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中的天文学知识

 尚纯纯 2013-01-22
 
 《黄帝内经》中的天文学知识

摘自:田合禄:《医易运气学解秘》

 

 

《内经》天文体系

 

《内经》中记载着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如宇宙理论,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北斗星等。

 

 一、中国古代宇宙理论--------天圆地方说

 

    北宋沈括在他的《浑仪议》中引用《内经》中的一段话:“立于午而面子,立于子而面午,至于自卯而望酉,自酉而望卯,皆曰北面。立于卯而负酉,立于酉而负卯,至于自午而望南,自子而望北,则皆曰南面”。在平面上表示方向,上为南,下为北,面南就是面上,上为天;面北就是面下,下为地。所谓“面子”,“面午”,“望酉”,“望卯”实际上就是面向于子午卯酉圈内,所谓“负酉”,“负卯”,“望南”,“望北”实际上就是面向于子午卯酉圈外。外为天为圆,内为地为方。

 

   《吕氏春秋·圜道》说:“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这种天圆地方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观。面向于内,就是面向于地和年向于北,故“皆曰北面”。面向于外,就是面向于天和面向于南,故“皆曰南面”。《内经》的南北政说即源于此。因天寒地热,故“面北”曰南政,“年南”曰北政。天道圆,一半支地上,一半在地下,故六气有司天和在泉之分。地道方,故五运有地理东西南北中五方。若以五运言南北政,面向于内为中央,属土,故玉冰,张景岳等人以土运为南政,其余四运为北政。但南政是面北,不是面南,北政是面南,不是面北。

 

    “天圆地方”是古人对天和地观察直觉印象的概括。金祖孟说“这里,‘地方’在字面上是‘大地是一个四方形’的意思,实际上是‘大地是一个平面’的意思。这是因为大地的直觉印象,只能是平的,而不能是方的;大地没有任何渠道可以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大地是一个四方形’的印象”。

 

      金祖孟认为,天圆地平是浑天说的一个内容。他在讨论《吕氏春秋》宇宙观时说,《有始》篇中的“八风”“九野”说法是浑天说的内容。由此而言,《内经》中的“八风”

 

     “九野”说,也应是浑天说。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于枝叶也。......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大气举之也。”“寒暑六人,故令虚而生化也。”大地在“太虚”之中,“大气举之”。悬浮在“太虚”中的日月星辰之围绕大地作周天运动,导致阴阳昼夜寒暑之变,万物由之而生而化。由“日月周旋”运动说明天是圆的。由“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看,地是平的,因平能置物。这正是浑天说的内容。浑天说以观测者为中心,符合《内经》观点。

 

 

二、太阳运动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天运当以日光明”。这说明太阳是天体运动的主宰者。研究人体科学,首先必须研究太阳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因此,研究太阳运动规律就成了首页任务。

 

    1、太阳周日视运动

 

    人们每天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运动,就是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实际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其运动轨迹是赤道。《内经》以太阳连续两次平旦的时间间隔为一日。如《灵枢·卫气行》说:“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据《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旦是天地与人体“阴气未动,阳气未散”之时。那么“平旦”在何时辰呢?王冰注:“常起于平明寅初一刻,艮中之南也。”平明,《联绵字典》:“犹平旦也”。

 

   《内经》将一日划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标记之。如《灵枢·卫气行》说:“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此以子午线分夜半与日中之阴阳,以卯酉线分昼夜之阴阳。以每日太阳中午的时刻为午正,每一时辰约合今日二小时。

 

   一日划分为十二时辰,二个时辰为一气,则合成六位,成为一日六气划分法。

 

   《内经》还用漏壶计量时间,将一日分为一百刻。即太阳日行一周,经历周天二十八宿,历时一百刻。一回归年365日25刻,每年余25刻,四年盈一白刻而满一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每年六气为六步,四年二十四步为一纪积百刻成日。

 

