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军凯:“越南苏武”黎光贲及其在华诗作《思乡韵录》

 郁江酒徒 2022-06-01 发布于四川

摘要:明嘉靖时期,越南著名文人黎光贲,作为莫朝正使来华朝贡。因明朝尚未确认莫朝新国王,对黎光贲使团身份产生怀疑,遂将之扣留于广西南宁。18年后,该使团始得赴北京完成使命。黎光贲滞留中国长达18年,后世称其为“越南苏武”。黎光贲在南宁滞留期间所著诗集《思乡韵录》,以纪念家乡先贤的方式,疏解思乡之情。该诗集为研究越南著名的进士之乡唐安慕泽提供了丰富资料。  

关键词:明朝;朝贡;莫朝;黎光贲;《思乡韵录》

原文刊载于《东南亚研究》2015年第4期。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安南莫朝遣黎光贲率使团来华朝贡。然光贲使团入关后,被扣留于广西南宁十数年,才赴北京完成使命。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黎光贲归国。光贲滞留中国长达18年,后世称其为“越南苏武”[1]。在南宁期间,黎光贲著有《思乡韵录》,流传后世。光贲使团为何被扣留,其所著《思乡韵录》内容为何,是否对当时的中越关系有所记述?这些问题都是明代中越关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对黎光贲家族与生平、其出使中国情况及所著《思乡韵录》,作初步探讨和分析。

一 黎光贲家族与进士之乡唐安慕泽

黎光贲祖籍在清化河中府淳祐县老辣社,先祖黎汝辉,陈朝裕宗时为天章阁大学士。汝辉之子左江恕斋先生汝猷公,为谅江府知府,娶海阳唐安县慕泽社女,遂迁居于慕泽[2]。

黎汝猷之子省斋先生黎景询,以《万言书》留名于世。陈朝末年,景询为陈朝官员,与大臣黎伯耆为善。胡季犛篡陈后,黎伯耆赴明求援。明军擒二胡,在安南复立郡县,拜黎伯耆为参议。黎景询上《万言书》于黎伯耆,大意为:“若能立陈氏后,为上策,仆愿为笼中药物,任足下所用;为陈辞官,为中策,仆愿执笾豆奔走,任足下所使;若贪其禄位,斯为下策,则仆钓寂耕闲而已。”后黎伯耆被明朝革职抄家,在其家搜得黎景询《万言书》,景询闻讯隐匿[3]。明朝在越南设学校,征求儒者为师,景询埋名为教授。后明人知其身份,将其逮捕,送往金陵,时为永乐九年[4]。

黎景询有三子,太颠、少颖与叔显。景询被押往金陵时,三子皆随从。至南关,景询与三子言:“一长当从,二次早回,奉祀以报君父之仇。”仅带太颠赴中国。五年之后,父子死于金陵狱中。少颖与叔显皆入学校受教,识布政使黄福。黄福见二子聪颖,甚爱之,认为养子。少颖、叔显后往清化,投奔蓝山黎利军。明军失败,文武官兵撤回中国,少颖、叔显送黄福至南关。在南关,黄福[5]对二子言,为其家族寻得“阴坟吉局”,“在尔邑兑边,枕朴头,向金带,日月扶肩。出使马在西,穴坐子向午。我已埋下木版,归而寻之。嘱其子孙,后有往使迟归,便可凿这马足,即当反辔”,后世传说黎光贲即以此出使马而归[6]。

黎利率军击败明朝军队,建立后黎朝,欲派使者重建与明朝关系,然无人愿担此大任。景询次子少颖为寻访父兄消息,遂出任使者,于宣德二年(1427年)赴明,宣德四年(1429年)回至安南[7]。少颖在明多方打听,不得父兄下落。景询三子叔显为黎光贲曾祖,曾任谅山镇安抚使,知军民薄籍事。叔显子格斋先生黎铎,任温州同知州,赠特进金紫荣禄大夫世善伯。黎铎生子二,黎鼐与黎鼒,黎鼐即黎光贲之父。鼐中黎朝端庆乙丑科状元,会试时,四六第二,经义、赋、策并第一。庭试中状元,仕至户部右侍郎。弟鼒登辛未科进士,任吏科给事中。

