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儿童穿越到宋代会无聊吗?想多了,当时游戏不仅健康,更益智

 浩然文史 2022-06-01 发布于山东

象棋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现代儿童把玩手机、玩电脑作为娱乐已很常见,有些父母也习惯拿手机、电脑哄孩子。现如今的儿童在物质上并不缺乏,但在娱乐方面其实是很枯燥的,千篇一律,离开了手机、电脑,很多孩子大概都不会玩了。有个笑话就说把今天的孩子送到古代,孩子都得无聊死。按照这一说法,仿佛古代的孩子没有游戏,整天闷着,无所事事呢?实际上可不然,古代供孩子玩的游戏很多,他们每天和小伙伴玩的不亦乐乎。宋代是古代社会的大发展阶段,儿童游戏门类齐全,种类众多,规则明确,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有趣的宋代儿童游戏吧。

一、益智棋牌

下棋博弈是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就存在的游戏。至宋代,各种博弈游戏已经定型。所谓博是指博戏,用骰子进行游戏;弈则专指象棋。后来博弈逐渐合用,成了棋牌游戏的统称。下面重点介绍象棋。

按照《太平御览》所说,北周武帝宇文邕发明了象棋,但当时的象棋和今天的玩法完全不同。北周时期的象棋玩法极其复杂,其规则融合了十二种玄学,包括天文、地理、阴阳、四时、算数、律吕、八卦、忠孝之义、君臣之义、文武之辩、礼像、考行等,这根本就不是小孩或一般人能玩的。公元762年,一个叫岑顺的唐代人声称得到了神谕:“天马斜飞度三疆,上将横行击四方。辎车直人无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他据此改革象棋,简化象棋步骤、规则,象棋才在社会上逐渐普及开来。

宇文邕

至北宋后期,象棋的规则已经变成九横十纵三十二子的模式,有了今天象棋的样子。宋代皇帝都爱下象棋,因为偶像效应,所以象棋更加普及。到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象棋专卖店,南宋的刘镇专门写过《八岁女善棋》诗,赞许这个农村道边玩乐的八岁女童“慧黠过男子”

二、体育竞技

宋代竞技性质的体育活动很多,有的活动量并不算大,也很适合儿童玩乐。投壶游戏早在周代就存在,《礼记》将其命名为“投壶之礼”。主人将箭矢一支一支地递给客人,让客人投壶,以显示对客人的尊重和亲密。投壶所用的壶也有讲究,壶的口径为1.5寸,壶颈为7寸,壶腹为5寸。投掷时,人要离壶2.5尺。

经历秦汉魏晋隋唐的发展,投壶这个游戏因容易掌握规则,所以仍经久不衰。到宋代,司马光写有《投壶新格》一书,为投壶制定了新规则,规定:壶分壶口和壶耳,壶口径长3寸,壶颈长1寸,壶高1尺,内装小豆以稳定壶身,人离壶要由两箭半远,每人12支长2.4寸的箭,依次投掷。如果12支全进,获胜;不然,则重复投掷,最先进12支箭的人,胜。司马光在《新格》中大赞投壶是治心的良方,宋代投壶受到广大孩童追捧。在电视剧《知否》中,儿童时期的盛明兰擅长投壶并非是空穴来风。

投壶

宋代球类游戏可谓举不胜数,现就宋代最普及的两项游戏蹴鞠、捶丸作介绍。

蹴鞠和今天的足球十分相似,传说乃是黄帝所造。至战国时期,为了训练士兵,蹴鞠得到推广并很快在民间发展成了娱乐活动。《史记》中说苏秦到齐国临淄就见到不少“蹋鞠者”。宋代蹴鞠更加流行,宋太祖规定每年三月皇帝要和大臣一同蹴鞠,以密切君臣关系。宋代还出现了专门表演蹴鞠的勾栏,社会各阶层皆以蹴鞠为乐。宋代儿童也很喜欢蹴鞠。在传世的宋代瓷枕上,就刻绘着一个身穿长袖的小男孩正在蹴鞠的画面。在宋代苏汉臣《长春百子图》中,也有儿童蹴鞠的场景。图中两个儿童正在踢蹴鞠,另外两个儿童看的津津有味。

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局部)

捶丸,是中国式的高尔夫。关于捶丸何时出现,已经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宋代捶丸已经普及。捶丸的规则和高尔夫极其相似,用球棍击打放在地上的球,让球进洞即可。捶丸在宋代已经成了全社会的玩具。不仅贵族爱玩,就连一般人家的孩童也爱玩。现存于北京故宫的宋代画作《蕉荫击球图》就展现了两个平民家小孩玩捶丸的情景。

《蕉荫击球图》

三、节气应景游戏

节日的乐趣除了赏美景、吃美食外,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游戏,端午节斗草就是其中之一。端午斗草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原本是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结伴采草后将艾草插于门楣,以避免疫病,后来采草就成了游戏斗草。到宋代时,这项游戏已很普及。

宋代的斗草分文斗、武斗。所谓文斗就是报草名,按照采集草的种类,说出草名,要求对仗工整、采草种类多,这文斗既比见识又比知识,是少女喜爱的游戏。宋代晏殊《破阵子》云:“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描绘的就是少女参加斗草游戏。而武斗,就是甚至今天还能在小学生中看到的游戏,两个孩子选取自己采集的草,用草叶或草根向交后互相拉扯,草不断的一方胜。范成大有诗云“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可知宋代儿童是很喜欢玩这种游戏的。

斗草

宋代端午节还有一些与水相关的游戏。南方水网众多,南人善水,“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到了南宋,政权和经济重心都完成南移,以水为中心的游戏样式更多。端午节赛龙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南宋时期龙舟竞速更加激烈,且不分贵贱都以观看龙舟为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除了看龙舟,更有少年赛龙舟,赛泳、弄潮、垂钓、打水仗等也都是适合孩子娱乐的水中游戏。

放鞭炮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活动,人们认为爆竹的声音可以驱逐鬼祟,所谓“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宋代在除夕也有放鞭炮的习俗。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儿童对放鞭炮更是情有独钟。《武林旧事》就提到除夕时的西湖边有大量少年放爆竹。

爆竹

文史君说:

宋代已经形成了多种多样、门类齐全,适合孩童的游戏。这些游戏并非幼稚的象征,而是反映了宋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民间好享乐,为了满足市民娱乐所需就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游戏,这些游戏有很多就很适合儿童玩乐或欣赏,比之现代的儿童游戏,有些也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其慧:《从宋代风俗画中看儿童游戏的多样性》,《体育文史》1991年第12期。

2、王永平:《游戏、竞技与娱乐——中古社会生活透析》,中华书局,2010年。

3、郝婷婷:《宋代儿童游戏研究》,辽宁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