   《内经》又根据每日地球自转一周所受太阳光强弱的不同,几阴阳的消长盛衰将一日划分为四个时段和五个时段。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灵枢·营卫生会》说:“夜半为阴陇.......平旦阴尽......日中阳陇......日入阳尽......”。而《素问·脏气法时论》将一日分为平旦,日中,日映,下脯,夜半五段。次分法以应五运。

 

    太阳周日视运动,每天从东方升起,经过南方,到西方落下,这东,南,西是地球北半球人们观察得到的方位,此处还有一个观察不到的“北方”。在平面上表示时就是左为东,上为南,右为西,下为北。加十二时辰,为日出之卯,日入在酉,日中在午,夜半在子。这是一幅天圆图。

 

 

    从日出到日入为昼为阳,从日入到日出为夜为阴,即卯酉连线将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轨道一分为二,昼为阳为明,夜为阴为暗。这是以昼夜明暗把太阳周日视运动的圆道分为阴阳两部份。

 

    又从夜半最冷时到日中最热时,气温由低到高为阳,从日中最热时到夜半最冷时,气温由高到低为阴,即子午连线又将太阳周日视运行圆道分为阴阳两部份。

 

    这种以子午线和卯酉线的分法,见载于《灵枢·卫气行》:“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阳,阳为昼,阴为夜。”这样,子午线和卯酉线就是地平的坐标线,将太阳周日视运动的圆道分为四部分,即一日之四时,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即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故《系辞传》说:“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只有明白太阳周日运行的“昼夜之道”,才能达到“通知”的境界。

 

    太阳一出一没谓之一日,一日是制定历法的最基本单位。

 

    2、太阳周年视运动

 

    人们看到太阳南北往来的回归运动,就是太阳周年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其运动轨迹称黄道。地球在绕太阳公转中,地球上的不同位置与太阳发生位移变化,由于地面受日照有直射斜射的差异,就形成一年中寒暑温凉移易的司机变动。因此,以年为周期的自然节律主要体现为寒来暑往的四时变化。

 

    从一年看,同样有一个昼夜阴阳的问题。因为,从春分到秋分,每天都是白天长于黑夜,即光明多于黑暗为阳。从秋分到春分,每天都是黑夜长于白天,即黑暗多于光明为阴。

 

    又一年中,冬至白天最短夜最长,从冬至到夏至白天渐长黑夜渐短为阳。夏至白天最长夜最短,从夏至到冬至白天渐短夜渐长为阴。这样,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就将太阳周年视运动的黄道一分为四时,即四象。就是说,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和太阳的周日视运动一样有四象之分。

 

   《周髀算经》对太阳周年视运动的描述是这样:“冬至.......日出巽而入坤,见日光少。夏至......日出艮而入乾,见日光多。

 

    冬至昼极短,日出辰而入申,阳照三,不复九。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阳照九,不复三。”

 

    冬至日出辰而入申,说明辰申连线中南回归线。夏至日出寅而入戌,说明寅戌连线中北回归线。是天之阴------冬至点对应地之阳-------南回归线,天之阳------夏至点对应地之阴-----北回归线。据此绘图如下:

 

 

 

    此图的最大特点是:第一,它表示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并把太阳视周年运动轨迹,采用几何图式表示在地面上,而不表示于天空。第二,表示出天地阴阳的对应关系。

 

    有说冬至日出巽而入坤,夏至日出艮而入乾。结合前图可以绘出下面两幅十分重要的图。有太阳在南北回归线间的往返运动得知,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图是方的。

 

 [转载]田合禄:《黄帝内经》中的天文学知识

 

 

    请注意,巽为冬至日出点,乾为夏至日入点,甲图中,辰戌为太阳,乙图中,巳亥为厥阴。古人以冬至为制定历法的始点,故《素问》六气有时以太阳为六气之始右旋,有时以厥阴为六气之始左旋。辰与巳相差三十度。这正是天地之气相差的度数。《周易·革卦》说“巳,日乃孚”“君子以治历明时。”现将甲图乙图合为一图如下:

 

 

 [转载]田合禄:《黄帝内经》中的天文学知识

    我认为图2~4中的子午卯酉是真地平坐标系,表示地平空间的五方特征,子北,午南,卯东,酉西;辰戌丑未是赤道作弊系,表示地气,故《内经》称辰戌丑未皆属五行之土;巳亥寅申是黄道坐标系,表示天气;巳亥之上,厥阴风气主之,寅申之上,少阳相火主之。而风字有两种主要含义:第一,风是太阳的使者,无孔不入,传送太阳的信息与能量;第二风随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而有八风之别,寒热温凉之分;《说卦传》说“离为火为日”,火势日的代表,故巳亥寅申所主之天气,实乃太阳之气。《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凡十一藏”皆取决于少阳胆,胆经的募穴取名日月,胆字从日,即寅申少阳有日之义。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天运当以日光明......”以上所述就是《内经》用来观测天体视运动的参考系统(见图2~5).这就是我们说的三极之道,真地平坐标系为人道。



 

    在真地平坐标中,古人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配合五行来标度地平方位,即以地平圈北点为子,然后按十二地支次序将地平圈等分为十二个方位,表示地气随经度而异。“这十二方位并没有连接度量的性质,因为它所注重的,不是天体位移的空间大小,而是由天体运动引起的天地空间特征的变化,连续度量解决不了这一问题。在线的物理学中,空间的特性即场的特性,用场方程来表述。《内经》则通过干支与阴阳五行相配,来表达着天体相对运动中,天地空间特性的变化。这样的形式虽然很朴素,但在对空间场的性质的认识上,即同样达到了一定深度。”我国古代天文学所用地平坐标表示地平经度,没有纬度,主要用于天体出没方位的测量。如《周髀算经》所载冬至日出辰而入申,夏至日出寅而入戌。

 [转载]田合禄:《黄帝内经》中的天文学知识

 

    《内经》真地平坐标系,主要用于两种古老的观象授时系统。一种是将天球黄道附近的二十八宿恒星划分为四象,在黄昏时观察升到南方中天的是哪一宿,来确定一年之中的四季,入《尚书·尧典》所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警授人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春......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这段文字,就记载了上古时代的羲和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黄昏,观察张,心,虚,昴四仲中星上中天于南方午位,以确定四季仲月的情况。古人观测二十八宿的目的的不仅仅是用来定四季,主要是用来观察日月五星的运行。如《论衡》说“二十八宿为日月舍。”另一种是用来观察北恒星显圈内终年不落运转不息的北斗星,视其所指地平方位,来确定一日之中的十二时辰,一年之中的十二月,谓之“斗健”。

 

    天体的地平高度,随着周日视运动而变化,其变化轨道与天赤道平行,称之为周日平行圈。地球上两极与赤道之间的中纬度地带,天轴与地平成一倾角A,天赤道和天体周日平行圈也和地平成一倾角90度----A。则天赤道与地平五方之位有一定的映射关系,故每一地支都相应代表一定的地平方位。顺理而言,黄道也应在地平五方位上有一定的映射位置,反之,地平经圈上的十二支区划,也可映射到黄道上去。因此我认为,辰戌丑未是天赤道在地平方位上的映射,代表赤道坐标系;巳亥寅申是黄道周地平方位上的映射,代表黄道坐标系。赤道上的点也可以映射到黄道上。

 

    太阳的东升西落周日黄道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即赤道的左旋顺时针方向运动,它同时带动整个天球的运转。太阳的周日视运动逐日一度的中天空中移动着,它是一种左旋螺旋式的运动。而太阳的周年黄道视运动却是右旋的逆时针方向运动,实际上是地球的公转运动,它是一种右旋螺旋式运动。这就是说,太阳黄道视运动,可以分为周日和周年两种,但二者的运动方向却完全相反,是一种双螺旋运动。中国天文学与中医学陈之“天气右行”,“上者右行”与“地气左行”,“下者左行”。按顺时针方向运动的周日黄道视运动称“地气左行”,按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周年黄道视运动称“天气右行”。