黎鼐是越南史上有名的“饭状元”。黎鼐27岁中解元,入赘于同邑著名文人武琼之家。武家不识其饭量,每日饭食不足,黎鼐终日闲居,不闻书籍。武琼遂询问黎鼐之父,始知其有“异夫人之馔”。之后饭食加倍,黎鼐读书一二遍;加之以三人量,鼐读书至三更;加食至四人量,读书至四更;加之五人量,则能彻夜读书。黎鼐曾自赞曰:“慕泽先生,以食为名。十八钵饭,十二钵羹。魁元及第,名冠群英。蓄之也钜,发之也宏。”[8]越南民间曾称慕泽有四状元,黎鼐为饭状元、字状元,武有为交跌状元,武暄为棋状元。然黎鼐“字状元”何处而来,已不清楚[9]。黎鼐有三子,长光贲、次光兑、季光益[10]。

光贲外祖父、黎鼐岳父为黎朝著名文人武琼,中洪德戊戌科黄甲。武琼著有《大越通鉴通考》,记述越南历史,共26卷。时代自鸿庞氏至后黎朝建立,其中鸿庞氏至十二使君之乱为外纪,丁朝至后黎朝建立为本纪[11]。该著与黎嵩所著《大越通鉴总论》并称,与吴士连编撰《大越史记全书》共为后黎朝中期最重要的史学著作[12],为范公著续编《大越史记全书》的重要参考。武琼还与陈世法合编《岭南摭怪集》[13],与《越甸幽灵集》并称为早期越南神迹最重要的两部著作。

武琼出身于越南古代文化史上最有名的文人家族——慕泽武氏。武氏家族的著名文人有武尧佐兄弟、武有兄弟、武琼、武拔萃兄弟等。据说慕泽武氏先祖为唐朝在安南的官员武浑,“其先中国福建人武浑,唐会昌间为交州刺史。常遍看名地,见泽邑脉结螺肠,五岳朝穴,为世出名魁之地,遂卜居焉”[14]。武浑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黎崱《安南志略》载:“武浑为安南经略,会昌三年为乱军所逐。”[15]《新唐书》载,会昌三年(843年)十一月,“安南军乱,逐其经略使武浑”[16]。《资治通鉴》指出军乱的原因,“安南经略使武浑役将士治城,将士作乱,烧城楼、劫府库,浑奔广州,监军段士则抚安乱众”[17]。后世诸书多引通鉴之说,言武浑“虐役将士”致作乱。中国史籍未明确武浑最后所终之地。

唐安慕泽是越南著名的进士之乡。越南民间传说,武浑家族定居安南两百年后,高骈七世孙高囧南来堪舆[18],至慕泽时大为欣赏武氏家坟,言称“此进士巢也”[19]。黎朝盛德丙申科(1656年),全国共取士6名,其中武氏家族就有3人同登该科进士;永寿己亥科(1659年)慕泽又有4人同榜,其中武氏3人;景治甲辰科(1664年)有武氏2人同榜;景治庚戌科(1670年)武氏2人同榜[20],“而二名一名者相属同时登用至十二员”[21]。

根据越南古代科榜名录,自李朝至后黎朝,唐安县共95人中进士。其中状元1名,榜眼2名,探花2名,黄甲22名,同进士66名,登第2名。按照朝代,陈朝2名,黎中兴前35名,中兴后42名,莫朝16名。95人中,慕泽社共34人,其中武姓28人,黎姓4人。慕泽社中进士者分别是武尧佐、武农、武有、武德康、武琼、武原祯、武惇、武恒贞、武干、黎鼐、黎鼒、武麟址、黎光贲、汝茂祖、武靖、武棠、武拔萃、武卓莹、武登龙、武公亮、武弼谐、武公道、黎公朝、武求诲、武惟断、武公平、武廷临、武惟匡、武廷韶、武仲程、阮常盛、武廷恩、武芳堤、武辉廷[22]。黎氏四人均为黎光贲家族,分别是光贲之父状元黎鼐、其叔黎鼒、黎光贲,以及光贲曾孙黎公朝。由于黎氏先祖汝猷公、黎鼐均为武氏之婿,所以该黎氏家族为武氏外族。

