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 概述 1. 诗歌鉴赏中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涉及两个层面: ①修辞手法的辨别;②修辞手法的赏析; 2. 诗歌鉴赏中常用常考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通感、双关、用典。 例句分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诗歌中常见修辞的常规作用 1、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 2、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情态,使形象富有人情味或动态美,形象鲜活,生动传神。 3、夸张——渲染或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借代——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引发读者的联想。 5、通感——化抽象为具体,多角度表现事物的特征,生动形象,富有新鲜感和情趣。 6、双关——表意(抒情)含蓄蕴藉,给人以深刻印象,有时有幽默的效果。 7、用典——丰富诗歌的内容,使诗歌含蓄典雅,意味深长。 解题思路 ①记 ——牢记古典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常规作用。 ②析 ——结合题目要求,品读诗歌,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 (关注意象、形容词、动词、注释等重点位置) 真题直击 (2014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宋·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问:“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题规范 ①明手法——明确指出诗中或者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扣文本——结合诗句阐述这种修辞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③谈效果——指出使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形象、意境、情感表达、语言特色等) 参考答案 这一句用了拟物的手法。卷起帘子,“春愁”像鸟儿一样被放飞出去。化无形为有形,将抽象的春愁写得生动可感,富有情味。 二、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常见常考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渲染、联想和想象、比兴等。 常考题型:①多种手法的辨别; ②单一手法的分析。 诗歌鉴赏常见常考表现手法 1、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衬托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鲜明。 衬托分两类: 正衬: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反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它能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注意:对比既是一种表现手法,也是一种修辞手法。 3、象征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物象暗示特定的人或事情,以达到托物言志,表达真挚感情和深刻寓意的一种表现手法。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虞世南《蝉》 4、渲染 渲染是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贺铸《青玉案》 5、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都是诗歌的表现技巧。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想象是指诗人凭借记忆进行回顾或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和想象,可跨越时间与空间,丰富诗歌内容,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同时还会触发读者,使读者产生无限联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宋】朱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真题直击 (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地黄者 【唐】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问: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参考答案: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 ⑴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⑵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11 诗歌的结构立意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体现在篇章结构的技巧之上。常见的诗歌构思立意的考查题型主要有两种: ①结构技巧的辨别与分析; ②某个形象、某句诗或某联诗的作用。 一、结构技巧的辨别与分析 诗歌中常见的结构手法 分类标准一 1、侧重于整体结构:抑扬、对比、以小见大、先景后情、先情后景、重章叠句等 2、侧重于单句: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铺垫、伏笔、过渡、照应等 结构手法考查重点:抑扬、对比、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分类标准二 1、物与情的关系:先情后景、先景后情、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起承转合):开篇点题、卒章显志、铺垫、伏笔、过渡、照应、重章叠句等 3、如何表现主旨:以小见大、抑扬、对比等 结构手法考查重点:抑扬、对比、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重点结构手法概述 1、抑扬 “抑”就是贬抑否定,“扬”就是赞扬肯定,抑扬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赞扬肯定的方面都表现出来,但只突出其中的一个方面。抑扬手法运用得当,能避免诗歌的直白呆板,便直抒其情为波澜起伏。 抑扬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两种。 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 2、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感情 例:“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3、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的主题。 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4、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运用得巧妙的话,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唐·白居易 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5、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即在诗歌最末一句用景物描写收束全诗,往往能产生一种含蓄不尽、意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唐·王昌龄《从军行》 注意:卒章显志和以景结情也都是抒情的手法,前者是直接抒情,后者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 解题思路 ①记 ——牢记古典诗词常见的结构手法。 ②析 ——结合题目要求,品读诗歌,分析其中的结构手法。需要注意的是,纯粹的结构手法 真题直击 (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 【答案】(1)重章叠句 二、作用题 作用题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类题型。在赏析某个意象、某句诗、某一联诗歌,或者分析某个意象、某句诗、某一联诗歌在全诗中的作用时,答题往往会涉及到结构上的作用。 诗歌鉴赏作用题的答法:内容上、结构上 ⑴内容上作用的分析角度: 手法、形象、环境(意境)、情感、语言特色 ⑵作用题常见结构上的作用: 首句(首联):呼应标题,统领全诗,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中间句(联):承上启下、铺垫伏笔、照应; 尾句(尾联):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真题直击 (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问: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12 诗歌的思想内容 知识概述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 诗歌的题材往往决定着诗歌的情感内容,因此,要鉴赏古代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就必须对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有充分了解,并能根据题材对诗歌情感作出较为准确的预判。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 诗歌鉴赏常见题材分类及情感 (1)赠别诗 常见分别原因: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游历、归隐等。 常见情感:惆怅悲哀、伤感不舍、孤单落寞、担忧思念、祝福勉励、豪情壮志。 (2)羁旅思乡诗 常见情感:行役之难、漂泊之苦、迁谪之恨、人生之艰、思乡怀人、思君念亲、郁郁不平。 (3)边塞征战诗 常见情感:歌颂大好河山、歌颂边疆将士、建功立业、献身报国的豪情、戍边之艰、归家之思、战争之苦、离乱之哀、忧国忧民之思;有时也想家中思妇的孤寂惆怅,或是表达对统治者的劝谏。 (4)山水田园诗 常见情感:对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 (5)咏史怀古诗 常见情感:昔盛今衰的感慨、物是人非的沧桑、建功立业的渴望、年华渐老的无奈、怀才不遇的悲哀、壮志难酬的愤懑、对故国的怀念、对昔日盛世或君王的怀念、对统治集团的劝谏或讽刺。 (6)咏物诗 这类诗歌的具体情感,常常与所写事物的具体特征相关,需要具体情况集体分析。 思路 ①析 ——关注诗歌中能表现感情的重点内容。(标题、意象、典故、情感关键词、抒情句、议论句) ②记 ——积累古典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情感术语,牢记答题规范。 示例: ①看标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看意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③看典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④看情感关键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⑤看抒情、议论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古典诗歌中常见情感 忧国忧民的感慨;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未酬的愤懑;怀才不遇的悲哀;漂泊异乡的孤苦;昔盛今衰的感慨;蔑视权贵的傲岸;寄情山水的闲适;归隐田园的淡泊;贬官谪居的痛苦;忘怀得失的洒脱;相思分离的痛苦;思想念亲的忧愁;国破家亡的沉痛;黑暗社会的不满; 真题直击 (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问: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题规范:先概括情感,后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①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绮丽”壮观”写出了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 ②生不逢时的苦闷,“孔父”的典故借孔子叹凤、泣麟表达自己的“伤时”之痛。 ③飘零他乡的哀痛,“我生苦飘零”一句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的漂泊之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