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小朋友,都有些什么东西玩?其实并不少|文史宴

 cpu001 2022-10-07 发布于广东

“儿童性”是我们在谈儿童教育时谈得最多的词之一。什么是“儿童性”呢?这可能要从儿童教育的哲学视角来解读:
一方面是我们如何看待儿童。我们希望用儿童的视角来看世界,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以及认识世界的主动性。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认同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必须要摒弃“孩童是父母的附属品”“小孩子的事情由成年人安排就行”等陈词熟套。儿童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要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
另一方面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儿童。我们希望儿童是儿童本身,教育的真谛即是帮助儿童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因此,童年的发展对于人的一生的美满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希望儿童的童年是美好的,是烂漫的,是自由的。这也是我们终将追寻的教育理想。“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来治愈”。幸福的童年应该不分时代。
  游戏是最能体现儿童性的场域,儿童在游戏中表现自我,学习进步。古代儿童的童年,都在做些什么游戏呢?
  我们从一些画作追溯古代儿童游戏的概况,从一些玩物追溯古代儿童游戏的玩具,从一些记录追溯古代儿童游戏的方式。可以肯定的是古代儿童的童年,是自由的,是欣喜的,是快乐的。

画作:古代儿童的童年实态

  “婴戏图”是一种主要以儿童为绘画对象,记录儿童游戏画面的绘画风格。自然而然,婴戏图也就呈现着古代游戏的实态,画家们用画笔记录了当时儿童玩耍的状态以及童年的主要玩耍方式。

           ▲丰子恺漫画《闲庭春昼》

不同年龄的孩子,成群结队一起玩。从《秋庭戏婴图》《清明上河图》《丰子恺画册》等图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场景。一个院子的孩子,可能是不同年龄的(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混龄),不同性别的,不同阶层的孩子成群结队在一起玩耍。
比如《秋庭戏婴图》中的男孩女孩,都围着一个凳子在玩推枣磨的游戏,他们是一对兄妹,眼神专注,表情和美。比如丰子恺的《闲庭春昼》,三个孩子在树下一个水缸处玩着三种不同的玩具,透过画面也能够感受到孩子的乐趣。 
  融于大自然,也融合了一些民俗。古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玩具生产厂家,更没有这么多儿童游乐设施。大自然就是他们天然的游乐园,比如《斗草图》,展示的就是一群孩子在自然里斗草的画面,他们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的交头接耳在讨论着什么,有的在一旁听得认真。
  更多时候,可能受一些大型的民俗活动的影响,在游戏中也就更多地体现了民俗文化或者民俗物件。
图片
       ▲在古代,“斗草”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种娱乐风俗。每逢春夏,风和日丽,草长莺飞,男女老少特别是孩童和妇女们纷纷相约到郊外游玩斗草。图为《婴戏图册之斗草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读书习字,也是主要的玩耍方式。古代儿童也是有学业压力的,读书习字是他们重要的成长任务。他们将读书看作是一种浪漫的事情,很多时候是在自然中,席地而坐,捧起书卷,跟着老师学习朗诵。又或者是围坐在一起,听着年长一些的人讲述一些英雄故事,从而丰富自己的认知水平。

正如《论语》所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群孩子在成年人的带领下,感受自然的气息,一路唱着歌而回。