对于慕泽武氏,越南史籍说“通邑皆浑后裔”,然一些史籍却给出了不太一致的资料。如其家族祠堂有联“与天地长存,十八魁科三宰相”[23]。《大越进士略编》言,单就家族来说,越南史上中进士最多的是慕泽武有家族,共17人,分别是武有、武琼、武惇、武干、武拔萃、武卓莹、武公亮、武弼谐、武公道、武求诲、武惟断、武廷临、武惟匡、武廷韶、武廷恩、武芳堤、武辉廷[24],并未包括上述所有武姓进士。不在这个名单中的武尧佐,又被越南史籍称为武有之曾祖[25],武农为尧佐之弟[26],或许此名录仅为后黎朝建立以后中举的武有的直系亲属。查阅武氏家谱,也很难对此名录做出解释[27]。

二 黎光贲生平及出使明朝

黎光贲出生于后黎朝泰贞元年甲子年(1504年)三月,少有才名,“五岁好学,人称神童”[28]。1526年,光贲中黎朝恭帝统元五年丙戌科黄甲,为第二甲进士出身,时年23岁。初授翰林院校理庶司训,后任山西道宪察使,入吏科都给事中,又升宣光道承司参政御史台佥都御使,兵吏二部右侍郎,又升京北道承宣司承宣使户部左侍郎,封端慎子。莫景历元年,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莫朝遣黎光贲为正使,赴明朝朝贡。光贲在明18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归国。在华滞留期间,莫朝为扬其功绩,遥授吏部尚书苏川侯,归国后仍吏部尚书。光贲生一女黎氏四端,嫁本乡武氏。四端生二女,长武氏玉朵,次武氏玉绣均嫁于本社武氏。光贲无子,侄黎光赞过继为子,与光贲堂孙黎光弼共同奉祀本支[29]。光贲去世于丙寅年(1566年)七月二十一日,时年63岁,葬于本乡。莫朝赠封少保苏郡公,赐谥号忠慎[30]。

1527年,后黎朝大将莫登庸篡黎,建立越南历史上的莫朝。由于黎末动乱,莫朝初建,安南已有多年未到明朝朝贡。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朝遣千户陶风仪等查勘安南久不来贡原由,并决定兴师问安南不贡之罪。嘉靖十六年(1537年)初,明朝议征安南的目标指向篡臣莫登庸,并令仇鸾、毛伯温为统帅,集中兵力至两广云南中越边境一带。当时两广地方官员大都不主张对安南用兵。嘉靖十九年(1540年),莫登庸到南关请罪,明朝降安南国为安南都统使司,降封莫登庸为安南都统使,从此明朝承认了莫朝在安南的实际统治地位。安南降为都统使司,名义上隶广西藩司,但仍“差遣朝贡”,其贡仪照旧,继续后黎朝以来的三年一贡制度。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莫朝首次遣使朝贡。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安南使者到京,“明帝令赉使如故。但赐罢宴,以示非陪臣礼”[31]。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莫朝使者黎光贲等来明朝贡,然光贲等被扣留于广西南宁。至于光贲使团为何被扣,诸书说法并不一致。中国史书大都记载因安南国乱,不明白使团身份而扣留;越南史籍多记载光贲使团因贡物不符合规制而被扣。

《明实录》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五月载:“先是嘉靖二十七年,安南期当朝贡。会都统使莫福海死,其子宏瀷摄国事,遣使目黎光贲等备方物修贡。至广西南宁府,守臣以闻。礼部以其名分未定,止来使南宁,而令守臣移牒安南核所当袭者。随于三十年勘明,授宏瀷都统使职,当亲诣镇南关领部牒。值其国内有乱,谅山道阻,宏瀷久不至关。光贲等留南宁十五年,偕耒士从物故大半。宏瀷乃恳析守臣为之代请,诏许光贲等入京修贡。其宏瀷嗣职公牒,仍俟亲至关授之。”[32]