 

    太阳的这种左旋和右旋运动,是自然界普通存在的现象。入现代动物机体蛋白质水解后可以产生二十多种氨基酸,称为蛋白氨基酸,均为逆时针方向右旋体结构。当动物死后,有机体在自然条件作用下,氨基酸右旋体结构却慢慢地向顺时针方向左旋体转化。这说明动物体在活着时体内产生的右旋体氨基酸,而当死亡后就会逐渐转化为左旋体氨基酸。氨基酸是一切动物体生命的主要组成部分----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因此,右旋体氨基酸就是动物体生命的基础。再如植物体内所含淀粉,都是以逆时针方向右旋糖为单位连在一起的。所有的淀粉,只有右旋糖链长度的不同和排列组合的不同。右旋糖是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量生成的。植物死后,中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顺时针方向的左旋糖。这说明淀粉是一切植物生命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右旋糖则是淀粉的基本单位。由此可见,右旋糖的产生是植物生命存在的基础,右旋糖的减少使植物生命走向死亡。而左旋糖的生产过程,就是植物走向死亡的过程。

 

     这就是说,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一切生物都受着天体运动左旋和右旋的影响,“天气右旋”运动主宰着一切生物的生长,“地气左旋”运动主宰着一切生物的死亡。因为天气为阳,阳主生,地气为阴,阴主死。《内经》认为,万物的生长壮老死过程,皆取决于太阳的右旋与左旋视运动。

 

    从上述可知,生物的生命运动规律,有生必有死,生与死是生命现象的统一体。故《系辞》说“是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这就是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有生必有死,有正向必有反向,正反两向运动共同组成一个运动的周期规律。这就是五运六气周期循环运动的奥秘。如十天干年中有五年与五年的正反运动周期,十二地支年中有六年和六年的正反运动周期,甲子六十年中有三十年与三十年的正反运动周期。

 

     图2~4中辰为冬至日出点,即把太阳视周年运动轨迹标示在地面上,表示地气。巳为太阳运行在黄道上的冬至点,表示天气。辰与巳相差三十度,这正是天地之气相差的度数。地球自西而东逆时针方向的自旋转,即按辰卯寅丑子亥方向旋转,表示地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阐述六气布政的次序是先太阳辰戌之纪,次阳明卯酉之纪,次少阳寅申之纪,次太阴丑未之纪,次少阴子午之纪,终厥阴巳亥之纪。受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反向的自转的影响,会使大气产生顺时针反向的旋转,即按巳午向,表示天气,所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阐述六气“十二变”的次序是厥阴,次少阴,次少阳,次阳明,终太阳。地球的自转会使气流获得逆时针反向的运动,即自西向东的运动,并将地面上大量的暖湿空气沿逆时针方向向内盘吸引,然后上升到高空,北那里的冷空气所包围,形成积雨云,会形成雷雨。雨后天晴,地面水分受太阳光热作用而蒸发,地面暖湿气流又形成新的低气压中心,产生新的降雨。这一过程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而旱灾,涝灾就是在这天气和地气的复杂运动中形成的。

 

     图2-3甲图的辰戌为太阳寒水,丑未为太阴湿土。乙图的巳亥为厥阴风木,寅申为少阳相火。这辰巳,丑寅,未申,戌亥四点,是天道规律的特殊点,即黄道上的冬至点,春分点,夏至点,秋分点,是宇宙的生命节律,这生物钟主宰着万物的生死。太阳之水,太阴之土,厥阴之风,少阳之火,这土,水,风,火不正是佛家昌言的四大吗?水唯土用,火唯风用。水性炎上。水火既济而物生。所以佛家认为地,水,风,火是广大,能够产生出一切事物的道理,是万事万物的本源。看来其说是有天文背景的。在六气中,辰戌太阳与丑未太阴互为司天在泉,巳亥厥阴与寅申少阳互为司天在泉,子午阴与卯酉阳明互为司天在泉。

