,12x2=24。

节气的天文依据何在?

@#@¥%¥#¥%…………

如果说一年十二个月,来源于月亮在一个回归年内的朔望变化周期,那么一年二十四节气又来源于什么天文规律呢?

须知古人没有闲心做数学题,不会去做12x2=24,24x3=72之类的无聊推导。每一个数字必然有其天文背景或模拟意义。

1岁=4时=24气=72候=360日

这是360日法,也就是说这是由天干地支模拟的“气数”。这种“气数”的运行与天文意义上的年周期和月周期不同,无论年月日时都是以六十甲子为一周期,“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

描述起来非常费口舌,阿伟哥简单画了一个示意图,如果看懂了,也就明白了二十四气的真正意义。

如果把周而复始的六十甲子看做上图里面蓝色的中轴,那么太阳和月亮的运动所划出的螺旋曲线就像是盘绕着中轴,互相追逐的两条龙,阳进则阴退,阴进则阳退,以二十四气为节点,不断出现“太过"、”中和“、”不及“三种状态,而反映在中轴上,就是天干地支的不断变化,用古人的话说,就是“气数”的变化了。

喜欢,就到我的公众号看看

阿伟哥只把真正的干货给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