《明史》载:“宏瀷初立时,遣使黎光贲来贡,至南宁,守臣以闻。礼官以其国内乱,名分未定,止来使勿进,而令守臣核所当立者。至三十年事白,命授宏瀷都统使,赴关领牒。会部目黎伯骊与黎宁臣郑检合兵来攻,宏瀷奔海阳,不克赴。光贲等留南宁且十五年,其偕来使人物故大半。宏瀷祈守臣代请,诏许入京,其都统告身,仍俟宏瀷赴关则给。”[33] 

《殊域周咨录》对此记载说:“有贡使至京,朝廷以其伪官,待查明白方许进献。行文去后,查无的音,其贡使不敢回。”[34]而他书如《皇明象胥录》、《苍霞草》等,则仅言“光贲以国难羁留南宁者十五年”。明朝的说法颇为可信,此时莫朝政局及中越边事为此提供了佐证。安南国内情况是,莫福源(宏瀷)刚继位,莫正中范子仪作乱,此时黎光贲使团来华。

《大越史记全书》载,1546年,莫福海卒,莫福源继位。次年,“莫将泗阳侯范子仪谋立莫宗子弘王正中为主,不克,遂作乱,协迁正中于御天华阳。莫使谦王莫敬典,与西郡公阮敬等,发兵捕之,为子仪所败。后子仪累战不克,乃挟正中,出据安广地方......子仪又窜入明地纵兵掳掠广东、广西,明人不能制。”[35]中国史籍记载,莫正中、范子仪来明后,曾向明朝诉说,莫宏瀷已生痘病死,阮敬窃权称帝,明朝应送莫正中回去继位。明朝不了解安南情况,派南宁府、太平府、钦州四峒沿边地方官从多个渠道搜集情报,最终得出结论:莫宏瀷并未去世,受莫敬典、阮敬等扶植;正中为莫登庸庶子,福海去世后,范子仪等“狼子野心”,欲扶植正中篡位,“莫正中篡逆是实,则范子仪为僭逆之党”。明朝要求莫宏瀷等携带明朝所颁文书、家族世系证明等,赴南关勘验,待天朝确认其身份和地位[36]。黎光贲来华时,正是明朝与莫福源、莫正中范子仪等交涉之时,情况尚不明朗。嘉靖三十年(1551年),莫敬典等在安广擒获范子仪,斩之,传首于明朝,明朝不受[37]。范子仪死后,乡人为其在家乡立祠,后山南、海阳等地“江津处,多立祠祀焉”,黎朝历代加封[38]。

越南史籍惟有黎贵惇《大越通史》所载与中国史书一致,文载:“嘉靖二十七年戊申,(光贲)往明国岁贡,至南宁,明朝以其伪官,待查明方许进行,文去后杳无回音。光贲留馆待命,福源亦以境内多难,久缺朝贡,不暇为请。嘉靖四十二年癸亥,明广西军门始遣送诣北京。福源因差候命寄银二十五两劳之。到京复见留。至是明大学士李春芳恫光贲久留邸中,能敬守主命,为之奏,受其贡遣回。光贲在明十八年,青鬓而来,及回须发尽白。北人以比苏武,皓首以归去。既至东京,茂洽慰劳之,以其事类苏武,赐爵苏郡公。”[39]《天南历朝登科备考》的记载接近明人的说法,“明朝疑其诈伪,拘于南宁驿馆凡十八年”[40]。李文巴《诗抄》则说:“以篡故道不通,留滞南宁十八年乃得归。”[41]越南一些重要史籍,如《大越史记全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历朝宪章类志》等,并没有讲到黎光贲使团被扣留的原因。

越南文人笔记、地方志等则对此有不同于中国史籍的记载,武芳堤《公余捷记》载:“时有中使辅行,专掌贡物,假作金银替代,取原物去,公不知之。比至南宁府,总督启发,见其非真,遂以事闻。皇帝怒其无礼,命拘留于此。”[42]另一文人笔记《南天珍异集》,地方志《海阳地舆》、《海阳风物志》等书也如是记载。