 

    图2-3中的生命规律,《周髀算经》已有论述,谓“冬至之日......成物尽死。夏至之日,去北极十一万九千里,是以知极下不生万物。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长之类。此阳彰阴微,故万物不死,五谷一岁再熟。凡北极之左右,物有朝生暮获”。

 

    从图2-3可以看出,巽,艮,乾,坤四点就是太阳运行的时间节律和宇宙的生物钟,巽位黄道冬至点,乾位黄道夏至点,艮位黄道春分点,坤位黄道秋分点。

 

    前文阐述时,地气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天气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分而言之,地气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生物钟是图2-3甲图中的辰,丑,戌,未四点,天气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生物钟是图2-3乙图中的巳,申,亥,寅四点。

 

    综合上述可知,图2-3和图2-4有多层次的含义:第一,从天圆地方说,图2-4为天圆图,图2-3为地方图。图2-3地方甲图对应太阳周年视运动右旋的黄道圆。图2-3地方乙图对应太阳周日视运动左旋的黄道圆。《内经》以太阳连续两次平旦的时间间隔为一日。如《灵枢·卫气行》说:“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平旦为日出的时候。王冰说:“常起于平明寅初一刻,艮中之南也”。平明,《连绵字典》:“犹平旦也。”由图2-4可以看出,寅是在艮之南。《内经》以日出寅为一日之始,其实是取春分点昼夜平分时的平旦时间为准。因为太阳的春分点在寅位。对应立春。故寅申足少阳胆经之胆字从旦。旦,日出之象。

 

    第二,在地方图2-3中,甲图表示赤道坐标系,表示地气;乙图表示黄道坐标系,表示天气;而子午卯酉则表示地平坐标系,表示五方化生之人气。

 

     第三,图2-3乙图寅巳申亥顺时针左旋代表一日的生物钟节律或天气的生物钟节律;甲图丑戌未辰逆时针右旋代表一年的生物钟节律或地气的生物钟节律。

 

     第四,太阳视运动左右旋双螺旋运动时动物植物——生物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

 

     第五,在天圆图2-4中,子表示天气始点冬至节,丑表示地气始点大寒节,寅表示人气始点雨水节。

 

    众所周知,太阳还有一种黑子活动周期。有科学家发现,人类的创造智慧是太阳孕育成的。有列宁格勒的科学家马克思莫夫和扎夫季奇证实这一发现。他们先从百科全书摘录近400年来的名人诞生年代,然后编制成图表,从中清楚的看到,科学,艺术,文学,政治方面天才人物的出现呈现一种周期性。比如在400年中有过18次杰出人物诞生高峰,两次高峰之间平均间隔22.7年,即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内经》以真地平坐标系作为主要参考系,并使赤道,黄道坐标系与之形成特定的对应关系,目的是以人类生存的真地平空间为中心,观测各种天体相对于他的视运动,以及对真地平空间特性的影响。《内经》中的天象,是非惯性参考系下的天象。由于日月星辰在各种天文节点上的相变,会引起气候物候及五脏阴阳的突变,《内经》广泛地应用了五行——六气——十天干——十二地支等多种节点系统,来标度各种坐标系,考察各种天文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影响。因此,《内经》的坐标系,堪称为‘医学天文参考系’”。

 

 

    3、朔望月周期

 

    人们看到的月相晦朔弦望循环运动,就是朔望月周期。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记载:“月始生则血气始精......月廓满则血气实......月廓空则肌肉减......”《灵枢·岁露论》说:“月满则海水西盛......月廓空则海水东盛。”这里的“月始生”“月廓满”“月廓空”,就是指月相的变化。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表现为与太阳同气落时,地球上见不到月光,为一月之始,称朔。当月球与地球的联线成直角时,地球上见到半月,称弦。当地球运行到太阳月球之间,地球上的人见到满月时,称望。回复到周期的最后一天称晦。月相由朔而弦,而望,而弦,而晦的整个周期,称太阴月。