玩物:古代儿童的嬉戏载体

玩具是嬉戏玩乐的具体呈现,玩具的开发和设置也就能够体现游戏的种类以及玩法方式。
在古代,玩具也称之为“玩物”。古代的游戏玩物虽不比现代玩具那么种类繁多,但也已经是分门别类,设计精妙。可见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孩子动手能力、体能训练、智力发育、艺术启蒙等方面的发展。
手工类的嬉戏玩物。古代儿童的物件应该说几乎都是人工制作的,有的是孩子自己做的,有的是家里长者给孩子制作的,有的则是市场上买来的。比如风筝、泥塑、虎头鞋、皮影、花灯、面具、推枣磨、棋类等,都是古代儿童制作出来的小物件,也用于一些小游戏的玩乐。
体育类的嬉戏玩物。古代比较看重孩子的身体发育,体育锻炼是非常常见的也是非常重视的一种游戏,就衍生出来了很多用于体育锻炼,也就是需要孩子们付出一些体能的游戏。比如蹴鞠、陀螺、竹马、毽子、捶丸等,都是需要一定的奔跑或气力才能完成的游戏。
  益智类的嬉戏玩物。益智类玩具发展至今,数不胜数,可以说是眼花缭乱。在古代其实也有益智类玩具,这些物件看似简单,但设计科学巧妙,变幻无穷。比如,七巧板、鲁班锁、九连环等。
  七巧板是古老的益智拼图玩具,可拼成各种人物、动物、桥、房、塔等,是培养幼儿观察想象力的好物件。九连环也是古代著名的益智玩具,《红楼梦》里有林黛玉巧解九连环的记载,周邦彦也留下关于九连环的名句“纵妙手、能解连环”。
图片
▲宋 苏汉臣《秋庭戏婴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以细腻的笔法,绘两个锦衣孩童在庭院玩着一种推枣磨的游戏,兄妹两人无论从头发、眉目,衣饰,都精心刻画,丝染兼备
  艺术类的嬉戏玩物。这一类物件主要用于音乐领域,是一些可以发声的乐器。声响玩具,是中国出现最早的儿童玩具品类之一,如汉代的灰陶手铃、摇铃、唐代的褐釉瓷哨,宋代的磁州窑羊哨、核形哨及明代的靴子哨、拨浪鼓等。
  其中大部分的设计原理是腹部中空,内有陶丸,拿在手中摇晃,会发出清脆的响声,和今天的摇铃几无区别。其质地虽然原始,但发出的灵动的声音却能给儿童带来音乐的启迪。
记录:古代儿童的游戏写照

宠物游戏。

与小动物玩耍,在古代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宠物游戏可以说是“取之于自然,游戏于自然”,他们懂得到自然中寻找游戏的方式。“扑蝶”“撸猫”“抓蛐蛐”“抓蛤蟆”等,都是他们能够想到的一些游戏。跟我们现在的方式也相差不大,除了把小动物捉来玩耍外,还承包饲养照顾的工作。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用精妙的语言描写了捕捉麻雀的小心翼翼又惊心动魄的过程:“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捕捉麻雀充满了童趣。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扑蝶”是古代流行的春季游戏,此诗句正是描绘儿童在大自然中追逐蝴蝶的场景,儿童游戏与自然可谓是天然地融合在一起。

  表演游戏。类似“过家家”的表演类游戏在古代也是常见的,儿童模仿着成年人的一些行为,以作为游戏的玩法。比如《灌佛戏婴图》描写的,就是几个孩子在一起,其中一个孩子跪着膜拜,另一个孩子扮演的佛,坐的姿势俨然一尊佛像。

  又如皮影戏,也是古代儿童最常见的表演游戏,由于是孩子用皮影或者纸影来演绎讲述故事,也称为“傀儡戏”。在表演皮影戏的同时还有孩子专门负责奏乐。古代儿童在自发的、规则性不那么强的表演游戏中,体验不同的角色,学会讲述故事,增添童年的乐趣。

  竞技游戏。

  古代比较看重游戏的功能价值,而增强体格锻炼,正是竞技游戏带来的功能作用。

  一方面能够锻炼儿童的身体素质,长大后能够保卫国家。“毽儿者,垫以皮钱,衬以铜钱,束以雕翎,缚以皮带,儿童踢弄之,足以活血御寒”,说的就是以毽子制作为例,阐述踢毽子游戏可以活血舒筋,抵御寒冷;

  另一方面也增强儿童的合作竞争意识。比如蹴鞠。《史记·苏秦列传》中形容齐国临淄:“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蹴鞠在古代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体育游戏,不仅皇家盛宴上有蹴鞠比赛,日常平民家也会有蹴鞠游戏。蹴鞠是古代的足球比赛,将球打进或者踢进对方的门框内就算赢球。在考验着技巧与战略的同时,也促进了儿童的身体锻炼。

  游戏是一种社会文化产物,体现社会文化内涵,既记录着当时儿童的玩乐状态,也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社会态度和看法。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游戏表征,有不同的流行元素。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始终没变。游戏之于儿童,是自由嬉戏的途径,是点亮童年的载体。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2年第6期」

「向龙香,《今日教育·幼教金刊》执行主编,首席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