黎光贲何时归国,中国史籍大都没有明确记载。中国史籍一般都说,光贲滞留南宁15年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京。如上述,明朝因降封莫氏为安南都统,因此莫朝贡使进京朝贡不赐宴,“以示非陪臣礼”。光贲使团滞留十数年抵京后,明朝为嘉其忠顺,对该使团特例赐宴,如朝鲜琉球例[43]。《明实录》载:“(嘉靖四十三年十一月)安南都统使莫宏瀷所遣宣抚副使黎光贲等奉表文方物至京,此嘉靖二十七年岁例贡也。光贲等至中国十五年余矣,使臣从士物故过半,至是始得达。上嘉其恭顺,特赐宴如朝鲜、琉球二国陪臣例。”[44]从南宁到北京至回到安南,约两年时间,其在华时间总共为17-18年。然《殊域周咨录》言,“至今隆庆二年,大学士李春芳悯贡使久处邸中,且能敬守主命,为之奏受其贡遣回。使人在中国二十余年,青鬓而来,今回须发尽白,人以为比苏武皓首以归云”[45],其时间是不对的。越南史籍明确记载了其归国之时为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46],则距嘉靖二十七年为18年时间。此时,莫朝新皇帝莫福源之子莫茂洽已登基5年。

莫朝为嘉其功绩,曾遥授滞留明朝的黎光贲为吏部尚书苏川侯,归国后“奉仍部尚书”。光贲去世后,“皇上悯公之劳,特赐银子二十两,宝镪二百缗,仍赠少保苏郡公,赐谥忠慎......命官训祭昭殊礼也。奉给世业田五十亩,祭田八十亩,守墓二三,颁校士九十人,免还田十一亩,田高五尺,示厚道也。又思所以报公之德,奖公之勋。申饬户部优给祭田,本道构做祠堂,许子孙奉祀加常例也。”[47]

越南文人笔记还记载有黎光贲在华的一些情节,为中国史籍所未见。《公余捷记》等书讲到黎光贲在南宁“曝腹中书”的故事:光贲“尝于冬天日出时,辄卧一小床曝于日下,明人问故,公即抚其腹曰,'我曝腹中经笥耳’。明人使读《大学衍义》,公读了一遍,一字不差,明人大奇之。”《公余捷记》等书还指出,明朝官员、广西文人邓洪震曾为黎光贲事奏书明廷,帮助其离开南宁赴北京完成使命。据说,光贲初到南宁时,邓洪震尚为举人,与光贲从人申克深友善,见光贲学问渊博,遂拜为师。后邓洪震中进士,授广东知县,升燕京主事,为其师奏闻,光贲始得入京。根据越南民间传说,黄福为黎家寻得阴坟吉局,“出使马在西”,并“嘱其子孙,后有往使迟归,便可凿这马足,即当反辔”。黎家人砍断出使马之马腿,黎光贲得以回国[48]。

黎光贲事件是明朝与越南朝贡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前提。时越南内乱,朝贡不能正常进行。万历九年(1581年),莫朝再来朝贡,并一次性补上以前所缺之嘉靖三十六年、三十九年,万历三年、六年的贡物,在明朝与安南的朝贡史上首次出现多贡并进的情况。万历十二年(1584年)莫朝遣使阮光钦、阮能润等向明朝朝贡,并提出六年两贡的请求,明朝表示同意[49]。此后,这一制度到清朝时逐渐简化为六年一贡。

三 《思乡韵录》作者与内容

黎光贲在南宁滞留期间,撰述“本社诸先灵诗集,颜曰《思乡韵录》寄归”[50]。今越南汉喃研究院图书馆保存有《思乡韵录》诗集抄本一部,78页(156页),编号A699[51],然此书并非黎光贲原书。

《越南汉喃遗产书目提要》介绍《思乡韵录》内容包括两部分:(1)黎光贲在南宁19年间编著和寄给家乡的66首诗,他自1554年出使。辑录自同乡的诗集和家乡神谱中。(2)武公道记述家乡先灵的276首诗,辑录自神谱,来自于作者的追忆。

该书目中文改编版《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则指出,《思乡韵录》包括黎光贲出使中国19年间致家人的66封信,辑录自同乡的诗集、神迹、神谱等。又载寿龄伯武公道(号时叟)的276首诗[52]。