 

     《内经》阐述朔望月,只重视“月有大小”的月相变化,而无精确的阴历日期。不过在针刺疗法时用到了较精确的朔望月阴历日期。如《素问·缪刺论》说:“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胜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胜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现据《灵枢·岁露论》,《素问·八正神明论》,《素问·缪刺论》,《素问·刺腰痛论》,将月相变化周期同传世农历日期对照列表于下:

 

 [转载]田合禄:《黄帝内经》中的天文学知识

 

    一个朔望月长约29.5305天。《内经》还提到了月分大小,积气余而盈闰与日月食的问题。

 

    另外《灵枢·岁露论》,《灵枢·九针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等篇还多次提出朔出朔日的问题。朔日指朔望月的初一日。正月朔日一般在立春节前后。古人为什么重视朔日呢?这可能是因为“一个历法什么时候测制,并不是利用节气,而是利用月朔的差别”。看来重“朔”的目的是重视历法。

 

    古人并将朔望月视运动周期规律绘成月体纳甲图(图2-6)

 

 

 

     朔望月初一到十五,上半月是黄昏观月,从初一至西方而南,到十五黄昏出现在东方。十六到三十清晨出现在东方(见图2-7)。

 

    从图2-7可以看到,每一朔望月的上半月与下半月的月相盈缩方向相反,与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南北往反一样,这是一条很重要的自然规律现象,却不被人注意。从一年看,上半年与下半年的朔望月运动也有此规律。大到二年,四年,五十四年,一百零八年等。如五十四年分成二半,每半二十七年,前二十七年与后二十七年就各为一子周期。这是以朔与望连线分成阴阳两部份,称子午线法。若以上弦和卯酉线就把月相周期划分成阴阳两部份,称卯酉线法。这样子午线和卯酉线就把月相周期划分成四部分,似太阳之四时季节,称四象,以朔,上弦,望,下弦为四象始点。这四点称朔望月的特殊点。古人观测月亮运动规律强调的就是这四象的四特征点。《周易参同契》说:“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巽象归属望月范围内。

 

   对月体纳甲说的真实科学内涵,今人知者鲜矣。我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第一,月体纳甲说以十天干和八经卦立论,将十天干和八经卦分别与月相方位相配,以离坎两经卦表征日月之本相,以另外六经卦分别表征月相的初出,上弦,圆月,初亏,下弦,晦月。朔望月的形成,是日月地三体运动的结果。人站在地球上观察日月的视运动,有方位之不同,故又以十天干表示以上特定月相所处空间方位:甲,乙位东方,丙,丁位南方,戌,己位中央,庚,辛位西方,壬,葵位北方。而甲与乙,丙与丁,戌与己,庚与辛,壬与葵各方的天干所表示的都是月亮在对点位的月相,相配之卦为夫妻卦,如乾甲十五月相与坤乙三十的月相为对点月,艮丙二十三下弦月与兑丁上弦月为对点月等。如果我们按照月亮逐日运行的月相变化顺序:晦朔→上弦→满望→下弦→晦朔,即按邻点月相将八卦卦象和天干排出后,自震而兑而乾,表征月相自晦而明直至盈满,即从初一到十五,可视为阳长阴消的过程,这一过程在黄昏时可以观察到。自巽而艮而坤,表征月相自盈满而消退直至丧失光明隐晦,即从十六到三十,可视为阴长阳消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清晨时可以观察到(见图2-8)。

[转载]田合禄:《黄帝内经》中的天文学知识

 

 

 