当我们仔细阅读《思乡韵录》书时,可以发现,书目提要的介绍并不准确。提要作者的资料主要来自该诗集的序言。该书开篇为  

思乡韵录旧引  

天朝嘉靖叁拾叁年(1554年)孟阳穀日,洪安泽川吏部尚书苏郡公,字纯夫,黎光贲晦斋先生,奉往北使。在南宁府,凡拾玖年。因撰述本社祀典中诸先灵诗集,凡陆拾陆首,寄回本乡,颜其额曰思乡韻录。  

皇朝正和贰拾年(1699年),岁在己卯。工部尚书致仕,赠礼部尚书寿龄伯,武公道辰叟先生,居忧戚中,撰绝句诗。旧传引云,余孝堂方剧,义路所由,想及本乡祀典之中,诸先灵官爵姓号,有前辈者,有项辈者,有后辈者。自少平昔之所亲睹,至今想其形容,思其事迹,优游涵泳,有寓褒扬劝戒之意。因体古人格调,再命名曰思乡韵录,以昭于世,寿其传云。[53]

从该引文看,其所言光贲出使时间有误,提要作者照录其误。其次,该诗集并非辑录自神谱,而是记述本乡先灵之诗。

查阅诗集内容,作者也并非只有黎光贲和武公道二人,可能多达三人或四人,甚至更多。在文中,每首诗或前或后,标有“苏郡公所咏”、“寿龄伯所咏”,或“新增”,或未有任何标识。未标示者与新增者或为同一人所做,即本书编著者,表明该诗集为黎光贲和武公道之后文人编著。然编者是谁,并不清楚。诗集中尚有后人所写武公道之诗[54],更加证明并非黎光贲和武公道二人所做。

该集内之诗为记述唐安慕泽历代先贤,包括文人、僧道和官吏,文中常有称该文人为“本社经官”等,极少数诗是关于“别贯”的海阳一带地方官。除引文外,分两部分:正文及“附录苏郡公晦斋先生诗”[55]。正文共有307首诗,其中标为苏郡公所咏60首,标为寿龄伯所咏84首,标为新增88首,未标示者75首。附录苏郡公诗共35首,其中34首为记述本乡先贤,另一首为“酒中兴作 句句用奴妾名”[56]。全书共342首诗,其中黎光贲之诗95首。由此来看,黎光贲《思乡韵录》可能本为60首,而非66首,“凡陆拾陆首”之语或是抄录错误。

《思乡韵录》正文所引苏郡公之诗,当为黎光贲《思乡韵录》原作。如文中“黎景询”一诗:

  趋庭诗礼讲明谙,自厉悬孤壮志酬。

  蹇蹇匪躬诚叶一,拳拳许国策陈三。

  纲常自任他奚恤,鼎镬如饴死亦甘。

  累世亦蒙忠义报,光前事业振天南。

该诗被后世广引,如《公余捷记》、《南天珍异集》等,李文巴《诗抄》称此诗为,“光贲在内陆时做,称述先辈”[57]。

越南汉喃院所藏《思乡韵录》所记述慕泽人物,大致按照时代编序。最早的可能是陈朝中期的僧统武贵公,即武尧佐之父,以及黎景询之外祖父武思等人[58]。最晚可能到18世纪前期,书中有武芳堤之父武方岳之诗[59],尚未有武芳堤之诗。由于武芳堤是该社著名文人,曾中永佑二年(1736年)进士,著有《公余捷记》等。该书若是其后之人所做,绝不会漏掉对其的纪念,因此该书完成当在武芳堤去世之前。武芳堤出生于1697年,卒年不详,其父大约卒于18世纪中期。武方岳一诗,未有任何标识,既非寿龄伯所做,也非“新增”,对其描述为“东阁校书延泽伯,致仕赠东阁学士,理轩武台公讳方岳”,应在方岳去世之后所做。书中尚有“新增”之诗,最后编著时间更应在此诗之后,因此本书最终完成当在18世纪中期。

武芳堤编撰《公余捷记》时,采用了黎光贲的多首诗作,如关于黎景询、武琼、阮全安、黎鼐等,但《公余捷记》记载其他慕泽先贤时,未使用今本《思乡韵录》中武公道等人所做之诗,可能武芳堤并未见到此书。

《思乡韵录》是黎光贲通过纪念家乡先贤而排遣思乡之情之作,并未记述当时的中越关系。该诗集为了解唐安慕泽的文化史、文人家族史提供了重要参考。今本《思乡韵录》共记载了340多名当地文人和官员,并简单介绍了个人的生平及家世。该书在黎光贲家乡流传甚广,18世纪武氏家族所编《慕泽武族世系事迹》、《慕泽武族八派谱》曾多次引用此书。

《思乡韵录》一书还为我们研究后黎朝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如文中介绍一些武官官职时提到御林军的名称有安北卫、驯象卫、平狄卫、应天卫、归化卫、神策卫、宣光卫、宣化卫等,为《黎朝会典》、《历朝宪章类志》等书所未见。书中所载大量官员的职位,其名称、职责等,都值得继续关注和深入研究。

作为著名文人和莫朝官员,黎光贲被朝廷选中为入华朝贡正使,本可为其仕宦生涯增添重要的履历,但由于莫朝政局不稳,中越沟通不畅,该使团被迫滞留中国18年。与其说这是中越关系史上的一段传奇,毋宁说是黎光贲及其使团成员人生的悲剧。黎光贲在南宁所著《思乡韵录》以纪念家乡先贤的方式排遣思乡之情,却没有留下其在华活动的记载,给我们留下了一丝遗憾[60]。

【注释】

[1] 武芳堤《公余捷记》载,“人言公苏武后身,盖以其事之相类焉”,载《越南汉文小说集成》第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2页;《天南历朝登科备考》载,“及还,莫茂冾赐爵苏郡公,比之苏武”,法国巴黎亚洲学会藏本,编号SA.HM2219,《天南历朝登科备考》,第一册,春集,第24页;黎光贲等:《思乡韵录》,称其“奉使十八年,迹比苏武”,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A699,第26页;李文巴《诗抄》指出,莫朝拜其为苏郡公“盖以比苏武也”,法国巴黎亚洲学会藏本,编号MS20,《诗抄》,下册,第11页;黎贵惇则言,明朝人首先称其事迹类苏武,“北人以比苏武”,黎贵惇:《大越通史》,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A1389,逆臣传,莫茂洽传,卷33,第2页。

[2] 杜汪:《苏郡公神道碑铭》,越南汉喃研究院04339号碑,载越南汉喃研究院编著《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第五册,河内,2005年,第440页。

[3] 武芳堤:《公余捷记》,“黎景询记”,第69-70页。

[4] 吴士连等著,陈荆和校注《大越史记全书》,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6年,第504页。

[5] 越南民间传说黄福为风水大师,越南尚存以黄福名义著述的《安南地脉》。

[6] 武芳堤:《公余捷记》,“黎景询记”,第69-70页。

[7]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第554页。

[8] 武芳堤:《公余捷记》,“状元黎鼐记”,第49页。

[9] 佚名:《南天珍异集》,“武丰”,《越南汉文小说集成》第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46页。

[10] 黎光贲等:《思乡韵录》,第30页。

[11] 武芳兰、武世儒、武宗海:《慕泽武族八派谱》,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A660,第2页。

[12] 范公著:“大越史记续编书”,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序言,第59页。

[13] 武芳堤:《公余捷记》,“尚书武琼记”,第46页。

[14] 《南天珍异集》,“慕泽武族”,第140页。

[15] 黎崱:《安南志略》卷9,“唐安南都督护经略使交爱驩三郡刺史”。

[16] 《新唐书》卷8,本纪第八。

[17]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7,唐纪六十三。

[18] 高骈曾为安南都护,是越南民间传说中最有名的风水大师,史上流传有多部以高骈名义写成的风水著作,因此越南民间传说其后人多为风水名师。见拙作《试论风水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风水术的越南化》,《东南亚南亚研究》2011年第1期。越南各书对高囧与高骈关系说法不一,有称七世孙、八世孙,还有称十七世孙。