    就十天干所配言之,甲,丙,戌,庚,壬五阳干顺次序配乾,艮,坎,震四阳卦,乙,丁,己,辛,葵五阴干顺次序配坤,兑,离,巽四阴卦。这个卦序:乾,艮,坎,震,坤,兑,离,巽,正是帛书《周易》的卦序。也证明这个八卦卦序象是取象于日月运行之象的。虞翻在诠释“月体纳甲”时说:“乾坤列东,艮兑列南,震巽列西,坎离在中”,“乾坤生春,艮兑生夏,震巽生秋,坎离生冬”。言“坎离在中”,是戊己属土,在木火土金五行之中。言“坎离生冬”,是取日月晦日相交会于北方壬葵。说明《说卦传》乾坤,艮兑,震巽,坎离的卦序,是依据“月体纳说”反映春,夏,秋,冬四季节次序的,此说自由其源。月体纳甲图的卦象若按相邻月相排列就成为先天八卦方位图。所以邵雍在《皇极经世书》中解释先天八卦方位图时说:“乾坤定上下之位,坎离列左右之门,天地之所阖辟,日月之所出入,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昼夜长短,行度盈缩,莫不由乎此矣。”而与邻点月相相配的天干却组构成了五运:朔月乙与初三庚组成金运,上弦丁与望月壬组成木运,十六辛与下弦丙组成水运,东升之日离己与望月甲组成土运,西升之月坎戊与晦月葵组成火运。

 

    第二,我在《中国古代历法解谜--周易真原》中说,月体纳甲说不是汉代人的作品,在《周易》问世时代已经有了。

 

    第三,朔望月的盈亏周期对地球生态万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巨大,特别是在朔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四特征位相时候,生物体往往与之有共振现象的发生。

 

    人与月相应也,月满血气过实,则血气扬溢,络有留血而成“血气积”之病。月空血气虚,容易受邪得急暴之病。这说明在朔月和望月之时,易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灾难。如海水的潮汐现象和妇女月经变化就是典型的实例,行经期多在朔月前后。就动物来说,如望月蟹黄丰满,朔月反之,所以《本次纲目》说:“腹中之黄,应月盈亏”。牡蛎的活动,迁移,附着及开合,都按照月相的规律进行。乌龟,老鼠的新陈代谢,也受朔望月周期的影响。植物中的胡萝卜也受月相盈亏的影响。

 

    潮汐有两种周期,一是一日两度潮,每天推迟50分钟发生,恰恰是月亮两次上中天的时间。二是朔望月潮汐周期,包括太阳的引潮力。太阳,月亮对地球都有一定的引力,而发生潮汐,称太阳潮或太阴潮。太阳或月亮对地球上同一点所产生的引潮力,与太阳或月亮的质量成正比,而与它们同地球之间的距离的立方成反比。因此,太阳的质量虽然是月亮质量的2700万倍,但月亮同地球的距离只有太阳同地球距离的1/390,所以月亮的引潮力为太阳阴潮力的2.25倍。当朔月与望月时,日地月三体一线,日月对地球的引力合在一起时引潮力最大,发生的潮汐最大,称之“大潮”,对生物影响最大。在上弦月与下弦月时,日月引潮力有相抵消的因素,合力最小,潮汐为“小潮”,对生物影响相对较小。对生物影响大的灾害就大。

 

    朔月发生与月亮运行到日地连线上,望月发生于月亮运行到日地连线的延长线上(见图2-9)。所谓月亮在日地连线上,只有在朔望点与升降交点重合时才是正确的。通常说月亮在日地连线上,是指月亮与太阳处于同一黄经。交点月与朔望月调皆(346.6天),就可能出现日,月食。

 

    白道与黄道的交点在黄道面上市西退的,每一交点月退行1.442度,约250交点月退行一周天,时间为18.67天象年。发生于朔月的望月的特殊日子是日食月食。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来历;气象四季和天文四季的区别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即: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即: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转载]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来历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太阳照射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置。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太阳的南北位置虽不能唯一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置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四季。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24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四季八节是24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所以说:24节气实际是全世界适用的。 

24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24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但是24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24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24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24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