[19] 《南天珍异集》,“慕泽武族”,第140页。

[20] 阮俒等:《登科录》卷3,第18-27页,法国巴黎亚洲学会藏本,编号SA.HM.2115。

[21] 陈澹齐:《海阳风物志》,法国巴黎亚洲学会藏本,编号SA.HM.2188,第23-26页。

[22] 《天南历朝登科备考》,春集,海阳省唐安县,第15-41页。

[23] 《南天珍异集》,“慕泽武族”,第141页。

[24] 《大越进士略编》,法国巴黎亚洲学会藏本,编号SA.PD.2316,第1页。

[25] 武芳堤:《公余捷记》,“尚书武有记”,第22页。

[26] 《天南历朝登科备考》,春集,第16页。

[27] 参阅武芳兰、武世儒、武宗海:《慕泽武氏世系事迹》,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A3132;武芳兰、武世儒、武宗海:《慕泽武族八派谱》;《慕泽世谱》,法国巴黎亚洲学会藏本,编号SA.HM2110。

[28] 武芳堤:《公余捷记》,“黎景询记”,第71页。

[29] 《思乡韵录》记载,黎光赞,光兑之子,苏郡公养子;黎光弼为黎景象之子,苏郡公所养。见黎光贲等:《思乡韵录》,第34页。

[30] 杜汪:《苏郡公神道碑铭》。

[31]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第849页。

[32] 《明实录》,世宗肃皇帝实录,卷521,第4页。

[33] 张廷玉等:《明史》,安南传。

[34]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6,安南。

[35]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第850页。

[36] 欧阳必进:《交黎剿平事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49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8-29页。

[37]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第852页。

[38] 《海阳地舆》,范子仪祠,法国巴黎亚洲学会藏本,编号SA.HM.2187,第71页。

[39] 黎贵惇:《大越通史》,逆臣传,莫茂洽传,卷33,第2页。

[40] 《天南历朝登科备考》,春集,第24页。

[41] 李文巴:《诗抄》,下册,第11页。

[42] 武芳堤:《公余捷记》,“黎景询记”,第71页。

[43] 茅瑞征:《皇明象胥录》卷3,安南。

[44] 《明实录》,世宗肃皇帝实录,卷540,第6页。

[45]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6,安南。

[46]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第860页。

[47] 杜汪:《苏郡公神道碑铭》。

[48] 武芳堤:《公余捷记》,“黎景询记”,第71-72页。

[49] 潘辉注等:《历朝宪章类志》,法国巴黎亚洲学会藏本,编号SA.HM.2126,卷47,第10册,第65-66页;牛军凯:《安南莫朝与中越关系制度的变化》,《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第2期。

[50] 武芳堤:《公余捷记》,“黎景询记”,第72页。

[51] 查阅越南国家图书馆、越南历史院、法国远东学院、法国巴黎亚洲学会、日本东洋文库等主要越南汉喃书籍收藏处,未见其他抄本。

[52]Trần Nghĩa, Francois Gros, Di Sản Hán Nôm Việt Nam Thư Mục Dề Yếu, Nhà Xuất Bản Khoa Học Xã Hội, Hà Nội, 1993, Tr476(陈义、佛朗沙·格罗斯主编:《越南汉喃遗产书目提要》,社会科学出版社,河内:1993年,第476页);刘春银、王小盾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第753-754页。

[53] 黎光贲等:《思乡韵录》,第1页。

[54] 黎光贲等:《思乡韵录》,第47页。

[55] 黎光贲等:《思乡韵录》,第68-76页。

[56] 黎光贲等:《思乡韵录》,第75页。

[57] 李文巴:《诗抄》,下册,第12页。

[58] 黎光贲等:《思乡韵录》,第3-4页。

[59] 黎光贲等:《思乡韵录》,第56页。

[60] 越南有学者称,黎光贲在南宁时,曾做《苏共奉使》唐律24首,然古籍中尚未见到相关记载,越南所流传的有关诗歌或为后人伪作,或为后人为其事迹所做。见维基百科(越南版),Lê Quang B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